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慈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志,慈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握慈善的本质和内在精神有利于积极引导慈善事业,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慈善 慈善文化 慈善事业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爆发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民慈善热情被充分激发,众多慈善组织、爱心团队和企业、个人秉承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纷纷以捐款、捐物等形式回馈社会,驰援战疫。
一、慈善及慈善的本质
关于慈善,曾有人这样定义慈善: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 ,该定义强调内在仁德与外在善行统一。据考证,“慈善”两字,出自《魏书·崔光传》: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己。[1]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慈,爱也;善,吉也。[2]《左传》有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3]《论语》也说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4]心存善念,乐于奉献,慈善是一种民间活动,能够合理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也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传统,是扶危济困所采取的社会化手段,展露了人类的文明和发展。
慈善在当前社会中是指在政府主导下的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是一种为全民谋福祉的社会事业。慈善是个人幸福和快乐的源泉,施善者可以获得社会的赞誉,也可以获得内心的高度满足,正如比尔·盖茨说:“挣钱与捐钱都是很大的责任,也同样让人享受”。[5]但慈善区别于“一对一”帮扶式救济式慈善,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慈善在当前最明显的特征是捐赠者是自愿的,不求回报的,受益人是不特定的。慈善活动的属性天然的排斥政府强制力的干预,政府在慈善活动中主要是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和必要的监督。慈善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国家大事件中表现更为明显,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众多慈善组织、爱心团队和企业、个人纷纷捐款捐物,安老助孤,扶贫济困。慈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与其他社会分配方式共同发挥作用,助力社会问题的解决,以此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慈善的内在精神和理念
纵观历史几千年,无论是儒道的“积善修德”、佛家的“因果报应”、法墨的“兼爱互济”,还是近现代爱国精英的“国利民富”慈善元素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一直存在着,从未断续过。[6]而经过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人们的慈善意识在不断的高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内涵包括:一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都能得到维护和满足,二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发展条件都能够得到保证,三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能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现代慈善体现权利本位,体现个人担当,同时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而切实发挥好慈善事业的社会保障功能,共建共享是前提。[7]
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手段,是社会公民的道德选择、社会责任选择,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选择,有利于组织和调动社会资源,促进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工作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为完成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公益事业提供更广泛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助推国家的现代化、民族的现代化发展。
三、结语
慈善事业是人类最美好的事业,慈善是爱的接力棒,是爱的圣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志。慈善的本质是社会发展下的第三种分配方式,与其他分配方式共同发挥社会作用。慈善的内在精神是共享,人人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2016.04
[2] 汤可敬 译注《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8.06
[3] 郭丹 译注《左传》,中华书局,2016.03
[4] 张圣洁 主编《论语》,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01
[5] 慈善改变生活 - 财富中文网 http://www.fortunechina.com/life/c/2014-09/26/content_222225.htm
[6] 赵晓芳:《慈善文化的变迁从社会控制到社会责任》,载《兰州学刊》,2013.05
[7] 怎样更好发挥慈善事业的社会保障作用 http://mzzt.mca.gov.cn/article/zt_19jszqh/mtbd/202001/20200100022862.shtml
作者简介:曾尧冰(1991年-),女,汉族,广东雷州,硕士研究生,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专任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扶贫理論、经济学等
【关键词】 慈善 慈善文化 慈善事业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爆发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民慈善热情被充分激发,众多慈善组织、爱心团队和企业、个人秉承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纷纷以捐款、捐物等形式回馈社会,驰援战疫。
一、慈善及慈善的本质
关于慈善,曾有人这样定义慈善: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 ,该定义强调内在仁德与外在善行统一。据考证,“慈善”两字,出自《魏书·崔光传》: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己。[1]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慈,爱也;善,吉也。[2]《左传》有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3]《论语》也说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4]心存善念,乐于奉献,慈善是一种民间活动,能够合理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也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传统,是扶危济困所采取的社会化手段,展露了人类的文明和发展。
慈善在当前社会中是指在政府主导下的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是一种为全民谋福祉的社会事业。慈善是个人幸福和快乐的源泉,施善者可以获得社会的赞誉,也可以获得内心的高度满足,正如比尔·盖茨说:“挣钱与捐钱都是很大的责任,也同样让人享受”。[5]但慈善区别于“一对一”帮扶式救济式慈善,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慈善在当前最明显的特征是捐赠者是自愿的,不求回报的,受益人是不特定的。慈善活动的属性天然的排斥政府强制力的干预,政府在慈善活动中主要是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和必要的监督。慈善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国家大事件中表现更为明显,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众多慈善组织、爱心团队和企业、个人纷纷捐款捐物,安老助孤,扶贫济困。慈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与其他社会分配方式共同发挥作用,助力社会问题的解决,以此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慈善的内在精神和理念
纵观历史几千年,无论是儒道的“积善修德”、佛家的“因果报应”、法墨的“兼爱互济”,还是近现代爱国精英的“国利民富”慈善元素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一直存在着,从未断续过。[6]而经过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人们的慈善意识在不断的高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内涵包括:一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都能得到维护和满足,二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发展条件都能够得到保证,三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能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现代慈善体现权利本位,体现个人担当,同时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而切实发挥好慈善事业的社会保障功能,共建共享是前提。[7]
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手段,是社会公民的道德选择、社会责任选择,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选择,有利于组织和调动社会资源,促进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工作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为完成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公益事业提供更广泛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助推国家的现代化、民族的现代化发展。
三、结语
慈善事业是人类最美好的事业,慈善是爱的接力棒,是爱的圣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志。慈善的本质是社会发展下的第三种分配方式,与其他分配方式共同发挥社会作用。慈善的内在精神是共享,人人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2016.04
[2] 汤可敬 译注《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8.06
[3] 郭丹 译注《左传》,中华书局,2016.03
[4] 张圣洁 主编《论语》,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01
[5] 慈善改变生活 - 财富中文网 http://www.fortunechina.com/life/c/2014-09/26/content_222225.htm
[6] 赵晓芳:《慈善文化的变迁从社会控制到社会责任》,载《兰州学刊》,2013.05
[7] 怎样更好发挥慈善事业的社会保障作用 http://mzzt.mca.gov.cn/article/zt_19jszqh/mtbd/202001/20200100022862.shtml
作者简介:曾尧冰(1991年-),女,汉族,广东雷州,硕士研究生,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专任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扶贫理論、经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