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母语的迁移作用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母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都有体现。本文将对二语习得中关于母语迁移的已有研究作简单综述。
关键词:二语习得; 母语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1. 引言
语言迁移问题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至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的中心问题”(Odlin, 1989)。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是众多语言学家及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寮菲, 1998)。
不少外语教学者和学习者认为,运用外语思维有助于学习外语(刘东虹, 2002),这已成为一些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如沉默法、自然法、全身反应法,他们想方设法阻止学生使用母语策略,认为使用母语策略会导致负迁移( Cohen, 2000) 。
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自20 世纪40、50 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母语迁移研究者们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Corde和Krashen (Krashen, 1982) 把母语看成是一种学习者策略,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母语干扰”不是来自负迁移,而是源于“借用母语”。当学习者由于缺少必要的第二语言知识而出现交际困难时,就会求助于母语来弥补这种不足。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就易学,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 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跨语言的差异来确定(Lado, 1957)。上世纪60、70 年代,实证研究开始兴起。实证研究发现,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具有相似的发展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不总是源于跨语言的差异,也不总能够为对比分析所预测到。进入70 年代后期至80、90 年代,随着实证研究不断发展,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
由于语言迁移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语用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所以语言迁移研究不仅注重对比分析,而且关注语言迁移的语用环境、认知心理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本文拟就第二语言习得中近50年的母语迁移研究做简单回顾。
2. 母语迁移理论背景
起初,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主要指已获取的技能、知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新知、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在二语习得的长期发展研究中,语言迁移也收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Odlin, 1989)。从更精确的角度上讲,学习者的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应该被称为“第一语言迁移”,以此来区别和其他语言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母语都是自然习得的,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其他语言的干扰和影响,是第一语言系统,对于这种习得我们并不需要进一步去阐述其过程;而第二语言的习得则不然,它是建立在学习者已习得的完整的第一语言系统的基础上的。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二语习得者难以摆脱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外语教学上称为语言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的虽然是跨语言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的还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所以语言迁移就成了母语迁移的代名词。
3.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
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Gass & Selinker,2001)。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已知的知识、经验对于学者正在习得的知识产生正面影响,它就是正迁移;反过来,如果我们已知的知识、经验对于学者正在习得的知识产生消极影响,它就是负迁移。即当母语( L1) 规则与目标语( L2) 规则相同时,迁移可为积极的,而当L1与L2之间出现差异时,迁移多为消极的。
4. 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
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分为两类: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4.1 语言因素
语言迁移研究发现,母语迁移会出现在音位、词汇与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各个语言子系统中,其中以音位层面上的影响最为明显。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外国腔” 便是最好说明(唐承贤, 2003)。导致外国腔的主要原因有母语和目的语在音素总藏上的差异、两种语言表现出的不同发音特征或学习者较差的语际识别能力。
在词汇方面,由于东西方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中有许多看似对等但实际意义有差异的词语。此外,英汉语词汇都有它的搭配习惯、搭配范围,若不了解这些,就容易把汉语的词汇错误地迁移到英语中。如果母语与目的语为亲属关系,那么两种语言中的“同源词”会有助于学习者习得目的语的词汇。在词法方面,母语迁移可能在“零对比”的情况(某一范畴第二语言有而母语没有)下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英语名词的复数一般需加- (e) s,而汉语名词的复数通常为零标记,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交际时常会忽略英语的复数标记。( 桂诗春, 1992)。
在句法方面,母语迁移在词序、关系从句和否定结构上也常会出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副词修饰谓语动词时位置多半不同。汉语中副词用于动词的左边,如“我很喜欢你”,而英语中副词主要用在动词的右边,通常在句尾,如“I like you very much”。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时可能会把汉语的词序迁移至英语中,说:“* I very (much) like you”。
