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很长时间以来,货币政策在经济学界中一直成为讨论的热点。本文举出1989年~2009年的经济数据,在建立名义GDP和货币供应量M2的线性关系和实际GDP和货币供应量M2的线形关系等模型的基础上,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因为没有完善的货币传导机制,中央银行就没有了足够的独立性,同时经济发展不够平衡,金融市场发育也出现了不成熟的现象,由于这些因素,我国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效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就能够得到一定的完善和健全,使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得以实现,而且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根据这些有效措施,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会得到很大的进步。
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对策建议
在宏观经济学争论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為讨论的热点,而且对于世界各国宏观调控来讲,这个问题也是比较重要的。在古典学派看来,总供给曲线属于产出水平的垂线,因此,货币政策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凯恩斯主义认为总供给曲线属于一条水平线,在此基础上,货币政策可以是有效的;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政策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则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就算是公众可以对货币政策的变动有一定的预期,价格的调整也不能全面性,货币政策还是有效的。从中发现,货币政策能不能有效,还是不能有统一的意见。
本文结合我国近20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论证,并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应建议。
一、变量选择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因此,要分析和论证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集中在货币供给量或利率的选择上。实际上我国从1998年主要选择货币供给量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就是选择M2代表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指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由于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同时兼顾这五个目标。于是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GDP 最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因而采用 GDP 来反映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币值稳定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 上,故选取这两个个指标来分析说明问题。
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虽然以上三个模型都验证了我国从1989-2009年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是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完善,存在比较明显的滞后效应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是通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三大法宝来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情况。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诸多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且贷款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是贷给国有企业以及对经济增长作用比较低的企业,从而使得我国的具有比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等获得的贷款资金比较有限; 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定了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从而使得银行信贷业务任务考核压力沉重,且相应的激励措施不够完善,信贷人员工作只求不出差错,考察项目的积极性较差。另外,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以及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所形成的治理方式缺陷,使得它们运行处于高成本、低效率状态,从而产生了偏爱于向即使效率很低的国有企业贷款的“逆向选择”。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够
尽管我国2004 年2 月1 日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和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但是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德国联邦银行、瑞典银行等相比,我国的央行独立性还是不够的。
从法律上来讲,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宏观调控部门,这说明了我国央行的独立性是不够的;从实际运行来看,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从而央行分支机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商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贷款的“倒闭机制”,进而导致中央银行被迫发行更多的基础货币,降低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而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从而导致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局面,也降低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3.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明显和贫富差距较大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的经济非均质特征表现的越来越明显。首先,我国的东西部地区差异明显。在经济发达、货币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货币政策效果明显,而在经济欠发达、货币化程度低的西部地区,货币政策效果则不够显著,从而表现出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有更高的投资率、更快的资金回报率和更大的经济增长率。其次,我国城乡差异明显。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收入增长率远比乡村居民高很多,且乡村居民的储蓄观念远比城镇居民高得多,从而造成我国的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我国社会收入差异越来越明显,使得我国以扩大内需为目的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降低。
4.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利率未市场化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依赖于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的发育成熟程度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总体来说,我国金融市场具有发展层次低、市场规模小、功能残缺和运行效率低等缺陷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而产生了较大的外部时滞效应。
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1.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降低外部时滞
健全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国有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尽快消除高成本低效率的经营方式,真正保证能够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其次,现有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速“产权多元化”,并依据“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原则实行“准入与退出”,商业银行要积极配合货币当局实行的货币政策,尽快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最后,要加快经济发展,引导社会公众预期向好的方面看,提高消费和投资的利率弹性,改善货币传导环境。
2.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促进货币政策的规范化、透明化
要加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必须从制度上根本地改变我国人民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法律上提高央行的政治地位,将目前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改为中央银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负责; 其次,逐渐改变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构成,减少政府方面的代表而增加市场方面的代表; 再次,要尽快明确货币委员会的职责与权力,确实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作用; 最后,要加大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各部门、各地方要克服本位主义,更加规范货币政策的实施,加大货币政策的透明力度,使我国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压缩至最低。
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能够保持中国货币政策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可以采用渐进方式加以推进,即逐步调整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比例,初期以政府代表为主,待条件成熟以后再逐渐减少政府方面的代表比例,相应增加市场方面的代表比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实现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而且可以为中国政府抵御外部压力创造更大的回旋空间。
