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河南辛亥革命领袖张钟端,日本留学期间创办的《河南》杂志,栏目丰富、排版整饬。他团结省内外作家,在“牖启民智,阐扬公理”的编辑理念下,以救亡图存为号召,亲自撰写并编发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政论,沉痛列强侵华造成的瓜分危机,激发国民的民族忧患意识,尖锐揭露清政府腐朽黑暗的统治,号召国民暴力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府,成为当时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张钟端 《河南》 编辑理念 救亡图存
张钟端(1879-1911),字毓厚,又名鸿飞,河南许昌县长村人氏。1905年,他考取清廷公费留日名額,由河南大学堂派往日本学习日语,后转入东京中央大学攻读法律。留学期间,张钟端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毅然决然地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了革命的一份子。1907年12月,张钟端积极联络其他革命党人,创办了河南的第一份资产阶级民主刊物——《河南》杂志,并出任总经理。该杂志积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海内外产生过巨大的反响,每期销数可达数千份,有时还需要再版加印,被称为首屈一指的留学生刊物,“足与《民报》相伯仲”。①后因言论过于激烈,该杂志在1908年12月发行到第9期后,驻日清使特请日本政府代为查禁勒令其停刊。尽管《河南》杂志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却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总经理张钟端的报刊编辑理念值得深入探讨学习。
一、“牖启民智,阐扬公理”的办刊宗旨
20世纪初,河南经济一片萧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许多河南籍的仁人志士怀着对新思想的渴求,远渡东洋探求救国救民之路。为更好地宣传进步思想,河南籍留日学生于1906年12月创办了《豫报》。后由于编辑人员背景复杂、思想内容滞后,同盟会河南分会决定另立新刊传播革命思想。鉴于此刊“为河南留东同人所组织,对于河南有密切之关系,故直名曰《河南》”。②
1907年12月,《河南》杂志正式创刊。总经理张钟端在创刊号的“简章”中指出:杂志的办刊宗旨是“牖启民智、阐扬公理”。当期《发刊之旨趣》一文回顾历史、论及现实、展望未来,由纷繁复杂的国际时局说到国内省内的危机四伏,详细阐述了《河南》杂志的性质、任务:唤醒平民的民族自尊心,激发广大同胞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进而宣讲反清排满、勇于革命的道理。
围绕这一办刊宗旨,《河南》杂志栏目丰富、形式活泼、思想鲜明:论著栏目立意深远、笔锋犀利,译述栏目译介西学、发人深省,这两个栏目许多文章时常恣意挥洒至上万言;史谈栏目借古喻今,以期唤醒同胞的民族意识;时评和时事小言则针砭时弊、观点独到,对国内及河南当时发生的重要事件给予深度剖析,助人廓清迷雾;文苑和小说栏目刊登的文学作品,以鲜明的文学形象感染国民;图画栏目则是辅之插画、以画言志。这些栏目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宣传民族危机,抨击改良论调,倡导暴力革命,全面有力地贯彻了“牖启民智,阐扬公理”的办刊宗旨。
二、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编辑视野
《河南》杂志创办之时,留日学生以省名命名的革命刊物层出不穷:兴中会时期有《浙江潮》《直说》《湖北学生界》等,同盟会时期有《四川》《云南》《洞庭波》等。他们立足各省,吸纳本省革命志士宣传革命思想,探索可行的振兴之路。与这些刊物不同,《河南》杂志虽然是河南籍留学生创办的,但张钟端却立足河南、面向全国,邀请了一大批外省籍作者为其撰稿。