跨语言的语篇差异也会导致语篇上的母语迁移。英美人的语篇模式多呈直线式,语篇往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提出论点,接着以直线方式向前推进。而东方人的语篇模式多是迂回式,语篇开始往往从相关外围问题入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由于中国学生往往缺乏对东西方人的语篇模式差异的认识,容易出现语篇上的负迁移。但是,总体上看,语篇上的迁移研究发现还很少,这可能是因为跨语言的语篇研究更为困难(Odlin, 1989)。 4.2 非语言因素
除语言因素外,许多非语言因素也会影响母语迁移,比如社会因素、语言距离与心理类型学因素、发展期因素以及其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及交际语境因素影响迁移发生的场合和程度。Odlin将社交场合分为“焦点场合”和“非焦点场合”。前者指正式场合,里面的交际参与者会更注意维护目的语的标准性,而将使用母语形式视为有损自身形象,因此负迁移很少出现。而后者指非正式或自然场合,这时交际参与者可能不大关注目的语的标准性,而是自由地借用母语以增进交流和理解。干扰性相对较大。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学习者的负迁移就不如在课堂外那么普遍,即便出现,也可能会得到及时纠正,而在焦点场合正迁移的可能性会相应增加。
语言距离也可制约母语的迁移。语言距离可以视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即两种语言间的实际差异程度,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心理语言现象,即学习者自己认为母语与目的语间的差异程度,这就是Kellerman(1977)所称的“心理类型学”。心理类型学反映了学习者对语言距离的心理感觉,可能会与语言的实际距离存在差距,并且和心理语言标记共同作用,影响学习者迁移母语。一方面学习者会根据自己建立的心理类型学来决定是否迁移母语,另一方面学习者的这种心理类型学会随着第二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随时迁移母语中的某些形式,而不会迁移另外一些形式。由此可知,母语迁移是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尤其是当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心理感觉在随时变化时就更是如此。
母语迁移何时发生与学习者所掌握的第二语言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个“重构连续体”(Corder, 1978);第二语言习得始于学习者的母语,随着习得的进展,学习者的母语逐渐被第二语言所替代,从而最终接近或达到操该语言的本族语者的水平。根据Corder这一观点,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早期要比在中、后期明显。
母语迁移还可能会受到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年龄、母语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5. 结语
综上所述,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是个复杂的现象,并不是一种语言习惯简单地被另一种语言习惯所取代,造成迁移的原因也不只是语言的对比差异,涉及多种因素。母语迁移研究对了解外语学习的特点、指导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对待母语影响的问题上,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由于母语与目标语存在差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又要看到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带来的正面影响,以期可以更好地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
[参考文献]
[1]Corder, S. P. A role for the mother tongue [ A] . In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 [C] . Ed. Gass, S. and L. Selinker. Rowley, Mass. : Newbury House, 1983.
[2]Gass, S. M. & Selinger, 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 [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1.
[3]Kellerman, E. Towards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 Interlanguage Studies Bulletin 2 (1977): 58- 145.
[4]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5]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
[6]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7]桂诗春. 认知与外语学习[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 4): 2-9.
[8]寮菲.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2): 58- 64.
[9]刘东虹. 大一学生写作中的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J]. 外语教学, 2002, (4): 62-66.
[10]唐承贤.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报, 2003, (5): 37-42.
关键词:二语习得; 母语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1. 引言
语言迁移问题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至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的中心问题”(Odlin, 1989)。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是众多语言学家及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寮菲, 1998)。
不少外语教学者和学习者认为,运用外语思维有助于学习外语(刘东虹, 2002),这已成为一些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如沉默法、自然法、全身反应法,他们想方设法阻止学生使用母语策略,认为使用母语策略会导致负迁移( Cohen, 2000) 。
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自20 世纪40、50 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母语迁移研究者们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Corde和Krashen (Krashen, 1982) 把母语看成是一种学习者策略,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母语干扰”不是来自负迁移,而是源于“借用母语”。当学习者由于缺少必要的第二语言知识而出现交际困难时,就会求助于母语来弥补这种不足。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就易学,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 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跨语言的差异来确定(Lado, 1957)。上世纪60、70 年代,实证研究开始兴起。实证研究发现,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具有相似的发展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不总是源于跨语言的差异,也不总能够为对比分析所预测到。进入70 年代后期至80、90 年代,随着实证研究不断发展,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
