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回族文化起源于干旱地区,通过文化迁移逐渐影响全国各地。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回族文化深受地理环境影响,当然回族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研究回族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个人素质的提升都会带来促进作用。
关键词:回族文化;地理环境;关系
回族是中东阿拉伯、波斯族系并融入的大量汉族为主体,兼容吸收了蒙、维等民族的穆斯林民族[1]。隋唐时期亚洲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商人通过海上“香料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华,从事商贸往来,十三世纪初,因成吉思汗西征,又有大批中亚、西亚一带的各族人迁徙到中国内地或边疆,他们和原来就定居在我国内地的回回以及当地原住民族女性通婚,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在外来民族中以波斯、中亚诸族和阿拉伯男性为主体,构成了回族的主要来源,在本土民族中以汉族女性为主体。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2]。共同地域、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两个基本特征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前者是民族文化,后者是地理环境,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地理環境影响甚至决定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反过来也影响地里环境,回族文化也不列外。
回族文化是回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丧葬、建筑、农业、名族意识等方面。自然地里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回族文化都有影响。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自然地理环境对回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回族的先民主要是来自中亚、西亚和中国的西北地区,这些地区最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回族文化的所有方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干旱,中亚、西亚及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加之气温日较差较大,在绿洲地区适宜种植蔬菜瓜果及少量的旱作作物。这种农业结构对回族的饮食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如回族不吃猪肉,主要吃牛羊肉和禽类以及鱼肉等,因为干旱的环境下粮食作物的产量很低,没有较多的淀粉类的饲料来养猪,但有广阔的草场饲养牛羊等大牲畜,而且畜牧业的很粗放,主要是逐水草而居,所以捕鱼和狩猎是获取食物的辅助性措施,因此肉食中还包括禽类和鱼肉。肉食以牛羊肉为主,导致对浓茶、苦李等食物的需求。干燥晴朗的天气,太阳辐射较强,风沙较大,回族同胞为适应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服饰的设计上多采用白色以减少太阳辐射,而且戴小帽和头巾减轻风沙的危害。在农业社会,干旱环境下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导致回族的丧葬形式很简单。回族的普通建筑(民房)也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游牧地区回族像蒙古族一样采用了可移动的蒙古包式的建筑,在绿洲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建筑相应变成屋顶可积水的平顶楼房,以适应以种植业为主的干旱自然环境。随着民族的迁移,回族文化被带到了湿润半湿润地区,为适应新的地理环境,回族文化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地势低洼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回族的农业生产方式变成季风水田农业,在地势较高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生产方式变成旱作农业等。
人文地理环境也深刻的影响着回族文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地理环境对回族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人文地理环境对回族文化的影响力却逐渐增强,这种变化在两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1.回族的寺庙建筑—-清真寺,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与拜占庭的建筑非常相似,如果不是专业人员,或者没有专业人员的指点,很难看出两种建筑风格的差别。为什么这两种建筑的风格是如此相似?这是因为作为回族先民的阿拉伯人,在攻破拜占庭帝国之前,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攻破拜占庭帝国之后,拜占庭建筑是阿拉伯人见到的最好的建筑,加之早期穆斯林的宽容政策,很多拜占庭的学者进入阿拉伯帝国,这其中也包括了很多建筑师,这些建筑师结合穆斯林文化改造拜占庭建筑,最终形成了清真寺的建筑风格[3]。2.回族文化的汉化。与汉族相比回族是一个人数很少的民族,在中国的分布态势是大杂居小聚居,可以说回族的周围到处都是汉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回族逐渐接受汉族的语言、服饰、以及节日、民居建筑风格等汉族文化,这种情况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
回族文化也不断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回族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回族文化影响区域地理景观。在回族聚居的地区常可以看到直插云霄的清真寺、伊斯兰风格的民居、成群的牛羊、民居周围种满苦李树、头戴白色小帽的老年人等。2.是回族的优秀精神文化,如回族的简葬仪式,和团结意识逐渐被被其他民族接受。3.是清真饮食也风靡全国,清真餐馆在各民族分布区都广泛存在。
地理环境不断地影响或决定回族文化,回族文化也不断改变着地理环境。从较长时期来看,地理环境和回族文化都不断发生变化。承认、认识、理清回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因地制宜的发展回族文化。如在回族聚居的地区开发伊斯兰风格的建筑;2.消除民族偏见,加强民族团结。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决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只要与地理环境协调的文化都是优秀文化,优秀文化不只是某个民族独有,回族也不列外。3.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发展。如在回族聚居的地区大力发展畜牧经济。4.提高个人素质,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回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可以增强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更好地欣赏回族聚居区旅游资源的人文美,从而减轻自然景区的压力,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回族和任何民族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承认、认识、理清这些关系,不论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个人素质的提高都会带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360百科.回族.[DB/OL].https://baike.so.com/doc/2620102-2766592.html/2019.04.26
[2]那日苏,阿思根.蒙古族语言文字保护问题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一期:43-45.
