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极具生活色彩、趣味盎然、极具感染力的学科,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教学的成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这样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改革要求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最佳的教学途径。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有目的地选用典型材料,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与理解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道德行为准则的内化。创设生活情境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进行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生活与教学的联系,要深入挖掘教材的生活元素,挖掘生活中的教学因素,在生活与思想品德教学之间找准最佳结合点,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拉近学生生活与文本的距离,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亲切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开展探究活动。
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这一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照搬教材,枯燥讲解,整个教学就会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涟漪,学生会对枯燥的讲解与生硬的学习产生厌烦感,失去学习的激情与兴趣,而且学生所学到的只是结论型知识,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运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教学时我将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来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同时将学习与实践行为相结合,真正实现了知行统一。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我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样的设计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缓解了教学的难度与枯燥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与总结,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
可见,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可信度,可以使学生将对生活的热爱转移到对所学习知识上来,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充分运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二、创设活动情境
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关键在于明理导行,这是一个不断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进行不断的抽象思维的认知与思维过程。而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在理解与运用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寓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参与的机会。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内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互动,在活动中探究,促进学生由“生动的直观上升为抽象的思维”,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规律。
如在学习“交往艺术”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交往中,我改变了单调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教学方式,而是为学生提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来进行创编与表演,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会礼貌用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交往。通过活动,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自觉地进入角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现的基石。学生有了疑问,才能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首先,教师要善于质疑。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这样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问题产生强烈的解决意识,自然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现有知识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设计出富有探索性、趣味性、梯度性的有效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上课伊始我们要用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关注,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中要用问题来深化学生的认知,延伸学生的学习;在课末要用问题来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把握。
其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学的最高准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思考与思维的过程,包含着学生丰富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要勇于挑战,善于质疑,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才能为学生的思维认知活动开创平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
总之,情境教学法可以顺利地将学生带入具有明确教学目的的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讨,要坚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为出发点,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中心,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提升道德品质、提高行为素养,培养多方面能力。
(责编 高伟)
一、创设生活情境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道德行为准则的内化。创设生活情境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进行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生活与教学的联系,要深入挖掘教材的生活元素,挖掘生活中的教学因素,在生活与思想品德教学之间找准最佳结合点,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拉近学生生活与文本的距离,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亲切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开展探究活动。
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这一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照搬教材,枯燥讲解,整个教学就会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涟漪,学生会对枯燥的讲解与生硬的学习产生厌烦感,失去学习的激情与兴趣,而且学生所学到的只是结论型知识,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运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教学时我将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来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同时将学习与实践行为相结合,真正实现了知行统一。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我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样的设计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缓解了教学的难度与枯燥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与总结,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
可见,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可信度,可以使学生将对生活的热爱转移到对所学习知识上来,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充分运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二、创设活动情境
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关键在于明理导行,这是一个不断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进行不断的抽象思维的认知与思维过程。而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在理解与运用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寓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参与的机会。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内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互动,在活动中探究,促进学生由“生动的直观上升为抽象的思维”,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规律。
如在学习“交往艺术”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交往中,我改变了单调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教学方式,而是为学生提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来进行创编与表演,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会礼貌用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交往。通过活动,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自觉地进入角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现的基石。学生有了疑问,才能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首先,教师要善于质疑。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这样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问题产生强烈的解决意识,自然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现有知识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设计出富有探索性、趣味性、梯度性的有效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上课伊始我们要用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关注,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中要用问题来深化学生的认知,延伸学生的学习;在课末要用问题来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把握。
其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学的最高准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思考与思维的过程,包含着学生丰富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要勇于挑战,善于质疑,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才能为学生的思维认知活动开创平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
总之,情境教学法可以顺利地将学生带入具有明确教学目的的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讨,要坚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为出发点,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中心,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提升道德品质、提高行为素养,培养多方面能力。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