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同学们围绕“课文是写樟树,还是写宋庆龄?”这个问题展开了别有一番情趣的争论。谁是谁非,让我们走进快乐的课堂辩论大舞台吧!
王彬彬:俗话说得好“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从题目看,樟树是中心词,是要着重介绍的事物,而“宋庆龄故居”只是在樟树前面加以修饰的词语。因此我的观点是写樟树。
李文化:课文就是写樟树的。瞧,第四自然段对樟树的样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写了它的枝干粗壮:“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还写了它蓬蓬勃勃:“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蓬蓬勃勃。”
叶秀娟:我认为写樟树,毋庸置疑。课文不仅写了樟树的外形,还写了樟树的特点:1.樟树能拒虫。2.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正方总结发言:我方认为课文是写樟树的,而且有根有据的。根据在哪里?课文内容是最好的说明。课文自始至终都是紧紧围绕着“樟树”而写的。
李小俊:诸位请肃静!刚才正方选手确实有根有据,不过我们也有,请看课文第二自然段: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宋庆龄与“两棵樟树”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什么不喜欢家里的花草,却对樟树情有独钟呢?显然是她爱樟树的特点,爱樟树的品行。换句话说,课文中的樟树就是宋庆龄的象征,写樟树就是表现宋庆龄的特点。
翟小刚:樟树的特点一是拒虫,二是永久保持香气。这两点宋庆龄都有。比如历史资料上介绍“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国民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而且狠狠地把国民政府骂了一通。后来蒋介石和汪精卫还让人威胁宋庆龄,要暗杀她。”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庆龄的一生与樟树一样都永久保持香气,而且让国民党反动派畏惧。另外,宋庆龄一生为人民服务,帮助孙中山闹革命,帮八路军送过药品,号召全社会要爱护儿童……她的行为也像樟树一样香气飘溢,保持永久。
叶向东:“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这是明代爱国诗人于谦借写“石灰”来比喻自己忠贞不渝的品格。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因此,课文不是写樟树,而是通过借樟树来写可亲可敬的宋庆龄奶奶的。课文最后这样写:“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宋庆龄奶奶永远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反方总结发言:不辩不知道,一辩吓一跳。原来课文运用了 “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宋庆龄,写人才是最终的目标。宋庆龄奶奶的形象就像两棵樟树,在我们的心中是高大的,神圣的。
“叮叮咚……”虽然下课的铃声响了,但同学们仍然在激烈地争论。
王彬彬:俗话说得好“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从题目看,樟树是中心词,是要着重介绍的事物,而“宋庆龄故居”只是在樟树前面加以修饰的词语。因此我的观点是写樟树。
李文化:课文就是写樟树的。瞧,第四自然段对樟树的样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写了它的枝干粗壮:“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还写了它蓬蓬勃勃:“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蓬蓬勃勃。”
叶秀娟:我认为写樟树,毋庸置疑。课文不仅写了樟树的外形,还写了樟树的特点:1.樟树能拒虫。2.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正方总结发言:我方认为课文是写樟树的,而且有根有据的。根据在哪里?课文内容是最好的说明。课文自始至终都是紧紧围绕着“樟树”而写的。
李小俊:诸位请肃静!刚才正方选手确实有根有据,不过我们也有,请看课文第二自然段: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宋庆龄与“两棵樟树”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什么不喜欢家里的花草,却对樟树情有独钟呢?显然是她爱樟树的特点,爱樟树的品行。换句话说,课文中的樟树就是宋庆龄的象征,写樟树就是表现宋庆龄的特点。
翟小刚:樟树的特点一是拒虫,二是永久保持香气。这两点宋庆龄都有。比如历史资料上介绍“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国民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而且狠狠地把国民政府骂了一通。后来蒋介石和汪精卫还让人威胁宋庆龄,要暗杀她。”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庆龄的一生与樟树一样都永久保持香气,而且让国民党反动派畏惧。另外,宋庆龄一生为人民服务,帮助孙中山闹革命,帮八路军送过药品,号召全社会要爱护儿童……她的行为也像樟树一样香气飘溢,保持永久。
叶向东:“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这是明代爱国诗人于谦借写“石灰”来比喻自己忠贞不渝的品格。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因此,课文不是写樟树,而是通过借樟树来写可亲可敬的宋庆龄奶奶的。课文最后这样写:“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宋庆龄奶奶永远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反方总结发言:不辩不知道,一辩吓一跳。原来课文运用了 “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宋庆龄,写人才是最终的目标。宋庆龄奶奶的形象就像两棵樟树,在我们的心中是高大的,神圣的。
“叮叮咚……”虽然下课的铃声响了,但同学们仍然在激烈地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