究其原因,“1906年的留日学生达万二三千人”,③而河南籍留学生却不足百人,思想一致且能写文章者更是屈指可数,《河南》杂志迫不得已必须向外省籍作者约稿以扩充稿源。再者,《河南》杂志自筹划之日起,张钟端就主张不拘泥于向本省作者约稿。针对一些革命刊物在内容编排上只重视本省的作法,张钟端指出:
“报章者,言论上之事也,(各省之报刊)障碍抑尤甚……因省组报致详一省,不如致详全国……今日中国之振兴,首在荡起一般国民之感情。所谓荡起盛情者,非使之爱省爱国而已;使之爱国,胡仍以省名报,使各省之人皆知爱国,会于一途而已。”④
张钟端这一编辑视野,我们在创刊号的征稿启事上也可以窥斑知豹:“其本省及他省诸君子,有与本报(刊)宗旨相同者,均可自由投稿;同志惠稿,一经本报(刊)登录,即以本期报(刊)奉酬;若能按期投稿即以撰述员相待,每期另有特别酬金。”⑤
旗帜鲜明的革命立场、跨省交流的积极倡导、求贤若渴的强烈诉求,《河南》杂志吸引了一大批外省籍作家的加盟。据统计,《河南》杂志共刊文200余篇,许多稿件并未署名,即便是署了名字,也多以笔名代之。目前能够查证到作者原名和籍贯的共有9人,其中鲁迅、陶成章、周作人、周仲良、许寿裳、苏曼殊均非河南籍。
在《河南》杂志的外省籍作家中,最为耀眼夺目的当属鲁迅。1907年,鲁迅着手准备创办《新生》杂志,由于种种原因,临近出版却不幸流产。在张钟端等人热情诚恳的邀约下,鲁迅在《河南》杂志发表了6篇文章:以“令飞”为笔名发表了《人间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裴彖飞诗论》《破恶声论》;以“迅行”为笔名发表了《文化偏至论》。这些文章思想深刻、内容广泛,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论著。可以说,“《河南》杂志的确为青年鲁迅提供了一个文化批判的阵地、施展才华的舞台,鲁迅的文章也确实使《河南》杂志熠熠生辉、大放异彩,成为留学生杂志的佼佼者。”⑥
三、坚持以政论立刊的编辑思路
作为留学生创办的资产阶级革命刊物,《河南》杂志的主要目的是宣传三民主义、反清排满、救亡图存,因此,论著栏目里针砭时弊、饱含革命思想的政论是其最用力的地方。据统计,论著栏目共刊文41篇,每期所选登政论的数量都在3篇以上,平均占据了当期杂志将近一半的版面。例如第2期的《河南》杂志正文共计166页,论著栏目的7篇文章就有116页。这足以看出该栏目之于《河南》杂志的重要地位,也凸显了张钟端坚持以政论立刊的编辑思路。从思想内容上看,张钟端主持下的论著栏目编排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立足河南,展现河南,唤醒河南。《河南》杂志编排的政论多以河南历史、文化、地理沿革作为切入点展开论证。《论豫省古今地势之变迁》论述了自古至今河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势的变迁,目的在于提醒省内同胞要有危机意识。此外,《论豫省语言变迁》《豫省近世学派考》《论二程学派与豫省学风之关系》《论豫省民族迁徙考》等论著立足河南,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意在唤醒读者的民族意识,激发省民爱省爱国的情怀。
其次,是助阵《民报》,驳斥改良论调。为支援《民报》与保皇派的论战,《河南》杂志对“开国会”“君主立宪”等言论给予猛烈批驳和回击。张钟端在其亲自撰写的《对于要求开国会者之感喟》中认为立宪派鼓吹的言论不过是祸国殃民之学,立宪派“朝上一纸请愿书,暮达一封问安表,非特不能达其改革之目的,且使恶劣政府愈不知畏惧,以为平民之势力不过如是,而专横贪鄙。极端压制更将厉行而无忌”。而对于清政府所谓的“预备立宪”,名为“醒生”的作者在《要求国会肯与政府对于国会之现象》中,认定其不过是蒙蔽国民的一种手段,实质是清满贵族借立宪之名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势,进而巩固自有的特权。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预备立宪者之矛盾》《警告同胞勿受要求立宪者之论毒》等。
