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代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媒体急于进行平台化的转移,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上寻找落脚点,以捕捉年轻消费者或受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却忽略了老年人这一庞大的受众群体。无论是从市场或是媒体角度,老年广播在当下老龄化社会中拥有更多机遇和创造空间,也面临诸多难题。
关键词:老龄化;广播;需求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6-0144-02
作为计划生育的衍生现象,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老年人在社会中占据较大比重,导致目前老年群体日益扩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据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人占据总人口7%以上。我国于1999年60岁以上人口就占比10.41%,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而2011年的比重则是13.7%,老龄化加速猛烈。
从趋势来看,老年人将是媒体不能忽视的重要受众群。老年受众需要健康、具有社交性、陪伴性、价格低廉且技术要求低的媒体,而纵观各路媒介,广播更能契合老年人需求、易获得更多青睐。从媒体角度观察,老年人是常规易忽视的受众群,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市场,使广播在老龄化和新媒体时代独树一帜,并和老年受众双赢,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老龄化在中国的特征
老龄化社会的成因是老年人口的增长和少年人口的相对减少。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翼的看法是:工业化和老龄化的关联来自于“人口红利”[1]。入口控制初期,出生率下降速度还是远高于人口老龄化速度,这时总人口分布呈“中间大,两头小”,劳动力充足,社会负担轻,社会经济发展稳步提高,这段时期被称为“人口红利期”。但当老龄化后期“人口红利”减少,社会需要双重抚养幼儿和老人,“人口负债”随之而来。根据预期,中国的1990~2030年是前期发展的“黄金时代”,但现实情况下中国老龄化到来速度比预测要快。
分析老年人的老龄化特征,是靶向研究受众需求,以便完善广播节目的第一步。在老年学的研究中,《社会老年学》将老化分为四种特质[2]:1.自然老化(chronological aging)是指老化过程。反应在实际年龄上;2.生物老化(biological aging)指生理系统和物理形态的老化,如器官系统逐渐衰败和反应速度降低,又称为功能性老化;3.心理老化(psychological aging)是指感官和知觉,如记忆力、智力、适应能力的功能类退化;4.社会老化(social aging)是指个人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减弱。随着自然、生物和心理的老化,生活环境和社交圈会相应改变,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变淡。
在中国范围内,老龄化在社会制度、物质水平等大环境未准备好的情况下降临,使得中国老龄化呈现四个独特之处:骤然老化,未富先老,“空巢现象”严重,女性老人多于男性老人[3]。当下,老年期从理论上讲是人生中最长的阶段,如何重构这一阶段与社会联系的方法值得思考。
二、老龄群体的需求和消费潜力
退休是通用判断老龄群体的社会衡量标准。
退休意味着身为个体的职业生涯终端,也代表着拥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老人拥有更多娱乐设施和手段,包括旅游、上老年大学、养宠物等,但大多数只能算作时间消遣和陪伴,不能及时让老年人了解外界信息。
信息输送,保持老年人与时代步伐吻合,防止其“边缘化”,是媒体能否培养老龄受众习惯的决定性要素。
首先,根据老龄群体的特征以及我国国情和消费习惯,可对老年人需求进行分析概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大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阐述的老年人的需求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我国学者齐芳结合两者得出我国老人五大需求层次[4]: 1.生理需求:基于年龄的衣食类刚性需求;2.安全需求:医疗保障和外出行动,保障安全稳妥;3.归属和爱的需求:老人渴望家庭温暖,社交圈接纳,部分单身或丧偶老人还需要爱情;4.自尊需求:需要尊重,会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5.自我实现的需求:俗称“不服老”的精神,不甘心退休之后无所事事,可能构建晚年事业以实现价值。需求之后,则要关注老年人在市场中特有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潜力。老年人“有闲也有钱”,所以欧美国家大力倡导“银发经济”,将老龄化危机转化为机遇。中国老龄化对医疗保健、护理产业、健康咨询和老年文娱项目等消费结构同样推进重大。
而决定老年市场规模的关键因素在于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消费理念。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调查显示:42.8%的城市老人拥有储蓄存款;老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和家庭赡养统计起来,每年可支配收入达3000至4000亿元[5]。
