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之母——伊莎朵拉·邓肯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m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保守与传统的叛逆者,以毕生的精力和最大的勇气打破社会的陈规旧俗追求完全的自由;她是降临人间尽现艺术极致的仙子,举手投足之间无一不让人们被其精湛而又自然的舞之魅力深深打动;她更是饱经苦难却永不言败的精神感召者,无数次涅磐又无数次浴火重生,在绝望深渊中依旧对信念不离不弃坚定地开出更加绚烂夺目的人生之花,强烈地震撼并影响着世人!
  她就是伊莎朵拉·邓肯——被誉为“现代舞之母”的传奇女性。
  
  历 程
  
  伊莎朵拉在艺术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对她的舞蹈如此评价:“这不是一般的才能,而是真正的天才……是至高无上的完美无缺的艺术。”只是她的生命历程太短暂,让人不能不扼腕叹息。
  1877年5月26日,伊莎朵拉出生于旧金山海边的一个平凡家庭。由于靠教授音乐谋生的母亲对他们兄妹四人的成长并未多加限制而是任其自然发展,加之家境的贫寒,伊莎朵拉小小年纪就培养起了独立特行的个性。对崇尚自由的她来说,自己真正的启蒙教育不是来自刻板的学校教育,而是每晚母亲给他们的文学音乐熏陶。伊莎朵拉生来具有艺术天赋,6岁开始就教小伙伴们跳舞,到10岁时便已具备了谋生能力;12岁时她还和姊妹组织小剧团巡回演出,效果颇佳。
  1899年,22岁的伊莎朵拉和家人前往芝加哥寻求发展。初到时无人知晓,迫于生计她不得不违背初衷去跳低级的商业舞蹈。虽然后来有过转机,但由于当时主流社会狭隘的等级观念,被认为是次等公民的伊莎朵拉最终还是无法发挥才华。
  转年,不甘被埋没的伊莎朵拉再次踏上旅途去往欧洲,梦想在那里开辟出自己的天地。在首站英国,遇上了演员坎贝儿夫人,伊莎朵拉才从长期的失意中被拯救。但她虽被社会名流赏识,却始终得不到剧场经理的认可。不久她到了法国,在艺术之都巴黎,伊莎朵拉一面为上层阶级献舞,一面流连于各个博物馆,还结识了波利涅王子夫妇、雕塑师罗丹和剧作家巴塔耶等人,进入了巴黎最高的知识艺术阶层核心,汲取了不少文化精髓。著名文艺家卡里埃就向众人宣布过:“这位年轻的美国姑娘将改造全世界!”伊莎朵拉还追随过现代舞先驱之一的富勒,受益匪浅。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与积淀,胸有成竹的伊莎朵拉到了布达佩斯和剧院签约,第一次在普通大众面前跳舞,结果是出乎意料的成功。春暖花开的布达佩斯每晚都迷醉在她优美的舞蹈魅力当中,尤其当她即兴舞出史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时,整座城市成了掌声雷动、花开如潮的狂热世界。不久她又抵达德国,在慕尼黑神圣的“艺术之家”和凯姆厅的演出成为轰动一时的艺术盛事;而在柏林的演出也是一举成功,她被疯狂的观众尊为女神,人们甚至欢呼着代替马匹拉着她的马车把她送回饭店。
  在布达佩斯和德国的表演之后,超然的伊莎朵拉却没有趁势继续演出以获声名,而是踏上了自己的朝圣之旅:希腊之行。她和家人在希腊建立神殿、组织了一支有着天籁之音的10个男孩的合唱队,不惜金钱和精力的巨大付出,只为人性回归到最初的宁静与自然。可最后由于财力问题,希腊的浪漫生活终究成了一个存在于记忆的美丽梦幻。
