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怎样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呢?依据十几年的班级管理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可以结合学前班教学活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养成教育
1.良好习惯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进行
如进餐时有的幼儿会咳嗽或打喷嚏冲着碗,不捂嘴鼻或扭头,污染了自己和别人的饮食,极不卫生。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做穿衣比赛,整理床铺比赛,擦桌凳比赛,对优胜者奖给五星、红花等,以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以劳动为荣的思想。
2.用儿歌、歌曲等巩固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师可以把平时的习惯编成儿歌,便于记忆,如午睡前,可教幼儿一首“小鞋整齐放在地,小被温和盖身体,小朋友们静悄悄,闭上眼睛睡午觉”。
3.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发现幼儿犯了错误,不能用打骂或一些较难听的言语来刺激他们,而应白抓住他们某些特长或进步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4.教育幼儿关心别人,共享快乐
为杜绝幼儿不良性格和行为滋长,教师和家长应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着手,让幼儿的良好习惯得到陶冶,如吃东西时知道谦让,不能自私独霸,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幼儿与同伴交往,特别是教育其与他人友好相处,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同伴,能借玩具给同伴玩,对小同伴应该谦让、关心、友爱,让幼儿心灵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共享快乐的种子。
二、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 促“行”。我们为此开展小班“分果果”的主题活动。我们在让幼儿懂得分享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要求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送给爸爸、妈妈吃,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入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三、寓幼儿的习惯养成于游戏中,加强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游戏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寓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于游戏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游戏中的幼儿会有愉悦的心情,敏捷的思维,接受能力也会更强。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幼儿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记得有这样一个孩子玩玩具总是喜欢把玩具到处扔。玩完后也不懂得收拾,见爸爸妈妈来接自己了总是拔腿就跑。刚开始我只是告诉他说,“你再把玩具到处扔或者玩了之后不把玩‘具送回家’,以后我就不让你玩玩具了!”可有时候我忙起来也就忘了惩罚,于是这样的话语也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孩子不但没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后来有一天我发现他又“老毛病”故犯,便引起了我的重视。我立即走向孩子,问“宝宝,你是不是特别喜欢扔东西呀?”只见孩子一个劲的点头。我好奇的再发问,“为什么呢?”孩子随口答到,“打坏蛋呗!”孩子竟然如此喜欢乱扔东西,何不让他“发泄发泄”呢,于是针对这一情况,我特地设计了一个打怪兽的游戏,让孩子尽情的扔。游戏活动结束后我让孩子明白了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以及被扔的对象一定是不好的人或者事物。经此游戏后,孩子有了发泄的场所,他的这一行为终于有了好转。为保持这一良好行为习惯,我还经常给小朋友讲有趣的故事。游戏过程中,幼儿最容易进入角色,接受教育。通过游戏,幼儿将学到的东西亲身加以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与家长密切配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只有做好家园配合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交流家教理念、创办德育小报等一系列的家园活动策略,转变家长的一些思想及做法。
第一,重在预防,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第二,不断强调,父母要有意识地提高孩子对好习惯的认知。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责任在于父母。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对于好习惯、坏习惯是没有概念的,这就需要父母在有意识地引导过程中,不断地向孩子强调好习惯的重要性。
第三,抓住关键期,轻松预防孩子出现坏习惯。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了。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在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四,淡化批评,父母要学会宽容对待孩子的坏习惯。
第五,学会暗示,避免纠正坏习惯过程中的亲子冲突。有的暗示既可以委婉地提醒孩子要改正自己的坏习惯,同时,又使孩子主动产生纠正坏习惯的想法,把改造教育上升到了自我教育的境界,效果就会比较好。
第六,持之以恒,父母要不断地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纠正坏习惯。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壞习惯,需要花费的时候却比21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只要父母坚持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总之,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可以由易到难地入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工作。在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下,以环境为背景,以教学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游戏参与为辅助,加上幼儿教师言传身教,确保幼儿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可以结合学前班教学活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养成教育
