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话剧《一双眼睛两条河》里,一对男女相遇了,但他们各自有家庭,所以就是在文学艺术里拥抱一会儿,最终还是要回到各自的生活里去。排戏时,另一位导演不想像剧本安排的那样让他们拥抱,他觉得要维持那样一个朦胧感。老爷子激动了,说:“一定要拥抱,他们是人啊!他们是人啊!”这里的“老爷子”是童道明先生。那天,不经意看见这一段,瞬间湿了眼睛。童先生始终散发着人的气息,老派的,古旧的,他的言语,让我领略着孤欢之美。
2.重读孙犁。写到第二次婚姻,字里行间有怨气。当年,提笔之际,尚未放下。平静,才是生命的最好状态,棱角收起,如风行溪畔,幼鹿就水。
3.张爱玲的《小团圆》,看着心惊,一个人对自己为何那么狠,拿刀一点点地刮自己的血肉,仿佛看见她在高处对着自己哂笑不已。
4.人漫长的一生,都在仰仗童年的滋养。夏日黄昏,暮色雾一样弥漫,虫声密集,空气里尽是植物的甜味。我们小孩子洗完澡,搽上痱子粉,躺在星空下的竹榻上,大人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谈闲白(聊天)。星星好亮,一闪腰的工夫,沉沉睡去……夜深,攀着大人的双肩回家,没做什么梦,天就亮了。
5.《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分别有贝多芬、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勃拉姆斯等版本。只有勃拉姆斯的音符可以将一个人慢慢推至孤欢、孤勇的境地。柔软,宁静,一寸,一寸。这世间,除了水,除了婴儿,还有什么是柔软的呢?
6.心里无事,人到一定境界,可以做到。好事不如无,人穷其一生,怕也不及了。人如何超越得了悲喜?
7.听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狂想曲》,他的伟大,在于节制而广阔,深情又细淡……柴可夫斯基比他更为热烈。这两颗俄罗斯的星辰,可令一个置身粗砺环境的人一往情深地活下去。
8.又到梅雨季,风把阳台上细条纹衬衫吹得飘起,雨丝绵密,犹如日子在原地打转。惆怅日甚,唯有栀子花的香气,是一份无言陪伴。
9.白兰,栀子,将开未开,刚刚好。茶斟半盏,酒饮微醺,人与人间情意,适时放下,常常想起,不逾矩……生命里任何事,不求全不求满。甚至,错失比得到更令人心安。
10.读台湾一学者书,朴素里隐藏着雍容典雅,淡而有味,古典文学底子深厚,谦卑知耻。不像某类人的书总是浮了一层,不懂得反省,一副被豢养之优越愚蠢姿态。
11.读《苏东坡传》。苏之伟大,不仅仅在于他诗、书、画方面的才华,还有他的人格、心性。始终天真,至死纯粹。现今某些文人,诗文平庸,暂不论,只那样满嘴空话套话官话,让人背脊发冷。曾盯着一个人假话连篇达五六分钟之久,惊得坐不往,下决心一定离此人远点儿。
12.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纯粹),拥有精神生活(我执),则永远不老。白发或日渐懈怠的身体,算不了什么。
13.做一条瓠子吃。一见瓠子,就会想起老家正值插秧时节。碧绿的秧把子高高抛起,落到镜子一样的水田,咔嚓一声。布谷鳥在天上叫,地上的大人们一边插秧一边说笑,人世何等温馨……如今忆及,方觉童年的日子珍贵。
14.《梦溪笔谈》未读完,沈括啰嗦。也不尽是,我没有那么好的耐力。
15.《聊斋志异》,临睡前读,会做噩梦。某篇,讲一个人夜投某寺,房梁上都盘着蛇。过后第二天吃午饭,碗里有鸡脖子一样的食物,一节一节的。一问,方知是蛇。至枯井前,揭开盖子,都养着蛇。对于和尚的讽刺,没有比蒲松龄更狠的。
16.外面好敞亮,鸟鸣于前后窗起伏,内心荒疏,只若干顽石横陈。应学学倪云林,叫仆人泼点水,催点青苔也好。
