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实习是农业类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根据课程的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习的实施与管理也作出了相应的变动和改进。本文从与时俱进的角度,对《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实习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关键词: 《鱼类增养殖学》 教学实习 教学改革与管理
《鱼类增养殖学》是农业类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运用主要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等知识研究鱼类养殖和增殖的自然科学。该课程的教学实习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它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往该实习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进行,时间一般较短,多以“参观实习”代替实际操作,学生只能了解大概过程,不能详细掌握生产的整个流程,实习基地也反映时间过短,学生刚刚适应工作环境就离开,对生产调度有影响,且往返等费用较多,增加了学校和实习基地的负担。因而高校多采取水产综合教学实习的方式,将《鱼类增养殖学》与《甲壳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藻类增养殖学》等课程的实习合并为水产综合实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了解鱼类的育苗操作和增养殖技术,让学生充分参与鱼类养殖企业的育苗生产、经营管理和科技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巩固对理论知识的领悟。为保证和稳定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实习的质量,笔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与指导老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积极在鱼类养殖、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等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创新培养基地,建立固定的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拟定正规的合作协议,建立一种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在多家海珍品苗种培育企业建立了本科生校外培养基地和学士后工作站。实践表明,产学研校外培养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而且为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流程和制度,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完善从学生到实用人才的转变搭建了平台。
指导教师是教学实习的主要领导者,担负着沟通和协调学校、学生和实习基地三者之间关系的重任。课程组应选派理论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主要指导老师,全权负责处理学生实习的日常事务,同时还要从专业上、技术上指导学生实习。另外,还要鼓励年轻教师担任辅助指导老师,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增加生产经验,如此既能锻炼年轻教师,又能使指导老师队伍具备可持续性。还可聘请实习基地中具有指导经验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担任临时指导老师,充分利用基地的人力资源。
二、重视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实习前的准备是顺利完成实习的有效保证,指导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指导老师要在实习前到实习基地进行考察,根据实习基地的实际生产现状,结合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习计划,对实习内容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布署。实习前一周要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下发实习任务书,明确鱼类增养殖学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内容、考核方式、安全纪律、实习需要的材料和生活等问题,调动学生参加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也要对教学实习进行充分的准备,对即将进行的实习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有充分的了解,在思想上有清醒的认识,端正实习态度。在实习前要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优势查阅相关资料,并准备相关仪器、器皿和各种药品等,做好实习前文献资料和物品的准备工作。
三、教学实习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1.合理安排实习内容。
鱼类增养殖学实习时间一般为4周。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和实习鱼类的特点,由实习基地和学校共同确定实习开始的时间。实习内容包括:亲鱼的雌雄鉴别、性腺培育和日常管理;鱼类人工繁殖的准备、催产、产卵、人工授精和孵化管理工作;鱼苗、鱼种的选择、放养密度、饵料投喂、病害防治和日常管理工作;动植物饵料培育、收获与日常管理;特种鱼类养成与运输技术;鱼类养殖场工程技术等。
2.采用轮换的实习方式。
为让学生全面掌握鱼类人工繁殖及养成技术,实习一般采用轮换体制。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进入亲鱼培育、鱼类人工育苗、生物饵料培养和鱼类养成车间进行实习,一周后进行组间轮换,确保每位学生全面实习。采用代职顶岗、承担工作实职的实习方式,让学生直接参加实习基地正常的生产过程,在实习结束时能够熟练掌握鱼类育苗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和技术要领。
3.充分发挥带队老师示范、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指导老师要亲临实习第一线,带领学生与基地工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发挥示范作用。指导老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带队老师可在实习现场向学生分析和讲解生产实践问题,也可在基地为学生集体授课,结合实习基地的养殖鱼类,讲授相关的育苗和养成知识,使学生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指导老师要及时召开阶段总结会和研讨会,巩固学生的实习成果;对于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或者技术难题,还要充分发挥带队老师和学生为实习基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问题,指导老师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并领导学生共同探讨,为实习基地提出良好的建议,充分发挥高校的技术和科研优势,促进基地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另外,可适当聘请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为学生授课,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开阔学生的眼界。
4.活跃实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
鱼类增养殖学实习时间一般较长,劳动强度较大,学生往往会感到实习比较枯燥,容易产生急躁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实习基地和带队老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娱乐和体育竞赛项目,使学生适当放松,提高学生的兴趣,始终保持较高的实习热情。如可以安排各组学生之间进行唱歌、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比赛项目,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相互配合的精神。也可以安排学生与实习基地工作人员一起娱乐和比赛,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增强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同时也有利于活跃整个基地的生产气氛,提高工人的工作热情,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四、改革实习的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
过去鱼类增养殖学实习的考核主要是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来判定。实习报告只能反映一个方面,而且容易弄虚作假,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
我们提出新的考核方式:思想品德、实习态度、实习纪律等占实习总成绩的20%,此项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实习单位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考核,签字盖章。对个别严重违纪,造成恶劣影响者,可按实习不及格论处。业务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习笔记等占实习总成绩的40%,此项由指导老师按实习大纲和实习计划考核。学生独立完成的实习报告和总结由指导老师进行考核,占实习总成绩的40%。通过三年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实习的态度更加端正,压力转变为动力,进一步保证了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光俊,李代金,黄辉.提高《鱼类增养殖学》教学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63-165.