1.良好习惯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进行
如进餐时有的幼儿会咳嗽或打喷嚏冲着碗,不捂嘴鼻或扭头,污染了自己和别人的饮食,极不卫生。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做穿衣比赛,整理床铺比赛,擦桌凳比赛,对优胜者奖给五星、红花等,以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以劳动为荣的思想。
2.用儿歌、歌曲等巩固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师可以把平时的习惯编成儿歌,便于记忆,如午睡前,可教幼儿一首“小鞋整齐放在地,小被温和盖身体,小朋友们静悄悄,闭上眼睛睡午觉”。
3.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发现幼儿犯了错误,不能用打骂或一些较难听的言语来刺激他们,而应白抓住他们某些特长或进步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4.教育幼儿关心别人,共享快乐
为杜绝幼儿不良性格和行为滋长,教师和家长应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着手,让幼儿的良好习惯得到陶冶,如吃东西时知道谦让,不能自私独霸,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幼儿与同伴交往,特别是教育其与他人友好相处,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同伴,能借玩具给同伴玩,对小同伴应该谦让、关心、友爱,让幼儿心灵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共享快乐的种子。
二、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 促“行”。我们为此开展小班“分果果”的主题活动。我们在让幼儿懂得分享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要求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送给爸爸、妈妈吃,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入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三、寓幼儿的习惯养成于游戏中,加强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游戏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寓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于游戏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游戏中的幼儿会有愉悦的心情,敏捷的思维,接受能力也会更强。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幼儿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记得有这样一个孩子玩玩具总是喜欢把玩具到处扔。玩完后也不懂得收拾,见爸爸妈妈来接自己了总是拔腿就跑。刚开始我只是告诉他说,“你再把玩具到处扔或者玩了之后不把玩‘具送回家’,以后我就不让你玩玩具了!”可有时候我忙起来也就忘了惩罚,于是这样的话语也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孩子不但没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后来有一天我发现他又“老毛病”故犯,便引起了我的重视。我立即走向孩子,问“宝宝,你是不是特别喜欢扔东西呀?”只见孩子一个劲的点头。我好奇的再发问,“为什么呢?”孩子随口答到,“打坏蛋呗!”孩子竟然如此喜欢乱扔东西,何不让他“发泄发泄”呢,于是针对这一情况,我特地设计了一个打怪兽的游戏,让孩子尽情的扔。游戏活动结束后我让孩子明白了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以及被扔的对象一定是不好的人或者事物。经此游戏后,孩子有了发泄的场所,他的这一行为终于有了好转。为保持这一良好行为习惯,我还经常给小朋友讲有趣的故事。游戏过程中,幼儿最容易进入角色,接受教育。通过游戏,幼儿将学到的东西亲身加以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与家长密切配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只有做好家园配合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交流家教理念、创办德育小报等一系列的家园活动策略,转变家长的一些思想及做法。
第一,重在预防,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第二,不断强调,父母要有意识地提高孩子对好习惯的认知。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责任在于父母。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对于好习惯、坏习惯是没有概念的,这就需要父母在有意识地引导过程中,不断地向孩子强调好习惯的重要性。
第三,抓住关键期,轻松预防孩子出现坏习惯。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了。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在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四,淡化批评,父母要学会宽容对待孩子的坏习惯。
第五,学会暗示,避免纠正坏习惯过程中的亲子冲突。有的暗示既可以委婉地提醒孩子要改正自己的坏习惯,同时,又使孩子主动产生纠正坏习惯的想法,把改造教育上升到了自我教育的境界,效果就会比较好。
第六,持之以恒,父母要不断地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纠正坏习惯。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壞习惯,需要花费的时候却比21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只要父母坚持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总之,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可以由易到难地入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工作。在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下,以环境为背景,以教学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游戏参与为辅助,加上幼儿教师言传身教,确保幼儿的良好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