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听过玉器的雕刻技巧讲解,巧妙地运用玉石本身的纹路和肌理雕刻出来的玉石最美、价值也是最高的。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对待孩子的思维发展其实是同一个道理。尊重孩子真实的学习状态,利用课堂中的真实学习状态生成教学资源,顺应孩子的思维而又巧妙地让孩子得到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应有的科学精神和艺术追求。
老师不再说“你说的就是……”
一节五年级《小数乘法》的课堂上,例题每千克苹果0.8元,3千克这样的苹果多少元?面对0.8×3的小数乘法如何计算,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孩子说用0.8 0.8 0.8得2.4,用加法解决乘法,是个不错的方法。另一个孩子说:“用乘法竖式计算,把0.8的0和小数点都不看,看作8,用8×3……”,孩子还没说完,老师急忙接上去说:“噢,你就是把0.8元看作8角,8角×3是24角,24角就是2元4角。”终于这节课的关键点被老师抓住机会拽了出来,老师满意了,放心了,因为这个孩子不大会说的要点揭示了,教学任务顺利进行着。
我们静心思索,孩子真的是这么想的吗?其实很多孩子在这里并没有想到用单位名称换算的方法来帮助计算,而就是孩子的第一感觉,他就是觉得把0.8这个小数看作整数8进行计算比较方便,为了使结果一致,所以还要把小数点还回去。这种方法不好吗,非要用到具体情景吗,我们的计算还是针对算式的多,在最后总结计算方法时都是从具体情境中脱离出来,寻求到一种普遍适用的法则。对于这样的一种情况老师等等又何妨,让孩子把他真实的想法说完,学生展现的抽象的数学思维一定会让我们为之赞叹。
不只这一幕,课堂上,在很多时候,老师都会很着急地代替学生说,或者把学生不同的方法拉到自己想要的方法上。是完成教学任务重要呢,还是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重要呢,答案不说自明!苏教版教材的编著者特级教师李继锋曾介绍过,教材中呈现的方法并不是孩子们都能想到的方法,有的是要向孩子介绍的。所以我们并不需要都借孩子的嘴把每一种思路都说出来。
尊重孩子真实学习状态,相信我们会拥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等你画完再请你汇报……
一节五年级《找规律》的数学课中,例1是引导孩子发现图中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基本规律(初步认识周期)。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得出结果,再到小组里交流,展示多种方法:有画图表示,有用奇偶数来列举推算,有用除法计算看余数的方法。在第一次教学中老师发现孩子一开始就说出了除法计算,但是要让全部同学都理解不能丢弃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设计了练习纸有画一画、推一推、算一算。于是孩子们的思维被引导得很好,能由具体到抽象,又直观地感受了算一算的算式意义。应该说到这里孩子的探索空间都被安排得很好,孩子们的思维也表现得不错。
接下来在试一试中,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题目。精彩就要开始了:老师请一个孩子汇报,这个孩子说:“我在画还没画好呢!”老师可能并不想请画一画的孩子汇报,因为今天《找规律》这节课重点是用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例题里画就行了,已经出示了除法算式的方法,在试一试中就可以直接运用了,不需要再用画一画这样比较麻烦的方法了。但是孩子已经说出来了也应该肯定,于是老师不想多耽搁时间,就站到了孩子的面前让孩子快速画好,匆匆展示了一下便进入了除法算式的方法。
我不禁一声叹息,这位老师等等又何妨呢,她可以不要急催这个画一画的孩子迅速画完汇报,而是让孩子坐下来继续画完,并对她说:“等你画完再请你汇报!”这样这个孩子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大家也不浪费时间。等讲完除法算式的方法,再请她汇报,这样可以一举两得:第一验证一下除法算式方法的结果是正确的,第二从速度上和烦简程度上说明在这样的情况下除法算式的方法要方便,简洁,不就自然地优化了方法吗!
教育是“教人求真”的。作为一门理性的科学,数学教学当更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期待往往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选取学生正确的想法或答案,而对错误“视而不见”,这位老师虽然获得了一个自己不想要的答案,但她很尊重孩子的想法,只是尊重和善用还是有一点距离,如果我们把真实的学习状态转化为有利于我们的学习的资源,适时的点拔、适度的扶放,那不是更事半功倍吗!
看过一本书《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它通过对三十位微软亚洲研究院中国小子的研究得出了与传统教育观念完全不同的结论,其中有几条:他们全都有一个充分发展独立意志的过程;他们全都在关键的时候遇到了优秀的老师;他们快乐,享受学习,而不仅仅是完成学习。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真实的学习状态,巧用孩子的独立思维,我们是不是也能向这几条靠近呢!有时课堂中的等一等,就能让我们的孩子享受学习,让我们自己享受教学!
