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广大毕业生存在着各种负面情绪,强化毕业生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需要构建与完善就业服务和跟踪体系,教育部门给予阶段性就业心理指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网络平台,只有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高成功就业的能力,才能提高就业率,解决就业燃眉之急。
关键词:高校;就业服务;跟踪体系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727万,2015年为749万,到2016年将达到770万。2015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中国有749万名毕业生。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2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1.2%的大学毕业生。冯丽娟分析认为,由于多数行业在2011至2013年期间招募的大学毕业生范围较大,加上地球经济依然不景气,诸如IT、机械和汽车等行业的招聘遇冷,更深刻的原因则在于企业技能要求和大学毕业生技能的矛盾。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度增长,而就业岗位并未有所改变,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原有的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的就业工作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构建与完善学校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体系。
二、就业服务体系的构成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学校为依托,社会(企业和中介)为补充和监督,针对大学生就业而形成的一个分工不同而有相互制约的就业服务体系,其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机构和学生。
三、高校就业服务的完善
1.建立良性反馈模式
就业工作部门直接影响着就业市场变化。就业市场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学校招生、教育及管理,这种一环扣一环的关系,直接决定着高校毕业生的命运。因此学校应建立包括招生、教学、管理等在内的全校的系统性就业体系。学校通过所设置的专业招生后,由教学及管理部门培育学生,学生再由工作部门推向就业市场,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再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获取就业市场的信息及变化情况,进一步反馈给招生、教学及管理部门,招生部门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对招生专业进行有效的调整,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市场的要求对毕业生进行培养,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如此反复可形成一个良性反馈模式。
2.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强化
处于毕业或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对于就业是迷茫的,常存在自卑、自傲、攀比、随波逐流、逃避懈怠等心理障碍,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市、大企业,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缺乏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等着学校安排,等着用人单位来招聘,对失业承受能力较差,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在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学生的心理要承受很大的考验。大部分人眼高手低,自以为自己工作经验十足,但一经公司面试就底气不足,或者是过于自卑,不敢去尝试,不敢迈出去应聘的一部,待在原地,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求职困难的原因在于不能真正的放下身份,无法面对求职失败带来的羞耻,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意到偏远山区去,不愿意转变就业观念,私欲很高能力太低。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就业压力大幅度提升,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完善就业服务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
3.阶段性就业心理指导
教育部门应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从学生入学开始,在各年级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大一时期,通过定期开展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生存方面能力的提升,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并对就业进行初略的认识;大二时期,向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必要的职业观念,敢于正视就业现状,接受就业带来的各种挑战;大三时期,指导大学生学会职业心理测评、职业世界与职业分析,并树立大学生自我超越的职业心理,制定职业规划,敢于走向社会,面对挫折,接受挑战;大四时期,再次培养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更好的给自己定位,从而使心理素质再次得到提升,并培养大学生一定的求职技能,了解相关的职业政策和一些协议合同商谈,使毕业生能更好的去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
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就业压力如此严峻,不乏有许多有能力的毕业生也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时候,选择自主创业也是一条捷径,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拥有技术,是金子总会发光,国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只要你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并不断地去创新,大好的发展前景等着你去开拓。城市发展迅速,但广大的农村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只要你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于面对挫折,到农村发展,自主创业也是一条大道。
五、完善高校就业跟踪体系的措施与途径
1.构建教育部门、用人单位、毕业生网络平台
1.1构建学生、就业单位联络站
教育部门建立一个以学生和就业单位为主体的网络平台,高校在学生毕业期间,指导学生通过学号或者身份证号进行注册,开设就业论坛和就业跟踪调查模块,在不违背信息公开利用偶的基本原则前提下,把就业政策,用人单位信息及其岗位,应届毕业生信息、特长等信息共享,并及时更新学生与就业单位的动态,过滤和清除虚假信息。通過网络平台,教育部门可以定期征集毕业生就业信息,包括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流动与发展、就业单位、薪金与待遇,教育部门通过这一系列信息的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反馈给招生、教学及管理部门,并作出有效的调整。
1.2构建用人单位与教育部门联络站
用人单位在就业跟踪体系中起着决定性的地位,只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拥有发言权,所以构建用人单位与教育部门的网络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用人单位可以直接向教育部门反馈学生的实际水平,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教育部门通过定期向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信息,从而对专业知识课程进行有效的调整,重新设立必要的课程,对毕业生的培训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增加就业率,培育更多与就业岗位对口的学生。
2.设立信息反馈日
为进一步收集反馈信息,借鉴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反应就业状况,采集毕业生在毕业后1个月,3个月,6个年,1年乃至4年的就业情况,计算毕业后6个月和9个月的就业率,更加真实、灵活的反应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我国也可以把毕业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乃至4年作为信息反馈日,定期让毕业生在网络平台上完善就业信息,教育部门通过信息的总和,从而计算就业率。信息反馈日的设立,有利于教育部门统计信息,招生部门调整专业招生人数,更有利于教育部门为用人单位培育对口的人才,从而为国家为社会解决就业难题,来源于群众,更服务于群众。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Z2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纪春礼G647.38
[2]《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体系的思考》庄琪,李海榕,G647.