[3]王其钧.永恒的辉煌 外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4-46.
关键词:回族文化;地理环境;关系
回族是中东阿拉伯、波斯族系并融入的大量汉族为主体,兼容吸收了蒙、维等民族的穆斯林民族[1]。隋唐时期亚洲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商人通过海上“香料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华,从事商贸往来,十三世纪初,因成吉思汗西征,又有大批中亚、西亚一带的各族人迁徙到中国内地或边疆,他们和原来就定居在我国内地的回回以及当地原住民族女性通婚,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在外来民族中以波斯、中亚诸族和阿拉伯男性为主体,构成了回族的主要来源,在本土民族中以汉族女性为主体。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2]。共同地域、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两个基本特征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前者是民族文化,后者是地理环境,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地理環境影响甚至决定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反过来也影响地里环境,回族文化也不列外。
回族文化是回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丧葬、建筑、农业、名族意识等方面。自然地里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回族文化都有影响。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自然地理环境对回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回族的先民主要是来自中亚、西亚和中国的西北地区,这些地区最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回族文化的所有方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干旱,中亚、西亚及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加之气温日较差较大,在绿洲地区适宜种植蔬菜瓜果及少量的旱作作物。这种农业结构对回族的饮食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如回族不吃猪肉,主要吃牛羊肉和禽类以及鱼肉等,因为干旱的环境下粮食作物的产量很低,没有较多的淀粉类的饲料来养猪,但有广阔的草场饲养牛羊等大牲畜,而且畜牧业的很粗放,主要是逐水草而居,所以捕鱼和狩猎是获取食物的辅助性措施,因此肉食中还包括禽类和鱼肉。肉食以牛羊肉为主,导致对浓茶、苦李等食物的需求。干燥晴朗的天气,太阳辐射较强,风沙较大,回族同胞为适应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服饰的设计上多采用白色以减少太阳辐射,而且戴小帽和头巾减轻风沙的危害。在农业社会,干旱环境下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导致回族的丧葬形式很简单。回族的普通建筑(民房)也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游牧地区回族像蒙古族一样采用了可移动的蒙古包式的建筑,在绿洲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建筑相应变成屋顶可积水的平顶楼房,以适应以种植业为主的干旱自然环境。随着民族的迁移,回族文化被带到了湿润半湿润地区,为适应新的地理环境,回族文化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地势低洼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回族的农业生产方式变成季风水田农业,在地势较高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生产方式变成旱作农业等。
人文地理环境也深刻的影响着回族文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地理环境对回族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人文地理环境对回族文化的影响力却逐渐增强,这种变化在两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1.回族的寺庙建筑—-清真寺,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与拜占庭的建筑非常相似,如果不是专业人员,或者没有专业人员的指点,很难看出两种建筑风格的差别。为什么这两种建筑的风格是如此相似?这是因为作为回族先民的阿拉伯人,在攻破拜占庭帝国之前,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攻破拜占庭帝国之后,拜占庭建筑是阿拉伯人见到的最好的建筑,加之早期穆斯林的宽容政策,很多拜占庭的学者进入阿拉伯帝国,这其中也包括了很多建筑师,这些建筑师结合穆斯林文化改造拜占庭建筑,最终形成了清真寺的建筑风格[3]。2.回族文化的汉化。与汉族相比回族是一个人数很少的民族,在中国的分布态势是大杂居小聚居,可以说回族的周围到处都是汉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回族逐渐接受汉族的语言、服饰、以及节日、民居建筑风格等汉族文化,这种情况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
回族文化也不断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回族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回族文化影响区域地理景观。在回族聚居的地区常可以看到直插云霄的清真寺、伊斯兰风格的民居、成群的牛羊、民居周围种满苦李树、头戴白色小帽的老年人等。2.是回族的优秀精神文化,如回族的简葬仪式,和团结意识逐渐被被其他民族接受。3.是清真饮食也风靡全国,清真餐馆在各民族分布区都广泛存在。
地理环境不断地影响或决定回族文化,回族文化也不断改变着地理环境。从较长时期来看,地理环境和回族文化都不断发生变化。承认、认识、理清回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因地制宜的发展回族文化。如在回族聚居的地区开发伊斯兰风格的建筑;2.消除民族偏见,加强民族团结。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决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只要与地理环境协调的文化都是优秀文化,优秀文化不只是某个民族独有,回族也不列外。3.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发展。如在回族聚居的地区大力发展畜牧经济。4.提高个人素质,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回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可以增强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更好地欣赏回族聚居区旅游资源的人文美,从而减轻自然景区的压力,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回族和任何民族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承认、认识、理清这些关系,不论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个人素质的提高都会带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360百科.回族.[DB/OL].https://baike.so.com/doc/2620102-2766592.html/2019.04.26
[2]那日苏,阿思根.蒙古族语言文字保护问题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一期:43-45.
[3]王其钧.永恒的辉煌 外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