17.几十本汪曾祺,反反复复,半年之久。隽永,从容,恬淡……均概括不了他。汪的文字是在一种深广而虚空的静中培养出来的。
18.好久没听阿巴多指挥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了。今天又听,仿佛窗外大雪纷飞,上下一白,天地茫茫,凛冽,豁然,雍容,甚至自己的肉身,似有着从头再来的铺陈。一次次,平凡的我们都是在阅读和倾听中脱胎换骨的。书籍与音乐,是一个人精神上的两根拐杖……
19.每年夏天菱角上市,都要构思一个小说,讲一个十七八的姑娘,挑一担红菱进城……可是不知安排什么事情让她去历经,只是每年在心里面那么一荡而己。前几天,司空山下遇见一年轻僧人,他穿长长灰袍的模样,令人惊动,分明有鹿照水的清寒。好想与他照张相片,沾沾静气,又恐造次,作罢。他一直往山上走,宽大灰袍一角被山风吹得卷起,又是一惊。不知他可晓得,一直有人目送他高挑精瘦的背影……在文章里又起了意,说往后一定要写一个《受戒》那样的小说纪念他。我知道,肯定无以动笔了,也不过是在心间那么一荡。世间有许多美的东西,比如奇异的才华,高洁的品质,老玉一样的溪水,千年的石桥,都是令人惊动的。
20.起早,去菜市路边摊,买老人种出的有机菜。一眼认得,青叶苋、西红柿、毛豆、豆角、黄瓜、丝瓜……它们长得不太好看,但滋味一等一。买了山芋梗,回家撕皮,用沈从文的话讲,要“耐烦”。拍几瓣蒜,炝锅,爆炒,堪比海天盛宴。
21.夜宿陵阳,一梦初醒,天黑如墨,山风盈窗。忽闻布谷声声……由远及近,复向远而去。俄顷,迂回复来,如溪声不绝,叫人暂时忘却失眠痛苦,直与天地同在。
22.骑车经过天鹅湖路,闻见含笑的甜香气,下意识咂咂嘴巴,好像真的吃到了一口冰激凌,清新,甘甜,牛乳香丝丝缕缕,精神上一激灵。雨后的樟树花也好闻,甜丝丝的。若夜里散步,经过长长的樟树林,被这样的香气包围,都会狠狠劝自己,一定要好好生活啊……
23.车过赤壁,内心一荡……灯火微茫中,好想写封信给子瞻兄。
24.春分日,在广西贺州黄姚古镇,赠我以青苔,白杜鹃,山泉水。老人挑着一担粪,走在春风里,山上的野杏开着细淡的花。
25.女性诗人中,没有谁比蓝蓝的诗更让我的精神治愈——她说,心灵和语言在最好的时候是融为一体的。一些人只对词语有想象力,但对现实没有想象力。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更信任温暖的心肠。除了心灵,不向别处觅诗。还有冯秋子的随笔,哪怕选本中的一篇,也不放过,她的精湛,克制,随性……令人心悸。 26.下雪天,在火球里埋几粒蚕豆,“嘭”一声,蚕豆爆壳,将热灰顶起;或者埋几个荸荠,熟了掏出来,把皮撕了,滚烫地吃下去;烧早饭锅后,在热灰里埋一根山芋……这都是永不褪色的童年滋味。
27.外出,被一位老师问:“你不管到哪里,什么也不记,看别人随时拿出本子和笔,记那么多,可写出来的照样平庸,怎么回事?”这就是感受力的问题。同样看见,听见,但,每个人的感受力千差万别。那位老师说:“那感受力就是天赋了。”实则,感受力并非天赋,它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包含不停地积累能力,这里的积累也是你看过的书,经过的世……更重要的是,思考力。说白了,就是要从心而出。那么,感受力等于心力。
28.喜欢听车轮碰触铁轨的声音,有些微金属之声,富于韵律,田畈远野急速后退,犹如飞机滑翔,给人飘飞欲仙的幻觉。过去是枕木,音频更加舒缓温软,让一颗心安定柔润下来。
29.怀念绿皮车时代,每停一站,小贩背着当地土特产,热情揽客。过绍兴,说不定有臭豆腐,腌苋菜秆,茴香豆,酱鸭……缓慢,舒豁,诗意。当下,太过急速,工业化,鬼怪都不见一个,死寂而落寞,除了群山流水石桥,几无所有。