再次是,旗帜鲜明,感情充沛,感召力极强。《河南》杂志通过对救亡图存的疾声呼吁和改良论调的揭露批判,鲜明地表达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立场。在《平民的国家》中,张钟端通过论及平民的“竞争论”“国家论”,非常鮮明地表达了平民“革命论”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即集最大多数人的意志力量,暴力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平民的国家”。其言辞笔调更是慷慨激昂、振聋发聩:
“欧风美雨卷地飞来,生死关头,只争一间……拼吾热血,试吾灵腕,挥吾短刀,驰吾匹马,以发泄其胸中不平气。与群魔转战乎中原,驰驱乎万里,以期勿负此甚为国家一伟大平民,岂非吾辈所应有之事耶!岂非吾辈所应为之事耶!”⑦
紧紧围绕宣传革命思想,张钟端亲自撰写或组织刊发的《劝告亟行地方自治理由书》《论民气为建立军国国家之要素》《对内对外有激烈的解决无和平的解决之铁证》《中国联省之独立与北美合众之独立难易比较论》等更是极具号召力和战斗力,堪称是一份份救亡图存的爱国召唤书!
四、思想性与艺术性相互融合的编辑追求
张钟端主持下的《河南》杂志排版整饬精美。单双页页眉分别标注杂志名、期数,页边空有大量留白,每篇稿件前,均以隶书标明所属栏目名称,配插画点缀,正文通版宋体竖排,文末留白独占一页,以清淡素雅插图填补。《河南》杂志素雅别致的排版风格在同时期的刊物中是为数不多的,一方面得力于筹划工作井然有序,另一方面得益于充足的资金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杂志每期目录后均附有2到4页的插画,可谓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诸如《太昊伏羲氏》《岳鄂王》《墨子》《汉大儒许慎像》《宋大儒程颐像》等中国历史和神话人物肖像,《洛阳白马寺》《潼关》《天津桥听娟图》《嵩山雪月》等风景名胜,意在唤起读者的民族认同感,激起读者民族主义情感和爱国、爱省的热情。尤其是苏曼殊的《天津桥听娟图》,运用大写意的画法,笔触苍劲、气势雄伟,颇具艺术价值。在画跋里,苏曼殊感叹道:“‘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每颂古人词,无非红愁绿惨,一字一泪。”⑧姜夔的爱国之心、亡国之痛令苏曼殊感同身受,字里行间流露着苏曼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救国救亡的强烈愿望。
《豫让最后致志》《聂政及其姊聂荌之壮剧》《田光自刎以报太子丹》《樊于期以首付荆卿》《博浪沙之一椎》《易水送别图》等画作则是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英雄刺客取义成仁的事迹。张钟端编排这些画作并不代表他赞成这种英雄主义的暗杀行为,而是借此激发同胞们的革命斗争精神,号召全体人民团结一致,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值得一提的是张钟端有意编排的《拿破仑青年肖像》《法王路易入狱景象》两幅画作:身披战袍的拿破仑骑在马上意气风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路易十六却愁眉不展地坐在椅上,仿佛预见到自己的悲惨下场,也向读者预示着腐朽的封建统治终将走向灭亡。
救亡图存、以画言志,张钟端在插图版块集结了苏曼殊、鹃碧、碧血、铁血、百哀和未署名的众多画师,共计刊发图画25幅。这些画作不仅增强了杂志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还与政论文章相互配合,很好地宣传了反帝爱国、救亡图存的革命精神,充分体现了张钟端在《河南》办刊活动中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互融合的编辑追求。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丁未《河南》杂志研究”(编号:2018BXW008)中期研究成果】
注释:
①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97.
②⑤简章[J].河南,1907(1):1.
③丁致骋.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2:19.
④张钟端.河南杂志缘起[N].大公报,1908-1-5.
