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失落与回归:论20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gtzyj_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的西方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它是对传统的理性人本意识的反拨。但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的作家都是非理性的崇拜者。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文学明显表现出对新的“理性”与“上帝”的追求,显示了对更高意义上传统人本意识的回归。
其他文献
评《江南人物春秋──绍兴东浦》的特色王学启朱顺佐研究员撰写的《江南人物春秋──绍兴东浦》,不仅真实反映了东浦人物群体的各种形象,而且是熔思想性、学术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炉的一部力伯,具有鲜明的特色。一、全面重点兼顾。全书收入了167位东浦名人,把方...
黑格尔的“国家整体主义”价值观导源于欧洲近代“个人主义”价值的合逻辑演变;黑格尔借助“主体即实体”的理路,将“个人主义”的学理基址-“主体性”-改造为“主体世界”思境,并据此设立了“国家整体主义”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这一目标的质底是资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因此,我们今天考究黑格尔的价值旨值,对于突破“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姓“资”姓“社”的价值价值禁区,重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具有重大
世界之交,全球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本文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揭示了浙江信息化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阐述了正确处理信息化进程中五个方面的关系,并从政府职能角度,提出了推进浙江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若干建议。
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都是浙江未来发展亟待加强的方面,而实行二者的联动发展,改变以往的相互掣肘状况,则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导向,以找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促进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城市化流动集聚,实现城乡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儒学社会指的是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国家的政治生活(其组织、运行)及个体的社会生活皆为儒学为范导,这个社会的总体生活皆以儒学的理念为依归。从形式上说,儒学社会的正式起始,则在儒学被确立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时,即在汉武帝确立“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而其正式结束即在于“儒家法”的被终止之际。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前儒学社会和儒学社会两个阶段。儒学社会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分析的社会学概
本文从中外神话传说、宗教、语言、文化交流以及诗评,神话学等入手,梳理了该词误植的多重背景,中国凤凰仅角征着祥瑞;涅pan又使它具有生卒概念,只有phoenix的植入方使它“再生”。郭沫若当初创作时的知识背景和创作理路较有力的佐证了文中的观点。
胡适的《章实斋先生年谱》以近代的学术眼光和新的视角,总结出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精华所在,而且突破一般年谱往往对谱主多加隐讳粉饰的作法,不但记谱主的长处,而且也指出他的不足。与同一时期姚名达、何炳松对章学诚有过的研究、评价相比较,更能说明胡适所作《年谱》具有的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文介绍了当代美国哲学界最富争议性和挑战性的理论转向,即由逻辑经验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排斥到模态理论对形而上学的复兴。模态理论的发展为解决某些传统哲学的难题提出了新的方法的思路,其中在当代美国哲学界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二元论和罪恶问题的探讨,前者构成心灵哲学的基本内容,后者则是宗教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