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日出》:印象主义和爱国主义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勒阿佛尔(Le Havre)是法国北部上诺曼底大区塞纳省的一个海港,位于英吉利海峡塞纳河口弯的右岸。生活在1870年代的法国人都知道,勒阿佛尔是全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仅次于马赛的法国第二大港,它每年吞吐2500多艘船只,输送270万多吨棉、糖、机器和其他货物,是普法战争之后象征民族复兴的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城市。
  勒阿佛尔吸引过不少文学艺术家,作家奥诺瑞·巴尔扎克、居伊·德·莫泊桑、埃米尔·左拉,画家让·卡米耶·柯罗、居斯塔夫·库尔贝、欧仁·布丹等,都曾在这里获得创作的灵感。莫奈对这里也很有感情。
  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出生于巴黎,6岁时便随家移居勒阿佛尔,1851年入勒阿佛尔艺术中学。1856年左右,莫奈在诺曼底的海滩上遇到风景画家布丹,接受布丹的教导,以“室外”作画开启他的艺术生涯。成名后,莫奈虽然去了国内外很多地方,仍不止一次回到勒阿佛尔,创作他的绘画,因为他爱画水,如他的一位传记作家说的,“莫奈是很少懂得如何画水的艺术家之一”。
  1868年,莫奈回到勒阿佛尔,画出一幅《勒阿佛尔的海》(The Sea at Le Havre)。画面“清凉的薄雾和细微的波浪,富有节奏地拍打着一叶小舟……对于这个在沙滩附近度过童年的印象派画家来说,觉得像老朋友一样的熟悉。”
  1870年、1872年和随后几年,莫奈又多次来到勒阿佛尔,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有六福油画描绘勒阿佛尔港:《进入勒阿佛尔港》(The Entrance to the Port of Le Havre)、《印象:日出》(Impression:soleil levant)、《日出(船舶)》(Sunrise (Marine))、《勒阿佛尔的商务船坞》(Le Bassin du Commerce, Le Havre)、《勒阿佛尔,离开港口的渔船》(Le Havre, B·teaux de Peche Sortant du Port)和《勒阿佛尔港口》(Port of Le Havre),从水面或俯瞰港口的酒店窗口,描绘了港口的黎明、白天、黄昏和黑夜。其中的《印象:日出》是最著名的。
  《印象:日出》描绘了勒阿佛尔日出时的景象:前景是两艘小小的划艇和作为点题的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中间画面上有更多的渔船,画面左侧的背景是高高竖起桅杆的快速帆船,背后朦胧状的不是树木,而是汽船和轮船的烟囱,右边直指天际的是另一些船桅和烟囱的轮廓。为了显示工业化的特征,莫奈消解了码头左侧原有的房屋,以保持背景的清晰。这显然不是一幅描绘自然的风景画,而存有更深的寓意.
  莫奈在一次接受采访谈到《印象:日出》的创作时说,他这幅画描绘的是他从窗口俯瞰勒阿佛尔港的景色。另外,在说到1874年的那次展览时,他也回忆说:
  我提交的是在勒阿佛尔完成的从我窗口看到的薄雾中的太阳……他们要我为编目取一个题目。勒阿佛尔一瞥是通不过的,于是我回答说:“就是印象”。印象派就由此而来,而且闹出许多笑话……
  创作的时间,一般都相信画家本人在画作左下方的签名旁所标的“72”,即1872年。最大的可能,研究者对照勒阿佛尔的气象报告,认为是这年的1月21—25日或11月11—15日最符合画面所描绘的“薄雾中的太阳”,其他的时间段,尤其是秋季和冬季的几个月,诺曼底海岸普遍都是恶劣的天气,可能性不大。
