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 界经济发展的理论表明:当一个
城市人均GDP处于9000-17000美元区间,经济增长将处于由“要素驱动为主”向“效率、创新驱动”转换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最早对外开放的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宁波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其中中心城区人均GDP超过13000美元大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显然,宁波已跨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寻找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创造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
那么,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靠什么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在9月20日召开的宁波市委、市政府工作会议上,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给出了明确答案:“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提升,走出一条有智慧、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毛市长说,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建设一个产业发展高端化、运行管理高效率、市民生活高品质的城市。会上,毛市长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谋划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高度上,深刻阐述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和重大意义,并全面部署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提出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会议期间,宁波与包括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内的19家企业签订了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合作内容涉及智慧应用系统和智慧产业基地建设等。这也是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成果。
几乎同时,宁波市委、市政府正式发文——《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并将智慧城市建设写入了“十二五”规划。宁波市建设智慧城市正式拉开序幕。
宁波以开放前瞻的战略视野,把握世界科技与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高起点,深谋划,以“智慧”为杠杆,积极抢占新型城市发展的竞争主动权。先行者的勇气和经验是后来者的力量和财富。我们由衷希望,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会给同行或后来者以借鉴和启迪。
9月20日下午,宁波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陈炳荣、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吴胜武等领导就有关智慧城市建设问题,解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就目前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相继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那么,与其他城市相比,宁波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有哪些优势?
陈炳荣:应该说,无论是从发展的基础,还是发展的要求来分析,宁波建设智慧城市是可行,也是必须的。宁波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具备独特的优势和良好基础。
首先,宁波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宁波是一个最早对外开放的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秉承“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宁波人具有敢抓机遇、善抓机遇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因为宁波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从而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建设智慧城市,是宁波面临的一次新的、难得的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一新的、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宁波的信息化基础良好。宁波建成了覆盖全市的高速城域宽带网、无线网,互联网接入用户达到136万户,手机用户达480万人次;全市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9.8%,计算机普及率超过37%,900多个行政村建成了综合信息服务站;培育涌现了一批实力型信息化企业。宁波市先后获得了“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十佳城市”和“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示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尤其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在宁波成功举办,为汇集全球智慧、建设智慧宁波带来了难得契机。
第三,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比较强。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第四,有比较完备的法规保障。宁波发挥计划单列市的体制优势和较大城市的法规立法优势,制定实施了《宁波市信息化条例》、《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宁波市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规范》等一批法规、规章,社区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第四方物流标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体制和发展保障。
记者: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吴胜武: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四大任务:
一是以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十大应用体系包括: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和智慧文化服务。
二是以建设六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六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企业总部基地。
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三个重点:一是构建泛在化的信息网络;二是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三是加强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其中“三网融合”的工作将在杭州湾新区进行试点,形成经验,再逐步在全市推广。
四是加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二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机制;三是加快培育信息资源市场。
记者: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全新课题,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宁波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
陈炳荣: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渐进式过程。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创新工作载体和体制机制,力争早见成果,早现成效。
首先,在领导体制上,我们成立了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5个相关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毛光烈市长担任,8位市领导担任副组长,57个市级部门、县市区及有关单位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5个相关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分别为:市智慧城市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市智慧健康保障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市智慧物流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市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和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
其次,我们建立了决策咨询机制、协调监管机制、规划计划机制、评估考核机制、开放合作机制和宣传培训机制等六大推进机制。
就当前来说,重中之重要抓好“5个一批”工作,即:制定一批扶持政策;推进一批先行试点;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制订一批标准规则。宁波市确定在“两大区域、两大系统”先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两大区域”试点是:杭州湾新区开展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试点,宁波国家高新区开展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试点。“两大系统”试点是:物流系统开展智慧物流试点,医疗系统开展智慧健康保障试点。
此外,十大体系、六大基地中其他体系、基础的建设,以及十大体系、六大基地以外的应用体系和产业基地,也将根据基础条件、见效周期、民生关联等情况,实行先试点、后示范、再推广的办法,有序地开展建设。
记者:宁波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在这5年里,宁波要实现哪些阶段性目标?
吴胜武:总体上,我们把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15年,要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体系,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二阶段,到2020年,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
其中,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十二五”期间,宁波要在以下8个方面实现阶段性目标:
一是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
二是市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出行、就医、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普遍提高。
三是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依托智慧应用体系,城市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生态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五是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和智慧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建设十大有较好应用效果的智慧应用系统,培育形成六大智慧产业基地。
六是建设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无线城市和网络融合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000G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率达100%。
七是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八是智慧城市模式创新和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成智慧城市的应用商业模式的输出基地,力争有一个至几个领域赢得市场认可,具有引领发展能力。
记者:智慧城市建设事关长远发展、关乎民生改善。它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撑扶持,比如资金、政策。宁波在这一方面有何部署?