⑥韩爱平.《河南》杂志与鲁迅——兼论《河南》杂志的时代意义及其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55-161.
⑦张钟端.平民的国家[J].河南,1907(1):23-50.
⑧苏曼殊. 天津桥听娟图[J].河南,1908(4).
【关键词】张钟端 《河南》 编辑理念 救亡图存
张钟端(1879-1911),字毓厚,又名鸿飞,河南许昌县长村人氏。1905年,他考取清廷公费留日名額,由河南大学堂派往日本学习日语,后转入东京中央大学攻读法律。留学期间,张钟端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毅然决然地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了革命的一份子。1907年12月,张钟端积极联络其他革命党人,创办了河南的第一份资产阶级民主刊物——《河南》杂志,并出任总经理。该杂志积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海内外产生过巨大的反响,每期销数可达数千份,有时还需要再版加印,被称为首屈一指的留学生刊物,“足与《民报》相伯仲”。①后因言论过于激烈,该杂志在1908年12月发行到第9期后,驻日清使特请日本政府代为查禁勒令其停刊。尽管《河南》杂志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却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总经理张钟端的报刊编辑理念值得深入探讨学习。
一、“牖启民智,阐扬公理”的办刊宗旨
20世纪初,河南经济一片萧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许多河南籍的仁人志士怀着对新思想的渴求,远渡东洋探求救国救民之路。为更好地宣传进步思想,河南籍留日学生于1906年12月创办了《豫报》。后由于编辑人员背景复杂、思想内容滞后,同盟会河南分会决定另立新刊传播革命思想。鉴于此刊“为河南留东同人所组织,对于河南有密切之关系,故直名曰《河南》”。②
1907年12月,《河南》杂志正式创刊。总经理张钟端在创刊号的“简章”中指出:杂志的办刊宗旨是“牖启民智、阐扬公理”。当期《发刊之旨趣》一文回顾历史、论及现实、展望未来,由纷繁复杂的国际时局说到国内省内的危机四伏,详细阐述了《河南》杂志的性质、任务:唤醒平民的民族自尊心,激发广大同胞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进而宣讲反清排满、勇于革命的道理。
围绕这一办刊宗旨,《河南》杂志栏目丰富、形式活泼、思想鲜明:论著栏目立意深远、笔锋犀利,译述栏目译介西学、发人深省,这两个栏目许多文章时常恣意挥洒至上万言;史谈栏目借古喻今,以期唤醒同胞的民族意识;时评和时事小言则针砭时弊、观点独到,对国内及河南当时发生的重要事件给予深度剖析,助人廓清迷雾;文苑和小说栏目刊登的文学作品,以鲜明的文学形象感染国民;图画栏目则是辅之插画、以画言志。这些栏目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宣传民族危机,抨击改良论调,倡导暴力革命,全面有力地贯彻了“牖启民智,阐扬公理”的办刊宗旨。
二、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编辑视野
《河南》杂志创办之时,留日学生以省名命名的革命刊物层出不穷:兴中会时期有《浙江潮》《直说》《湖北学生界》等,同盟会时期有《四川》《云南》《洞庭波》等。他们立足各省,吸纳本省革命志士宣传革命思想,探索可行的振兴之路。与这些刊物不同,《河南》杂志虽然是河南籍留学生创办的,但张钟端却立足河南、面向全国,邀请了一大批外省籍作者为其撰稿。
究其原因,“1906年的留日学生达万二三千人”,③而河南籍留学生却不足百人,思想一致且能写文章者更是屈指可数,《河南》杂志迫不得已必须向外省籍作者约稿以扩充稿源。再者,《河南》杂志自筹划之日起,张钟端就主张不拘泥于向本省作者约稿。针对一些革命刊物在内容编排上只重视本省的作法,张钟端指出:
“报章者,言论上之事也,(各省之报刊)障碍抑尤甚……因省组报致详一省,不如致详全国……今日中国之振兴,首在荡起一般国民之感情。所谓荡起盛情者,非使之爱省爱国而已;使之爱国,胡仍以省名报,使各省之人皆知爱国,会于一途而已。”④
张钟端这一编辑视野,我们在创刊号的征稿启事上也可以窥斑知豹:“其本省及他省诸君子,有与本报(刊)宗旨相同者,均可自由投稿;同志惠稿,一经本报(刊)登录,即以本期报(刊)奉酬;若能按期投稿即以撰述员相待,每期另有特别酬金。”⑤
