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camead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到九年级写字教学提出了以下目标:“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字、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苏教版教材中附录了一些名家的硬笔、毛笔书法:七年级上册介绍赏析晋朝王羲之、唐朝颜真卿的书法;八年级上册介绍赏析宋代米芾、元代赵孟頫的书法;九年级介绍赏析当代书法家庞中华、孙小云的作品。由此可见,我们国家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是相当重视的,同时为了使语文老师在日常学习中重视写字教学,还在语文试卷上安排了相关的题型,如基础知识部分根据拼音准确工整地书写汉字,作文的书写分等,都说明了新课程理念下,写字教学已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农村初中的写字教学的状况如何呢?
  从事农村初中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都知道,现在学生的汉字书写状况十分令人担忧。笔者曾参加通州市初三毕业考试的语文阅卷工作,对试卷上的汉字书写情况作过一些统计分析,并且向几所乡村初中的老师和学生作了调查,统计分析和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中学生的书写优秀率不到20%,大部分学生书写随意,字迹潦草。其中男生写字状况更令人担忧,有的龙飞凤舞,难以辨认;有的涂抹模糊,面目全非。可以说,农村初中生的汉字书写现状已到了必须扭转的地步。
  那么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写字质量不高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刻录已经在很多时候代替手写,一些人认为字写得好与差,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影响不大。
  二、应试教育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一方面,教师满足与学生的书写“重对轻好”;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担心花时间练字会耽误学习成绩的提高,根本不在乎孩子写字水平的高低。
  三、教师的引导方法恰当与否和教师本身书写功底的深浅也是影响学生汉字书写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如何改变农村初中写字教学的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认识,予以思想重视
  
  1.学校要把写字教学提高到教书育人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关乎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充分认识到“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起着重要作用”。
  2.必须使学生意识到,字写得正确、端正、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各科作业,也能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同时,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的说法,就是说看一个人的字,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和精神气质。
  3.必须加强宣传,使家长认识到把字写好对于孩子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以及通过书法艺术培养孩子道德情感、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关心和鼓励孩子把字写好。
  
  二、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写字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坚持自觉练字的有效保障。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汉字,这是乐于练字、写好汉字的基础。让学生知道,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文字中为数不多的能够作为书法艺术品的一种文字,增加学生对自己使用的文字的自豪感,引发其写字的动机。其次,引导学生把写字过程作为一种享受,结合教材附录的名家书法鉴赏专题,让学生从对名家书法的欣赏中获得美感,培养学生“想写,要写;写得好,写得美”的愿望和意识,真正把写字当作一种美的享受。总之,要从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入手,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热情。
  
  三、教师示范,精心指导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书写态度和书写功夫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要让学生认真地练习写字,教师首先必须要端正书写态度,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不管是板书,还是批改作业都应该认真,力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教师要练好“三笔字”(毛笔字、硬笔字、粉笔字),努力练就一手好字,成为学生的活字帖,当好学生的榜样。学生自然就会模仿你的字,写字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老师优美的书写示范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写字加以正确的指导。首先,指导学生对字体要观察仔细,分析准确,要让学生在辨认字形中,不仅记住字形的一些明显笔画,更要重视细节部分,使学生能够将字书写正确。其次,指导学生注意基本笔画的写法。教师要在讲清基本笔画的基础上,再讲清运笔方法、运笔节奏,使所写之字具有连贯性,而不是显得僵硬呆板。再次,教师要指导初中学生由写规范的正楷字转向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四、养成习惯,循序渐进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加强写字教学,指导学生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良好习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1.养成以正确的姿势书写的习惯。以正确的姿势书写,不仅有利于学生书写规范,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三正”、“三一”。“三正”即“身正、纸正、笔正”,“三一”即“胸离桌子一拳、眼离本子一尺、指离笔尖一寸”。
  2.养成练字须读帖的习惯。练字读帖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不管是硬笔字帖,还是软笔字帖,教师指导时一定要让学生对字帖仔细观察体味,对范字形成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做到“胸有成‘字’”,意在笔端。
  3.养成“天天练”的习惯。历代的书法名家练字都有一个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熟能生巧的过程。教师要把练字和平时作业联系起来,把做作业当作练字;把写作文当作练字;把书信往来当作练字;把观看名人题写的楹联、对联等当作练字,无时无处不练字。
  
  五、科学评价,激励鼓舞
  
  教师要对学生的写字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加以表扬,激发学生写字的成就感。
  1.师生谈话鼓励。通过师生朋友式的谈话,实行写字作业的面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作业评语勉励。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如批改作文时,对每一篇作文都要有汉字书写的评价,一方面,是写字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语文中考的紧迫要求。教师用评语的方式给予肯定,勉励学生的进步。
  3.优秀展示激励。教师要适时地将学生书写的优秀汉字展示出来,一方面,促进写字好的学生形成自豪感,再接再厉;另一方面,激励字写得不好的学生形成差距感,奋起直追。
  
