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问世不久的公允价值会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方式,在此次金融危机受到了激烈的争论。官方的回应似乎默认了公允价值计价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冷静思考,如果金融工具不是用公允价值计价的,此次金融机就不会发生了吗?这很值得怀疑。那么,此次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是如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议是否意味着公允价值运用的失败?本文通过对问题的透析给公允价值一个公平的说法。并通过问题的阐述及分析得出我个人对公允价值的看法。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循环机理
公允价值会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西方国家中,美国在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和研究一直引领世界。我国从1998年首次使用公允价值,到2006年的修订,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允价值的运用符合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公允价值的出现是现代会计计量以价值取代成本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解决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所凸现出的问题,满足人们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的大方向。
此次爆发的大规模金融危机所暴露的公允价值相关问题,使人们在欣赏其优越性的同时,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弊端:公允价值是一种效用价值,如果企业放弃对自身未来的预期判断,转而依赖市场价格,显然是与持续经营假设、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相违背的。金融危机导致大规模金融机构破产,若预期不能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计量,那运用市值计量意义已不重大;公允价值在特殊时期更容易加剧经营业绩的波动性,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将导致拥有大量的金融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在泡沫时期,更容易采取进取扩张的策略;而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资产大幅贬值,按市值计价使其蒙受巨额亏损,进而引发市场对这些金融机构资产的恐慌性抛售,企业在难以寻求到融资的恶性循环下,会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1.金融危机下呈现的公允价值问题及原因分析
源于2007年末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席卷全球,有人抱怨公允价值的使用低估了在非流动市场中证券的“真正价值”,夸大了损失的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非流动市场中使用公允价值是有挑战的,有很多重要问题有待研究。
1.1 公允价值计量加剧金融危机的循环机理
在市场价格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对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过度减计,从而加大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抛售力度,金融资产交易价格下跌的范围和幅度会进一步扩大,进而形成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双重恶性循环。下面以图示方式来揭示其循环机理。
图1反映出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其资金链会出现问题,会放大资产交易价格下跌的冲击效应,对金融、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图2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揭示了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减计之后的企业通过消费、投资、商品交易等途径传递信息并放大信息产生的效应。实体经济也将不可避免的遭受严重打击。
1.2 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不能忽略的是,由于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成为资本市场助涨助跌的工具。公允价值计量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市场繁荣时,由于交易价格过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被高估,从而导致利润虚增,公允价值加剧市场狂热;市场低迷时,由于交易价格过低,往往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被低估,这无疑也会给公司带来账面损失,公允价值加剧市场恐慌。
1.3 公允价值的黑洞效应
1.3.1 黑洞效应涵义
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黑洞效应主要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由于种种原因,经济资源既没有用于投资也没有用于消费,而是以各种形式退出了社会再生产过程,这种退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称为经济体系中的黑洞效应。
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黑洞效应是指: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时,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同程度的产生真实价值逃逸和风险控制手段人为性忽略的现象。在泡沫经济时代当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偏离真实价值越来越远,经济的泡沫越来越多时,基金等大机构的投资决策者却反而显得麻木不仁,手足无措,连一些必要的风险控制手段都置之不顾。价值的逃逸一旦失去了控制,就好像遇到了黑洞,产生消失逃逸的效应。
1.3.2 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业产生的黑洞效应
为了转移金融风险,美国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产品包装的CDS、SIV和CDO等这些劣质金融产品已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可谓功不可没,极大的推动了资产的价值虚增,真实价值完全被公允价值所掩盖。公允价值的黑洞效应随着市价的非理性高涨而变得强烈,并将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卷入危险地旋涡中。随着危机的加剧,公允价值的黑洞效应越来越强的显示出来,金融资产急剧缩水,亏损越来越大,最终侵蚀到实体经济并引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
1.3.3 公允价值计量黑洞效应形成的原因
(1)公允价值界定的框架模糊,其可靠性无法达到保证是形成公允价值计量黑洞效应的原因之一。
(2)金融业具有先天的追逐高风险利益的劣根性,公允价值计量无规则的运用增加了这种劣根性,这是形成公允价值计量黑洞效应的原因之二。
(3)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上不完善,助长了主观判断的非理性,这是形成公允价值计量黑洞效应的原因之三。
2.金融危机下应对公允价值问题的对策