3.逐步减轻经济非均质状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缩小东西部差距,政府要制定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相关的政策,如税收减免、投资抵免、低利率贷款等,从而鼓励投资和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农村集镇化等手段,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政府应该利用相应的财政政策缩小社会收入的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
要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发展国债回购市场,建立国债回购的一级交易商制度。这不仅完善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且还为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交易对象和交易场所。第二,要扩大全国电子联网,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和结算体系,为银行业和债券的发展提供方便和基础。第三,加快商业票据的发展,实现企业间的资金融通,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三角债”问题。第四,扩大交易主体、开发交易工具,创造出更多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第五,采取措施提高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5.统筹兼顾,提高实施货币政策的针对性
第一,构筑区域性货币政策操作平台,适当给予央行分支机构二次调节的空间,采取“统”与“活”相结合的调控政策,根据地区、对象、条件和要求的不同,组合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更贴近各地实际地实现信号、引导、标准、惩戒和激励等的不同目标。第二,加强货币信贷政策与地方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协调运用再贴现、再贷款、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贴息、担保、税收减免等财政政策工具,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助学、增加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投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的改善。
6.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调控方式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式,而在实施这种方式的时候,就是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能够实现相互协调。在货币市场中,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的时候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第一,货币市场发育的规范性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中央银行在干预市场行为的时候,才能不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才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市场的环境中,对自身的经营行为和资产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在市场的基础上,传导出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第二,只有资本市场的发展具备相应的规范性,中央银行才能在货币市场的前提下,将其自身的政策意图传导到社会的大范围内,从而使社会每个方面的储蓄和投资行为受到影响,使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第三,要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还要求理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只有两个市场之间存在正常的、规范的资金流通渠道,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顺利进行。
四、结语
在最近几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相当快,政府的货币政策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央行的相关规定,从2006年8月19日开始,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上调。上调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从当前的2.25%提升至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发挥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有利于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地衡量风险,有利于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因此,我国有必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进行深刻研究,并让其充分发挥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的最大功效,为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资料:
[1]姜 涛: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2]李 斌:欧债危机与欧洲货币一体化:基于制度变迁的因素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3]张春生:GDP组成结构的货币需求分析——基于边界检验的方法[J].上海金融. 2012(04).
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对策建议
在宏观经济学争论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為讨论的热点,而且对于世界各国宏观调控来讲,这个问题也是比较重要的。在古典学派看来,总供给曲线属于产出水平的垂线,因此,货币政策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凯恩斯主义认为总供给曲线属于一条水平线,在此基础上,货币政策可以是有效的;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政策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则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就算是公众可以对货币政策的变动有一定的预期,价格的调整也不能全面性,货币政策还是有效的。从中发现,货币政策能不能有效,还是不能有统一的意见。
本文结合我国近20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论证,并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应建议。
一、变量选择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因此,要分析和论证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集中在货币供给量或利率的选择上。实际上我国从1998年主要选择货币供给量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就是选择M2代表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指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由于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同时兼顾这五个目标。于是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GDP 最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因而采用 GDP 来反映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币值稳定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 上,故选取这两个个指标来分析说明问题。
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虽然以上三个模型都验证了我国从1989-2009年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是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完善,存在比较明显的滞后效应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是通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三大法宝来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情况。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诸多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且贷款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是贷给国有企业以及对经济增长作用比较低的企业,从而使得我国的具有比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等获得的贷款资金比较有限; 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定了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从而使得银行信贷业务任务考核压力沉重,且相应的激励措施不够完善,信贷人员工作只求不出差错,考察项目的积极性较差。另外,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以及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所形成的治理方式缺陷,使得它们运行处于高成本、低效率状态,从而产生了偏爱于向即使效率很低的国有企业贷款的“逆向选择”。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够
尽管我国2004 年2 月1 日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和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但是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德国联邦银行、瑞典银行等相比,我国的央行独立性还是不够的。