30.夜读汪曾祺给西南联大老同学朱德熙的信,提到语言的艺术性、流动性……方恍然大悟,萧红《呼兰河传》的语言就是流动着的啊。沈从文的《边城》《湘行书简》莫不如此,以及汪曾祺自己的《受戒》《羊舍一夕》等,都是那么的透明清澈,一束束阳光直射河底,鹅卵石清晰毕现。活着的流动着的语言,才是一名书写者的基本功。
31.每到仲秋假期,最想去乡下割晚稻。一身泥巴坐在田埂,被无边的暮色淹没……
32.李商隐的意深,无人与之匹配。一个人至死都把文学搞得那么浓烈,少见。他仅仅活了45年,仿佛正燃烧着,忽然消逝了。一个吃馍的北方人,诗这么深情,真是叫我无以言。按道理,四言、五言境界应最高,李商隐硬是将七言写到了——水往高处流,黄河都断流。
33.秋天适合出行、写诗……至陌生之地,“带着一双婴儿的眼,看什么都放光”(卞毓方语)。
34.张新颖写沈从文,穆旦,萧珊,特别好。一丝一息,自史料中来,行文简淡,仿佛置身事外,可读起来,又那样深情。这便是中年之文了。
35.凌晨醒来,爬起写稿。南窗洞开,秋风颇有凉意,草丛里的蛐蛐、油蛉们,车马喧嚣。秋意深了,年年如此,值得人间写一首首长诗……
36.今晚的云好看。大风先把乌云一齐赶到西边,然后赶白云,白云不走,风一点点地扯,直至扯成稀巴烂,白云还不走。风恼了:你不走,我走。
37.波格莱里奇是最懂勃拉姆斯广深的人。他的琴声,孤独,渺茫,荒荒漠漠,近了,远了,冷了,热了,消逝了。命运对一个人残酷,恰恰也是这个人的最大福报。有一种热爱,以北半球的漫天星辰,以一百亩红花草的蜂蜜,以一生的榮耀……也换不来。
38.每一个书写者都是一个孤独的星体,有极寒面,也有极热面,如冬夏。中间地带最适宜,犹如每年的春秋,可惜短暂。
39.贝多芬《三重协奏曲》把人心的沟壑悉数抚平,平如一匹宝蓝色绸缎,任微风、浓荫、花香和梦想驰骋……伟大的音乐是推土机,一直拓宽人的灵魂边界,使其无限地接近宁静。戈蒂埃的大提琴犹如森林万顷中透出的一束追光,把万物瞬间照亮。
40.秋雨淅沥,与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合拍——日子一寸寸,缓慢如河。忽然一阵急速乐章,鼓声隆隆——是小时候去镇上电影院,大铁门被打开,望着黑压压人头,心里焦急:快到我了吧,快到我了吧……雨一直下,单簧管终于奏出平和之音……我爱这一事无成的秋天。
41.现实逼仄,配不上内心的成长,所以我们一边读书,一边自证。举凡一切精神活动,皆为“心证”。所谓“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42.三联的“杜拉斯专题”,把我引向遥远的青春岁月。她的可贵,在于遵从内心,不对过往虚与委蛇,永远放肆而激情,让你领会“小我”的强大无匹……
43.贝多芬《第九交响》无比广阔。用木心的话说,是贝多芬坐在莱茵河畔苦劝宇宙,叫宇宙不要这么冷酷…… 我听贝九,仿佛看见宇宙深处黑至发蓝的光芒,比《安魂曲》还要庄严。
44.叶嘉莹先生说:“身处贫困卑贱之中,安分守己,不为外物所动;独处时有诗为伴,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都在你的眼前……”阅读不仅仅使人具备内涵,简直是一次次重建小我。一个读书人,可以独自重建巍峨宫殿。
45.柴可夫斯基是佛,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里那种闪亮足可度众生。贝多芬广阔,有时是宇宙,有时是普通人……复杂,痛苦,明媚,阴郁,绵长,应有尽有。他聋了,反而更加专注,谱出了宇宙秘密。
46.久雨后,砖缝的青苔;大太阳下,蔷薇浅粉的花;午后,含笑甜蜜的香气……都是暮春值得留恋的。最动人的是苦楝开花,树巅一串串的紫,微微摇晃——象征着遥远的不可及的永不可得的美好。
47.孙犁曾给朋友写信,劝道,与其开作品研讨会,不如回老家看看。又觉讲出来得罪人,那信没发出去。前阵,回了一趟老家,忽然想起这事——孙犁先生真是一名诤友啊。给自己开研讨会,是把一滴水吹成肥皂泡;回老家转转,是接地气。