金融危机爆发后,救市手段之一就是修改目前会计核算中的公允价值计量。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以及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理论界应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环境,以更好地推动理论研究发展。
2.1 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上的应用规则
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而只是反映了市場价格波动的情况。在危机发生时对通行的会计准则进行技术性调整十分必要。 2.1.1 改变“盯市”计量的规则。在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处理上,可以取金融资产某一时期市场交易价格的历史平均价格作为计价基准,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短期市场极端情况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2.1.2 加大对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力度。在极端市场情况下,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增加歷史成本信息。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报表分析提供更全面的会计信息,消除极端市场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的不利影响。
2.2 完善行业自律监督机制和企业内部约束机制
在金融危机期间,市场处于无效或低效状态,可以鼓励企业采用非市场价格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予以监督。公司需要通过对价格下跌时间、价格跌幅及市场流动性的分析和判断,以及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定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了更好地消除和解决问题,应避免运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的真相,以免为下一次金融危机埋下隐患。从企业内部监管系统来讲,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权。就企业外部监管体系而言,要建立以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准绳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加强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对企业的财务检查和审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促进公允价值的有效、合理应用。
2.3 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成熟,很多金融产品无法取得合理的公允价值,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靠金融机构只能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因此,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提高,是一个基本问题。目前,估值技术主要包括现金流量折现法、期权定价模型等。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完善,必须遵循 “理论—实践—理论”的理念。公允价值的合理估计和运用有赖于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因此,要在我国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就必须不断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理论、会实务、职业道德高尚的会计人员。
另外,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黑洞效应,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2.3.1 平衡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寻找黄金平衡点;
2.3.2 大力研究开发和试验公允价值技术;
2.3.3 建立金融业的抗风险储备体系和应急反馈制度。
2.4 认清现状,把握住公允价值仍是主流
应当承认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远非完美,IASB承认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过于复杂和繁琐,并在2008年3月发布了一份旨在简化该准则的咨询文件。同月,SEC也提出了更加严厉的披露标准。要求上市公司充分披露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所依据的前提假设。SEC甚至考虑要求上市公司以估值区间而不是单一金额的方式披露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以章显第三层次公允价值高度依赖估计和判断的特性。但不论如何公允价值准则存在的缺陷不应成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诚如IASB主席大卫?特迪爵士指出的退回历史成本会计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公允价值会计绝不会因为金融界的指责而夭折,退回历史成本模式将成为会计史上因噎废食的大倒退。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指责只会让会计界痛下决心,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完善后的公允价值会计必将成为2 1世纪会计计量模式的主流。
3.结论
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乃至影响不大的经济事件都有可能“有意无意”地将会计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风口浪尖。面对金融危机,不能简单地将罪魁祸首归咎于公允价值,而要思考如何科学把握公允价值,正确运用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其中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需要注意的是,要想让经济能够更稳健的前进,重中之重是进一步加强市场的完善和监管,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更有效的环境。总体来说,重新评估公允价值计量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以减少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柳毅.公允价值计量—涵义、应用与展望 [J].太原大学学报,2007,(3):58-61.
[2] 郑胜寒,章颖薇.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再认识[J].财会月刊(会计),2009,(1):25.
[3] 侯立新.公允价值“原罪”—解析金融风暴背后的会计秘密[J].财务会计导刊(上半月实务),2009,(1):11-15.
[4] 曾小青.论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业的黑洞效应—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9(2):5-7.
[5] 陈高华,李艳,吴东立等.美国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的适用性问题[J].财会月刊(会计),2009,(1):8-9.
[6] 翁斌,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J].百家争鸣,2009:127.
