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土地因城市化建设而被征用,随后出现大批失地农民需要转变为城市市民。而这些农民因受传统生活方式及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文化素质过低导致就业难、因难就业导致经济收入低、因进入城市生活而引起生活成本的提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很好的采取对策来帮助失地农民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失地农民;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并对城市化用地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用地被城市建设所征用,这些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生存的依靠和生活的基本保障。突然面临由“农民”向“城市人”的一个角色转变,一小部分人很快的适应,但是很大一部分人则出现很多的不适应,如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就业等。因为这些难以改变,所以导致这些失地农民逐渐被文明城市排挤在城市的边缘,无法被文明城市接纳。既影响到农民的自身利益,也影响到社会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如何来解决失地农民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重视,更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
一、失地农民的概念
失地农民,主要指的是长期居住在城乡结合处,主要的就业方式就是从事农业劳动,且生活方式表现为与农村社区相同的一类群体。这些农民在失地之后虽身份直接由“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但是受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这些人的教育程度、生活习惯、权利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很难融入到城市人的群体中。
二、角色转换的概念
角色转换是指农民市民化,这不仅是指农村户口属性的转变,而是一个农民经过学习改变以前身份、居住环境、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而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逐渐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
三、失地农民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文化素质低所遇到的就业尴尬
大部分失地农民之所以选择在农村就业,从事体力劳动,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受文化教育非常有限,学习能力差,加之深受传统思想意识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当面对失去土地,重新进入新的环境寻找适合他们的工作时非常困难的,只能选择出卖劳动力在次属劳动力市场中寻找一份谋生的职业,这些职业往往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同时工资水平低,且几乎都没有安全保障。使本来就业困难的失地农民更加不稳定。
当然对于失地农民难就业,还因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也不足,社会保障体系部完善,培训工作没有在农民失地之前做好。
2.生活成本大幅提高
大部分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收之前,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活,自给自足,收入相对稳定,且消费开支很低。征地之后,虽然得到一笔不菲的经济损失补偿,但很多人拿到这笔补偿之后,不能合理安排,也不会进行再投资,使得这部分固定的资金,不能很好的给失地农民带来收益,反而因为进入城市生活之后,生活成本增加,致使很多农民出现家庭经济生活困难的局面。
3.生活方式滞后,难以适应城市成活
生活方式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所慢慢形成的一种生活模式。这些失地农民从户籍属性上和城市人一样,但是其生活方式却还与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一致。在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上失地农民与城市市民有较大的差异,如市民追求的是精神享受和物质生活的平衡提升,喜欢人际交往,但这些在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后的生活中较少体现,大部分失地农民突然因无具体事业可从事,唯一可以消遣的就是看电视,打麻将等。这些问题主要还是因长期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文化影响存在差距造成的。
4.失地农民保障待遇有限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基本收入来源。随着土地的征收他们的基本保障也随之消失了。虽然我国这几年加大力度在完善对农村的社会保障,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对于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障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储蓄积累的办法,个人缴纳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而这种积累需要经过较长的积累期,且个人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失地农民虽然从身份上已经和城市居民一样,但是经济收入低只能拒绝此种参保方式,这也是导致失地农民被排挤到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原因。
四、如何帮助失地农民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1.加大对于失地农民的培训,改善就业机制。要帮助失地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首先应该帮助失地农民就业,保证他们的经济收入。第一,适当开展对于失地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其中包括技能培训、思想观念、就业观念的教育等等。改变他们“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并正确引导、鼓励和帮助有能力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对于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应在政策上享受和城镇下岗职工,大学生自主创业同等条件,甚至更加优惠的条件。第二,健全农民就业信息网,使就业信息资源及时公布且能在不同的媒介上进行共享。第三,还应大力发展规范的就业机构,形成包括培训,职业介绍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
2.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很多失地农民在转变为城市人的过程中之所以表现处很多的格格不入,原因还是受文化素质过低,精神生活缺乏,思想观念和认识落后所产生的自卑感的影响。通过对失地农民进行城市文化生活的解释,宣传,让他们认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通过对失地农民进行城市规章制度的教育,培养他们公共意识和社区生活意识;并且通过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给失地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強他们的心理归属感,使他们顺利的度过角色的转变,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3.完善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制度。如在养老、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要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保障失地农民的统一政策目标下实行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其次,健全对于失地农民的法律规范,以保证失地浓密的利益不受损害。并积极促进农民市民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芝花.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08(26):546.
