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自治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的104所职业教育院校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的、具体形式和组织措施等基本状况,考察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评价状况,全面总结职业教育服务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战略、配合粮食主产区产镇融合战略、激发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潜能、推动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与城镇产业协同发展、提高新型城镇人口的就业数量和质量、促进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等主要经验,为我国非粮食主产区及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新型城镇化;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20)04-0068-07
【收稿日期】2019-12-19
【基金项目】2017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互联网 行动下黑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为17GLE296;2014年度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经费项目“黑龙江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为LBH-Z14123;2013年度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为92508109
【作者简介】代碧波(1977—),男,四川广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中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大量面向粮食主产区的一线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增强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更广泛、更直接和更高效的方式参与到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
一、我国粮食主產区职业教育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综述本文对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划分标准,采用的是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种植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的相关规定,确立了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内蒙古、山东、四川、安徽等13个省(自治区)为我国粮食主产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新型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体系也更加合理。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在我国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范红(2015)提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器,其良性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素质和素养,同时可以缓解城镇化发展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2]锁冠侠(2017)通过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专业体系、课程设置、评估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提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提升城镇化市民素质,而且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城镇经济发展活力。[3]蔡兴(2019)指出,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要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一致,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通过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构建“人的城镇化”的多渠道、多模式、多变化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格局。[4]
为了提高调研数据的科学性和研究结论的针对性,本研究的职业教育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所调研的职业院校是指各种类型的高职和中职院校。我国粮食主产区共有各种类型的高职和中职院校5 647所,其中高职院校805所,中职院校4 842所,各地的城镇化率都在50%以上(表1)。为了更加全面了解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对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市(自治区)的104所职业教育院校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为未来职业教育更好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
通过图书馆、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期刊网以及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政府网站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学术论文、报道及文件等。
(二)问卷调查
在咨询专家团队基础上,通过多次论证和修订,设计了《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状况与评价调查问卷》,经过17位专家成员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检验(非常可行10人,比较可行6人,一般可行1人),符合课题研究要求。
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自治区)拥有职业院校5 647所,其中高职院校805所,中职院校4 842所。按照调查问卷具有代表性的原则,选择了各种类型的职业院校共计104所,其中高职院校39所,中职院校65所。在2019年7—10月期间,对职业院校相关领导、专家、就业指导机构和主管学生工作等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25份,回收问卷451份(回收率为85.9%),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为83.2%)。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4,调查问卷具有可信性。
(三)数理统计
本研究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调研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以5分、4分、3分、2分、1分对调研内容的重要程度给予赋值,根据该项目的总得分除以评价人数得到平均分值,并制作相应图表。
三、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
1.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的不尽相同,不同目的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意义也不一样,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也不一样。通过对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自治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排序为:促进职业院校发展、落实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获得财政资助、改善教育场所和设施、为师生提供更多机会等(图1)。 促进职业院校发展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最重要的目的(4.75),许多职业院校通过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用国家、地方相关政策及社会机遇为职业院校发展创造条件,获得财政资助、改善教育场所和设施、为师生提供更多机会等都可以看作职业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落实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4.12)在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目的中排在第二位,这也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并成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契合,这其中职业教育培养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一线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除了院校自身发展的目的,还有与国家、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外在目的,这也使得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性更强,结合度更高,从而实现双赢。
2.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形式
在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形式排序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人才、开展技术推广服务、产学合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科研和咨询服务、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设施等(图2)。我国粮食主产区面临着粮食安全与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双重压力,培养新型城镇化建设专业技术人才(4.65)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技术推广服务(4.26)、产学合作(3.79)、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科研和咨询服务(3.47)、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设施(2.28)等形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在解决我国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内生动力不足,提升粮食主产区区域自治和自我发展能力,破除粮食生产与城镇化发展的制约条件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新型城镇化是以粮食生产与人口转移协同推进为目标,以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为动力的城乡全面协调发展之路。3.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组织措施
我国粮食主产区的职业院校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要求,积极参与到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组织措施,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为:设置与城镇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4.71)、优化师资结构(4.26)、成立研究中心(4.03)、建設产业园区(3.84)、建立培训和咨询服务示范点(3.55)等(图3)。设置与城镇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不仅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起促进作用,同时也关系到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和繁荣,这也是职业院校为适应粮食主产区战略结构调整对职业技术人才需要的服务转型。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人才培养,教师先行,优化师资结构,培养既懂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术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变化。在职业院校中成立研究中心、建设产业园区、建立培训和咨询服务示范点等是促进我国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因地制宜、科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评价状况
