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科学文化教育机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子汲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它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特别是县级图书馆这个昔日的宠儿,却风光不在。它的功能正在削弱,它的作用正逐步减弱。那么,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如何充分发挥它的职能作用呢?本文就此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服务职能
服务是图书馆的宗旨,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就要克服影响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种种不利因素,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从观念和制度上确立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根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和社会文献信息中心,是以服务社会、服务读者为根本宗旨的,立足于服务,尽量满足读者需求,应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与读者服务的纵深发展,图书馆开展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专业的服务工作,如知识服务、科学服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图书馆的内部管理也趋向多样化。就基层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基层图书馆大多数分布在县城区域,由于县城区域内的网络系统比较先进,查找各种信息质料相对于农村来说比较便利。在推进新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最广泛的读者群还应该在农村牧区。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牧区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建设新农村牧区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农牧民素质,增强农村人口生产生活中的科学含量,图书馆的职能凸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我国农民牧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受教育难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阻碍了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对于大多数农牧民来说,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图书馆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灵活性的教育职能,对于个体潜能的发挥和全面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学校、家庭以及其他类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具有提升农村牧区文化水平的功能
文化在凝聚、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建设新农村牧区,需要农村牧区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牧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牧区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牧区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牧区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质。
三、具有重塑文明乡风的功能
由于城乡发展差距日趋加大,农牧民开始产生失落、苦闷、失衡等心理裂痕。在农村牧区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这些问题是经济手段所不能解决的。精神生活的丰富,能够粘合心理裂痕,增进农村牧区的和谐和安宁,为农牧民奋发图强提供精神动力。图书馆通过为农牧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农牧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牧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塑造积极、和谐、文明的乡风民风,积极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挑战,增进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
四、提高农牧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图书馆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对农牧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法制教育,及时传递致富信息,农牧民视野开阔了,观念开放了,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在参与民主管理过程中更加理性,从而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作用,缓解农村牧区社会矛盾,减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
新农村牧区建设中的农牧民生活富裕,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且是使生活富裕的同时,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同步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村牧区、农民牧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精神文化方面明显滞后,文化生活贫乏,降低了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图书馆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惠及广大农牧民,使农民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幸福感。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服务职能
服务是图书馆的宗旨,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就要克服影响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种种不利因素,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从观念和制度上确立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根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和社会文献信息中心,是以服务社会、服务读者为根本宗旨的,立足于服务,尽量满足读者需求,应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与读者服务的纵深发展,图书馆开展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专业的服务工作,如知识服务、科学服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图书馆的内部管理也趋向多样化。就基层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基层图书馆大多数分布在县城区域,由于县城区域内的网络系统比较先进,查找各种信息质料相对于农村来说比较便利。在推进新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最广泛的读者群还应该在农村牧区。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牧区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建设新农村牧区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农牧民素质,增强农村人口生产生活中的科学含量,图书馆的职能凸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我国农民牧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受教育难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阻碍了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对于大多数农牧民来说,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图书馆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灵活性的教育职能,对于个体潜能的发挥和全面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学校、家庭以及其他类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具有提升农村牧区文化水平的功能
文化在凝聚、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建设新农村牧区,需要农村牧区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牧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牧区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牧区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牧区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质。
三、具有重塑文明乡风的功能
由于城乡发展差距日趋加大,农牧民开始产生失落、苦闷、失衡等心理裂痕。在农村牧区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这些问题是经济手段所不能解决的。精神生活的丰富,能够粘合心理裂痕,增进农村牧区的和谐和安宁,为农牧民奋发图强提供精神动力。图书馆通过为农牧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农牧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牧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塑造积极、和谐、文明的乡风民风,积极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挑战,增进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
四、提高农牧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图书馆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对农牧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法制教育,及时传递致富信息,农牧民视野开阔了,观念开放了,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在参与民主管理过程中更加理性,从而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作用,缓解农村牧区社会矛盾,减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
新农村牧区建设中的农牧民生活富裕,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且是使生活富裕的同时,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同步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村牧区、农民牧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精神文化方面明显滞后,文化生活贫乏,降低了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图书馆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惠及广大农牧民,使农民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