48.合肥这个维度的当下,垂丝海棠蓄势待发,紫叶李开花,犹如节俭的人年年翻出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衬衫出来,也穿得春意闹闹的。垂柳在阳光里坐禅,越发有佛性。还是桃花好看,开成无限梦想……
49.人得借助一点什么来拓宽精神边界。边界宽了,才谈得上敞开胸怀,接纳,包容……甚至听得见星空的低语。才会留意初春湖水的气息,枝头新绽的嫩芽。柳树一日浓似一日,微风吹拂,比油画还要浓重。孩子在倾泻的阳光里奔跑,大人把被絮抱到一楼的栏杆上晒起来……人在做着这些琐事时,心是开放的。
50.汪曾祺骨子里有士大夫的气息,加上他的入世,即便反映在饮食文字里,也消了烟火气,我读到的尽是林下之气。孙犁、沈从文诸位,莫不如是。 51.近日,读顾颉刚,非大部头历史,是随笔,讲民谣、《诗经》,虽枯淡累赘,但还是好,胜在语言,也顺便温习古文言。一遍不懂,回头再读,慢慢便懂了,会意了。
52.在寒霜未尽的草地上走了一阵。与一只斑鸠对视良久,终于是我败阵。鸟类的定力远比人类强,后者有杂念沉疴,所以无法自由,勉强靠读书修饰内心。
53.近半年,读百年前人的文字,对比当下的,后者对于汉字明显地粗鲁了。前人的有空间感,朴素,简洁,字到心到。如今大多作者的心一直缺席。再读魏晋时期的四言,更加开阔,字少情长。情是灵魂,比如“今我不乐,岁月如驰”,包含了许多未讲出的话。
54.沈从文的《菜园》好,先种白菜,后种菊,革命的儿子媳妇死了。转眼,满圃秋菊成了别人的花园……自己在一根绸子上吊死。美而哀的一个短小说。如今的小说不能看,语言、境界,均不在场。
55.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系列,没有人弹得过巴伦博伊姆。他的《第一交响》第二乐章,仿佛一个人带着自己的枯骨回想他的青春——即便老了,都是第一次。
56. 雪止了,贝多芬第五交响听到第三乐章,心里很空。“乐无哀音”……
58.书写就是在逼仄的黑洞里让灵魂起舞,不间断地给俗世中粗陋的自己送礼物……
58.贝多芬《第六交响》适合冬天听。辽阔,幽静,澄澈,种子在地下萌芽,跟内心的成长一一对应。脚下草地枯黄,耳边寒风呼啸,一样有生机。“贝六”是一幅画,中国古画,通篇枯笔淡墨。最能体现中国画的是深冬残荷,大雪是宣纸,处处枯笔。无论“贝六”还是古画,时间静止,一瞬即永恒。
59.张恨水的小品,简直犹之惠风,苒苒在衣。古人说冲淡为衣,大约就是这个样子的。连填报纸副刊缝隙的短文,也写得这么好,皖地真有人。
60.听出“柴六”里有老柴的压抑与狂野,吓一大跳,过后便是平缓之境,溪水的阴影,山谷间的流云,木屋上空的炊烟,与第一钢协那样,舒缓舒缓再舒缓,仿佛呢喃……他有一颗怎样的心呢,装进去这么多不能装进去的好东西。
61.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把人带向旷野和雪原;马勒一次次让人听见教堂的钟声;勃拉姆斯总是让人回到内心,看见自己的局限……这个世界上,处处都是恃才行走而兴高采烈之人,使人加倍的孤独。
62.读王羲之帖:不得执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爱,数惠告。临书怅然。
二十个字,犹如宋人枯山水,流岚飞泉,如在目前。松下之风,肃然萧疏,转眼,一颗心起了霜意,老了。
63.同样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协,里赫特的节奏慢而重,樂队很次;格里莫的节奏缓而徐,我最喜欢,是柏林交响乐团;基辛18岁时在卡拉扬的引领下有点胆怯,到了中年则胸有成竹,但,节奏略快了一点儿,似乎在迁就乐队,最后被拖至泥潭。还是节奏,节奏。书写同样如此,节奏不行,全盘皆输。废名、沈从文、汪曾祺们的节奏非常慢,缓缓地上坡,不吃力。武功高的人擅于控制节奏,比如莫大,琴弦轻轻一拉,别人血喷倒地。