中国老年人消费理念不及欧美开放,恰好证明中国老龄市场更有开拓的空间和价值。媒体应作为风向标,激发和引导老年人消费兴趣,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同时,带动引领老年市场发展。
三、老龄化广播的优势和难题
从老年受众角度讲,广播是选择媒介的优选,从历史、生理和生活上皆有佐证。1.老年人普遍经历过广播的繁荣时期,相比于不熟悉的互联网和容易视觉疲劳的电视,更倾向于选择广播。2.广播收听方式灵活,伴随性能强。广播主要靠声音传播,不会造成眼睛或者手的负担,可以在做家务、晨练甚至与朋友闲谈时收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携带。3.“门槛低”,一则是不需要上网费、订阅费、有线电视费,成本低廉;二则是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低,看报需要识字,上网需要电脑技巧,广播没有技能负担[6]。4.健康隐患小。无屏幕,不会造成视力退化,辐射强度低。目前有些老人看不清屏幕,收看电视实际也只是在“听”电视。5.更适应老年人孤独的情感诉求。老年人容易敏感低落,广播“一对一”的传播方式类似伴侣交流,只闻其声又能赋予更多想象和情感的空间,有效填补老年人的寂寞。
然而,纵观当下中国老年广播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结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老年之声”一天的节目表进行简要分析:
归纳主要问题有四点:1.节目单一乏味。一天只有9个节目(除重播);2.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年龄针对性。部分节目只有音频资料,无主播,无实时,缺少新闻节目;3.互动性差,大部分都是录播节目,全天无直播,听众易产生孤独感;4.设定时段不吻合老年人收听习惯。
四、老年广播改善良方
改善老年广播现状,需要从节目内容、时段、主播风格以及节目形式,进行系统结构性的调整。
首先,结合上文讨论的老龄群体需求,老年广播在设置节目时可以参考几类内容:1.基础生活类,医疗可涉及健康养生、流行疾病预防等,日常可根据地方特色介绍应季食材和城市活动。2.情感需求类,将广播做成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平台,对晚年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热线对话或者话题分析;也可开设广播交友平台,多一条渠道老年征婚。3.潮流风向类,老年人的自尊需求让他们紧跟时尚,可在节目中畅谈流行穿搭技巧、近期影展资讯、名人故事等。4.实践交流类,单向灌输容易使人疲倦,可以设置“一起创新菜”、“大家来朗读”等互动感较强的广播节目,一方面营造节目的积极参与感,另一方面调动老年人兴趣,使其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
新闻资讯播报也是老年广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赛立信媒介研究》杂志曾有调查显示,获取新闻信息是老年听众收听电台的主要目的。老年群体要保证不与社会脱节,新闻信息的及时性和客观性是他们选择广播时的重要因素。基于对老人听觉和记忆力的考量,可采取分时段循环播报新闻。
此外,播出时段和节目主播也需“量身定制”。据统计,48.1%的老年人在早上7︰00~7︰59收听广播,另外两大收听高峰时段是12︰00~12︰59和21︰00~21︰59。重要节目应集中在晨起、午饭后和睡前播出。选择主播时要考虑老年人的年龄特殊性,要求主播更朴实、态度柔和谦逊,播报速度和嗓音适合老年听觉习惯,最好与老年人年纪相仿。年轻人难理解老年人心理诉求,也易语速过快、情绪急躁,容易与老年听众产生心理距离感。早期数据显示,全国老年广播主持人20~49岁占比71%[6],极大影响了老年广播的传播效果。
在节目形式上,形式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但这恰是老年广播的突破口之一,广播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会与节目和社会交融,在新闻心理学中称为交融互动律。广播要善用交融互动律以扩大社会传播效果,提高影响力,满足老年人的互动参与需求。比如黑龙江卫星广播电台“与长者聊天”,为全省老年听众建立电子档案,记录生日或纪念日,并在特殊日子里播报“金色祝福”。互动性也可以延伸到线下,天津电台“枫叶正红”节目曾举办“我为美化津城捐棵树,创建‘枫叶正红’长寿林”活动,筹集10万元在天津外环绿化带建起百亩长寿林[7]。
老年广播的完善还需要配套建设和商业化创新。将地方特色植入节目,进行媒介合作,如发行刊物、创办网站等。要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覆盖多种风格老年人的生活所需,填补我国广播的重大缺口和市场,有的放矢地构建老年节目,形成一种受众与媒介双赢的模式,打响老年广播的系列品牌。
参考文献:
[1] 鲁伊.13亿人未富先老[J].三联生活周刊,2005(3).
- (美)Nancy R.Hooyman,H.Asuman Kiyak著.林欧贵英,郭钟隆译.社会老年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2.
- 包永辉.我国人口结构蜕变之忧[J].瞭望新闻周刊,2006(45).
- 齐芳.马斯洛:老龄需求与老龄产业发展浅析[EB/OL].光华人口论坛网站.
- 北京晚报.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EB/OL]. 2006-12-12.
- 张彩,老龄化社会与老年广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 张仕勇.社会“老龄化”和方兴未艾的老年广播[J].今传媒,2005(9).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