  从17世纪开始,法国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向政府主办的先是不定期、后来每年一次的艺术展览会“沙龙”(Salon)提送,作品或“入选”或“获奖”都由官方决定,取舍和评论常有偏见,一些优秀作品还往往被拒绝参展。莫奈对此深感烦恼。他多次联络艺术家朋友,自行出资来举办展览会,得到他们的赞同,最后决定在1874年1月宣布成立“无名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Société anonyme des artistes peintres,sculpteurs et graveurs),并选择在官方展览会前两个星期的4月15日为开幕日期。
  莫奈和友人精心策划,租下巴黎最为人知的艺术场所之一的卡普辛大道35号二楼著名摄影师纳达尔(Nadar)的原工作室为展览场所,并将它装饰成时尚的画廊,同时向媒体、艺术批评家和朋友发布公告。
  画展如期在1874年4月15日揭幕,于5月15日结束,共展出莫奈、德加、毕沙罗、雷诺阿和西斯莱等30位画家的200多幅作品,观众超过4000人,包括一些对画家不表同情的批评家。
  正如所知,这次画展遭到批评和嘲讽。路易·勒罗瓦(Louis Leroy,1812-1885)的名字是常被提及的。
  勒罗瓦是一位版画家、油画家和剧作家,作为法国讽刺报纸《喧噪》(Le Charivari)的艺术批评家,他在1874年4月25日《喧噪》上发表评论文章《印象主义者的展览会》(The Exhibition of the Impressionists)。在这篇文章中,勒罗瓦通过两个持怀疑态度的评论家的对话,对参展的画作,如雷诺阿的《舞女》、毕沙罗的《耕后的田地》、西斯莱的《一个果园》、塞尚的《缢死者之屋》和德加的《洗衣妇》等,都一一进行抨击。他对莫奈的《印象:日出》,也尽挖苦之能事:
  《印象:日出》
  印象——我确信不疑。我正在告诉我自己:既然我已经感受印象,就必须有一些印象在其中……多么自由自在,多么轻易的手艺呀!毛坯的糊墙花纸比这海景更完整些……
  但是,这第一次印象主义的展览不但让巴黎第一次目睹了大规模前卫艺术家的独立展览,是对沙龙、学院和官方艺术的蔑视和直接的挑战;这展览让来自于《印象:日出》的“印象主义”作为一个新词,为人们所熟知。同时,展览还成為团结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一个象征,使印象主义成为艺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
  但是,《印象:日出》的意义还不止于此。马萨诸塞州大学的保罗·塔克提出,在讨论这次展览的时候,通常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没有注意到在有些批评家对展览进行严厉抨击的同时,有更多的人对它抱有好感。特别是
  我们还没有考虑到普法战争(1870-1871)之后的几年中这次展览与公众情绪的关系。而且我们也没有充分理解莫奈的《印象:日出》的意义。虽然它会成为嘲笑展览的例证,但也应把它跟1870年和1871年的灾难联系起来看。
  每个人都感觉到战争及其后果的严重性。一位记者在1872年1月写道:“刚刚结束的一年对法国来说将是最悲伤和最痛苦的年份之一。您必须回到五个世纪前去找我们历史上命运不济的一年……(“百年战争”中被迫签署《加来条约》)的1360年是相似处,不列颠条约对称凡尔赛条约”。由于被普鲁士人打败,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被迫赔偿50亿法郎,(激进分子建立的)巴黎公社的首都被毁,确实与“百年战争”中英国军队让法国屈膝投降时的恐怖类似。
  为了重现法国往昔的荣耀和权力,人们普遍呼吁全民恢复认真、刻苦、道德和爱国主义……
  塔克特别指出:“《印象:日出》是在必须看作同一背景的最相似的1872年画出的。它表现的是一个如批评家们呼吁的、让所有的法国人都因它而自傲的地点,一个似乎可以庆祝国家复兴实力和美丽的地点。事实上,这可以理解为是对莫奈的理想的最好陈述。”
  赞美印象主义画家莫奈,致敬热诚爱国者莫奈!
