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帮忙类电视节目在国内的各大电视台呈遍地开花之势,这些帮忙类电视节目面向生活、面向基层,以“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为特点,立足为普通老百姓帮好忙、办实事,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并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成为群众之间、群众和政府之间、与社会服务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本文以郑州电视台民生频道的《小莉帮忙》栏目为例进行分析,分析这一栏目的成功因素,总结出帮忙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这类节目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可行的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帮忙类节目;《小莉帮忙》;媒介功能;记者角色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45-02
为提高受众关注度、更加贴近民生,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开办帮忙类电视节目,郑州电视台的《小莉帮忙》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由于在节目内容上更加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条件、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记者实实在在地走进普通百姓中间,为深处困境的群众伸出援助之手,真正成为观众的贴心人,所以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且伴随着节目的播出,观众的信任感及美誉度日渐攀升。
《小莉帮忙》原本是民生频道品牌新闻栏目《民生大参考》中的一个新闻版块,自08年创办以来因其节目形式独特,服务性强而倍受观众好评。2009年,民生频道为进一步加强节目创新力度,扩大民生定位的外延与内涵,特将此版块扩大至40分钟形成一个独立的栏目。改版后的《小莉帮忙》栏目在坚持一贯的引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民众的基础上,还将充分发挥电视中介的最大效应,为民众建立生活资讯服务平台。
在信息社会,受众已不仅仅满足于民生信息接收和反馈渠道的畅通,更希望通过媒体的介入使一些公共事件得到较好解决。而“帮忙”类新闻进一步扩大了舆论监督的内涵和外延,新闻媒介由一个观察者、报道者转变为问题的参与者和解决者,这是目前舆论监督的一次新的尝试。
一、时代背景赋予记者新的角色定位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民主、法治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普通群众对于自身的权利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也促使他们更多的追求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甚至对某些长久以来受到“默许”但并不合乎法律的“既定规则”发起冲击。
而不少部门和干部的思维仍然停留在靠行政命令或者领导决策的时代,没有清醒意识到法治社会一切依法办事时代的来临。简而言之,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少了“民主”这根弦。正是这种进步幅度上的不协调,在某些领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比如近两年热炒的“70码”、“躲猫猫”等事件,均是未能及时行使公权的恶果。就新闻媒体来说,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疯狂炒作以显示自己“为民心声”而争夺眼球?还是站在公权机关的角度尽力消除影响“以稳为先”?以《小莉帮忙》为代表的新的节目形态,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那就是:记者参与到新闻当中来,不仅是舆情的报道者,更是维权的引路者,同是也是及时、正确行使公权的促进者。
“帮忙”类节目正在试图回答以上的一些问题。通过赋予记者新的角色定位,让记者成为群众维护自身权利的“顾问”。记者不再是新闻事件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参与者”。他们帮助投诉者东奔西走,找到维护自己权利的渠道。
二、帮忙类节目的成功因素
地方电视台创办帮忙类电视节目有着天然的优势,它承袭了传统的民生新闻在本土化、地域上接近性的特点,主打帮忙,本着关注民生、服务大众的目标,切实为老百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事,烦心事。
帮忙的报道内容更侧重突出“帮忙”的特色,强调帮忙的过程、帮忙的现场,以新闻故事化的表述方式区别于郑州电视台民生频道的栏目《民生大参考》的那种新闻速写的叙述形式。这一节目实际上既延续了民生新闻的题材来源,同时也是民生新闻的一种创新和延续。在帮忙的过程中,从简单的帮忙、单纯的解决问题,到对单一主题的深度挖掘、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探寻心灵轨迹,帮忙团成员以邻家小妹的形象淡化记者身份,零距离接触新闻当事人,从每次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带领观众体味人情冷暖、用实际行动彰显每天的社会责任感,感召社会良知的涌现。
同时,节目突出“情感援助”的色彩,以讲述普通人的情感危机、心理困惑、婚姻家庭故事为主题,强调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在节目中增设心理学家、法律专家等各领域专家为其“出谋划策”的第二现场过程,以援助当事人化解家庭、情感等矛盾。具体分析其成功因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本地,突出本土化策略
“本土化”这一策略,要求媒体清楚和深刻的认识节目的受众群体。如《小莉帮忙》的本土化策略以郑州市为主要报道对象,但是又并不局限在郑州市内,栏目里的记者经常出差到各地,对基层老百姓遇到的困难事、烦心事提供帮助,协调解决矛盾问题。《小莉帮忙》立足郑州市内和本省的广大受众,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以明辨的道理感召人、以健全的法制明示人,将帮忙功能作为节目的标志性特征,使其逐步成为老百姓心中信赖的媒体。同时,《小莉帮忙》和郑州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民生大参考》相互衔接,形成了有机互补,构成一个民生大板块,不断拓展和拉伸了郑州电视台民生频道的影响力。
(二)以受众为本,彰显人文关怀
