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雄出生在法国雷恩市,今年23岁的他来中国学习汉语已经5年了,现在是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研究生。
英雄是这个法国小伙给自己取的中文名,不过初次见他的人都觉得这个名字与他气质并不相符——高挑的身材、深邃的眼睛、卷曲的棕发演绎着法兰西的优雅与浪漫。自从2011年8月在第四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摘取桂冠后,他成了人们心目中名副其实的英雄。
一本漫画书开启兴趣之门
7岁那年,英雄阅读了漫画《丁丁历险记》,主人公丁丁有一位友善、智慧的中国朋友,这使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妈妈的支持下,英雄高中一年级开始选修汉语。12岁时,母亲便告诉英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鼓励他长大后要走出法国看一看、闯一闯,也可以去其他国家工作或生活。英雄的妈妈是一位服装设计师,和台北、香港、杭州等中国城市都有合作项目。在工作中,她深深感受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当时法国汉语翻译奇缺,妈妈希望英雄能够学习汉语,将来做一名汉语翻译,或从事与汉语相关的工作。“我读高中时近千人的学校只有一个中文班。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增加到三四个班。直到现在法国的汉语老师还是比较缺乏。”英雄说。
英雄的家人中有3个外语老师,他们告诉英雄,学会一种语言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要用那个国家人的思维习惯使用这种语言。高中毕业后,英雄决定到中国接受大学教育。
知难而进
2007年,18岁的英雄来到中国。
英雄先上了一年语言学习班,拿到中国汉语水平证书。而后顺利通过山东师范大学面试,如愿以偿进入对外汉语专业,和58名中国同学一起开始了大学本科的学习。
“全班只有两个外国人,老师用中文讲课,语速很快。前几个星期,我根本什么也没听懂。”英雄回忆刚入学时的情景。
妈妈曾对英雄说:如果有难易两条路可以选择,要选难走的那一条,因为这样你会得到更多的锻炼。虽然过程会很苦、很累,但你的能力会在这期间提高得很快。事实的确如此,3个月后,英雄的汉语进步程度连老师都感到吃惊。
对中西方因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的表达差异,英雄也有深刻的体会:中国人比较含蓄,有时候要表达的意思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需要对方去体会。比如一个人心情不好,也许他就会不爱说话,而法国人就会直接说“我今天心情不好”。中国人喜欢用“可能”、“也许”为自己所说的话留有余地,而法国人如果觉得是对的,就是“肯定”。中国人想问题喜欢先考虑整体,“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想”;法国人是从局部,细节开始,“我的问题”从我自己想起,别人喜欢与否是其次的。
对于这些完全迥异的思维方式,英雄完全可以接受,他说这只是个需要理解的过程。
2011年,英雄参加第四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这是中国考量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最高级别赛事。英雄赢得总冠军。妈妈打来祝贺电话:“你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希望你是个聪明、优秀的孩子。可你现在太优秀了,超过了我的要求,不可思议。”英雄也幽默地回应:妈妈,我不是故意的。
做中法文化传播使者
“爸爸比较担心我单纯学汉语而没有其他技能,这样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他的观点我是认同的,语言只是个工具。我想趁年轻的时候,利用汉语,留在中国做与中法文化交流有关的工作。等到再老一些,20年以后吧,我会回法国做一名中文老师。”英雄说。
上学期,英雄和中国老师共同策划了一个项目,邀请法国艺术家到山东艺术学院做文化交流。英雄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中法是东西方颇具代表性的两个文化大国,近年来,两国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然而,基于政治体制的不同和许多法国本土作家缺乏在中国生活的经历等诸多原因,在法國,许多书籍和影像资料里描述的中国仍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景象。
英雄告诉记者,他有一个法文博客,博客中记载了他自2007年来中国后的所见所闻。有一位法国出版商对此非常感兴趣。英雄准备将它编辑成书出版,为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
英雄是这个法国小伙给自己取的中文名,不过初次见他的人都觉得这个名字与他气质并不相符——高挑的身材、深邃的眼睛、卷曲的棕发演绎着法兰西的优雅与浪漫。自从2011年8月在第四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摘取桂冠后,他成了人们心目中名副其实的英雄。
一本漫画书开启兴趣之门
7岁那年,英雄阅读了漫画《丁丁历险记》,主人公丁丁有一位友善、智慧的中国朋友,这使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妈妈的支持下,英雄高中一年级开始选修汉语。12岁时,母亲便告诉英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鼓励他长大后要走出法国看一看、闯一闯,也可以去其他国家工作或生活。英雄的妈妈是一位服装设计师,和台北、香港、杭州等中国城市都有合作项目。在工作中,她深深感受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当时法国汉语翻译奇缺,妈妈希望英雄能够学习汉语,将来做一名汉语翻译,或从事与汉语相关的工作。“我读高中时近千人的学校只有一个中文班。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增加到三四个班。直到现在法国的汉语老师还是比较缺乏。”英雄说。
英雄的家人中有3个外语老师,他们告诉英雄,学会一种语言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要用那个国家人的思维习惯使用这种语言。高中毕业后,英雄决定到中国接受大学教育。
知难而进
2007年,18岁的英雄来到中国。
英雄先上了一年语言学习班,拿到中国汉语水平证书。而后顺利通过山东师范大学面试,如愿以偿进入对外汉语专业,和58名中国同学一起开始了大学本科的学习。
“全班只有两个外国人,老师用中文讲课,语速很快。前几个星期,我根本什么也没听懂。”英雄回忆刚入学时的情景。
妈妈曾对英雄说:如果有难易两条路可以选择,要选难走的那一条,因为这样你会得到更多的锻炼。虽然过程会很苦、很累,但你的能力会在这期间提高得很快。事实的确如此,3个月后,英雄的汉语进步程度连老师都感到吃惊。
对中西方因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的表达差异,英雄也有深刻的体会:中国人比较含蓄,有时候要表达的意思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需要对方去体会。比如一个人心情不好,也许他就会不爱说话,而法国人就会直接说“我今天心情不好”。中国人喜欢用“可能”、“也许”为自己所说的话留有余地,而法国人如果觉得是对的,就是“肯定”。中国人想问题喜欢先考虑整体,“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想”;法国人是从局部,细节开始,“我的问题”从我自己想起,别人喜欢与否是其次的。
对于这些完全迥异的思维方式,英雄完全可以接受,他说这只是个需要理解的过程。
2011年,英雄参加第四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这是中国考量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最高级别赛事。英雄赢得总冠军。妈妈打来祝贺电话:“你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希望你是个聪明、优秀的孩子。可你现在太优秀了,超过了我的要求,不可思议。”英雄也幽默地回应:妈妈,我不是故意的。
做中法文化传播使者
“爸爸比较担心我单纯学汉语而没有其他技能,这样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他的观点我是认同的,语言只是个工具。我想趁年轻的时候,利用汉语,留在中国做与中法文化交流有关的工作。等到再老一些,20年以后吧,我会回法国做一名中文老师。”英雄说。
上学期,英雄和中国老师共同策划了一个项目,邀请法国艺术家到山东艺术学院做文化交流。英雄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中法是东西方颇具代表性的两个文化大国,近年来,两国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然而,基于政治体制的不同和许多法国本土作家缺乏在中国生活的经历等诸多原因,在法國,许多书籍和影像资料里描述的中国仍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景象。
英雄告诉记者,他有一个法文博客,博客中记载了他自2007年来中国后的所见所闻。有一位法国出版商对此非常感兴趣。英雄准备将它编辑成书出版,为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