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医疗体系健全的今天,即便是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化心驰神往且手不释卷的人,也很难触及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中医药学。
2008年夏天,我在京城偶获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课题《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的政策研究(总报告)》,其中开篇两段文字,让但凡尚未接触过中医药学的国人顿有振聋发聩之感——
中医药学是中国的第一大发明,其意义远大于我国的指南针、纸、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
与发展仅200年的现代医学及其所出现的诸多弊病相比,中医药学有极大的优势;中医药学是防病的健康医学,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果真如此?
我找来中医药学著作中名气最大的《本草纲目》。譬如“入井观天,不过圆顶;登峰眺目,极于烟际”,一经细细品阅,始知自己对中医药学这座如千岩竞秀的文化宝藏竟然如此陌生、陋见。
由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私人编撰的煌煌巨著《本草纲目》,共计52卷,收录药品1892种,附图1109幅,总例“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16部,即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原则论述,很符合进化论思想。在各部之下设69类,比如,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有名未用等类。此外,李时珍将自己收集的11096个单方、秘方、验方,一一附录于各药物之下予以论述,遂成彪炳人寰的创举。
由此观之,仅从诞生于明代、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百科全书”《本草纲目》,即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荟萃自然精华的中医药学,堪称“尽广大而致精微”。
医学者,以治疗疾病为根本。据史册记载,李时珍在其时代还有“千里就医于门,立活不取值”之誉,可见他治病救人的医术亦卓著于世。
远在李时珍之前1600多年的西汉,淮南王刘向、刘歆父子所著《七略》,就将医学定义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即守护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刘向、刘歆父子在《七略》曾提到——
经方者,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历览前贤,从“尝百草,始有医药”的神农氏,到创制汤药的伊尹;从春秋时代职业医师的医和、医缓、扁鹊、西汉的名医淳于意、东汉的“医圣”张仲景、三国的“外科鼻祖”华佗和以“杏林春暖”垂传于世的董奉;从“化学始祖”东晋的葛洪、“山中宰相”南北朝的陶弘景,到八代名医的徐之才等;从唐代的“药王”孙思邈、“仙医”蔺道人、北宋医学名家唐慎微,到“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政、朱丹溪、李杲;从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明末瘟病大家吴又可,到清代“瘟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一代代国医圣手络绎间出,悬壶济世,如星汉熠熠,辉映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天空。
作为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中医药学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在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中国发生了312次瘟疫,正是中医药的防治,有效地控制了这些疫情的蔓延,中国从未出现过像欧洲那样一死就是上千万人的悲剧。
所以,在古代,有司马迁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总结:“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作为中医学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李经纬教授在其编纂的《中医史》中写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古典医药文献之富,有效医疗技术之多,理论之独具特点等,尚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能与之相比。”
然而,近一百年来,时风骤变,功绩卓荦的中医药竟然日趋式微。
人类进入20世纪,在以西方为主的现代医学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中医药学由于种种内外因素失去了自己现代化的时机,虽然未像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那样衰落消失,却也陷入生存逆境,多次险遭政府取缔,否定和批判的聒噪之声此起彼伏。
今天,还有多少名中医能称为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而被祖国推崇的“功勋人物”?
今天,又有多少身怀绝技的民间中医因“江湖郎中”的非法行医身份遭人睥睨?
也许,是因为现代以来善良的国人对中医药认知肤浅,对西方现代医学“科学性”盲目崇拜,以“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必欲铲除“迷信”、“不科学”的封建余孽之中医药而后快!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医完全能以其辨证论治的整体科学思维,证明自己在人类生命科学的至高境界所拥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正确贯彻执行对待中医的方针政策,毛泽东主席曾强调:“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对中医加以整理,并发扬光大,这将是我们祖国对全人类贡献中的伟大事业之一”。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基于此,振兴和弘扬祖国传统的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文化,应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世纪交响曲的华彩乐章。
2008年夏天,我在京城偶获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课题《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的政策研究(总报告)》,其中开篇两段文字,让但凡尚未接触过中医药学的国人顿有振聋发聩之感——
中医药学是中国的第一大发明,其意义远大于我国的指南针、纸、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
与发展仅200年的现代医学及其所出现的诸多弊病相比,中医药学有极大的优势;中医药学是防病的健康医学,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果真如此?
我找来中医药学著作中名气最大的《本草纲目》。譬如“入井观天,不过圆顶;登峰眺目,极于烟际”,一经细细品阅,始知自己对中医药学这座如千岩竞秀的文化宝藏竟然如此陌生、陋见。
由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私人编撰的煌煌巨著《本草纲目》,共计52卷,收录药品1892种,附图1109幅,总例“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16部,即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原则论述,很符合进化论思想。在各部之下设69类,比如,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有名未用等类。此外,李时珍将自己收集的11096个单方、秘方、验方,一一附录于各药物之下予以论述,遂成彪炳人寰的创举。
由此观之,仅从诞生于明代、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百科全书”《本草纲目》,即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荟萃自然精华的中医药学,堪称“尽广大而致精微”。
医学者,以治疗疾病为根本。据史册记载,李时珍在其时代还有“千里就医于门,立活不取值”之誉,可见他治病救人的医术亦卓著于世。
远在李时珍之前1600多年的西汉,淮南王刘向、刘歆父子所著《七略》,就将医学定义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即守护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刘向、刘歆父子在《七略》曾提到——
经方者,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历览前贤,从“尝百草,始有医药”的神农氏,到创制汤药的伊尹;从春秋时代职业医师的医和、医缓、扁鹊、西汉的名医淳于意、东汉的“医圣”张仲景、三国的“外科鼻祖”华佗和以“杏林春暖”垂传于世的董奉;从“化学始祖”东晋的葛洪、“山中宰相”南北朝的陶弘景,到八代名医的徐之才等;从唐代的“药王”孙思邈、“仙医”蔺道人、北宋医学名家唐慎微,到“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政、朱丹溪、李杲;从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明末瘟病大家吴又可,到清代“瘟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一代代国医圣手络绎间出,悬壶济世,如星汉熠熠,辉映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天空。
作为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中医药学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在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中国发生了312次瘟疫,正是中医药的防治,有效地控制了这些疫情的蔓延,中国从未出现过像欧洲那样一死就是上千万人的悲剧。
所以,在古代,有司马迁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总结:“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作为中医学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李经纬教授在其编纂的《中医史》中写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古典医药文献之富,有效医疗技术之多,理论之独具特点等,尚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能与之相比。”
然而,近一百年来,时风骤变,功绩卓荦的中医药竟然日趋式微。
人类进入20世纪,在以西方为主的现代医学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中医药学由于种种内外因素失去了自己现代化的时机,虽然未像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那样衰落消失,却也陷入生存逆境,多次险遭政府取缔,否定和批判的聒噪之声此起彼伏。
今天,还有多少名中医能称为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而被祖国推崇的“功勋人物”?
今天,又有多少身怀绝技的民间中医因“江湖郎中”的非法行医身份遭人睥睨?
也许,是因为现代以来善良的国人对中医药认知肤浅,对西方现代医学“科学性”盲目崇拜,以“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必欲铲除“迷信”、“不科学”的封建余孽之中医药而后快!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医完全能以其辨证论治的整体科学思维,证明自己在人类生命科学的至高境界所拥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正确贯彻执行对待中医的方针政策,毛泽东主席曾强调:“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对中医加以整理,并发扬光大,这将是我们祖国对全人类贡献中的伟大事业之一”。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基于此,振兴和弘扬祖国传统的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文化,应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世纪交响曲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