  但之后的伊莎朵拉,经过生活的磨练变得更加理智和深刻,她完全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她在拜罗伊特加入大师瓦格纳的歌剧《唐怀瑟》的演出,以自己激情澎湃的舞蹈将大师的意想发挥得淋漓尽致。1905年初,她首次奔赴俄罗斯表演,就打破了那里芭蕾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间接推动了俄罗斯芭蕾的现代化进程。接着伊莎朵拉在柏林为平民小孩创建了自己的第一座舞蹈学校,用全新的强调自然的教学理念培养出了40个优秀的舞者。1908年重返美国故土的伊莎朵拉虽初时受挫,但她的舞蹈最终令美国随之舞动了起来;罗斯福总统说:“她就像是个纯真的孩子,在晨光中舞着,采撷着她梦幻中的花朵。”伊莎朵拉用舞蹈,使自己的生命大放异彩。
  1913年,在巴黎正值事业颠峰的伊莎朵拉遭遇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她的两个孩子因车祸身亡。痛失爱子的伊莎朵拉肝肠欲断濒临崩溃边缘,曾一度舍弃了她的生命之源——舞蹈。所幸的是,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伊莎朵拉最终站了起来,又在巴黎建了一所舞蹈学校,还打算编演好些著名剧本,她用这样的方式继续书写自己的人生。
  1927年9月14日,住在法国南部的伊莎朵拉撰写回忆录时,在一次汽车意外事故中匆匆离去。那短暂却充满了传奇的生命如陨石一般坠落了,从此人类文明史上的那道绚丽光芒就此黯淡……
  
  爱 情
  
  伊莎朵拉始终强调艺术只有充满感情才会被赋予灵魂,而她对自己不够完美甚至苦难重重的生活依旧饱含着强烈热情。她一直都勇敢而无畏地去拥抱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情。
  伊莎朵拉的倾城华颜和独特魅力曾令无数才子名流仰慕。早年在芝加哥时,年轻单纯的伊莎朵拉和一个名叫“姆拉斯基”的45岁贫穷波兰人相爱,后来虽得知对方已经结婚,可接到他战死沙场的噩耗,伊莎朵拉仍像挨了致命一击。初次在布达佩斯演出时,伊莎朵拉爱上一位男演员,差点为其放弃自己挚爱的艺术。而在拜罗伊特为歌剧《唐怀瑟》准备的期间,她又和一名叫做“汉瑞席·塔德”的艺术家坠入了爱河,虽然两人之间没有越矩的行为,纯粹是精神恋爱,但它也足以令深陷其中的伊莎朵拉像任何一个恋爱中的女子一样神魂颠倒。就连意大利被众多女子所爱慕的风流才子邓南遮也曾执着追求过伊莎朵拉,可伊莎朵拉虽被他吸引,但因好友杜丝的缘故,她始终拒绝他。
  伊莎朵拉的身边一直不缺卓越的追求者,但对她来说也许最值得铭记的只有三人:戈登·克雷格、派力斯·辛格和叶塞宁。
  剧场设计师克雷格是伊莎朵拉心目中最完美的女人——演员艾伦·泰丽的儿子,他和她相遇在柏林。第一次见面,双方就被彼此的横溢才华所吸引,渐生爱慕;他们息息相通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如同柏拉图笔下的“同一个灵魂的两半”。伊莎朵拉为他生下女儿黛尔蒂,未婚先子在当时是社会的异端之举,但伊莎朵拉高举自由恋爱的旗帜,在柏林的音乐厅举行演讲,宣称自己的舞蹈是解放的艺术并争取女性应有的权利。可虽然克雷格相当理解她,但他却有大男子主义并且对工作格外疯狂,伊莎朵拉最终忍痛与之分手。
  伊莎朵拉和生产缝纫机的百万富翁派力斯相恋是在她30岁的时候。派力斯慷慨大方,给了伊莎朵拉的事业很大的支持;长久以来都是独自奋斗的伊莎朵拉找到了一块疲惫心灵的栖息之地,生下了他们的儿子派区克。但是他们却由于理想目标不同,伊莎朵拉始终不能和他达到灵魂交流的境界。最后因为误会和嫉妒,派力斯离开了她。
