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雨巷》中“丁香姑娘”的形象特点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h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乃客观物象,是“意”的载体。创作主体的情感需要借助一定的客观物象才能被他人所知。“象”是客观的、理性的,而“意”则是主观的、感性的,“意象”就是理性与感性的集合。《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是美好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信念和追求,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迷茫。接下来,笔者就谈谈《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到底象征了什么。
  一、革命的理想
  《雨巷》写于1927年的夏天,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时刻,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了血腥的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原本热烈响应革命号召的青年此时一下子从革命的高潮中陷入了黑暗的深渊。在这些革命青年中,一部分人迷茫了,觉得革命的前途一片茫然,彷徨与迷茫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在迷茫和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希望能在阴霾中见到一丝光亮。而作者正是这部分人中的一个,他代表了那个特定时代感到迷茫而又一时找不到出路的革命青年,《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正是革命理想的象征。
  结合作品来看,“雨巷”是“悠长”又“寂寥”的,正如当时的社会现状一样,是黑暗压抑的现实的写照。在这样一个潮湿、压抑、悠长的雨巷中,“我”渴望碰见“我”的理想,这时,“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虽然现实是曲折的,是压抑的,但理想一定是美好的,丁香一樣的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是美好的,这也是作者眼中的革命理想。
  在诗歌中,“我”的心绪是如此的复杂,多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我们都知道,丁香花是纯洁、细弱而娇小的,花朵大多是白色或紫色,味道清新而芬芳,色泽淡雅而素净,令人着迷。但诗中却说“丁香姑娘”是“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忧愁的,这也折射出了现实的黑暗。丁香一样的姑娘也像“我”一样忧愁,这不仅让人联想到和“我”一样的革命者,他们也和“我”一样“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此时的“我”和“我”的战友有着相同的理想、相同的追求,一同走在这悠长的雨巷中。虽然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诗人仍然选择继续走下去,继续追求理想。“我”始终相信,一定会再次遇见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二、美好的希望
  诗人在《雨巷》的末尾写了“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多么美好的希望啊!虽然有迷茫,有惆怅,有哀怨,但诗人还是“默默彳亍着”,只要希望不灭,人生就会有无限的可能。“丁香姑娘”正是作者美好希望的象征,虽然她暂时消散了,但“我”仍然相信希望会再次出现。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大地,革命青年处于迷茫之中,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就如这黑暗的现实,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寄托和希望。结合诗歌来看,雨巷是悠长寂寥的,“我”是彷徨的,但丁香的颜色和芬芳却让人眼前一亮,如黑暗中的一丝光亮,让人心生希望。在黑暗的现实中,“我”虽然哀怨和彷徨,但并没有完全绝望,“我”的内心还存留这一丝希望。于是,“丁香姑娘”便成了诗人心中美好希望的象征。
  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是“哀怨又彷徨”的。我们知道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的集合体,是诗人借助客观景物来表达自身感情的一种媒介。所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一个悠长的雨巷中,“我”独自一人,内心充满希望。此时的“希望”就如“丁香”一样美丽、圣洁,但现实又让“我”感到惆怅和迷茫。诗中写到“她”“飘过”“消散”,正如“我”心中的希望一样,最终消散在悠长的雨巷中。此时留给“我”的只有凄婉和哀怨,但“我”并没有放弃追寻。
  总之,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诗人不免痛苦、失望和彷徨,他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在悠长的雨巷中默默彳亍着,但他并不是孤独的,因为现实的黑暗只是短暂的,革命的理想、美好的希望会像“丁香姑娘”一样再次出现。可以说,“丁香姑娘”就是革命理想、美好希望的象征。
  (作者单位: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自从上海平添出许多暴发户以后,家庭教师的需要也大大增加起来。这类教师通常总是由女的来担任,女人有耐心,管教儿童自然比较相宜,可惜有许多家庭往往不把教师当作教师看待,做教师的也只是为了顾全饭碗,处处委曲求全,不敢维持师道尊严,结果饭碗虽保牢了,然而此饭碗非彼饭碗也,家庭教师已名存实亡矣。  有等人家,做主妇的为了叉麻将忙,看跑狗忙,跳舞忙,整天不在家,更谈不到照顾儿童。儿童们放学回来了,尽吵尽闹,娘
期刊
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其重要程度无需多言。英语作为高中课程中的主要科目,一直备受重视。高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其自带交际属性,如果仅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无法满足当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而“互动式”教学法就能夠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使学生在互动中有效提升英语水平,夯实它们的英语知识基础,从而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局限于讲授课本
期刊
《心灵奇旅》  《心灵奇旅》是第一部主角为非裔美国人的皮克斯动画电影,杰米·福克斯在本片中为一名梦想在纽约成为爵士乐钢琴家的音乐老师配音。但就在一次成功的面试后,他掉进了一个下水道,醒来后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灵魂世界,在这里人类灵魂都拥有自己的个性。自那以后事情就变得越发离奇。  《无依之地》  费恩(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失去丈夫后,她住不起自己的房子,于是就收拾了仅有的一点个人物品放在露营车
期刊
这座小屋是约翰·弥尔顿一六〇八——六七四年住过的,至少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据说有一部分重修过,还时常修葺,所以不是很破旧。但那砖砌的烟囱和窄窗都表现出它的古老。低矮的门,狭窄的门道,不大的房间,这就是二十年奔走革命以后弥尔顿老人活动的场所。进门左手一间是从前的厨房,壁炉里吊着旧式的锅、壶等,吊杆上有很多锯齿,可以移动容器,掌握离火的远近,还有个像大钟似的烤炉,很有田舍风味。右边一间是从前的起居室,
期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  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战胜自己,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中央委员会“公社战士”疗养院的旁边,是中心医院的大花园。疗养院的人从海滨回来,都从这座花园经过。花园的一堵灰色石头砌的高墙附近,
期刊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外语课程必须以德育为魂,以能力为重,以基础为先,以创新为上。”(教育部,2018)“新课标”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之一,突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由此可见思维品质在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之一,阅读教学不应该只要求学生阅读文本获取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为他们与作者之间搭建起对话的桥梁,进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下面,笔者就谈谈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精妙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导入是开启新课程的一把钥匙。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还能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保障。在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课外资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积极联想和想象,增强他们的阅
期刊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善于设计适当的问题。因为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有着特别的意义。本文就语文教学谈谈课堂提问的意义及策略,力求为其他教师带来帮助。  一、明确课堂提问的意义  我们要明确课堂提问的意义。首先,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帮助他们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其次,课堂提问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语文课充满乐趣。再次,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师生之
期刊
在文学创作中,“写人”与“叙事”“抒情”互相独立,又密不可分。在叙事的过程中,我们想要展现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就必须塑造好人物形象,以此来突出作品的主题,进而吸引读者。下面,笔者就谈谈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和技巧。  一、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  记叙类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记叙,或叙述人物的经历,或记录事件发展的过程。比如,记叙文有六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小说有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
期刊
随着新高考的推进,高考数学试题在原考查标準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开放型问题及探究性问题,其中很多是结构不良问题,此类问题重点考查同学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2020年新高考数学试卷第17题为例,探讨结构不良问题的解法。  一、结构不良问题及其特点  一般的问题都有着明确的结构和解答方法,而结构不良问题却没有固定的结构、解法以及标准答案,常见的结构不良问题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已知条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