1.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通过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院校的调查发现,职业教育服务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积极主动和卓有成效的,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图4)。92.68%的被调查者对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表示“满意”以上,其中,14.87%表示“非常满意”,46.00%表示很满意。从近几年职业教育相关报道可以看出,职业院校从专业设置、师资优化、产学合作等多方面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当问到“贵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程度”时,89.2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能够主动参与到国家和地方有关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其中有65.4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转变和服务是非常积极的。当被问到“贵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达到预期结果的程度”时,76.81%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满意和很满意,只有8.4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当被问到“贵校是否会加大力度继续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时,94.57%的被调查者表示“会”。2.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影响
职业教育在服务我国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对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产生较大影响。根据调查可知,主要影响包括职业教育理念、职业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目标、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质量等方面(图5)。
职业教育理念(4.53)是被调查者中认可度最大的影响因素,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是重中之重,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和城市人口增加,而是在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理念与城镇化建设的“新”变化相一致。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各种类型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使命,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空间在不断拓展、产业功能在不断完善、城镇化发展质量在不断提高,这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人才培养(4.37)排在第二,不仅体现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师生提供了教育实践的平台,同时体现在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融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教育目标(3.84)排在第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懂技能、会实践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新型城镇化作为城乡一体发展的国家战略,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职业教育管理(3.35)和职业教育质量(3.03)也广受被调查者关注,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变化,职业教育体制也处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尤其是在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都要因地制宜,突出针对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3.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通过调查,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图6)。其中,职业技能(4.47)是受影响最大的,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高的具体体现。职业意识(4.33)的影响排在第二位,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所决定的,在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院校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跟踪,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4.16)和职业行为(3.83)在被调查人群中也备受关注,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工匠精神等方面,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中,才能亲身体验到什么是职业道德,如何养成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另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4.25)一直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关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新型城镇化;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20)04-0068-07
【收稿日期】2019-12-19
【基金项目】2017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互联网 行动下黑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为17GLE296;2014年度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经费项目“黑龙江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为LBH-Z14123;2013年度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为92508109
【作者简介】代碧波(1977—),男,四川广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中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大量面向粮食主产区的一线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增强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更广泛、更直接和更高效的方式参与到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
一、我国粮食主產区职业教育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综述本文对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划分标准,采用的是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种植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的相关规定,确立了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内蒙古、山东、四川、安徽等13个省(自治区)为我国粮食主产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新型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体系也更加合理。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在我国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范红(2015)提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器,其良性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素质和素养,同时可以缓解城镇化发展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2]锁冠侠(2017)通过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专业体系、课程设置、评估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提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提升城镇化市民素质,而且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城镇经济发展活力。[3]蔡兴(2019)指出,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要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一致,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通过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构建“人的城镇化”的多渠道、多模式、多变化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格局。[4]
为了提高调研数据的科学性和研究结论的针对性,本研究的职业教育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所调研的职业院校是指各种类型的高职和中职院校。我国粮食主产区共有各种类型的高职和中职院校5 647所,其中高职院校805所,中职院校4 842所,各地的城镇化率都在50%以上(表1)。为了更加全面了解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对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市(自治区)的104所职业教育院校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为未来职业教育更好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
通过图书馆、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期刊网以及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政府网站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学术论文、报道及文件等。
(二)问卷调查
在咨询专家团队基础上,通过多次论证和修订,设计了《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状况与评价调查问卷》,经过17位专家成员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检验(非常可行10人,比较可行6人,一般可行1人),符合课题研究要求。
