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方面有较大的改革,它需要教师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转变观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宽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特点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158-02
高中化学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方面有较大的改革。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改革后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
1.突出了过程和方法
如在研究物质的方法时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对物质性质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符合当今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
2.突出了思维的开放性
如“实验现象”中的“思考”注重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对你有什么启示?”等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用其它资源去收集信息,拓宽视野,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3.突出了实用性
教材在学习中引入“身边的化学”,这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4.突出了教师处理教材的灵活性
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讲解。还可在习题中把一些知识点放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上,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学生水平进行灵活处理。
5.突出了习题与课文内容的互补性
如习题中出现的一些知识不是对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所学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突出了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性
新教材的内容,明确要求了教师应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学,明确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需采取的教学策略
1.教师要转变观念
过去教师常常为增大课时容量,大多以传授知识、做一些演示实验为主,学生的活动、探究时间非常少,使学生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而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就是让学生不像以前只靠教师传授和演示、学生听和看,而是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获得,是靠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从中获得新知识。这时学生在学知识、做实验中要求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導,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这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转变,最终实现由“要学生学”向“学生要学”的转变。
2.教师可通过编制《导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由于高中化学课本开放性的问题相对较多,学生在思考这些开放性问题时,很可能会提出与教师预想不一样的问题。另外,开放性的实验也比较多,上课前教师要尽可能得多准备一些实验药品,以满足学生所设想出来的实验。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作好充分的准备,回答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因此,化学教学中实验探究和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有充分思考和准备,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完成这些问题,或是无法让学生有充分思考,这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可能会出现教师包办代替,又回到旧的教学方法上去。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编制《导学案》,《导学案》可分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三部分,并将《导学案》提前发到学生手中,学生上课前作好预习准备,这样既可减轻学生上课的负担,还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期间教师应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
3.要切实改变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教学时,教师除了一定要按照教材的要求来进行外,结合实际编制适合学生的《导学案》,让学生提前结合《导学案》中的“预习、探究、训练”三个环节,力所能及的完成一些内容,加上教师讲解,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逐步消化所学知识,从而通过实现学生将课本上知识自己消化一些,教师讲解、讲评理解一些,小组探究合作解决一些,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清楚“活动、探究”,让学生来探究,千万不要成为教师来探究,教师不要按老教材的要求,力求知识的完整性,随意增补知识点,教师的补充练习一定要符合新教材的要求,教师手里的旧教材资料比较多,要注意选择和修改。
4.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教科书中设计了许多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发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5.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科书以多种形式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紧密联系的内容,高中学生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应充分关注化学科学的发展,关注化学应用的具体事例,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补充一些鲜活生动的事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6.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通过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特点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158-02
高中化学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方面有较大的改革。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改革后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
1.突出了过程和方法
如在研究物质的方法时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对物质性质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符合当今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
2.突出了思维的开放性
如“实验现象”中的“思考”注重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对你有什么启示?”等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用其它资源去收集信息,拓宽视野,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3.突出了实用性
教材在学习中引入“身边的化学”,这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4.突出了教师处理教材的灵活性
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讲解。还可在习题中把一些知识点放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上,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学生水平进行灵活处理。
5.突出了习题与课文内容的互补性
如习题中出现的一些知识不是对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所学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突出了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性
新教材的内容,明确要求了教师应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学,明确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需采取的教学策略
1.教师要转变观念
过去教师常常为增大课时容量,大多以传授知识、做一些演示实验为主,学生的活动、探究时间非常少,使学生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而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就是让学生不像以前只靠教师传授和演示、学生听和看,而是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获得,是靠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从中获得新知识。这时学生在学知识、做实验中要求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導,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这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转变,最终实现由“要学生学”向“学生要学”的转变。
2.教师可通过编制《导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由于高中化学课本开放性的问题相对较多,学生在思考这些开放性问题时,很可能会提出与教师预想不一样的问题。另外,开放性的实验也比较多,上课前教师要尽可能得多准备一些实验药品,以满足学生所设想出来的实验。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作好充分的准备,回答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因此,化学教学中实验探究和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有充分思考和准备,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完成这些问题,或是无法让学生有充分思考,这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可能会出现教师包办代替,又回到旧的教学方法上去。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编制《导学案》,《导学案》可分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三部分,并将《导学案》提前发到学生手中,学生上课前作好预习准备,这样既可减轻学生上课的负担,还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期间教师应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
3.要切实改变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教学时,教师除了一定要按照教材的要求来进行外,结合实际编制适合学生的《导学案》,让学生提前结合《导学案》中的“预习、探究、训练”三个环节,力所能及的完成一些内容,加上教师讲解,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逐步消化所学知识,从而通过实现学生将课本上知识自己消化一些,教师讲解、讲评理解一些,小组探究合作解决一些,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清楚“活动、探究”,让学生来探究,千万不要成为教师来探究,教师不要按老教材的要求,力求知识的完整性,随意增补知识点,教师的补充练习一定要符合新教材的要求,教师手里的旧教材资料比较多,要注意选择和修改。
4.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教科书中设计了许多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发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5.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科书以多种形式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紧密联系的内容,高中学生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应充分关注化学科学的发展,关注化学应用的具体事例,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补充一些鲜活生动的事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6.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通过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