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能想象一种美里面没有不幸。”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私人日记》
初夏雷雨过后,刚锄过草的花园,空气里弥漫起青草淡淡新鲜的芬芳。在一片浓郁的绿色中,花坛里白色硕大的月季花迭次绽放,卓然美丽,打破这片宁静的只有间歇而起的婉转鸟语,轻柔温存。
独自坐在紫藤架下,阅览着一本刚刚到手的出版于1918年美国纽约的《奥布里?比亚兹利的插图艺术集》(The Art of Aubrey Beardsley):墨绿色软皮封面,衬深灰色内页,袖珍小巧;书中收录有64帧比亚兹利为当时报刊杂志所绘的插图作品,主要辑自他为英国季刊性杂志《黄皮书》(《Yellow Book》),以及王尔德的剧作《莎乐美》所绘的插图画。
书中有一帧比亚兹利特别为1894年4月创刊的《黄皮书》所设计的封面画,原来似曾相识:深浓的夜色,昏黄黯淡的老式街灯,一位全身装裹在黑色中的年轻女子,斜飞向上的凤眼,清秀敏感的脸,在街边书摊前凝神阅读;书档里是戴着老花眼镜的店主,一张皱纹满布的娃娃脸,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卡通式人物, 全身浸淫在一片通亮的白色灯光下,几成透明的存在。全然黑白构成的诡异氛围中,自有一种冷然的美丽。
比亚兹利的画作大多浸淫着一种难以自拔的悲伤阴郁的情绪,弥漫着压抑诡秘的气息;画中人物虚幻缥缈,恍若是在天地与地狱之间飘浮不定的精灵。画家仿佛在为人类不可避免的内心邪恶的一面而伤悲,却也无可奈何;人类肉体的欢愉与美丽何其脆弱且短暂,索性夸大嘲讽,或漠然以对,反而更觉好受些。比亚兹利的插图画,或多或少受到法国正当盛行的街头招贴画的影响。这些夺人视线的招贴海报,是为那些快速行走的现代人所作,往往将新颖谐趣的意味推到极至,并非传统意义上纯粹严肃的艺术作品 。整个画册中,唯一恬静优美的画面乃取自“Le Morte D’Arthur”的“VIGNETTE”:三只美丽的白色大天鹅,并排在微漾的水波中自在随意地游弋,岸边春意茁茁的野花正嫣然绽放;三棵挺拔静美的绿树穿越天地而起,枝叶葱荣秀雅,几有翩翩君子之风。
当时英国著名诗人、评论家以及出版于19世纪末期的《萨伏依》(《Savoy》)杂志主编Arthur Symons,在为《奥布里?比亚兹利的插图艺术集》所作的绪论中如此言道:“比亚兹利的艺术生涯丰富且漫长,其生命却如此仓促地结束于26岁之时。在当今时代,没有一位艺术家,尤其是一位黑白画画家,如他一般获得此等褒贬不一的隆重声誉……他对整个世界现代艺术的深远影响无与伦比。比亚兹利可以如波德莱尔一般直截了当地勾画出地狱之景,却不描绘现世可想见的天堂作慰藉……起初他只表现出纯粹残忍之美,只是对罪恶的知觉一直存在,美令恶魔变形,却令恶复被美所昭显。”
1894年4月,英国著名的艺术文学季刊《黄皮书》创刊,比亚兹利担任杂志美编。《黄皮书》与当时盛行的“唯美主义”(Aestheticism)与“颓废主义”(Decadence)运动息息相关。“恶与悲中之美”是颓废者(Decadent)所崇奉的表现目标,努力“发掘恶中之美”,是他们毕生不懈的追求。法国现代派先驱、象征派代表性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曾宣称要从“悲哀中提炼金子”,著名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则视“悲哀为唯一的真理”。
1893年2月,王尔德的戏剧代表作《莎乐美》法文版在巴黎出版。第二年,《莎乐美》英文版出世,比亚兹利为之绘出10幅惊世骇俗的插图画。比亚兹利之名就此如日中天,并与王尔德紧密相连。1895年4月,王尔德以“有伤风化”之罪名被捕,临入狱前他夹了一本《黄皮书》随行。第二天,所有的报章均对此大肆渲染。迫于压力,《黄皮书》出版商不得不舍弃比亚兹利,由出版商John Lane自己出任杂志美编一职。自比亚兹利离去之后,《黄皮书》不复旧日的蓬勃新鲜,最后于1897年停刊。
自7岁时便患上肺结核的比亚兹利,受此打击,再次被猛烈爆发的肺病打倒,身体变得日渐虚弱。疾病侵蚀着他的肌体,生命的苦痛令其难以承受,也使比亚兹利逐渐变得柔和谦卑。有时,他甚至不得不远离自己最钟爱的音乐与文学,宗教成为他最后的救赎。1895年,比亚兹利皈依罗马天主教,三年后在一家小旅馆里去世。躺在教堂圣殿之上的比亚兹利,平和安祥,双手静静地握着玫瑰经。
比亚兹利的插画艺术深深影响着流行于19世纪末期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以及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自比亚兹利之后,招贴海报终于被纳入艺术之列。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私人日记》