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自治区)拥有职业院校5 647所,其中高职院校805所,中职院校4 842所。按照调查问卷具有代表性的原则,选择了各种类型的职业院校共计104所,其中高职院校39所,中职院校65所。在2019年7—10月期间,对职业院校相关领导、专家、就业指导机构和主管学生工作等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25份,回收问卷451份(回收率为85.9%),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为83.2%)。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4,调查问卷具有可信性。
(三)数理统计
本研究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调研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以5分、4分、3分、2分、1分对调研内容的重要程度给予赋值,根据该项目的总得分除以评价人数得到平均分值,并制作相应图表。
三、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
1.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的不尽相同,不同目的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意义也不一样,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也不一样。通过对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自治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排序为:促进职业院校发展、落实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获得财政资助、改善教育场所和设施、为师生提供更多机会等(图1)。 促进职业院校发展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最重要的目的(4.75),许多职业院校通过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用国家、地方相关政策及社会机遇为职业院校发展创造条件,获得财政资助、改善教育场所和设施、为师生提供更多机会等都可以看作职业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落实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4.12)在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目的中排在第二位,这也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并成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契合,这其中职业教育培养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一线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除了院校自身发展的目的,还有与国家、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外在目的,这也使得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性更强,结合度更高,从而实现双赢。
2.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形式
在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形式排序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人才、开展技术推广服务、产学合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科研和咨询服务、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设施等(图2)。我国粮食主产区面临着粮食安全与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双重压力,培养新型城镇化建设专业技术人才(4.65)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技术推广服务(4.26)、产学合作(3.79)、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科研和咨询服务(3.47)、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设施(2.28)等形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在解决我国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内生动力不足,提升粮食主产区区域自治和自我发展能力,破除粮食生产与城镇化发展的制约条件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新型城镇化是以粮食生产与人口转移协同推进为目标,以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为动力的城乡全面协调发展之路。3.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组织措施
我国粮食主产区的职业院校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要求,积极参与到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组织措施,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为:设置与城镇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4.71)、优化师资结构(4.26)、成立研究中心(4.03)、建設产业园区(3.84)、建立培训和咨询服务示范点(3.55)等(图3)。设置与城镇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不仅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起促进作用,同时也关系到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和繁荣,这也是职业院校为适应粮食主产区战略结构调整对职业技术人才需要的服务转型。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人才培养,教师先行,优化师资结构,培养既懂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术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变化。在职业院校中成立研究中心、建设产业园区、建立培训和咨询服务示范点等是促进我国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因地制宜、科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评价状况
1.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通过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院校的调查发现,职业教育服务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积极主动和卓有成效的,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图4)。92.68%的被调查者对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表示“满意”以上,其中,14.87%表示“非常满意”,46.00%表示很满意。从近几年职业教育相关报道可以看出,职业院校从专业设置、师资优化、产学合作等多方面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当问到“贵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程度”时,89.2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能够主动参与到国家和地方有关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其中有65.4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转变和服务是非常积极的。当被问到“贵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达到预期结果的程度”时,76.81%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满意和很满意,只有8.4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当被问到“贵校是否会加大力度继续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时,94.57%的被调查者表示“会”。2.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影响
职业教育在服务我国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对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产生较大影响。根据调查可知,主要影响包括职业教育理念、职业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目标、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质量等方面(图5)。
职业教育理念(4.53)是被调查者中认可度最大的影响因素,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是重中之重,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和城市人口增加,而是在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理念与城镇化建设的“新”变化相一致。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各种类型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使命,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空间在不断拓展、产业功能在不断完善、城镇化发展质量在不断提高,这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人才培养(4.37)排在第二,不仅体现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师生提供了教育实践的平台,同时体现在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融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教育目标(3.84)排在第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懂技能、会实践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新型城镇化作为城乡一体发展的国家战略,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职业教育管理(3.35)和职业教育质量(3.03)也广受被调查者关注,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变化,职业教育体制也处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尤其是在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都要因地制宜,突出针对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3.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通过调查,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图6)。其中,职业技能(4.47)是受影响最大的,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高的具体体现。职业意识(4.33)的影响排在第二位,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所决定的,在我国粮食主产区,职业院校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跟踪,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4.16)和职业行为(3.83)在被调查人群中也备受关注,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工匠精神等方面,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中,才能亲身体验到什么是职业道德,如何养成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另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4.25)一直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关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