  伊莎朵拉幼年时父母离异,家庭的阴影和当时女性不平等的地位,让她一直对婚姻有种恐惧。她渴望心灵的自由,追求女性应有的幸福,她唯一接受的是允许夫妻两人有相对自由的苏维埃政府的婚姻法规。她唯一一次婚姻的男主角,便是俄国诗人叶塞宁。但仅仅2年之后,他们便分手了。
  伊莎朵拉是个漂泊的女子,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精神上。这样的女子其实最需要感情的滋养,她拒绝婚姻实则是对被束缚和女性奴性地位的恐惧。她在内心深处是那么地渴望温暖,所以才会一次又一次无所顾忌地去爱,哪怕结果是悲哀。她一次次地执着于爱情,却又一次次地被伤得鲜血淋漓,即便是幸福,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炫目却短暂得不能够细数。
  感召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看见伊莎朵拉的鲜活舞姿,只能凭借文字图画资料和她的艺术继承者去想象那种妙不可言、惊心动魄的美。但是她的精神却是不灭的永恒宝藏,我们在受其感召的同时,也可以领悟到她毕生主要的两个理念:其一,追寻天然和自由,回复往古的健康之美以此开启未来;其二,在苦难中不言放弃一次次傲然立起,化苦难为下一次生命高度的奠基石,完成华丽的蜕变。
  伊莎朵拉天性就有一种挣脱束缚尽情遨游的浪漫情怀,而后天环境更是炼成了她那种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豪迈激情。她蔑视世俗陈规,标榜女性解放,肯定自我的价值,崇尚本性流露的艺术。她说:“真正的艺术来自于人类的精神,不需要其他外在的装点。”因此她拒绝芭蕾式的精美空洞,认为那是一种压抑了本性矫揉造作的木偶艺术;她要开创的是具有希腊式的健康和丰富情感的舞蹈之艺。每次跳舞之前,她都会完全沉下心来静静聆听音乐最原始的悸动,然后她的身子因韵律的起伏激荡而膨胀起来慢慢复苏,情不自禁地想要回应音乐的呼唤并与之一同欢笑或是流泪——她的舞蹈就是这样随着内心情感的收放而诞生的!她还沉醉在无数的艺术瑰宝之中吸取其精华:从希腊浮雕上找到表现人体特质的方法,从康德的《纯理性批判》里寻求一种有纯粹之美的动作,把从波拉切利的《春天》中产生的甜美新生之感融入艺术,创造出了《未来之舞》……
  伊莎朵拉一直追寻天然的美而拒绝抑制,要以这样的舞蹈传达出人体最本真的神圣!她希望美国的孩子能够挥洒自如地舞出自己的情感,舞出先辈们拓荒者的语言,舞出美国的内涵!
  另一面,伊莎朵拉虽然力拒婚姻但总是渴望着被人爱和去爱人。即便被许多以失败告终的爱情伤得遍体鳞伤可仍不能阻止她的热情。她一次次走向爱的祭坛,不动容不退缩,于静默中已让我们看到了庄严。但是失去爱子的绝望和悲哀却令她再也无法承受,几乎被那突如其来的打击彻底击垮,不再目光炯炯,而一度独居祈求宁静。然而,让人们欣慰的是伊莎朵拉最终还是挺了过来。这是怎样的坚定意志!伊莎朵拉的理想是复兴失传的舞蹈艺术,她在最痛苦黑暗的时候仍然没有忘记这一历史性的使命!她目睹过穷苦百姓暗无天日的不幸,也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暴虐,那些太过悲惨的真实让她从艺术的梦幻中震惊了过来。她以诚挚悲悯的情怀面对着人类深重的苦难感受着他们内心的恐惧,她甘愿为了人民扎根于现实的土地。因为她的良知与济世精神,令她心中充满了无以言表的愤怒和怜悯。她觉得自己的悲伤与之相比显得那样微不足道。她爱这个世界和人民,她曾发誓要尽毕生之力服务人群尤其是低层的人民。这一崇高理想使她最终超越了个人的伤痛,昂首以傲然之姿走出了阴影追求光明与自由——这一点,足以令我们敬仰!