初夏雷雨过后,刚锄过草的花园,空气里弥漫起青草淡淡新鲜的芬芳。在一片浓郁的绿色中,花坛里白色硕大的月季花迭次绽放,卓然美丽,打破这片宁静的只有间歇而起的婉转鸟语,轻柔温存。
独自坐在紫藤架下,阅览着一本刚刚到手的出版于1918年美国纽约的《奥布里?比亚兹利的插图艺术集》(The Art of Aubrey Beardsley):墨绿色软皮封面,衬深灰色内页,袖珍小巧;书中收录有64帧比亚兹利为当时报刊杂志所绘的插图作品,主要辑自他为英国季刊性杂志《黄皮书》(《Yellow Book》),以及王尔德的剧作《莎乐美》所绘的插图画。
书中有一帧比亚兹利特别为1894年4月创刊的《黄皮书》所设计的封面画,原来似曾相识:深浓的夜色,昏黄黯淡的老式街灯,一位全身装裹在黑色中的年轻女子,斜飞向上的凤眼,清秀敏感的脸,在街边书摊前凝神阅读;书档里是戴着老花眼镜的店主,一张皱纹满布的娃娃脸,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卡通式人物, 全身浸淫在一片通亮的白色灯光下,几成透明的存在。全然黑白构成的诡异氛围中,自有一种冷然的美丽。
比亚兹利的画作大多浸淫着一种难以自拔的悲伤阴郁的情绪,弥漫着压抑诡秘的气息;画中人物虚幻缥缈,恍若是在天地与地狱之间飘浮不定的精灵。画家仿佛在为人类不可避免的内心邪恶的一面而伤悲,却也无可奈何;人类肉体的欢愉与美丽何其脆弱且短暂,索性夸大嘲讽,或漠然以对,反而更觉好受些。比亚兹利的插图画,或多或少受到法国正当盛行的街头招贴画的影响。这些夺人视线的招贴海报,是为那些快速行走的现代人所作,往往将新颖谐趣的意味推到极至,并非传统意义上纯粹严肃的艺术作品 。整个画册中,唯一恬静优美的画面乃取自“Le Morte D’Arthur”的“VIGNETTE”:三只美丽的白色大天鹅,并排在微漾的水波中自在随意地游弋,岸边春意茁茁的野花正嫣然绽放;三棵挺拔静美的绿树穿越天地而起,枝叶葱荣秀雅,几有翩翩君子之风。
当时英国著名诗人、评论家以及出版于19世纪末期的《萨伏依》(《Savoy》)杂志主编Arthur Symons,在为《奥布里?比亚兹利的插图艺术集》所作的绪论中如此言道:“比亚兹利的艺术生涯丰富且漫长,其生命却如此仓促地结束于26岁之时。在当今时代,没有一位艺术家,尤其是一位黑白画画家,如他一般获得此等褒贬不一的隆重声誉……他对整个世界现代艺术的深远影响无与伦比。比亚兹利可以如波德莱尔一般直截了当地勾画出地狱之景,却不描绘现世可想见的天堂作慰藉……起初他只表现出纯粹残忍之美,只是对罪恶的知觉一直存在,美令恶魔变形,却令恶复被美所昭显。”
1894年4月,英国著名的艺术文学季刊《黄皮书》创刊,比亚兹利担任杂志美编。《黄皮书》与当时盛行的“唯美主义”(Aestheticism)与“颓废主义”(Decadence)运动息息相关。“恶与悲中之美”是颓废者(Decadent)所崇奉的表现目标,努力“发掘恶中之美”,是他们毕生不懈的追求。法国现代派先驱、象征派代表性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曾宣称要从“悲哀中提炼金子”,著名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则视“悲哀为唯一的真理”。
1893年2月,王尔德的戏剧代表作《莎乐美》法文版在巴黎出版。第二年,《莎乐美》英文版出世,比亚兹利为之绘出10幅惊世骇俗的插图画。比亚兹利之名就此如日中天,并与王尔德紧密相连。1895年4月,王尔德以“有伤风化”之罪名被捕,临入狱前他夹了一本《黄皮书》随行。第二天,所有的报章均对此大肆渲染。迫于压力,《黄皮书》出版商不得不舍弃比亚兹利,由出版商John Lane自己出任杂志美编一职。自比亚兹利离去之后,《黄皮书》不复旧日的蓬勃新鲜,最后于1897年停刊。
自7岁时便患上肺结核的比亚兹利,受此打击,再次被猛烈爆发的肺病打倒,身体变得日渐虚弱。疾病侵蚀着他的肌体,生命的苦痛令其难以承受,也使比亚兹利逐渐变得柔和谦卑。有时,他甚至不得不远离自己最钟爱的音乐与文学,宗教成为他最后的救赎。1895年,比亚兹利皈依罗马天主教,三年后在一家小旅馆里去世。躺在教堂圣殿之上的比亚兹利,平和安祥,双手静静地握着玫瑰经。
比亚兹利的插画艺术深深影响着流行于19世纪末期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以及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自比亚兹利之后,招贴海报终于被纳入艺术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