帮忙类电视节目是民生新闻的一种创新和延续。在题材的选择上,《小莉帮忙》以民生新闻为主要题材,改变了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从普通人的视角,以一种亲民的态度,关注那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反映他们的呼声,真正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事、烦心事。这样,不只是真正得到帮助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媒体记者的帮助与关怀,同时通过新闻报道的呈现,让电视机前的受众感觉像在拉家常一样,从报道中感受到他们身边的人所经历的生活与困难,对媒体产生信任感。
同时,帮忙类电视节目中关于民生的报道,使民生新闻成为观众喜爱、官方接纳的舆论平台。在帮忙的过程中,帮忙类电视节目充分发挥了媒体进行信息沟通的社会功能,通过舆论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事件,聚集强大的社会力量。
(三)记者介入式报道,服务百姓
记者介入采访报道的两个核心要素,表现在记者的在场和参与两方面。《小莉帮忙》的女帮忙记者以邻家小妹的角色介入事件的解决过程中,增强了观众的亲近感。而这种“我在现场,我在参与”的表达方式,让帮忙记者成为了帮忙的一个符号,成为栏目的品牌象征。
(四)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以故事化的方式来讲述新闻,一直以来都是《小莉帮忙》这类栏目所倡导和追求的。所谓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人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文学的手法,把新闻事实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赋予新闻报道一定美感效应。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注重描绘细节、再现场景、刻画人物、交代背景等,将新闻事实当作一个故事叙述出来。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一直提倡新闻栏目要讲故事,他在1993年创办的《东方时空》栏目中,有一句著名的宣传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按照他的观点,新闻报道首先就是要满足观众的需求,做得有趣好看,然后再讲背后存在的意义和体现的思想。
三、结语
虽然帮忙类电视节目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是从其自身来讲,它是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和延伸,是大众媒体服务功能的体现。办好这类节目,不仅仅是可以提高媒体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在一些帮忙类节目中,媒体担当的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充当着政府和群众间沟通的桥梁,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帮忙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也符合当前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强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庆生.传播学原理\[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美)赛佛林著,郭镇之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0.
\[4\]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趙立新.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7\]陈力丹.关于舆论监督的几个认识问题\[J\].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03,(9).
\[8\]王雄.七年之痒: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之路\[M\].
\[9\]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6).
关键词:帮忙类节目;《小莉帮忙》;媒介功能;记者角色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45-02
为提高受众关注度、更加贴近民生,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开办帮忙类电视节目,郑州电视台的《小莉帮忙》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由于在节目内容上更加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条件、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记者实实在在地走进普通百姓中间,为深处困境的群众伸出援助之手,真正成为观众的贴心人,所以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且伴随着节目的播出,观众的信任感及美誉度日渐攀升。
《小莉帮忙》原本是民生频道品牌新闻栏目《民生大参考》中的一个新闻版块,自08年创办以来因其节目形式独特,服务性强而倍受观众好评。2009年,民生频道为进一步加强节目创新力度,扩大民生定位的外延与内涵,特将此版块扩大至40分钟形成一个独立的栏目。改版后的《小莉帮忙》栏目在坚持一贯的引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民众的基础上,还将充分发挥电视中介的最大效应,为民众建立生活资讯服务平台。
在信息社会,受众已不仅仅满足于民生信息接收和反馈渠道的畅通,更希望通过媒体的介入使一些公共事件得到较好解决。而“帮忙”类新闻进一步扩大了舆论监督的内涵和外延,新闻媒介由一个观察者、报道者转变为问题的参与者和解决者,这是目前舆论监督的一次新的尝试。
一、时代背景赋予记者新的角色定位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民主、法治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普通群众对于自身的权利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也促使他们更多的追求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甚至对某些长久以来受到“默许”但并不合乎法律的“既定规则”发起冲击。
而不少部门和干部的思维仍然停留在靠行政命令或者领导决策的时代,没有清醒意识到法治社会一切依法办事时代的来临。简而言之,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少了“民主”这根弦。正是这种进步幅度上的不协调,在某些领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比如近两年热炒的“70码”、“躲猫猫”等事件,均是未能及时行使公权的恶果。就新闻媒体来说,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疯狂炒作以显示自己“为民心声”而争夺眼球?还是站在公权机关的角度尽力消除影响“以稳为先”?以《小莉帮忙》为代表的新的节目形态,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那就是:记者参与到新闻当中来,不仅是舆情的报道者,更是维权的引路者,同是也是及时、正确行使公权的促进者。