旗帜鲜明的革命立场、跨省交流的积极倡导、求贤若渴的强烈诉求,《河南》杂志吸引了一大批外省籍作家的加盟。据统计,《河南》杂志共刊文200余篇,许多稿件并未署名,即便是署了名字,也多以笔名代之。目前能够查证到作者原名和籍贯的共有9人,其中鲁迅、陶成章、周作人、周仲良、许寿裳、苏曼殊均非河南籍。
在《河南》杂志的外省籍作家中,最为耀眼夺目的当属鲁迅。1907年,鲁迅着手准备创办《新生》杂志,由于种种原因,临近出版却不幸流产。在张钟端等人热情诚恳的邀约下,鲁迅在《河南》杂志发表了6篇文章:以“令飞”为笔名发表了《人间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裴彖飞诗论》《破恶声论》;以“迅行”为笔名发表了《文化偏至论》。这些文章思想深刻、内容广泛,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论著。可以说,“《河南》杂志的确为青年鲁迅提供了一个文化批判的阵地、施展才华的舞台,鲁迅的文章也确实使《河南》杂志熠熠生辉、大放异彩,成为留学生杂志的佼佼者。”⑥
三、坚持以政论立刊的编辑思路
作为留学生创办的资产阶级革命刊物,《河南》杂志的主要目的是宣传三民主义、反清排满、救亡图存,因此,论著栏目里针砭时弊、饱含革命思想的政论是其最用力的地方。据统计,论著栏目共刊文41篇,每期所选登政论的数量都在3篇以上,平均占据了当期杂志将近一半的版面。例如第2期的《河南》杂志正文共计166页,论著栏目的7篇文章就有116页。这足以看出该栏目之于《河南》杂志的重要地位,也凸显了张钟端坚持以政论立刊的编辑思路。从思想内容上看,张钟端主持下的论著栏目编排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立足河南,展现河南,唤醒河南。《河南》杂志编排的政论多以河南历史、文化、地理沿革作为切入点展开论证。《论豫省古今地势之变迁》论述了自古至今河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势的变迁,目的在于提醒省内同胞要有危机意识。此外,《论豫省语言变迁》《豫省近世学派考》《论二程学派与豫省学风之关系》《论豫省民族迁徙考》等论著立足河南,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意在唤醒读者的民族意识,激发省民爱省爱国的情怀。
其次,是助阵《民报》,驳斥改良论调。为支援《民报》与保皇派的论战,《河南》杂志对“开国会”“君主立宪”等言论给予猛烈批驳和回击。张钟端在其亲自撰写的《对于要求开国会者之感喟》中认为立宪派鼓吹的言论不过是祸国殃民之学,立宪派“朝上一纸请愿书,暮达一封问安表,非特不能达其改革之目的,且使恶劣政府愈不知畏惧,以为平民之势力不过如是,而专横贪鄙。极端压制更将厉行而无忌”。而对于清政府所谓的“预备立宪”,名为“醒生”的作者在《要求国会肯与政府对于国会之现象》中,认定其不过是蒙蔽国民的一种手段,实质是清满贵族借立宪之名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势,进而巩固自有的特权。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预备立宪者之矛盾》《警告同胞勿受要求立宪者之论毒》等。
再次是,旗帜鲜明,感情充沛,感召力极强。《河南》杂志通过对救亡图存的疾声呼吁和改良论调的揭露批判,鲜明地表达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立场。在《平民的国家》中,张钟端通过论及平民的“竞争论”“国家论”,非常鮮明地表达了平民“革命论”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即集最大多数人的意志力量,暴力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平民的国家”。其言辞笔调更是慷慨激昂、振聋发聩:
“欧风美雨卷地飞来,生死关头,只争一间……拼吾热血,试吾灵腕,挥吾短刀,驰吾匹马,以发泄其胸中不平气。与群魔转战乎中原,驰驱乎万里,以期勿负此甚为国家一伟大平民,岂非吾辈所应有之事耶!岂非吾辈所应为之事耶!”⑦
紧紧围绕宣传革命思想,张钟端亲自撰写或组织刊发的《劝告亟行地方自治理由书》《论民气为建立军国国家之要素》《对内对外有激烈的解决无和平的解决之铁证》《中国联省之独立与北美合众之独立难易比较论》等更是极具号召力和战斗力,堪称是一份份救亡图存的爱国召唤书!
