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证明,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渗入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从而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达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
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情境教学
一、前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的。初中是学习外语知识的基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初学者来说只学习语言的发音、单词以及语法、结构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了解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没有对其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那么他对语言的学习永远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上文化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就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强调“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点的提出,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教授语言知识,还要重视文化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交际中消除各种障碍。
二、问题的提出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回答,但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肯定是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然而,从我国有外语教学以来,文化知识的教学都处于次要的地位甚至直接被很多教育者所忽略,这就导致老师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外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使许多人只会应试,而无法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中国学生在美国开车时出了交通事故,坠入了一个山崖,警察赶到后问他:“How are you?”该学生脱口而出:“Fine,thank you!”听完这话,警察真的以为他没事就走了,留下这个受了重伤的学生。这个故事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真实性我们也无从考证,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笑话来看,可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看到就觉得特别讽刺,多年来的英语学习竟然使学生在生死关头都有着强烈的思维定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省。另外,耗费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费力且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还会使其失去学习兴趣,而兴趣原本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应该是文化教学。
三、反思及对策
深思和反省之余,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从每一节课出发,对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文化意识的教育。
1.结合所学教材,逐步渗透文化意识
地域上的差异,使得中西方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等都大相径庭。初中英语教材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因此涉及了一些此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这些知识对初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提取出来,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牛津7A第三单元是关于“Halloween”的,万圣节在西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这对中国学生来说却是一个相当陌生和充满好奇的话题。如果只是把生词和句型反复讲解和操练,学生对这一文化依然没有任何深入或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万圣节的由来和西方人过节的习俗,甚至放一段相关的视频,这肯定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学习的同时得到了文化的渗透。
2.创设情境,在文化氛围中激发学习潜能
情境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可并应用,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这也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途径。
情境创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另一种是课后的情境创设。课堂情境创设一般都是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教师根据今天所教内容,联系一定的情境所创设的。例如,牛津8B第五单元是关于各种国际慈善机构和组织的,教师可以从我们身边熟悉和平常的一些机构,如红十字会、希望工程、壹基金等等导入,联系近些年国内外出现的重大的自然灾害事件展开,然后从国内转向世界,介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慈善机构和组织,并了解各个组织创设的目的和作用。这样既联系了身边熟悉的事情,又拓展了学生对世界慈善机构的认识。而课外情境创设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课后的时间如果能利用起来,会产生巨大的效果。教师可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和个性特点,指导学生在特定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活动。例如,观看《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等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电影,让学生选取片段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并要求他们尽量去体会和感受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语言交际的环境。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某一情境,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力去性地表演和展示等,老师可以在排演过程中贯穿语法、词汇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讲解。特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学生会满怀热情地学习相关内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3.比较归纳所学知识,总结分析文化的异同
不同的文化有其各自的风俗习惯,但也有一些共同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英汉两种文化异同点的比较,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避免语用失误。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文化间的异同,而牛津课本里也提供很多这方面的素材供教师在教学中去发掘和利用。
例如,牛津9A第四单元中谈到Hepburn去世时,用了“pass away”这个词,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比较中西方文化中对“死”这个词的理解,中西方文化中都有euphemism(委婉语)的应用,因此表达时一般不会直接用“死”(die),而是会委婉地表达成“去世”(pass away),一个简单的词就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中的共同点。而不同点也随处可见。例如,9A第二单元学习colors时,对白色的理解在中西方文化中就是有差别的,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表示“purity”,因此在婚礼上新娘会穿白色的婚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对,是一个禁忌词,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而婚礼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情,自然是不能穿白色的服饰的。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文化中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比较归纳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英语国家的人员交流,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是制约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学生的基础阶段抓起,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渗入文化意识。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从而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达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
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情境教学
一、前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的。初中是学习外语知识的基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初学者来说只学习语言的发音、单词以及语法、结构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了解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没有对其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那么他对语言的学习永远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上文化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就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强调“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点的提出,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教授语言知识,还要重视文化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交际中消除各种障碍。
二、问题的提出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回答,但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肯定是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然而,从我国有外语教学以来,文化知识的教学都处于次要的地位甚至直接被很多教育者所忽略,这就导致老师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外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使许多人只会应试,而无法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中国学生在美国开车时出了交通事故,坠入了一个山崖,警察赶到后问他:“How are you?”该学生脱口而出:“Fine,thank you!”听完这话,警察真的以为他没事就走了,留下这个受了重伤的学生。这个故事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真实性我们也无从考证,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笑话来看,可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看到就觉得特别讽刺,多年来的英语学习竟然使学生在生死关头都有着强烈的思维定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省。另外,耗费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费力且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还会使其失去学习兴趣,而兴趣原本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应该是文化教学。
三、反思及对策
深思和反省之余,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从每一节课出发,对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文化意识的教育。
1.结合所学教材,逐步渗透文化意识
地域上的差异,使得中西方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等都大相径庭。初中英语教材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因此涉及了一些此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这些知识对初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提取出来,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牛津7A第三单元是关于“Halloween”的,万圣节在西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这对中国学生来说却是一个相当陌生和充满好奇的话题。如果只是把生词和句型反复讲解和操练,学生对这一文化依然没有任何深入或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万圣节的由来和西方人过节的习俗,甚至放一段相关的视频,这肯定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学习的同时得到了文化的渗透。
2.创设情境,在文化氛围中激发学习潜能
情境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可并应用,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这也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途径。
情境创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另一种是课后的情境创设。课堂情境创设一般都是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教师根据今天所教内容,联系一定的情境所创设的。例如,牛津8B第五单元是关于各种国际慈善机构和组织的,教师可以从我们身边熟悉和平常的一些机构,如红十字会、希望工程、壹基金等等导入,联系近些年国内外出现的重大的自然灾害事件展开,然后从国内转向世界,介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慈善机构和组织,并了解各个组织创设的目的和作用。这样既联系了身边熟悉的事情,又拓展了学生对世界慈善机构的认识。而课外情境创设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课后的时间如果能利用起来,会产生巨大的效果。教师可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和个性特点,指导学生在特定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活动。例如,观看《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等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电影,让学生选取片段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并要求他们尽量去体会和感受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语言交际的环境。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某一情境,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力去性地表演和展示等,老师可以在排演过程中贯穿语法、词汇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讲解。特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学生会满怀热情地学习相关内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3.比较归纳所学知识,总结分析文化的异同
不同的文化有其各自的风俗习惯,但也有一些共同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英汉两种文化异同点的比较,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避免语用失误。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文化间的异同,而牛津课本里也提供很多这方面的素材供教师在教学中去发掘和利用。
例如,牛津9A第四单元中谈到Hepburn去世时,用了“pass away”这个词,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比较中西方文化中对“死”这个词的理解,中西方文化中都有euphemism(委婉语)的应用,因此表达时一般不会直接用“死”(die),而是会委婉地表达成“去世”(pass away),一个简单的词就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中的共同点。而不同点也随处可见。例如,9A第二单元学习colors时,对白色的理解在中西方文化中就是有差别的,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表示“purity”,因此在婚礼上新娘会穿白色的婚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对,是一个禁忌词,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而婚礼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情,自然是不能穿白色的服饰的。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文化中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比较归纳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英语国家的人员交流,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是制约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学生的基础阶段抓起,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渗入文化意识。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从而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达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