陳炳荣:宁波在完善智慧城市建设上有三大支撑体系:人才支撑体系、标准法规支撑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
首先是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宁波将依托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建立各类智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以宁波大学、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等为依托,建设智慧城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软件开发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外包学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依托,建立网络数据中心、商业运营应用等所需的中高级职业技工教育培训基地。
其次是加强标准法规支撑体系建设。宁波将加快信息化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创新和应用示范工作,提高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形成完善的标准法规体系。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相关领域的标准化研究机构,开展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研究制订和实施试点示范工作。
第三,要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宁波将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扶持,重点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市政府根据需要和实效每年安排扶持资金不少于5亿元。各县(市)、区政府在年度预算中也要安排智慧城市建设扶持资金,确保全市每年不少于10亿元。组建市智慧建设专业投资运营公司,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智慧城市建设。
记者:智慧城市的战略选择将会给宁波的城市发展和文明建设带来哪些方面的改变?
吴胜武: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
从宁波市来说,建设智慧城市,事关全市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的长远发展,我们坚信它将给城市发展带来重大改变。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宁波经济转型升级必将加快步伐。当前,正面临着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低碳、节能、环保和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新技术研发、引进和推广应用,促进以智慧型装备与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提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宁波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度能得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将很好地促进知识的传播、共享和互动,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为创新提供更加先进的工具和手段,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智慧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互为支撑、互为目标,共同为实现我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目标服务。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宁波的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必将进一步提升,为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提供保障。这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服务型政府的加快建设;为企业发展、投资创业、民生保障等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尤其是有助于就医、住房、出行、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四难”的解决和人居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和就业环境等“四优”的创建。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还将推动宁波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将重塑企业的决策体系、经营管理体系、营销体系、物流体系和政府为企业服务的工作体系,引领宁波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对外经济和服务外包实现新的发展,促进我市的国内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再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宁波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将上一个新台阶。智慧技术的应用将使城市生产生活以动态的、实时的、更加精准的方式实施管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可以大大提高;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可以明显下降;资源和环境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更加和谐。宁波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比如,针对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有害气体污染等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将为建设低碳宁波、绿色宁波起到积极的作用。
城市人均GDP处于9000-17000美元区间,经济增长将处于由“要素驱动为主”向“效率、创新驱动”转换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最早对外开放的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宁波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其中中心城区人均GDP超过13000美元大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显然,宁波已跨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寻找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创造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
那么,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靠什么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在9月20日召开的宁波市委、市政府工作会议上,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给出了明确答案:“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提升,走出一条有智慧、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毛市长说,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建设一个产业发展高端化、运行管理高效率、市民生活高品质的城市。会上,毛市长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谋划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高度上,深刻阐述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和重大意义,并全面部署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提出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会议期间,宁波与包括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内的19家企业签订了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合作内容涉及智慧应用系统和智慧产业基地建设等。这也是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成果。
几乎同时,宁波市委、市政府正式发文——《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并将智慧城市建设写入了“十二五”规划。宁波市建设智慧城市正式拉开序幕。
宁波以开放前瞻的战略视野,把握世界科技与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高起点,深谋划,以“智慧”为杠杆,积极抢占新型城市发展的竞争主动权。先行者的勇气和经验是后来者的力量和财富。我们由衷希望,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会给同行或后来者以借鉴和启迪。
9月20日下午,宁波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陈炳荣、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吴胜武等领导就有关智慧城市建设问题,解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就目前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相继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那么,与其他城市相比,宁波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有哪些优势?