从法律上来讲,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宏观调控部门,这说明了我国央行的独立性是不够的;从实际运行来看,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从而央行分支机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商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贷款的“倒闭机制”,进而导致中央银行被迫发行更多的基础货币,降低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而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从而导致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局面,也降低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3.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明显和贫富差距较大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的经济非均质特征表现的越来越明显。首先,我国的东西部地区差异明显。在经济发达、货币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货币政策效果明显,而在经济欠发达、货币化程度低的西部地区,货币政策效果则不够显著,从而表现出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有更高的投资率、更快的资金回报率和更大的经济增长率。其次,我国城乡差异明显。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收入增长率远比乡村居民高很多,且乡村居民的储蓄观念远比城镇居民高得多,从而造成我国的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我国社会收入差异越来越明显,使得我国以扩大内需为目的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降低。
4.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利率未市场化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依赖于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的发育成熟程度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总体来说,我国金融市场具有发展层次低、市场规模小、功能残缺和运行效率低等缺陷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而产生了较大的外部时滞效应。
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1.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降低外部时滞
健全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国有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尽快消除高成本低效率的经营方式,真正保证能够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其次,现有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速“产权多元化”,并依据“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原则实行“准入与退出”,商业银行要积极配合货币当局实行的货币政策,尽快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最后,要加快经济发展,引导社会公众预期向好的方面看,提高消费和投资的利率弹性,改善货币传导环境。
2.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促进货币政策的规范化、透明化
要加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必须从制度上根本地改变我国人民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法律上提高央行的政治地位,将目前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改为中央银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负责; 其次,逐渐改变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构成,减少政府方面的代表而增加市场方面的代表; 再次,要尽快明确货币委员会的职责与权力,确实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作用; 最后,要加大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各部门、各地方要克服本位主义,更加规范货币政策的实施,加大货币政策的透明力度,使我国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压缩至最低。
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能够保持中国货币政策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可以采用渐进方式加以推进,即逐步调整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比例,初期以政府代表为主,待条件成熟以后再逐渐减少政府方面的代表比例,相应增加市场方面的代表比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实现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而且可以为中国政府抵御外部压力创造更大的回旋空间。
3.逐步减轻经济非均质状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缩小东西部差距,政府要制定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相关的政策,如税收减免、投资抵免、低利率贷款等,从而鼓励投资和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农村集镇化等手段,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政府应该利用相应的财政政策缩小社会收入的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
要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发展国债回购市场,建立国债回购的一级交易商制度。这不仅完善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且还为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交易对象和交易场所。第二,要扩大全国电子联网,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和结算体系,为银行业和债券的发展提供方便和基础。第三,加快商业票据的发展,实现企业间的资金融通,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三角债”问题。第四,扩大交易主体、开发交易工具,创造出更多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第五,采取措施提高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5.统筹兼顾,提高实施货币政策的针对性
第一,构筑区域性货币政策操作平台,适当给予央行分支机构二次调节的空间,采取“统”与“活”相结合的调控政策,根据地区、对象、条件和要求的不同,组合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更贴近各地实际地实现信号、引导、标准、惩戒和激励等的不同目标。第二,加强货币信贷政策与地方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协调运用再贴现、再贷款、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贴息、担保、税收减免等财政政策工具,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助学、增加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投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的改善。
6.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调控方式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式,而在实施这种方式的时候,就是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能够实现相互协调。在货币市场中,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的时候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第一,货币市场发育的规范性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中央银行在干预市场行为的时候,才能不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才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市场的环境中,对自身的经营行为和资产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在市场的基础上,传导出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第二,只有资本市场的发展具备相应的规范性,中央银行才能在货币市场的前提下,将其自身的政策意图传导到社会的大范围内,从而使社会每个方面的储蓄和投资行为受到影响,使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第三,要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还要求理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只有两个市场之间存在正常的、规范的资金流通渠道,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顺利进行。
四、结语
在最近几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相当快,政府的货币政策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央行的相关规定,从2006年8月19日开始,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上调。上调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从当前的2.25%提升至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发挥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有利于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地衡量风险,有利于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因此,我国有必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进行深刻研究,并让其充分发挥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的最大功效,为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资料:
[1]姜 涛: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2]李 斌:欧债危机与欧洲货币一体化:基于制度变迁的因素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3]张春生:GDP组成结构的货币需求分析——基于边界检验的方法[J].上海金融.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