  注释:
  ①Jeanette M. Smith: The Sea at Le Havre Claude Monet, The Art of JAMA,March 3,2015。
  ②Donald W. Olson:Monet in Le Havre:Origins of Impression, Further Adventures of the Celestial Sleuth,2018。
  ③约翰·雷华德:《印象画派史》(平野等译文),第209—21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④Paul Tucker: The First Impressionst Exhibition and Monet’s Impression, Sunrise: A Tale of Timing, Commerce and Patriotism, Art History Vol. 7 No.4 December 1984。
其他文献
2018年9月1日-23日,“绢谷幸二作品展——爱与祈愿·丰穣之翼”开幕式和二阶俊博的和平外交轨迹——《大贺莲 花开世界》出版发布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出席,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日本著名画家绢谷幸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副会长石塚邦雄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等分别在活动上致辞。  开幕式上,二阶俊博宣读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致绢谷幸二的感谢信。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日本驻华大使横
期刊
1960-1970年代:“形成——绽放”  绢谷幸二生于日本古都奈良,从童年时期开始即受到奈良历史及佛教等艺术环境的熏陶,形成了丰盈的感受力。他立志成为一名画家并考入东京艺术大学油画专业,为其成为一名专业艺术家打下基础。在东京艺术大学求学期间,他画的油彩画是单色系的,画面构成是混沌的。后来他邂逅古典湿壁画,在恩师Bruno Saetti的建议下,前往威尼斯美术学院留学,开始真正地钻研湿壁画古典技法
期刊
安徽书坛上,汤永志有着很好的口碑。这一方面源于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与成就,另外源于他为人真诚、潜心书道。  汤永志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从小喜爱书法,有幸拜阮良之先生为师,深受良之先生艺品人品影响,浸淫在传统文化里,保持了一颗本真的心。  在老师的指导下,汤永志苦临历代诸家名帖,寒暑不移,经年不辍,经常每日练字数小时,写到忘情处,通宵达旦。他的书法以颜柳欧楷书为根基,学其颜体庄严雄伟的气派、雄强厚度
期刊
二十多年前就担任铜陵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汤永志,历经岁月的洗礼,把人生的感悟融入对艺术的理解中,通过将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受到同道们的赞许和敬意。  汤永志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习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篆刻理论家阮良之先生。他以颜柳楷书为根基,行书法二王,篆追《散氏盘》《毛公鼎》,隶宗曹全、史晨、衡方、乙瑛、礼器、张迁诸碑帖。三十多年的学书实践中,上溯汉魏,下窥唐宋明清各
期刊
我喜欢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去发现惊喜,特别喜欢野草这样的题材,它总是蕴藏着看不见的生命力。春夏里它绿意盎然,但在秋冬中,又将鲜绿色转化为褐绿色,然后枯萎之后又再生,这样的转化虽然一年复一年,但年年都不会相同。这样随着季节、气候不同的转变,有如自然界风格的转变,尤其是春天的风舞动着草原,草原随风起舞,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浪,有时急,有时缓,有时向前倒,有时向后仰,自己彷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的声音。草带给我很强大
期刊
志群篆刻功力与激情并峙,古意与时代双楫,于艺一道可谓日臻上乘焉,观后欣慰之际有所感言也。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乃志群之谓哉。  ——范正红(山东印社社长、山东财经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郑志群刻得磅礴大气,用刀如暴风骤雨,说其为齐鲁印风似不为过,因为山东作者似颇多这一类刻法。这一类刻法长处在于雄悍,缺陷在于偶然性大,有时候刀下迸裂的准确性不同,作品便有霄壤之别。郑志群作品应该称
期刊
泓丽女史以迥超常格的工笔花鸟步入画坛,不涉浮华、不追时风,静心于古典工笔花鸟典范,沉潜含玩而师古不泥,其作品深得宋代花鸟精谨雅致之风而彰自家宁静温婉之精神,这在当今浮躁功利的画坛显得殊为可贵。其所以如此,窃以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取法乎上,重视古法传承与经典意识;二是师法造化,善于观察自然花木的四时变化,深究其理法;三是回归传统,重视诗书画的全面修养。当然,泓丽女史的心性和慧悟靈心则是贯穿其中的“源头
期刊
周雅玲的花鸟画,工笔花鸟追求意笔之韵,写意花鸟呈现精微之笔,特别是她创作的“青花瓷”系列花鸟画,描绘的语境,是传统文人画的方式重新梳理与建构,注入现代审美精神,将传统情结融入现代人文环境的感怀,让观者浸沉于一种诗、书、画、印的营造中,而体味完整、纯粹的审美氛围,充溢着诗性、诗意、诗情的隽永意境,令人心动、钦佩不已。  中国花鸟画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陶器和玉器上的动植物
期刊
对话时间:2018年6月27日、7月6日、7月8日、7月9日、7月11日、7月13日  对话地点: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水木轩小区王超尘先生寓所  访者说明:作为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的湖南书坛代表人物,王超尘先生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在湖南省书协副秘书长吴萍女士的引领下,我与王先生在他的寓所第一次见面。王先生虽然行动有点迟缓,但他的思维极为敏捷。特别是谈到书法创作和他个人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王先生的记忆
期刊
茂林修竹,亭亭如盖,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不至苏州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賞国城画作,怎知山水之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以此北宋王通叟的佳句来形容其山水画作,是真再合适不过了。因此,我认为:明山延北郭,秀水绕东城,余国城的山水作品实为精品。  “天际霞光入山中,山中天际一时红”, 细品画作《日出》,利用重彩及渲染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红日东升,秋高气爽的金秋清晨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