四、思想性与艺术性相互融合的编辑追求
张钟端主持下的《河南》杂志排版整饬精美。单双页页眉分别标注杂志名、期数,页边空有大量留白,每篇稿件前,均以隶书标明所属栏目名称,配插画点缀,正文通版宋体竖排,文末留白独占一页,以清淡素雅插图填补。《河南》杂志素雅别致的排版风格在同时期的刊物中是为数不多的,一方面得力于筹划工作井然有序,另一方面得益于充足的资金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杂志每期目录后均附有2到4页的插画,可谓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诸如《太昊伏羲氏》《岳鄂王》《墨子》《汉大儒许慎像》《宋大儒程颐像》等中国历史和神话人物肖像,《洛阳白马寺》《潼关》《天津桥听娟图》《嵩山雪月》等风景名胜,意在唤起读者的民族认同感,激起读者民族主义情感和爱国、爱省的热情。尤其是苏曼殊的《天津桥听娟图》,运用大写意的画法,笔触苍劲、气势雄伟,颇具艺术价值。在画跋里,苏曼殊感叹道:“‘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每颂古人词,无非红愁绿惨,一字一泪。”⑧姜夔的爱国之心、亡国之痛令苏曼殊感同身受,字里行间流露着苏曼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救国救亡的强烈愿望。
《豫让最后致志》《聂政及其姊聂荌之壮剧》《田光自刎以报太子丹》《樊于期以首付荆卿》《博浪沙之一椎》《易水送别图》等画作则是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英雄刺客取义成仁的事迹。张钟端编排这些画作并不代表他赞成这种英雄主义的暗杀行为,而是借此激发同胞们的革命斗争精神,号召全体人民团结一致,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值得一提的是张钟端有意编排的《拿破仑青年肖像》《法王路易入狱景象》两幅画作:身披战袍的拿破仑骑在马上意气风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路易十六却愁眉不展地坐在椅上,仿佛预见到自己的悲惨下场,也向读者预示着腐朽的封建统治终将走向灭亡。
救亡图存、以画言志,张钟端在插图版块集结了苏曼殊、鹃碧、碧血、铁血、百哀和未署名的众多画师,共计刊发图画25幅。这些画作不仅增强了杂志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还与政论文章相互配合,很好地宣传了反帝爱国、救亡图存的革命精神,充分体现了张钟端在《河南》办刊活动中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互融合的编辑追求。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丁未《河南》杂志研究”(编号:2018BXW008)中期研究成果】
注释:
①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97.
②⑤简章[J].河南,1907(1):1.
③丁致骋.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2:19.
④张钟端.河南杂志缘起[N].大公报,1908-1-5.
⑥韩爱平.《河南》杂志与鲁迅——兼论《河南》杂志的时代意义及其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55-161.
⑦张钟端.平民的国家[J].河南,1907(1):23-50.
⑧苏曼殊. 天津桥听娟图[J].河南,19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