“帮忙”类节目正在试图回答以上的一些问题。通过赋予记者新的角色定位,让记者成为群众维护自身权利的“顾问”。记者不再是新闻事件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参与者”。他们帮助投诉者东奔西走,找到维护自己权利的渠道。
二、帮忙类节目的成功因素
地方电视台创办帮忙类电视节目有着天然的优势,它承袭了传统的民生新闻在本土化、地域上接近性的特点,主打帮忙,本着关注民生、服务大众的目标,切实为老百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事,烦心事。
帮忙的报道内容更侧重突出“帮忙”的特色,强调帮忙的过程、帮忙的现场,以新闻故事化的表述方式区别于郑州电视台民生频道的栏目《民生大参考》的那种新闻速写的叙述形式。这一节目实际上既延续了民生新闻的题材来源,同时也是民生新闻的一种创新和延续。在帮忙的过程中,从简单的帮忙、单纯的解决问题,到对单一主题的深度挖掘、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探寻心灵轨迹,帮忙团成员以邻家小妹的形象淡化记者身份,零距离接触新闻当事人,从每次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带领观众体味人情冷暖、用实际行动彰显每天的社会责任感,感召社会良知的涌现。
同时,节目突出“情感援助”的色彩,以讲述普通人的情感危机、心理困惑、婚姻家庭故事为主题,强调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在节目中增设心理学家、法律专家等各领域专家为其“出谋划策”的第二现场过程,以援助当事人化解家庭、情感等矛盾。具体分析其成功因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本地,突出本土化策略
“本土化”这一策略,要求媒体清楚和深刻的认识节目的受众群体。如《小莉帮忙》的本土化策略以郑州市为主要报道对象,但是又并不局限在郑州市内,栏目里的记者经常出差到各地,对基层老百姓遇到的困难事、烦心事提供帮助,协调解决矛盾问题。《小莉帮忙》立足郑州市内和本省的广大受众,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以明辨的道理感召人、以健全的法制明示人,将帮忙功能作为节目的标志性特征,使其逐步成为老百姓心中信赖的媒体。同时,《小莉帮忙》和郑州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民生大参考》相互衔接,形成了有机互补,构成一个民生大板块,不断拓展和拉伸了郑州电视台民生频道的影响力。
(二)以受众为本,彰显人文关怀
帮忙类电视节目是民生新闻的一种创新和延续。在题材的选择上,《小莉帮忙》以民生新闻为主要题材,改变了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从普通人的视角,以一种亲民的态度,关注那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反映他们的呼声,真正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事、烦心事。这样,不只是真正得到帮助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媒体记者的帮助与关怀,同时通过新闻报道的呈现,让电视机前的受众感觉像在拉家常一样,从报道中感受到他们身边的人所经历的生活与困难,对媒体产生信任感。
同时,帮忙类电视节目中关于民生的报道,使民生新闻成为观众喜爱、官方接纳的舆论平台。在帮忙的过程中,帮忙类电视节目充分发挥了媒体进行信息沟通的社会功能,通过舆论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事件,聚集强大的社会力量。
(三)记者介入式报道,服务百姓
记者介入采访报道的两个核心要素,表现在记者的在场和参与两方面。《小莉帮忙》的女帮忙记者以邻家小妹的角色介入事件的解决过程中,增强了观众的亲近感。而这种“我在现场,我在参与”的表达方式,让帮忙记者成为了帮忙的一个符号,成为栏目的品牌象征。
(四)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以故事化的方式来讲述新闻,一直以来都是《小莉帮忙》这类栏目所倡导和追求的。所谓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人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文学的手法,把新闻事实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赋予新闻报道一定美感效应。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注重描绘细节、再现场景、刻画人物、交代背景等,将新闻事实当作一个故事叙述出来。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一直提倡新闻栏目要讲故事,他在1993年创办的《东方时空》栏目中,有一句著名的宣传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按照他的观点,新闻报道首先就是要满足观众的需求,做得有趣好看,然后再讲背后存在的意义和体现的思想。
三、结语
虽然帮忙类电视节目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是从其自身来讲,它是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和延伸,是大众媒体服务功能的体现。办好这类节目,不仅仅是可以提高媒体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在一些帮忙类节目中,媒体担当的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充当着政府和群众间沟通的桥梁,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帮忙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也符合当前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强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庆生.传播学原理\[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美)赛佛林著,郭镇之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0.
\[4\]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趙立新.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7\]陈力丹.关于舆论监督的几个认识问题\[J\].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03,(9).
\[8\]王雄.七年之痒: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之路\[M\].
\[9\]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