  六、营造氛围,活动促进
  
  学校和语文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写字氛围,使学生在这种艺术的氛围中耳濡目染,熏陶渐染。如在学校和教室里悬挂名家书法挂图,以及揭示写字意义的标语条幅等,还可举办一些活动,如校园书法展、优秀作业展、书法兴趣小组活动等,通过活动来营造写字氛围,促进写字教学的深入开展。
  总之,我们广大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科学认真的态度,抓好写字教学,为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歌声,省略了革命的血腥   八月像一张残忍的弓   恶毒的儿子走出农舍   携带着烟草和干燥的喉咙   牲口被蒙上了野蛮的眼罩   屁股上挂着发黑的尸体像肿大的鼓   直到篱笆后面的牺牲也渐渐模糊   远远地,又开来冒烟的队伍……   ——《当人民从干酪上站起》  “一个时代的精英已被埋入历史,倒是一些孱弱者在今日飞上天空”。①多多曾经在《北京地下诗歌》中这样形容文革那过往的年代与曾经鲜活的个体,
期刊
杂文家聂甘弩以其不同凡响的艺术勇气和才气,在《我若为王》一文中,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批判得淋漓尽致。他曲折跌宕的笔致,酣畅淋漓的说理,给我们展开了一副纵横捭阖、一任驰骋的写作态势。下面结合《我若为王》,来谈谈聂甘弩的杂文风格。  聂甘弩杂文的基本风格是形象化说理,来为正面立论作铺垫。《我若为王》一文,就以幻想虚拟的写法,虚拟自己如果是“国王”,所有人都对他“鞠躬”“匍匐”,都变成了他的“奴才”,而
期刊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传世名作,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都会为它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而倾心不已。老师们在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往往会非常投入地大讲特讲桃花源美在景,更美在人。田园风光,人情世故等等的分析固然令人信服。然而这仅仅是从《桃花源记》讲了什么的角度来进行解读,重点在文本的“言”所表达的“意”,而我则试图从“怎样言”的角度来进行一次崭新的尝试,来谈谈《桃花源记》的写作技巧。  针对初中生叙事能力的不足,我
期刊
《诗经》中反映征人因战争长期在外服役、不得归家怨恨情绪的作品不少,《诗经·豳风·东山》与《诗经·小雅·采薇》便是其中两篇脍炙人口的感人之作。虽说两篇作品同是由经过漫长艰苦战争后的军人在归途中的抒情之作,然而,我认为,如果只把两位男主人公的形象模糊处理成“征人”,便无法理解两篇作品思想内容的明显差异性。所以在我看来,造成他们悲途各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基于两篇作品中男主人公“征人”身份形象的细微差异。
期刊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和贺知章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位诗人,他们都以“柳”作为自己抒情言志的对象,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拓宽了咏柳的题材,开创了诗歌的一种新局面。下面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首诗作一下赏析。  一、从写作背景上来看:曾巩生活的时代是北
期刊
吴文英在中国词史上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历来词评家对其作品是毁誉参半。批评者如张炎在他的《词源》中说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赞扬者如清代戈载在他的《宋七家词选》中说吴文英的词“以锦丽为尚,运意深远,用笔深邃,炼字炼句,迥不犹人。貌观之雕绩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面对行家评语,我也不敢妄下断言,仅试从其公认的代表作《八声甘州》(陪庚幕诸公游灵岩)一词入手,分析一下
期刊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作为表现战国策士卓越的语言才华的名篇,历代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誉,对其中的两位主人公——触龙和赵太后,后人的评价也基本上如出一辙(包括我们的人教版教材和教参):触龙,赤心为国、能言善谏、深谋远虑;赵太后,目光短浅、专横顽固、妇人之仁(当然也有许多人看到了她“知过能改”,以大局为重的一面)。  在这几成定论的语境之下,笔者在对此文的研读和揣摩过程中,竟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见解和“成论
期刊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
期刊
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为前提的,在作者想象中出现的作品世界,就是一个给人以立体感的世界,也是作者倾注全部情感的世界。因此,我们在教学文学作品时,必须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使之产生丰富的联想,给他们的想象插上五彩的翅膀,使他们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开阔。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们的想象力呢?  一、借文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议题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作用。好的文题又是电光
期刊
小说教学的一般模式是通过情节的把握感知人物形象,由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主题。这一过程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一切水到渠成。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中都不应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丰富的。  在文艺理论中强调典型性,作家塑造人物应该成为“这一个”而非“那一个”,可以这样说,作家创作时可能会选择同一主题,但由于艺术手法、个人风格不同,每一部作品都成为不可替代的“这一个”。有的作家喜欢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