责任编辑 洪 蕊
2.重读孙犁。写到第二次婚姻,字里行间有怨气。当年,提笔之际,尚未放下。平静,才是生命的最好状态,棱角收起,如风行溪畔,幼鹿就水。
3.张爱玲的《小团圆》,看着心惊,一个人对自己为何那么狠,拿刀一点点地刮自己的血肉,仿佛看见她在高处对着自己哂笑不已。
4.人漫长的一生,都在仰仗童年的滋养。夏日黄昏,暮色雾一样弥漫,虫声密集,空气里尽是植物的甜味。我们小孩子洗完澡,搽上痱子粉,躺在星空下的竹榻上,大人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谈闲白(聊天)。星星好亮,一闪腰的工夫,沉沉睡去……夜深,攀着大人的双肩回家,没做什么梦,天就亮了。
5.《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分别有贝多芬、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勃拉姆斯等版本。只有勃拉姆斯的音符可以将一个人慢慢推至孤欢、孤勇的境地。柔软,宁静,一寸,一寸。这世间,除了水,除了婴儿,还有什么是柔软的呢?
6.心里无事,人到一定境界,可以做到。好事不如无,人穷其一生,怕也不及了。人如何超越得了悲喜?
7.听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狂想曲》,他的伟大,在于节制而广阔,深情又细淡……柴可夫斯基比他更为热烈。这两颗俄罗斯的星辰,可令一个置身粗砺环境的人一往情深地活下去。
8.又到梅雨季,风把阳台上细条纹衬衫吹得飘起,雨丝绵密,犹如日子在原地打转。惆怅日甚,唯有栀子花的香气,是一份无言陪伴。
9.白兰,栀子,将开未开,刚刚好。茶斟半盏,酒饮微醺,人与人间情意,适时放下,常常想起,不逾矩……生命里任何事,不求全不求满。甚至,错失比得到更令人心安。
10.读台湾一学者书,朴素里隐藏着雍容典雅,淡而有味,古典文学底子深厚,谦卑知耻。不像某类人的书总是浮了一层,不懂得反省,一副被豢养之优越愚蠢姿态。
11.读《苏东坡传》。苏之伟大,不仅仅在于他诗、书、画方面的才华,还有他的人格、心性。始终天真,至死纯粹。现今某些文人,诗文平庸,暂不论,只那样满嘴空话套话官话,让人背脊发冷。曾盯着一个人假话连篇达五六分钟之久,惊得坐不往,下决心一定离此人远点儿。
12.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纯粹),拥有精神生活(我执),则永远不老。白发或日渐懈怠的身体,算不了什么。
13.做一条瓠子吃。一见瓠子,就会想起老家正值插秧时节。碧绿的秧把子高高抛起,落到镜子一样的水田,咔嚓一声。布谷鳥在天上叫,地上的大人们一边插秧一边说笑,人世何等温馨……如今忆及,方觉童年的日子珍贵。
14.《梦溪笔谈》未读完,沈括啰嗦。也不尽是,我没有那么好的耐力。
15.《聊斋志异》,临睡前读,会做噩梦。某篇,讲一个人夜投某寺,房梁上都盘着蛇。过后第二天吃午饭,碗里有鸡脖子一样的食物,一节一节的。一问,方知是蛇。至枯井前,揭开盖子,都养着蛇。对于和尚的讽刺,没有比蒲松龄更狠的。
16.外面好敞亮,鸟鸣于前后窗起伏,内心荒疏,只若干顽石横陈。应学学倪云林,叫仆人泼点水,催点青苔也好。
17.几十本汪曾祺,反反复复,半年之久。隽永,从容,恬淡……均概括不了他。汪的文字是在一种深广而虚空的静中培养出来的。
18.好久没听阿巴多指挥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了。今天又听,仿佛窗外大雪纷飞,上下一白,天地茫茫,凛冽,豁然,雍容,甚至自己的肉身,似有着从头再来的铺陈。一次次,平凡的我们都是在阅读和倾听中脱胎换骨的。书籍与音乐,是一个人精神上的两根拐杖……