[7] 袁蓉君.全球会否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方法[N].金融时报,2008.10.21,(008)
[8] 黄湘源..公允价值缘何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N] ..上海证券报, 2008.10.29
[9] 黄湘源.公允价值的雷霆一击[N] .财会信报, 2008.9.22
收稿日期:2012-07-13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循环机理
公允价值会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西方国家中,美国在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和研究一直引领世界。我国从1998年首次使用公允价值,到2006年的修订,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允价值的运用符合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公允价值的出现是现代会计计量以价值取代成本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解决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所凸现出的问题,满足人们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的大方向。
此次爆发的大规模金融危机所暴露的公允价值相关问题,使人们在欣赏其优越性的同时,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弊端:公允价值是一种效用价值,如果企业放弃对自身未来的预期判断,转而依赖市场价格,显然是与持续经营假设、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相违背的。金融危机导致大规模金融机构破产,若预期不能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计量,那运用市值计量意义已不重大;公允价值在特殊时期更容易加剧经营业绩的波动性,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将导致拥有大量的金融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在泡沫时期,更容易采取进取扩张的策略;而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资产大幅贬值,按市值计价使其蒙受巨额亏损,进而引发市场对这些金融机构资产的恐慌性抛售,企业在难以寻求到融资的恶性循环下,会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1.金融危机下呈现的公允价值问题及原因分析
源于2007年末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席卷全球,有人抱怨公允价值的使用低估了在非流动市场中证券的“真正价值”,夸大了损失的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非流动市场中使用公允价值是有挑战的,有很多重要问题有待研究。
1.1 公允价值计量加剧金融危机的循环机理
在市场价格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对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过度减计,从而加大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抛售力度,金融资产交易价格下跌的范围和幅度会进一步扩大,进而形成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双重恶性循环。下面以图示方式来揭示其循环机理。
图1反映出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其资金链会出现问题,会放大资产交易价格下跌的冲击效应,对金融、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图2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揭示了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减计之后的企业通过消费、投资、商品交易等途径传递信息并放大信息产生的效应。实体经济也将不可避免的遭受严重打击。
1.2 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不能忽略的是,由于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成为资本市场助涨助跌的工具。公允价值计量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市场繁荣时,由于交易价格过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被高估,从而导致利润虚增,公允价值加剧市场狂热;市场低迷时,由于交易价格过低,往往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被低估,这无疑也会给公司带来账面损失,公允价值加剧市场恐慌。
1.3 公允价值的黑洞效应
1.3.1 黑洞效应涵义
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黑洞效应主要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由于种种原因,经济资源既没有用于投资也没有用于消费,而是以各种形式退出了社会再生产过程,这种退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称为经济体系中的黑洞效应。
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黑洞效应是指: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时,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同程度的产生真实价值逃逸和风险控制手段人为性忽略的现象。在泡沫经济时代当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偏离真实价值越来越远,经济的泡沫越来越多时,基金等大机构的投资决策者却反而显得麻木不仁,手足无措,连一些必要的风险控制手段都置之不顾。价值的逃逸一旦失去了控制,就好像遇到了黑洞,产生消失逃逸的效应。
1.3.2 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业产生的黑洞效应
为了转移金融风险,美国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产品包装的CDS、SIV和CDO等这些劣质金融产品已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可谓功不可没,极大的推动了资产的价值虚增,真实价值完全被公允价值所掩盖。公允价值的黑洞效应随着市价的非理性高涨而变得强烈,并将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卷入危险地旋涡中。随着危机的加剧,公允价值的黑洞效应越来越强的显示出来,金融资产急剧缩水,亏损越来越大,最终侵蚀到实体经济并引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
1.3.3 公允价值计量黑洞效应形成的原因
(1)公允价值界定的框架模糊,其可靠性无法达到保证是形成公允价值计量黑洞效应的原因之一。
(2)金融业具有先天的追逐高风险利益的劣根性,公允价值计量无规则的运用增加了这种劣根性,这是形成公允价值计量黑洞效应的原因之二。
(3)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上不完善,助长了主观判断的非理性,这是形成公允价值计量黑洞效应的原因之三。
2.金融危机下应对公允价值问题的对策
金融危机爆发后,救市手段之一就是修改目前会计核算中的公允价值计量。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以及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理论界应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环境,以更好地推动理论研究发展。
