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催化汽油加氢脱硫装置循环氢压缩机润滑油总管压力较低,易引发压缩机辅油泵连锁动作,通过综合分析并对轴头泵进行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
【关键词】轴头泵 ; 改造
引言
锦西石化分公司120万吨/年催化汽油加氢脱硫装置循环氢压缩机2008年6月投用,夏季由于润滑油温度高,轴头泵压力只能维持在0.2Mpa左右,靠辅油泵维持机组运行。车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润滑油流程
循环氢压缩机轴头泵(2D16-24.6/14-22.7-BX)是齿轮泵,依靠泵缸与啮合齿轮间所形成的工作容器来输送液体或使之增压的回转泵,两个齿轮、泵体与前后盖组成两个封闭空间,当齿轮转动时,齿轮脱开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小变大,形成真空,将液体吸入。
轴头泵安装在压缩机曲轴未端,随压缩机一起运转。润滑油由油箱(曲轴箱)底抽出,经入口过滤器→油冷器→精过滤器→至压缩机各注油点,见图1。
2.影响润滑油总管压力的原因分析
正常压缩机运行时要求润滑油温度27℃~35℃,润滑油总管压力0.2Mpa~0.4Mpa。
2.1 润滑油温度的影响
轴头泵出口压力受润滑油温度的影响较大。齿轮泵适合输送粘度较大的液体,随着润滑油温度升高,粘度逐渐降低。当润滑油温度在28℃时,润滑油总管压力在0.35Mpa左右,当温度达到40℃,润滑油总管压力在0.20Mpa左右。冬季由于气温低,润滑油温度也较低,在30℃左右,润滑油总管压力维持在0.3Mpa左右;夏季气温高,润滑油温度最高可达45℃以上,润滑油总管压力低于0.2Mpa,靠辅油泵维持机组运行。车间多次组织拆洗油冷器以保证最佳冷却效果,但清洗后润滑油温度仅下降2℃左右,效果不明显。
2.2 润滑管路的阻力损失
处理受温度影响导致润滑油粘度变化以外,润滑管路上过滤器的堵塞情况,管线、管件、油冷器的堵塞及阻力损失情况,也会造成润滑油总管压力的降低。
2.3 轴头泵设计原因
轴头泵设计参数:流量40L/min,温度≤45℃,转速371r/min,出口压力0.25Mpa~0.4Mpa。
润滑油总管压力受润滑油粘度、管路阻力损失、闪点等影响较大,这些因素考虑不全,设计能头不足。
2.4 其它原因
冬季投用油箱电加热器,与高温电加热棒接触处润滑油部分结焦、变质,导致杂质增多,润滑油闪点降低;润滑油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水分等,也会降低润滑油的粘度。该机组采用LDAA150空气压缩机油,而实际运转中,粘度在140mm2/s左右,粘度降低,直接导致轴头泵出口压力降低。
3.整改措施
3.1 压力连锁值变更
2011年12月5日,经与压缩机厂家沟通后将连锁值进行了变更,润滑油总管压力低于0.2Mpa(三取二)辅油泵自启,改为低于0.15Mpa;润滑油总管压力低于0.15Mpa(三取二)压缩机连锁停机,改为压力低于0.12Mpa。虽然做了改动,但0.15Mpa辅油泵自启,0.12Mpa压缩机停机,这其中只有0.03Mpa的压力范围,一旦管路过滤器有堵塞或其它原因产生压力波动,很容易导致压缩机连锁停运。
3.2油冷器扩容更新
由于润滑油温度对轴头泵的出口压力影响较大,2013年10月,对油冷器进行更换,由原来的换热面积6平的油冷器扩容更新到8平方米,更新后润滑油温度下降了3℃~4℃,但润滑油总管压力仍在低位运行。
3.3润滑油管路检查
减少润滑管路上的阻力损失,降低压力耗损。定期拆清入口过滤器及精过滤器,减少阻力损失;2013年10月大修期间,对整个油路全面进行检查,拆管线、阀门、过滤器、油冷器等排除堵塞情况,确保油路畅通。
3.4 轴头泵改造
2018年8月,对轴头泵进行改造,采用2D16系列压缩机内置油泵结构,设计流量63L/min,温度≤45℃,出口压力0.25Mpa~0.5Mpa。具体改造方案如下:
(1)设计全新的内置油泵代替原轴头泵。内置油泵由泵体、泵盖、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主动轴、从动轴、弹性联轴器、轴套等零部件组成,油泵由曲轴直接驱动,曲轴与油泵主动轴依靠弹性联轴器连接。改造后的内置油泵见图2。此种结构不仅可以彻底解决原来油泵存在的各种问题,还有结构简单合理、避免泄漏、噪音低、油压稳定、润滑效果好等优点。
(2)曲軸、油管路设计改造。曲轴利旧,在原曲轴与轴头泵连接端面上再加工6个螺栓孔与弹性联轴器连接;内置油泵与原轴头泵在结构上存有差异,对油泵的吸油和出油管线等重新改造设计,原有的部分供油管线、安全阀、回油线利旧。
4.改造效果
改造后,润滑油温度40℃时,润滑油总管压力最高可达0.35Mpa,满足了压缩机的运行要求。
5.建议
取消轴头泵,新增加一台与辅油泵相同的泵,代替现有的轴头泵。
参考文献
[1]靳兆文.压缩机运行与维修实用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姬忠礼等.泵和压缩机[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
[3]隋博远.压缩机维护与检修[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王书敏等.离心式压缩机技术问答.中国石化总公司情报研究所,2006.
