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本质和内在精神研究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87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慈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志,慈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握慈善的本质和内在精神有利于积极引导慈善事业,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慈善 慈善文化 慈善事业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爆发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民慈善热情被充分激发,众多慈善组织、爱心团队和企业、个人秉承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纷纷以捐款、捐物等形式回馈社会,驰援战疫。
  一、慈善及慈善的本质
  关于慈善,曾有人这样定义慈善: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 ,该定义强调内在仁德与外在善行统一。据考证,“慈善”两字,出自《魏书·崔光传》: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己。[1]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慈,爱也;善,吉也。[2]《左传》有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3]《论语》也说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4]心存善念,乐于奉献,慈善是一种民间活动,能够合理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也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传统,是扶危济困所采取的社会化手段,展露了人类的文明和发展。
  慈善在当前社会中是指在政府主导下的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是一种为全民谋福祉的社会事业。慈善是个人幸福和快乐的源泉,施善者可以获得社会的赞誉,也可以获得内心的高度满足,正如比尔·盖茨说:“挣钱与捐钱都是很大的责任,也同样让人享受”。[5]但慈善区别于“一对一”帮扶式救济式慈善,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慈善在当前最明显的特征是捐赠者是自愿的,不求回报的,受益人是不特定的。慈善活动的属性天然的排斥政府强制力的干预,政府在慈善活动中主要是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和必要的监督。慈善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国家大事件中表现更为明显,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众多慈善组织、爱心团队和企业、个人纷纷捐款捐物,安老助孤,扶贫济困。慈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与其他社会分配方式共同发挥作用,助力社会问题的解决,以此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慈善的内在精神和理念
  纵观历史几千年,无论是儒道的“积善修德”、佛家的“因果报应”、法墨的“兼爱互济”,还是近现代爱国精英的“国利民富”慈善元素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一直存在着,从未断续过。[6]而经过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人们的慈善意识在不断的高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内涵包括:一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都能得到维护和满足,二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发展条件都能够得到保证,三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能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现代慈善体现权利本位,体现个人担当,同时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而切实发挥好慈善事业的社会保障功能,共建共享是前提。[7]
  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手段,是社会公民的道德选择、社会责任选择,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选择,有利于组织和调动社会资源,促进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工作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为完成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公益事业提供更广泛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助推国家的现代化、民族的现代化发展。
  三、结语
  慈善事业是人类最美好的事业,慈善是爱的接力棒,是爱的圣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志。慈善的本质是社会发展下的第三种分配方式,与其他分配方式共同发挥社会作用。慈善的内在精神是共享,人人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2016.04
  [2] 汤可敬 译注《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8.06
  [3] 郭丹 译注《左传》,中华书局,2016.03
  [4] 张圣洁 主编《论语》,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01
  [5] 慈善改变生活 - 财富中文网 http://www.fortunechina.com/life/c/2014-09/26/content_222225.htm
  [6] 赵晓芳:《慈善文化的变迁从社会控制到社会责任》,载《兰州学刊》,2013.05
  [7] 怎样更好发挥慈善事业的社会保障作用 http://mzzt.mca.gov.cn/article/zt_19jszqh/mtbd/202001/20200100022862.shtml
  作者简介:曾尧冰(1991年-),女,汉族,广东雷州,硕士研究生,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专任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扶贫理論、经济学等
其他文献
【摘 要】 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面临着思想更加开放、多元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是用高尚的思想占领宣传思想阵地。这对于广大大学生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服务群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力戒浮躁、求真务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焦裕禄精神 大学生党员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党员是广大大学生
期刊
【摘 要】 重庆地域文化内涵丰富、价值意蕴深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能够切实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提升。在对重庆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重庆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指出重庆地域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实现了有效传承,提出从地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实践等三个方面着手实现融合创新。  【关键词】 重
期刊
【摘 要】 自2019年5月开始,全国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精心准备、周密组织,分两批组织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2020年1月8日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主题教育取得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持续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如何结合自身特色,贯
期刊
2020 年,1 月 23 日 10 时至 4 月 8 日 0 时,76 天。 武汉“封城”的这段历史将以极厚重的形式流入历史的长河。这不仅是900 多万武汉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活点滴与经历,更是中华民族在这场抗疫斗争中的奋勇攻坚行动。  “隔一座城,护一国人”!近千万武汉人民在“求生本能”的支配下仍然选择“坚守”,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物资极度紧缺环境下,市民们自我隔离在家,医护人员、
期刊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成為高校共识,线上教学成为高校主要教学手段。线上教学成为未来教学趋势背景下,必须突破当前困境才能赢得未来。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线上教学 困境与突破  一、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线上教学的必要性  “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教学秩序带来冲击,为保证教学持续性,教育部要求疫情期间高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各高校通过钉钉直播、中
期刊
【摘 要】 为探究黔西南州空气质量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采用时间序列法统计分析了2015~2017年黔西南州11个监测点PM2.5、PM10、SO2、NO2和CO的监测数据。结果表明:2015~2017年间,黔西南州空气质量整体较好,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100%,主要污染物IAQIPM10、IAQIPM2.5呈现降低趋势,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季节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冬高夏低”特征;PM2.5、PM
期刊
【摘 要】 在海事国际私法中,邮轮上发生的乘客人身伤害归责问题和法律适用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以Chan v. Society Expeditions为例,分析了美国法律体系下乘客受到人身伤害的责任主体和法律适用问题,以及美国法律体系中普通法和衡平法的法律冲突问题,旨在厘清美国法院管辖下的邮轮旅客人身伤害问题的法律适用和归责问题。  【关键词】 海事国际私法 邮轮 承运人责任 法律适用  在Chan
期刊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of China by studying and thinking on the theory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at home and abro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分离主义在世界不断蔓延,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但是,问题是这些应对措施是否都是切实有效的?答案是不一定。本文以日本政府应对琉球独立运动的措施为研究对象发现,虽然日本的应对措施随着琉球独立运动的演进而转变,但是,其中依然存在日本政府对琉球的“殖民”观念未彻底转变以及琉球人民“国家”认同感有待提升的问题。  【关键词】 日本政府 琉球独立运动 应对措施  一、日本的应对措施
期刊
【摘 要】 面对新冠疫情,娄底职院迅速响应,制定疫情防控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开展了系列抗击疫情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做到早预防、早疏导、早干预,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 疫情 心理防护 心理健康服务  新冠疫情是公共卫生事件,也属重大社会应激事件,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同时,也给社会大众造成心理冲击。为及时掌握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危机研判与干预,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