[2]王继芳.水产综合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7,(45):90-91.
关键词: 《鱼类增养殖学》 教学实习 教学改革与管理
《鱼类增养殖学》是农业类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运用主要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等知识研究鱼类养殖和增殖的自然科学。该课程的教学实习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它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往该实习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进行,时间一般较短,多以“参观实习”代替实际操作,学生只能了解大概过程,不能详细掌握生产的整个流程,实习基地也反映时间过短,学生刚刚适应工作环境就离开,对生产调度有影响,且往返等费用较多,增加了学校和实习基地的负担。因而高校多采取水产综合教学实习的方式,将《鱼类增养殖学》与《甲壳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藻类增养殖学》等课程的实习合并为水产综合实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了解鱼类的育苗操作和增养殖技术,让学生充分参与鱼类养殖企业的育苗生产、经营管理和科技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巩固对理论知识的领悟。为保证和稳定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实习的质量,笔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与指导老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积极在鱼类养殖、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等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创新培养基地,建立固定的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拟定正规的合作协议,建立一种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在多家海珍品苗种培育企业建立了本科生校外培养基地和学士后工作站。实践表明,产学研校外培养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而且为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流程和制度,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完善从学生到实用人才的转变搭建了平台。
指导教师是教学实习的主要领导者,担负着沟通和协调学校、学生和实习基地三者之间关系的重任。课程组应选派理论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主要指导老师,全权负责处理学生实习的日常事务,同时还要从专业上、技术上指导学生实习。另外,还要鼓励年轻教师担任辅助指导老师,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增加生产经验,如此既能锻炼年轻教师,又能使指导老师队伍具备可持续性。还可聘请实习基地中具有指导经验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担任临时指导老师,充分利用基地的人力资源。
二、重视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实习前的准备是顺利完成实习的有效保证,指导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指导老师要在实习前到实习基地进行考察,根据实习基地的实际生产现状,结合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习计划,对实习内容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布署。实习前一周要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下发实习任务书,明确鱼类增养殖学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内容、考核方式、安全纪律、实习需要的材料和生活等问题,调动学生参加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也要对教学实习进行充分的准备,对即将进行的实习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有充分的了解,在思想上有清醒的认识,端正实习态度。在实习前要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优势查阅相关资料,并准备相关仪器、器皿和各种药品等,做好实习前文献资料和物品的准备工作。
三、教学实习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1.合理安排实习内容。
鱼类增养殖学实习时间一般为4周。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和实习鱼类的特点,由实习基地和学校共同确定实习开始的时间。实习内容包括:亲鱼的雌雄鉴别、性腺培育和日常管理;鱼类人工繁殖的准备、催产、产卵、人工授精和孵化管理工作;鱼苗、鱼种的选择、放养密度、饵料投喂、病害防治和日常管理工作;动植物饵料培育、收获与日常管理;特种鱼类养成与运输技术;鱼类养殖场工程技术等。
2.采用轮换的实习方式。
为让学生全面掌握鱼类人工繁殖及养成技术,实习一般采用轮换体制。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进入亲鱼培育、鱼类人工育苗、生物饵料培养和鱼类养成车间进行实习,一周后进行组间轮换,确保每位学生全面实习。采用代职顶岗、承担工作实职的实习方式,让学生直接参加实习基地正常的生产过程,在实习结束时能够熟练掌握鱼类育苗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和技术要领。
3.充分发挥带队老师示范、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指导老师要亲临实习第一线,带领学生与基地工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发挥示范作用。指导老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带队老师可在实习现场向学生分析和讲解生产实践问题,也可在基地为学生集体授课,结合实习基地的养殖鱼类,讲授相关的育苗和养成知识,使学生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指导老师要及时召开阶段总结会和研讨会,巩固学生的实习成果;对于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或者技术难题,还要充分发挥带队老师和学生为实习基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问题,指导老师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并领导学生共同探讨,为实习基地提出良好的建议,充分发挥高校的技术和科研优势,促进基地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另外,可适当聘请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为学生授课,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开阔学生的眼界。
4.活跃实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
鱼类增养殖学实习时间一般较长,劳动强度较大,学生往往会感到实习比较枯燥,容易产生急躁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实习基地和带队老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娱乐和体育竞赛项目,使学生适当放松,提高学生的兴趣,始终保持较高的实习热情。如可以安排各组学生之间进行唱歌、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比赛项目,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相互配合的精神。也可以安排学生与实习基地工作人员一起娱乐和比赛,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增强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同时也有利于活跃整个基地的生产气氛,提高工人的工作热情,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四、改革实习的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
过去鱼类增养殖学实习的考核主要是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来判定。实习报告只能反映一个方面,而且容易弄虚作假,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
我们提出新的考核方式:思想品德、实习态度、实习纪律等占实习总成绩的20%,此项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实习单位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考核,签字盖章。对个别严重违纪,造成恶劣影响者,可按实习不及格论处。业务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习笔记等占实习总成绩的40%,此项由指导老师按实习大纲和实习计划考核。学生独立完成的实习报告和总结由指导老师进行考核,占实习总成绩的40%。通过三年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实习的态度更加端正,压力转变为动力,进一步保证了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光俊,李代金,黄辉.提高《鱼类增养殖学》教学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63-165.
[2]王继芳.水产综合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7,(4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