[5]王福利.压缩机组.中国石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关键词】轴头泵 ; 改造
引言
锦西石化分公司120万吨/年催化汽油加氢脱硫装置循环氢压缩机2008年6月投用,夏季由于润滑油温度高,轴头泵压力只能维持在0.2Mpa左右,靠辅油泵维持机组运行。车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润滑油流程
循环氢压缩机轴头泵(2D16-24.6/14-22.7-BX)是齿轮泵,依靠泵缸与啮合齿轮间所形成的工作容器来输送液体或使之增压的回转泵,两个齿轮、泵体与前后盖组成两个封闭空间,当齿轮转动时,齿轮脱开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小变大,形成真空,将液体吸入。
轴头泵安装在压缩机曲轴未端,随压缩机一起运转。润滑油由油箱(曲轴箱)底抽出,经入口过滤器→油冷器→精过滤器→至压缩机各注油点,见图1。
2.影响润滑油总管压力的原因分析
正常压缩机运行时要求润滑油温度27℃~35℃,润滑油总管压力0.2Mpa~0.4Mpa。
2.1 润滑油温度的影响
轴头泵出口压力受润滑油温度的影响较大。齿轮泵适合输送粘度较大的液体,随着润滑油温度升高,粘度逐渐降低。当润滑油温度在28℃时,润滑油总管压力在0.35Mpa左右,当温度达到40℃,润滑油总管压力在0.20Mpa左右。冬季由于气温低,润滑油温度也较低,在30℃左右,润滑油总管压力维持在0.3Mpa左右;夏季气温高,润滑油温度最高可达45℃以上,润滑油总管压力低于0.2Mpa,靠辅油泵维持机组运行。车间多次组织拆洗油冷器以保证最佳冷却效果,但清洗后润滑油温度仅下降2℃左右,效果不明显。
2.2 润滑管路的阻力损失
处理受温度影响导致润滑油粘度变化以外,润滑管路上过滤器的堵塞情况,管线、管件、油冷器的堵塞及阻力损失情况,也会造成润滑油总管压力的降低。
2.3 轴头泵设计原因
轴头泵设计参数:流量40L/min,温度≤45℃,转速371r/min,出口压力0.25Mpa~0.4Mpa。
润滑油总管压力受润滑油粘度、管路阻力损失、闪点等影响较大,这些因素考虑不全,设计能头不足。
2.4 其它原因
冬季投用油箱电加热器,与高温电加热棒接触处润滑油部分结焦、变质,导致杂质增多,润滑油闪点降低;润滑油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水分等,也会降低润滑油的粘度。该机组采用LDAA150空气压缩机油,而实际运转中,粘度在140mm2/s左右,粘度降低,直接导致轴头泵出口压力降低。
3.整改措施
3.1 压力连锁值变更
2011年12月5日,经与压缩机厂家沟通后将连锁值进行了变更,润滑油总管压力低于0.2Mpa(三取二)辅油泵自启,改为低于0.15Mpa;润滑油总管压力低于0.15Mpa(三取二)压缩机连锁停机,改为压力低于0.12Mpa。虽然做了改动,但0.15Mpa辅油泵自启,0.12Mpa压缩机停机,这其中只有0.03Mpa的压力范围,一旦管路过滤器有堵塞或其它原因产生压力波动,很容易导致压缩机连锁停运。
3.2油冷器扩容更新
由于润滑油温度对轴头泵的出口压力影响较大,2013年10月,对油冷器进行更换,由原来的换热面积6平的油冷器扩容更新到8平方米,更新后润滑油温度下降了3℃~4℃,但润滑油总管压力仍在低位运行。
3.3润滑油管路检查
减少润滑管路上的阻力损失,降低压力耗损。定期拆清入口过滤器及精过滤器,减少阻力损失;2013年10月大修期间,对整个油路全面进行检查,拆管线、阀门、过滤器、油冷器等排除堵塞情况,确保油路畅通。
3.4 轴头泵改造
2018年8月,对轴头泵进行改造,采用2D16系列压缩机内置油泵结构,设计流量63L/min,温度≤45℃,出口压力0.25Mpa~0.5Mpa。具体改造方案如下:
(1)设计全新的内置油泵代替原轴头泵。内置油泵由泵体、泵盖、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主动轴、从动轴、弹性联轴器、轴套等零部件组成,油泵由曲轴直接驱动,曲轴与油泵主动轴依靠弹性联轴器连接。改造后的内置油泵见图2。此种结构不仅可以彻底解决原来油泵存在的各种问题,还有结构简单合理、避免泄漏、噪音低、油压稳定、润滑效果好等优点。
(2)曲軸、油管路设计改造。曲轴利旧,在原曲轴与轴头泵连接端面上再加工6个螺栓孔与弹性联轴器连接;内置油泵与原轴头泵在结构上存有差异,对油泵的吸油和出油管线等重新改造设计,原有的部分供油管线、安全阀、回油线利旧。
4.改造效果
改造后,润滑油温度40℃时,润滑油总管压力最高可达0.35Mpa,满足了压缩机的运行要求。
5.建议
取消轴头泵,新增加一台与辅油泵相同的泵,代替现有的轴头泵。
参考文献
[1]靳兆文.压缩机运行与维修实用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姬忠礼等.泵和压缩机[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
[3]隋博远.压缩机维护与检修[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王书敏等.离心式压缩机技术问答.中国石化总公司情报研究所,2006.
[5]王福利.压缩机组.中国石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