19.每年夏天菱角上市,都要构思一个小说,讲一个十七八的姑娘,挑一担红菱进城……可是不知安排什么事情让她去历经,只是每年在心里面那么一荡而己。前几天,司空山下遇见一年轻僧人,他穿长长灰袍的模样,令人惊动,分明有鹿照水的清寒。好想与他照张相片,沾沾静气,又恐造次,作罢。他一直往山上走,宽大灰袍一角被山风吹得卷起,又是一惊。不知他可晓得,一直有人目送他高挑精瘦的背影……在文章里又起了意,说往后一定要写一个《受戒》那样的小说纪念他。我知道,肯定无以动笔了,也不过是在心间那么一荡。世间有许多美的东西,比如奇异的才华,高洁的品质,老玉一样的溪水,千年的石桥,都是令人惊动的。
20.起早,去菜市路边摊,买老人种出的有机菜。一眼认得,青叶苋、西红柿、毛豆、豆角、黄瓜、丝瓜……它们长得不太好看,但滋味一等一。买了山芋梗,回家撕皮,用沈从文的话讲,要“耐烦”。拍几瓣蒜,炝锅,爆炒,堪比海天盛宴。
21.夜宿陵阳,一梦初醒,天黑如墨,山风盈窗。忽闻布谷声声……由远及近,复向远而去。俄顷,迂回复来,如溪声不绝,叫人暂时忘却失眠痛苦,直与天地同在。
22.骑车经过天鹅湖路,闻见含笑的甜香气,下意识咂咂嘴巴,好像真的吃到了一口冰激凌,清新,甘甜,牛乳香丝丝缕缕,精神上一激灵。雨后的樟树花也好闻,甜丝丝的。若夜里散步,经过长长的樟树林,被这样的香气包围,都会狠狠劝自己,一定要好好生活啊……
23.车过赤壁,内心一荡……灯火微茫中,好想写封信给子瞻兄。
24.春分日,在广西贺州黄姚古镇,赠我以青苔,白杜鹃,山泉水。老人挑着一担粪,走在春风里,山上的野杏开着细淡的花。
25.女性诗人中,没有谁比蓝蓝的诗更让我的精神治愈——她说,心灵和语言在最好的时候是融为一体的。一些人只对词语有想象力,但对现实没有想象力。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更信任温暖的心肠。除了心灵,不向别处觅诗。还有冯秋子的随笔,哪怕选本中的一篇,也不放过,她的精湛,克制,随性……令人心悸。 26.下雪天,在火球里埋几粒蚕豆,“嘭”一声,蚕豆爆壳,将热灰顶起;或者埋几个荸荠,熟了掏出来,把皮撕了,滚烫地吃下去;烧早饭锅后,在热灰里埋一根山芋……这都是永不褪色的童年滋味。
27.外出,被一位老师问:“你不管到哪里,什么也不记,看别人随时拿出本子和笔,记那么多,可写出来的照样平庸,怎么回事?”这就是感受力的问题。同样看见,听见,但,每个人的感受力千差万别。那位老师说:“那感受力就是天赋了。”实则,感受力并非天赋,它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包含不停地积累能力,这里的积累也是你看过的书,经过的世……更重要的是,思考力。说白了,就是要从心而出。那么,感受力等于心力。
28.喜欢听车轮碰触铁轨的声音,有些微金属之声,富于韵律,田畈远野急速后退,犹如飞机滑翔,给人飘飞欲仙的幻觉。过去是枕木,音频更加舒缓温软,让一颗心安定柔润下来。
29.怀念绿皮车时代,每停一站,小贩背着当地土特产,热情揽客。过绍兴,说不定有臭豆腐,腌苋菜秆,茴香豆,酱鸭……缓慢,舒豁,诗意。当下,太过急速,工业化,鬼怪都不见一个,死寂而落寞,除了群山流水石桥,几无所有。
30.夜读汪曾祺给西南联大老同学朱德熙的信,提到语言的艺术性、流动性……方恍然大悟,萧红《呼兰河传》的语言就是流动着的啊。沈从文的《边城》《湘行书简》莫不如此,以及汪曾祺自己的《受戒》《羊舍一夕》等,都是那么的透明清澈,一束束阳光直射河底,鹅卵石清晰毕现。活着的流动着的语言,才是一名书写者的基本功。
31.每到仲秋假期,最想去乡下割晚稻。一身泥巴坐在田埂,被无边的暮色淹没……