[3]《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与跟踪一体化平台的构思》林世勇.
关键词:高校;就业服务;跟踪体系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727万,2015年为749万,到2016年将达到770万。2015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中国有749万名毕业生。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2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1.2%的大学毕业生。冯丽娟分析认为,由于多数行业在2011至2013年期间招募的大学毕业生范围较大,加上地球经济依然不景气,诸如IT、机械和汽车等行业的招聘遇冷,更深刻的原因则在于企业技能要求和大学毕业生技能的矛盾。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度增长,而就业岗位并未有所改变,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原有的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的就业工作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构建与完善学校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体系。
二、就业服务体系的构成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学校为依托,社会(企业和中介)为补充和监督,针对大学生就业而形成的一个分工不同而有相互制约的就业服务体系,其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机构和学生。
三、高校就业服务的完善
1.建立良性反馈模式
就业工作部门直接影响着就业市场变化。就业市场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学校招生、教育及管理,这种一环扣一环的关系,直接决定着高校毕业生的命运。因此学校应建立包括招生、教学、管理等在内的全校的系统性就业体系。学校通过所设置的专业招生后,由教学及管理部门培育学生,学生再由工作部门推向就业市场,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再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获取就业市场的信息及变化情况,进一步反馈给招生、教学及管理部门,招生部门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对招生专业进行有效的调整,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市场的要求对毕业生进行培养,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如此反复可形成一个良性反馈模式。
2.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强化
处于毕业或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对于就业是迷茫的,常存在自卑、自傲、攀比、随波逐流、逃避懈怠等心理障碍,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市、大企业,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缺乏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等着学校安排,等着用人单位来招聘,对失业承受能力较差,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在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学生的心理要承受很大的考验。大部分人眼高手低,自以为自己工作经验十足,但一经公司面试就底气不足,或者是过于自卑,不敢去尝试,不敢迈出去应聘的一部,待在原地,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求职困难的原因在于不能真正的放下身份,无法面对求职失败带来的羞耻,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意到偏远山区去,不愿意转变就业观念,私欲很高能力太低。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就业压力大幅度提升,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完善就业服务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
3.阶段性就业心理指导
教育部门应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从学生入学开始,在各年级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大一时期,通过定期开展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生存方面能力的提升,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并对就业进行初略的认识;大二时期,向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必要的职业观念,敢于正视就业现状,接受就业带来的各种挑战;大三时期,指导大学生学会职业心理测评、职业世界与职业分析,并树立大学生自我超越的职业心理,制定职业规划,敢于走向社会,面对挫折,接受挑战;大四时期,再次培养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更好的给自己定位,从而使心理素质再次得到提升,并培养大学生一定的求职技能,了解相关的职业政策和一些协议合同商谈,使毕业生能更好的去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
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就业压力如此严峻,不乏有许多有能力的毕业生也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时候,选择自主创业也是一条捷径,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拥有技术,是金子总会发光,国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只要你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并不断地去创新,大好的发展前景等着你去开拓。城市发展迅速,但广大的农村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只要你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于面对挫折,到农村发展,自主创业也是一条大道。
五、完善高校就业跟踪体系的措施与途径
1.构建教育部门、用人单位、毕业生网络平台
1.1构建学生、就业单位联络站
教育部门建立一个以学生和就业单位为主体的网络平台,高校在学生毕业期间,指导学生通过学号或者身份证号进行注册,开设就业论坛和就业跟踪调查模块,在不违背信息公开利用偶的基本原则前提下,把就业政策,用人单位信息及其岗位,应届毕业生信息、特长等信息共享,并及时更新学生与就业单位的动态,过滤和清除虚假信息。通過网络平台,教育部门可以定期征集毕业生就业信息,包括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流动与发展、就业单位、薪金与待遇,教育部门通过这一系列信息的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反馈给招生、教学及管理部门,并作出有效的调整。
1.2构建用人单位与教育部门联络站
用人单位在就业跟踪体系中起着决定性的地位,只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拥有发言权,所以构建用人单位与教育部门的网络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用人单位可以直接向教育部门反馈学生的实际水平,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教育部门通过定期向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信息,从而对专业知识课程进行有效的调整,重新设立必要的课程,对毕业生的培训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增加就业率,培育更多与就业岗位对口的学生。
2.设立信息反馈日
为进一步收集反馈信息,借鉴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反应就业状况,采集毕业生在毕业后1个月,3个月,6个年,1年乃至4年的就业情况,计算毕业后6个月和9个月的就业率,更加真实、灵活的反应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我国也可以把毕业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乃至4年作为信息反馈日,定期让毕业生在网络平台上完善就业信息,教育部门通过信息的总和,从而计算就业率。信息反馈日的设立,有利于教育部门统计信息,招生部门调整专业招生人数,更有利于教育部门为用人单位培育对口的人才,从而为国家为社会解决就业难题,来源于群众,更服务于群众。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Z2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纪春礼G647.38
[2]《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体系的思考》庄琪,李海榕,G647.
[3]《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与跟踪一体化平台的构思》林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