陈炳荣:应该说,无论是从发展的基础,还是发展的要求来分析,宁波建设智慧城市是可行,也是必须的。宁波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具备独特的优势和良好基础。
首先,宁波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宁波是一个最早对外开放的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秉承“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宁波人具有敢抓机遇、善抓机遇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因为宁波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从而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建设智慧城市,是宁波面临的一次新的、难得的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一新的、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宁波的信息化基础良好。宁波建成了覆盖全市的高速城域宽带网、无线网,互联网接入用户达到136万户,手机用户达480万人次;全市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9.8%,计算机普及率超过37%,900多个行政村建成了综合信息服务站;培育涌现了一批实力型信息化企业。宁波市先后获得了“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十佳城市”和“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示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尤其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在宁波成功举办,为汇集全球智慧、建设智慧宁波带来了难得契机。
第三,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比较强。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第四,有比较完备的法规保障。宁波发挥计划单列市的体制优势和较大城市的法规立法优势,制定实施了《宁波市信息化条例》、《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宁波市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规范》等一批法规、规章,社区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第四方物流标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体制和发展保障。
记者: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吴胜武: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四大任务:
一是以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十大应用体系包括: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和智慧文化服务。
二是以建设六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六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企业总部基地。
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三个重点:一是构建泛在化的信息网络;二是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三是加强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其中“三网融合”的工作将在杭州湾新区进行试点,形成经验,再逐步在全市推广。
四是加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二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机制;三是加快培育信息资源市场。
记者: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全新课题,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宁波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
陈炳荣: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渐进式过程。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创新工作载体和体制机制,力争早见成果,早现成效。
首先,在领导体制上,我们成立了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5个相关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毛光烈市长担任,8位市领导担任副组长,57个市级部门、县市区及有关单位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5个相关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分别为:市智慧城市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市智慧健康保障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市智慧物流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市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和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
其次,我们建立了决策咨询机制、协调监管机制、规划计划机制、评估考核机制、开放合作机制和宣传培训机制等六大推进机制。
就当前来说,重中之重要抓好“5个一批”工作,即:制定一批扶持政策;推进一批先行试点;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制订一批标准规则。宁波市确定在“两大区域、两大系统”先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两大区域”试点是:杭州湾新区开展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试点,宁波国家高新区开展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试点。“两大系统”试点是:物流系统开展智慧物流试点,医疗系统开展智慧健康保障试点。
此外,十大体系、六大基地中其他体系、基础的建设,以及十大体系、六大基地以外的应用体系和产业基地,也将根据基础条件、见效周期、民生关联等情况,实行先试点、后示范、再推广的办法,有序地开展建设。
记者:宁波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在这5年里,宁波要实现哪些阶段性目标?
吴胜武:总体上,我们把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15年,要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体系,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二阶段,到2020年,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
其中,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十二五”期间,宁波要在以下8个方面实现阶段性目标:
一是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
二是市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出行、就医、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普遍提高。
三是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依托智慧应用体系,城市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生态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五是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和智慧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建设十大有较好应用效果的智慧应用系统,培育形成六大智慧产业基地。
六是建设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无线城市和网络融合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000G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率达100%。
七是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八是智慧城市模式创新和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成智慧城市的应用商业模式的输出基地,力争有一个至几个领域赢得市场认可,具有引领发展能力。
记者:智慧城市建设事关长远发展、关乎民生改善。它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撑扶持,比如资金、政策。宁波在这一方面有何部署?
陳炳荣:宁波在完善智慧城市建设上有三大支撑体系:人才支撑体系、标准法规支撑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
首先是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宁波将依托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建立各类智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以宁波大学、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等为依托,建设智慧城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软件开发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外包学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依托,建立网络数据中心、商业运营应用等所需的中高级职业技工教育培训基地。
其次是加强标准法规支撑体系建设。宁波将加快信息化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创新和应用示范工作,提高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形成完善的标准法规体系。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相关领域的标准化研究机构,开展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研究制订和实施试点示范工作。
第三,要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宁波将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扶持,重点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市政府根据需要和实效每年安排扶持资金不少于5亿元。各县(市)、区政府在年度预算中也要安排智慧城市建设扶持资金,确保全市每年不少于10亿元。组建市智慧建设专业投资运营公司,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智慧城市建设。
记者:智慧城市的战略选择将会给宁波的城市发展和文明建设带来哪些方面的改变?
吴胜武: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
从宁波市来说,建设智慧城市,事关全市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的长远发展,我们坚信它将给城市发展带来重大改变。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宁波经济转型升级必将加快步伐。当前,正面临着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低碳、节能、环保和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新技术研发、引进和推广应用,促进以智慧型装备与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提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宁波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度能得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将很好地促进知识的传播、共享和互动,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为创新提供更加先进的工具和手段,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智慧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互为支撑、互为目标,共同为实现我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目标服务。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宁波的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必将进一步提升,为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提供保障。这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服务型政府的加快建设;为企业发展、投资创业、民生保障等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尤其是有助于就医、住房、出行、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四难”的解决和人居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和就业环境等“四优”的创建。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还将推动宁波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将重塑企业的决策体系、经营管理体系、营销体系、物流体系和政府为企业服务的工作体系,引领宁波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对外经济和服务外包实现新的发展,促进我市的国内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再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宁波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将上一个新台阶。智慧技术的应用将使城市生产生活以动态的、实时的、更加精准的方式实施管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可以大大提高;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可以明显下降;资源和环境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更加和谐。宁波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比如,针对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有害气体污染等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将为建设低碳宁波、绿色宁波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