32.李商隐的意深,无人与之匹配。一个人至死都把文学搞得那么浓烈,少见。他仅仅活了45年,仿佛正燃烧着,忽然消逝了。一个吃馍的北方人,诗这么深情,真是叫我无以言。按道理,四言、五言境界应最高,李商隐硬是将七言写到了——水往高处流,黄河都断流。
33.秋天适合出行、写诗……至陌生之地,“带着一双婴儿的眼,看什么都放光”(卞毓方语)。
34.张新颖写沈从文,穆旦,萧珊,特别好。一丝一息,自史料中来,行文简淡,仿佛置身事外,可读起来,又那样深情。这便是中年之文了。
35.凌晨醒来,爬起写稿。南窗洞开,秋风颇有凉意,草丛里的蛐蛐、油蛉们,车马喧嚣。秋意深了,年年如此,值得人间写一首首长诗……
36.今晚的云好看。大风先把乌云一齐赶到西边,然后赶白云,白云不走,风一点点地扯,直至扯成稀巴烂,白云还不走。风恼了:你不走,我走。
37.波格莱里奇是最懂勃拉姆斯广深的人。他的琴声,孤独,渺茫,荒荒漠漠,近了,远了,冷了,热了,消逝了。命运对一个人残酷,恰恰也是这个人的最大福报。有一种热爱,以北半球的漫天星辰,以一百亩红花草的蜂蜜,以一生的榮耀……也换不来。
38.每一个书写者都是一个孤独的星体,有极寒面,也有极热面,如冬夏。中间地带最适宜,犹如每年的春秋,可惜短暂。
39.贝多芬《三重协奏曲》把人心的沟壑悉数抚平,平如一匹宝蓝色绸缎,任微风、浓荫、花香和梦想驰骋……伟大的音乐是推土机,一直拓宽人的灵魂边界,使其无限地接近宁静。戈蒂埃的大提琴犹如森林万顷中透出的一束追光,把万物瞬间照亮。
40.秋雨淅沥,与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合拍——日子一寸寸,缓慢如河。忽然一阵急速乐章,鼓声隆隆——是小时候去镇上电影院,大铁门被打开,望着黑压压人头,心里焦急:快到我了吧,快到我了吧……雨一直下,单簧管终于奏出平和之音……我爱这一事无成的秋天。
41.现实逼仄,配不上内心的成长,所以我们一边读书,一边自证。举凡一切精神活动,皆为“心证”。所谓“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42.三联的“杜拉斯专题”,把我引向遥远的青春岁月。她的可贵,在于遵从内心,不对过往虚与委蛇,永远放肆而激情,让你领会“小我”的强大无匹……
43.贝多芬《第九交响》无比广阔。用木心的话说,是贝多芬坐在莱茵河畔苦劝宇宙,叫宇宙不要这么冷酷…… 我听贝九,仿佛看见宇宙深处黑至发蓝的光芒,比《安魂曲》还要庄严。
44.叶嘉莹先生说:“身处贫困卑贱之中,安分守己,不为外物所动;独处时有诗为伴,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都在你的眼前……”阅读不仅仅使人具备内涵,简直是一次次重建小我。一个读书人,可以独自重建巍峨宫殿。
45.柴可夫斯基是佛,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里那种闪亮足可度众生。贝多芬广阔,有时是宇宙,有时是普通人……复杂,痛苦,明媚,阴郁,绵长,应有尽有。他聋了,反而更加专注,谱出了宇宙秘密。
46.久雨后,砖缝的青苔;大太阳下,蔷薇浅粉的花;午后,含笑甜蜜的香气……都是暮春值得留恋的。最动人的是苦楝开花,树巅一串串的紫,微微摇晃——象征着遥远的不可及的永不可得的美好。
47.孙犁曾给朋友写信,劝道,与其开作品研讨会,不如回老家看看。又觉讲出来得罪人,那信没发出去。前阵,回了一趟老家,忽然想起这事——孙犁先生真是一名诤友啊。给自己开研讨会,是把一滴水吹成肥皂泡;回老家转转,是接地气。
48.合肥这个维度的当下,垂丝海棠蓄势待发,紫叶李开花,犹如节俭的人年年翻出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衬衫出来,也穿得春意闹闹的。垂柳在阳光里坐禅,越发有佛性。还是桃花好看,开成无限梦想……
