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昌采茶戏音乐在继承与创新的实践中,在塑造人物、表达剧种的唱腔特色设计活动中,有一个程式性规律,这个程序性规律即:传统→发展→反复运用→保留→新传统……这是一个继承创新公式。本文主要阐述剧种音乐改革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即南昌采茶戏代代相传的创腔方法。时代在变,文艺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继承;发展
任何一项民间艺术的形成都与当地的生存环境、人们的生活情趣以及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人们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的变化。作为江西地区鼎鼎有名的采茶戏戏曲之一,南昌采茶戏从最开始的乡间村落逐渐向外传播,并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赞扬。而南昌采茶戏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就表示其本身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环境适应能力,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型,南昌采茶戏未来的发展将走向哪里,正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形成与传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采茶戏诞生于江西南部地区乡间村落的民间小戏,从最原始的采茶歌发展为采茶灯,随后演变成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最初以剧团的形式在当地演出,经过时代的洗涤后逐渐从江西脱颖而出,不仅集合了采茶戏普遍的优点和艺术特色,在内容和表演手法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南昌采茶戏的传播可以从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包含了这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据当地村民流传,采茶戏最初以“茶歌”的形式存在,且每一首歌只唱小调、只用四句唱词,接着逐渐转为联唱,并以每月一首的方式从一月唱到十二月。然后,这“十二月采茶歌”在融合当地民间舞蹈后转变为“采茶灯”的形式,在元宵节的灯彩行列中大放光彩;
2.初步成型阶段。经历过雏形阶段后,南昌采茶戏在小丑和小旦两个角色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小生,将角色从“两小”扩充为“三小”,因此称之为“三小”行当的“三角班”。 在此基础之上,南昌采茶戏又加入了三个锣鼓手,从而构建出“四唱三打”的七人班子,此时已经与“茶歌”、“茶舞”等完全区分开来,这也意味着其初步成型。
3.趋于成熟阶段。上述“三脚班”从清朝咸丰年间走进城里,经过与其他剧种的交流和学习借鉴之后,在同治初年发展为“半班”的规模,具体来说,从角色上新增了老生、花脸和老旦三个行当,并且旦角又细分为花旦和青衣,这种七个演员加三个锣鼓手的组合也被称之为“七唱三打”。另外,在“半班”形成初期,存在着道具服装简陋、乐队伴奏用具单一等问题,导致其唱腔偏向于湖北黄梅戏。
4.成熟阶段。南昌采茶戏到了清朝瓦解后的民国初期阶段,终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且因其在场地要求上较强的适应能力、内容编排上的灵活以及运作上的轻易等优点得以在动荡的时代大环境下加速发展,经过不断革新后推出了具有极强影响力的“南昌四大记”,分别是:《南瓜记》、《辜家记》、《花轿记》和《鸣冤记》。到了 1936 年,作为南昌采茶戏第一科班的“平民省剧社”于南昌钟鼓楼成立,其中有被称之为南昌采茶戏“鼻祖”的邓筱兰和陈云飞两人,为采茶戏的传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了 1940 年,采茶戏表演者在原来的人声帮腔和乐队伴奏上新增了二胡等拉弦乐器,使得采茶戏唱腔变得丰富,最终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南昌本调”和“凡字调”,此时南昌采茶戏得以定型并走向成熟。
二、南昌采茶戏继承与创新方法
南昌采茶戏的传统是写农村、演农民。重视不断整理自己的传统剧目,可以传承一些相应的表演程式,体现剧种音乐特色,保留一些精彩唱段。有继承有发展才不会与现实脱节。
写现代农村,演现代农民,是这种剧种的优势。歌颂时代,反映衣食父母的真实生活,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贴近实际,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是文艺繁荣的根本。戏曲音乐的改革要赶上奔腾前进的历史步伐,融入沸腾火热的现实生活,继承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
南昌采茶戏音乐要发展,似乎无人反对,但是如何发展,究竟是搞牌子音乐还是搞板子音乐,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曲牌体、板腔体这两种结构形式,各具长处和短处,它们并不是对立的,更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曲牌体制是南昌采茶戏的传统表现形式,也是优势,要继承。要不要发展板式,搞板子音乐,有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剧团上演节目丰富,创作、改编、移植的戏都有,各种不同题材和文字风格的剧目摆在你面前。采茶、彩调、花灯、花鼓、评剧、京剧、豫剧、川剧涉及很多剧种的剧本。我们团采用的是曲牌、板腔的综合运用体。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好的表现形式,一个剧种总是丰富点好,既有曲牌体,又有板腔体是件大好事。一个人用两条腿走路很正常,捆住一只脚跳行属反常。选用综合运用体,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合拍,同现实生活的节奏相称。一代人如果只停留在过去艺术的水平上,这种剧种也许早已消亡。赣吟龙韵,龙红那张采茶音乐专辑,汇集了南昌采茶戏和创作剧目中的经典曲调及新腔,展示了南昌采茶戏音乐创作和创腔的发展之路。应当清醒地看到,剧种的板腔音乐还要探索中不断完善、继续提高。
三、结束语
南昌采茶戏是客家传统的音乐文化艺术,在传承历史和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但變化是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就是对其变化历程的深入分析,希望本文能在此提供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琳.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表现形式及特征分析[J].戏剧之家,2016(16):38.