[2]杜洪梅.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角色转换[J].社会科学,2006(9):105-110.
[3]赵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工的角色转换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1):87-92.
关键词:失地农民;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并对城市化用地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用地被城市建设所征用,这些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生存的依靠和生活的基本保障。突然面临由“农民”向“城市人”的一个角色转变,一小部分人很快的适应,但是很大一部分人则出现很多的不适应,如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就业等。因为这些难以改变,所以导致这些失地农民逐渐被文明城市排挤在城市的边缘,无法被文明城市接纳。既影响到农民的自身利益,也影响到社会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如何来解决失地农民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重视,更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
一、失地农民的概念
失地农民,主要指的是长期居住在城乡结合处,主要的就业方式就是从事农业劳动,且生活方式表现为与农村社区相同的一类群体。这些农民在失地之后虽身份直接由“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但是受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这些人的教育程度、生活习惯、权利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很难融入到城市人的群体中。
二、角色转换的概念
角色转换是指农民市民化,这不仅是指农村户口属性的转变,而是一个农民经过学习改变以前身份、居住环境、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而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逐渐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
三、失地农民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文化素质低所遇到的就业尴尬
大部分失地农民之所以选择在农村就业,从事体力劳动,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受文化教育非常有限,学习能力差,加之深受传统思想意识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当面对失去土地,重新进入新的环境寻找适合他们的工作时非常困难的,只能选择出卖劳动力在次属劳动力市场中寻找一份谋生的职业,这些职业往往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同时工资水平低,且几乎都没有安全保障。使本来就业困难的失地农民更加不稳定。
当然对于失地农民难就业,还因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也不足,社会保障体系部完善,培训工作没有在农民失地之前做好。
2.生活成本大幅提高
大部分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收之前,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活,自给自足,收入相对稳定,且消费开支很低。征地之后,虽然得到一笔不菲的经济损失补偿,但很多人拿到这笔补偿之后,不能合理安排,也不会进行再投资,使得这部分固定的资金,不能很好的给失地农民带来收益,反而因为进入城市生活之后,生活成本增加,致使很多农民出现家庭经济生活困难的局面。
3.生活方式滞后,难以适应城市成活
生活方式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所慢慢形成的一种生活模式。这些失地农民从户籍属性上和城市人一样,但是其生活方式却还与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一致。在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上失地农民与城市市民有较大的差异,如市民追求的是精神享受和物质生活的平衡提升,喜欢人际交往,但这些在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后的生活中较少体现,大部分失地农民突然因无具体事业可从事,唯一可以消遣的就是看电视,打麻将等。这些问题主要还是因长期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文化影响存在差距造成的。
4.失地农民保障待遇有限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基本收入来源。随着土地的征收他们的基本保障也随之消失了。虽然我国这几年加大力度在完善对农村的社会保障,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对于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障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储蓄积累的办法,个人缴纳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而这种积累需要经过较长的积累期,且个人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失地农民虽然从身份上已经和城市居民一样,但是经济收入低只能拒绝此种参保方式,这也是导致失地农民被排挤到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原因。
四、如何帮助失地农民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1.加大对于失地农民的培训,改善就业机制。要帮助失地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首先应该帮助失地农民就业,保证他们的经济收入。第一,适当开展对于失地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其中包括技能培训、思想观念、就业观念的教育等等。改变他们“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并正确引导、鼓励和帮助有能力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对于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应在政策上享受和城镇下岗职工,大学生自主创业同等条件,甚至更加优惠的条件。第二,健全农民就业信息网,使就业信息资源及时公布且能在不同的媒介上进行共享。第三,还应大力发展规范的就业机构,形成包括培训,职业介绍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
2.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很多失地农民在转变为城市人的过程中之所以表现处很多的格格不入,原因还是受文化素质过低,精神生活缺乏,思想观念和认识落后所产生的自卑感的影响。通过对失地农民进行城市文化生活的解释,宣传,让他们认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通过对失地农民进行城市规章制度的教育,培养他们公共意识和社区生活意识;并且通过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给失地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強他们的心理归属感,使他们顺利的度过角色的转变,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3.完善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制度。如在养老、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要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保障失地农民的统一政策目标下实行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其次,健全对于失地农民的法律规范,以保证失地浓密的利益不受损害。并积极促进农民市民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芝花.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08(26):546.
[2]杜洪梅.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角色转换[J].社会科学,2006(9):105-110.
[3]赵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工的角色转换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1):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