49.人得借助一点什么来拓宽精神边界。边界宽了,才谈得上敞开胸怀,接纳,包容……甚至听得见星空的低语。才会留意初春湖水的气息,枝头新绽的嫩芽。柳树一日浓似一日,微风吹拂,比油画还要浓重。孩子在倾泻的阳光里奔跑,大人把被絮抱到一楼的栏杆上晒起来……人在做着这些琐事时,心是开放的。
50.汪曾祺骨子里有士大夫的气息,加上他的入世,即便反映在饮食文字里,也消了烟火气,我读到的尽是林下之气。孙犁、沈从文诸位,莫不如是。 51.近日,读顾颉刚,非大部头历史,是随笔,讲民谣、《诗经》,虽枯淡累赘,但还是好,胜在语言,也顺便温习古文言。一遍不懂,回头再读,慢慢便懂了,会意了。
52.在寒霜未尽的草地上走了一阵。与一只斑鸠对视良久,终于是我败阵。鸟类的定力远比人类强,后者有杂念沉疴,所以无法自由,勉强靠读书修饰内心。
53.近半年,读百年前人的文字,对比当下的,后者对于汉字明显地粗鲁了。前人的有空间感,朴素,简洁,字到心到。如今大多作者的心一直缺席。再读魏晋时期的四言,更加开阔,字少情长。情是灵魂,比如“今我不乐,岁月如驰”,包含了许多未讲出的话。
54.沈从文的《菜园》好,先种白菜,后种菊,革命的儿子媳妇死了。转眼,满圃秋菊成了别人的花园……自己在一根绸子上吊死。美而哀的一个短小说。如今的小说不能看,语言、境界,均不在场。
55.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系列,没有人弹得过巴伦博伊姆。他的《第一交响》第二乐章,仿佛一个人带着自己的枯骨回想他的青春——即便老了,都是第一次。
56. 雪止了,贝多芬第五交响听到第三乐章,心里很空。“乐无哀音”……
58.书写就是在逼仄的黑洞里让灵魂起舞,不间断地给俗世中粗陋的自己送礼物……
58.贝多芬《第六交响》适合冬天听。辽阔,幽静,澄澈,种子在地下萌芽,跟内心的成长一一对应。脚下草地枯黄,耳边寒风呼啸,一样有生机。“贝六”是一幅画,中国古画,通篇枯笔淡墨。最能体现中国画的是深冬残荷,大雪是宣纸,处处枯笔。无论“贝六”还是古画,时间静止,一瞬即永恒。
59.张恨水的小品,简直犹之惠风,苒苒在衣。古人说冲淡为衣,大约就是这个样子的。连填报纸副刊缝隙的短文,也写得这么好,皖地真有人。
60.听出“柴六”里有老柴的压抑与狂野,吓一大跳,过后便是平缓之境,溪水的阴影,山谷间的流云,木屋上空的炊烟,与第一钢协那样,舒缓舒缓再舒缓,仿佛呢喃……他有一颗怎样的心呢,装进去这么多不能装进去的好东西。
61.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把人带向旷野和雪原;马勒一次次让人听见教堂的钟声;勃拉姆斯总是让人回到内心,看见自己的局限……这个世界上,处处都是恃才行走而兴高采烈之人,使人加倍的孤独。
62.读王羲之帖:不得执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爱,数惠告。临书怅然。
二十个字,犹如宋人枯山水,流岚飞泉,如在目前。松下之风,肃然萧疏,转眼,一颗心起了霜意,老了。
63.同样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协,里赫特的节奏慢而重,樂队很次;格里莫的节奏缓而徐,我最喜欢,是柏林交响乐团;基辛18岁时在卡拉扬的引领下有点胆怯,到了中年则胸有成竹,但,节奏略快了一点儿,似乎在迁就乐队,最后被拖至泥潭。还是节奏,节奏。书写同样如此,节奏不行,全盘皆输。废名、沈从文、汪曾祺们的节奏非常慢,缓缓地上坡,不吃力。武功高的人擅于控制节奏,比如莫大,琴弦轻轻一拉,别人血喷倒地。
责任编辑 洪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