[2]黄东阳,赖晓芬.客家采茶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J].艺术研究,2015(02):24-25.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继承;发展
任何一项民间艺术的形成都与当地的生存环境、人们的生活情趣以及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人们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的变化。作为江西地区鼎鼎有名的采茶戏戏曲之一,南昌采茶戏从最开始的乡间村落逐渐向外传播,并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赞扬。而南昌采茶戏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就表示其本身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环境适应能力,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型,南昌采茶戏未来的发展将走向哪里,正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形成与传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采茶戏诞生于江西南部地区乡间村落的民间小戏,从最原始的采茶歌发展为采茶灯,随后演变成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最初以剧团的形式在当地演出,经过时代的洗涤后逐渐从江西脱颖而出,不仅集合了采茶戏普遍的优点和艺术特色,在内容和表演手法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南昌采茶戏的传播可以从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包含了这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据当地村民流传,采茶戏最初以“茶歌”的形式存在,且每一首歌只唱小调、只用四句唱词,接着逐渐转为联唱,并以每月一首的方式从一月唱到十二月。然后,这“十二月采茶歌”在融合当地民间舞蹈后转变为“采茶灯”的形式,在元宵节的灯彩行列中大放光彩;
2.初步成型阶段。经历过雏形阶段后,南昌采茶戏在小丑和小旦两个角色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小生,将角色从“两小”扩充为“三小”,因此称之为“三小”行当的“三角班”。 在此基础之上,南昌采茶戏又加入了三个锣鼓手,从而构建出“四唱三打”的七人班子,此时已经与“茶歌”、“茶舞”等完全区分开来,这也意味着其初步成型。
3.趋于成熟阶段。上述“三脚班”从清朝咸丰年间走进城里,经过与其他剧种的交流和学习借鉴之后,在同治初年发展为“半班”的规模,具体来说,从角色上新增了老生、花脸和老旦三个行当,并且旦角又细分为花旦和青衣,这种七个演员加三个锣鼓手的组合也被称之为“七唱三打”。另外,在“半班”形成初期,存在着道具服装简陋、乐队伴奏用具单一等问题,导致其唱腔偏向于湖北黄梅戏。
4.成熟阶段。南昌采茶戏到了清朝瓦解后的民国初期阶段,终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且因其在场地要求上较强的适应能力、内容编排上的灵活以及运作上的轻易等优点得以在动荡的时代大环境下加速发展,经过不断革新后推出了具有极强影响力的“南昌四大记”,分别是:《南瓜记》、《辜家记》、《花轿记》和《鸣冤记》。到了 1936 年,作为南昌采茶戏第一科班的“平民省剧社”于南昌钟鼓楼成立,其中有被称之为南昌采茶戏“鼻祖”的邓筱兰和陈云飞两人,为采茶戏的传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了 1940 年,采茶戏表演者在原来的人声帮腔和乐队伴奏上新增了二胡等拉弦乐器,使得采茶戏唱腔变得丰富,最终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南昌本调”和“凡字调”,此时南昌采茶戏得以定型并走向成熟。
二、南昌采茶戏继承与创新方法
南昌采茶戏的传统是写农村、演农民。重视不断整理自己的传统剧目,可以传承一些相应的表演程式,体现剧种音乐特色,保留一些精彩唱段。有继承有发展才不会与现实脱节。
写现代农村,演现代农民,是这种剧种的优势。歌颂时代,反映衣食父母的真实生活,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贴近实际,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是文艺繁荣的根本。戏曲音乐的改革要赶上奔腾前进的历史步伐,融入沸腾火热的现实生活,继承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
南昌采茶戏音乐要发展,似乎无人反对,但是如何发展,究竟是搞牌子音乐还是搞板子音乐,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曲牌体、板腔体这两种结构形式,各具长处和短处,它们并不是对立的,更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曲牌体制是南昌采茶戏的传统表现形式,也是优势,要继承。要不要发展板式,搞板子音乐,有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剧团上演节目丰富,创作、改编、移植的戏都有,各种不同题材和文字风格的剧目摆在你面前。采茶、彩调、花灯、花鼓、评剧、京剧、豫剧、川剧涉及很多剧种的剧本。我们团采用的是曲牌、板腔的综合运用体。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好的表现形式,一个剧种总是丰富点好,既有曲牌体,又有板腔体是件大好事。一个人用两条腿走路很正常,捆住一只脚跳行属反常。选用综合运用体,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合拍,同现实生活的节奏相称。一代人如果只停留在过去艺术的水平上,这种剧种也许早已消亡。赣吟龙韵,龙红那张采茶音乐专辑,汇集了南昌采茶戏和创作剧目中的经典曲调及新腔,展示了南昌采茶戏音乐创作和创腔的发展之路。应当清醒地看到,剧种的板腔音乐还要探索中不断完善、继续提高。
三、结束语
南昌采茶戏是客家传统的音乐文化艺术,在传承历史和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但變化是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就是对其变化历程的深入分析,希望本文能在此提供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琳.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表现形式及特征分析[J].戏剧之家,2016(16):38.
[2]黄东阳,赖晓芬.客家采茶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J].艺术研究,2015(0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