  伊莎朵拉说:“我将一切哀伤、痛苦以及对爱情的幻灭,都转化成艺术。”她的确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强者姿态。她的一次次超越,都影响到了自己的艺术造诣使其趋向完美。尤其是失去孩子之后,她曾经的轻盈空灵之姿被缓慢、大幅度又坚定的动作所取代,以最少的动作表现出了最多的内容,尽显其姿势的贲张张力。那一个个饱含着慷慨之情炉火纯青的舞姿充满了希腊悲剧式的崇高感,深深地撼动了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净化了人的灵魂,仿佛台上真的是一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
  伊莎朵拉身为一名舞者,也许她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次无与伦比的舞蹈:于不幸的谷底完成华丽耀眼的转身,尽现其生命的张扬和蓬勃!在她那般艰辛却又完美的蜕变中,我们可以依其姿态寻其当年的足履,然后一定会热泪盈眶;因为这个女子,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动。她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颠峰的典范,更是赋予了我们心智上的启迪与精神上的超脱。
其他文献
2005年2月初,笔者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作为语言学高级访问学者只身来到了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堪培拉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和研究。尽管我有着在美国学习一年多的“西方文化冲击”经历,但初来乍到堪培拉,从隆冬季节突然置身于炎炎夏日,太阳转到北边,车辆左边行驶,房屋都掩映在绿树丛中,路上只见车辆,不见行人,还是着实令我晕头转向。  堪培拉位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开阔谷地上,这里阳光多,雨水少
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有3座最著名的综合性艺术宝库——卢浮宫、奥塞博物馆和蓬皮杜文化中心,经过参观、对比和思考后,我确认它们是展示人类艺术的三部曲。何谓三部曲?《辞海》有释文曰:“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联贯的文学作品。”上述三大艺术宝库的内容正是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联贯的,因此借用“三部曲”以概括它们之间的关系,想必还是合适的。  卢浮宫最古老, 1190年兴建于市中心塞纳河的右岸,原为存放王室档
泡菜    国内许多所谓的“正宗韩国泡菜”其实都不正宗。因为那都是用中国人的泡制方法和调味料做出来的,和真正的韩国泡菜相去甚远。韩国被人称为泡菜缸里长大的民族,他们泡制泡菜的方法和我们确有不同。在韩国,泡菜中最重要的调料是蒜,而在中国泡菜中醋和辣椒是必不可少的。用蒜做调料腌制的泡菜既有酸味又有淡淡的辣味,既不辣嘴又能杀菌,吃多了也不觉得口干舌燥,故而在韩国大受欢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随诊流程再造。 ·研究健康管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康复作用。 ·探讨社区医疗单位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康复
将图像传送至远方的技术并非通常认为的是战后的发明。电视的萌芽可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不少国家都进行了实验。例如,早在1880年,苏黎世大学学生、俄国人普罗菲列·巴赫梅季耶夫(1860-1913,俄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曾设想能通过电视把静态图像发送出去。19世纪的最后20年里,就有25个已具备现代电视雏形的设计注册专利,其中,俄罗斯占5项。  创造发明的构想往往远远超前于当时的技术
摘 要:新形势下,日本关于猴的民间信仰受到了道教、佛教等外来文化内涵的影响,展现了较强的广泛性。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可以在日本民俗中的“猴”信仰及其传承的过程中,揭示出日本文化的演变与形成。从侧面反映出日本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层次。因此,本文以日本猴信仰与神佛融合的主要内容为出发点,进行展开分析。接着,探究了厩神与庚神信仰在日本的传承问题。然后,结合日本民间故事中的猴传说,总结出猴的俗信与民间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