(刘锦,镇江市八叉巷小学,212003)
老师不再说“你说的就是……”
一节五年级《小数乘法》的课堂上,例题每千克苹果0.8元,3千克这样的苹果多少元?面对0.8×3的小数乘法如何计算,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孩子说用0.8 0.8 0.8得2.4,用加法解决乘法,是个不错的方法。另一个孩子说:“用乘法竖式计算,把0.8的0和小数点都不看,看作8,用8×3……”,孩子还没说完,老师急忙接上去说:“噢,你就是把0.8元看作8角,8角×3是24角,24角就是2元4角。”终于这节课的关键点被老师抓住机会拽了出来,老师满意了,放心了,因为这个孩子不大会说的要点揭示了,教学任务顺利进行着。
我们静心思索,孩子真的是这么想的吗?其实很多孩子在这里并没有想到用单位名称换算的方法来帮助计算,而就是孩子的第一感觉,他就是觉得把0.8这个小数看作整数8进行计算比较方便,为了使结果一致,所以还要把小数点还回去。这种方法不好吗,非要用到具体情景吗,我们的计算还是针对算式的多,在最后总结计算方法时都是从具体情境中脱离出来,寻求到一种普遍适用的法则。对于这样的一种情况老师等等又何妨,让孩子把他真实的想法说完,学生展现的抽象的数学思维一定会让我们为之赞叹。
不只这一幕,课堂上,在很多时候,老师都会很着急地代替学生说,或者把学生不同的方法拉到自己想要的方法上。是完成教学任务重要呢,还是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重要呢,答案不说自明!苏教版教材的编著者特级教师李继锋曾介绍过,教材中呈现的方法并不是孩子们都能想到的方法,有的是要向孩子介绍的。所以我们并不需要都借孩子的嘴把每一种思路都说出来。
尊重孩子真实学习状态,相信我们会拥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等你画完再请你汇报……
一节五年级《找规律》的数学课中,例1是引导孩子发现图中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基本规律(初步认识周期)。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得出结果,再到小组里交流,展示多种方法:有画图表示,有用奇偶数来列举推算,有用除法计算看余数的方法。在第一次教学中老师发现孩子一开始就说出了除法计算,但是要让全部同学都理解不能丢弃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设计了练习纸有画一画、推一推、算一算。于是孩子们的思维被引导得很好,能由具体到抽象,又直观地感受了算一算的算式意义。应该说到这里孩子的探索空间都被安排得很好,孩子们的思维也表现得不错。
接下来在试一试中,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题目。精彩就要开始了:老师请一个孩子汇报,这个孩子说:“我在画还没画好呢!”老师可能并不想请画一画的孩子汇报,因为今天《找规律》这节课重点是用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例题里画就行了,已经出示了除法算式的方法,在试一试中就可以直接运用了,不需要再用画一画这样比较麻烦的方法了。但是孩子已经说出来了也应该肯定,于是老师不想多耽搁时间,就站到了孩子的面前让孩子快速画好,匆匆展示了一下便进入了除法算式的方法。
我不禁一声叹息,这位老师等等又何妨呢,她可以不要急催这个画一画的孩子迅速画完汇报,而是让孩子坐下来继续画完,并对她说:“等你画完再请你汇报!”这样这个孩子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大家也不浪费时间。等讲完除法算式的方法,再请她汇报,这样可以一举两得:第一验证一下除法算式方法的结果是正确的,第二从速度上和烦简程度上说明在这样的情况下除法算式的方法要方便,简洁,不就自然地优化了方法吗!
教育是“教人求真”的。作为一门理性的科学,数学教学当更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期待往往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选取学生正确的想法或答案,而对错误“视而不见”,这位老师虽然获得了一个自己不想要的答案,但她很尊重孩子的想法,只是尊重和善用还是有一点距离,如果我们把真实的学习状态转化为有利于我们的学习的资源,适时的点拔、适度的扶放,那不是更事半功倍吗!
看过一本书《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它通过对三十位微软亚洲研究院中国小子的研究得出了与传统教育观念完全不同的结论,其中有几条:他们全都有一个充分发展独立意志的过程;他们全都在关键的时候遇到了优秀的老师;他们快乐,享受学习,而不仅仅是完成学习。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真实的学习状态,巧用孩子的独立思维,我们是不是也能向这几条靠近呢!有时课堂中的等一等,就能让我们的孩子享受学习,让我们自己享受教学!
(刘锦,镇江市八叉巷小学,2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