2.1 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上的应用规则
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而只是反映了市場价格波动的情况。在危机发生时对通行的会计准则进行技术性调整十分必要。 2.1.1 改变“盯市”计量的规则。在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处理上,可以取金融资产某一时期市场交易价格的历史平均价格作为计价基准,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短期市场极端情况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2.1.2 加大对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力度。在极端市场情况下,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增加歷史成本信息。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报表分析提供更全面的会计信息,消除极端市场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的不利影响。
2.2 完善行业自律监督机制和企业内部约束机制
在金融危机期间,市场处于无效或低效状态,可以鼓励企业采用非市场价格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予以监督。公司需要通过对价格下跌时间、价格跌幅及市场流动性的分析和判断,以及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定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了更好地消除和解决问题,应避免运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的真相,以免为下一次金融危机埋下隐患。从企业内部监管系统来讲,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权。就企业外部监管体系而言,要建立以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准绳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加强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对企业的财务检查和审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促进公允价值的有效、合理应用。
2.3 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成熟,很多金融产品无法取得合理的公允价值,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靠金融机构只能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因此,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提高,是一个基本问题。目前,估值技术主要包括现金流量折现法、期权定价模型等。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完善,必须遵循 “理论—实践—理论”的理念。公允价值的合理估计和运用有赖于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因此,要在我国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就必须不断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理论、会实务、职业道德高尚的会计人员。
另外,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黑洞效应,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2.3.1 平衡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寻找黄金平衡点;
2.3.2 大力研究开发和试验公允价值技术;
2.3.3 建立金融业的抗风险储备体系和应急反馈制度。
2.4 认清现状,把握住公允价值仍是主流
应当承认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远非完美,IASB承认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过于复杂和繁琐,并在2008年3月发布了一份旨在简化该准则的咨询文件。同月,SEC也提出了更加严厉的披露标准。要求上市公司充分披露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所依据的前提假设。SEC甚至考虑要求上市公司以估值区间而不是单一金额的方式披露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以章显第三层次公允价值高度依赖估计和判断的特性。但不论如何公允价值准则存在的缺陷不应成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诚如IASB主席大卫?特迪爵士指出的退回历史成本会计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公允价值会计绝不会因为金融界的指责而夭折,退回历史成本模式将成为会计史上因噎废食的大倒退。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指责只会让会计界痛下决心,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完善后的公允价值会计必将成为2 1世纪会计计量模式的主流。
3.结论
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乃至影响不大的经济事件都有可能“有意无意”地将会计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风口浪尖。面对金融危机,不能简单地将罪魁祸首归咎于公允价值,而要思考如何科学把握公允价值,正确运用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其中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需要注意的是,要想让经济能够更稳健的前进,重中之重是进一步加强市场的完善和监管,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更有效的环境。总体来说,重新评估公允价值计量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以减少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柳毅.公允价值计量—涵义、应用与展望 [J].太原大学学报,2007,(3):58-61.
[2] 郑胜寒,章颖薇.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再认识[J].财会月刊(会计),2009,(1):25.
[3] 侯立新.公允价值“原罪”—解析金融风暴背后的会计秘密[J].财务会计导刊(上半月实务),2009,(1):11-15.
[4] 曾小青.论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业的黑洞效应—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9(2):5-7.
[5] 陈高华,李艳,吴东立等.美国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的适用性问题[J].财会月刊(会计),2009,(1):8-9.
[6] 翁斌,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J].百家争鸣,2009:127.
[7] 袁蓉君.全球会否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方法[N].金融时报,2008.10.21,(008)
[8] 黄湘源..公允价值缘何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N] ..上海证券报, 2008.10.29
[9] 黄湘源.公允价值的雷霆一击[N] .财会信报, 2008.9.22
收稿日期:201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