由于语言迁移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语用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所以语言迁移研究不仅注重对比分析,而且关注语言迁移的语用环境、认知心理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本文拟就第二语言习得中近50年的母语迁移研究做简单回顾。
2. 母语迁移理论背景
起初,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主要指已获取的技能、知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新知、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在二语习得的长期发展研究中,语言迁移也收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Odlin, 1989)。从更精确的角度上讲,学习者的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应该被称为“第一语言迁移”,以此来区别和其他语言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母语都是自然习得的,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其他语言的干扰和影响,是第一语言系统,对于这种习得我们并不需要进一步去阐述其过程;而第二语言的习得则不然,它是建立在学习者已习得的完整的第一语言系统的基础上的。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二语习得者难以摆脱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外语教学上称为语言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的虽然是跨语言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的还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所以语言迁移就成了母语迁移的代名词。
3.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
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Gass & Selinker,2001)。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已知的知识、经验对于学者正在习得的知识产生正面影响,它就是正迁移;反过来,如果我们已知的知识、经验对于学者正在习得的知识产生消极影响,它就是负迁移。即当母语( L1) 规则与目标语( L2) 规则相同时,迁移可为积极的,而当L1与L2之间出现差异时,迁移多为消极的。
4. 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
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分为两类: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4.1 语言因素
语言迁移研究发现,母语迁移会出现在音位、词汇与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各个语言子系统中,其中以音位层面上的影响最为明显。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外国腔” 便是最好说明(唐承贤, 2003)。导致外国腔的主要原因有母语和目的语在音素总藏上的差异、两种语言表现出的不同发音特征或学习者较差的语际识别能力。
在词汇方面,由于东西方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中有许多看似对等但实际意义有差异的词语。此外,英汉语词汇都有它的搭配习惯、搭配范围,若不了解这些,就容易把汉语的词汇错误地迁移到英语中。如果母语与目的语为亲属关系,那么两种语言中的“同源词”会有助于学习者习得目的语的词汇。在词法方面,母语迁移可能在“零对比”的情况(某一范畴第二语言有而母语没有)下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英语名词的复数一般需加- (e) s,而汉语名词的复数通常为零标记,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交际时常会忽略英语的复数标记。( 桂诗春, 1992)。
在句法方面,母语迁移在词序、关系从句和否定结构上也常会出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副词修饰谓语动词时位置多半不同。汉语中副词用于动词的左边,如“我很喜欢你”,而英语中副词主要用在动词的右边,通常在句尾,如“I like you very much”。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时可能会把汉语的词序迁移至英语中,说:“* I very (much) like you”。
跨语言的语篇差异也会导致语篇上的母语迁移。英美人的语篇模式多呈直线式,语篇往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提出论点,接着以直线方式向前推进。而东方人的语篇模式多是迂回式,语篇开始往往从相关外围问题入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由于中国学生往往缺乏对东西方人的语篇模式差异的认识,容易出现语篇上的负迁移。但是,总体上看,语篇上的迁移研究发现还很少,这可能是因为跨语言的语篇研究更为困难(Odlin, 1989)。 4.2 非语言因素
除语言因素外,许多非语言因素也会影响母语迁移,比如社会因素、语言距离与心理类型学因素、发展期因素以及其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及交际语境因素影响迁移发生的场合和程度。Odlin将社交场合分为“焦点场合”和“非焦点场合”。前者指正式场合,里面的交际参与者会更注意维护目的语的标准性,而将使用母语形式视为有损自身形象,因此负迁移很少出现。而后者指非正式或自然场合,这时交际参与者可能不大关注目的语的标准性,而是自由地借用母语以增进交流和理解。干扰性相对较大。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学习者的负迁移就不如在课堂外那么普遍,即便出现,也可能会得到及时纠正,而在焦点场合正迁移的可能性会相应增加。
语言距离也可制约母语的迁移。语言距离可以视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即两种语言间的实际差异程度,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心理语言现象,即学习者自己认为母语与目的语间的差异程度,这就是Kellerman(1977)所称的“心理类型学”。心理类型学反映了学习者对语言距离的心理感觉,可能会与语言的实际距离存在差距,并且和心理语言标记共同作用,影响学习者迁移母语。一方面学习者会根据自己建立的心理类型学来决定是否迁移母语,另一方面学习者的这种心理类型学会随着第二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随时迁移母语中的某些形式,而不会迁移另外一些形式。由此可知,母语迁移是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尤其是当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心理感觉在随时变化时就更是如此。
母语迁移何时发生与学习者所掌握的第二语言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个“重构连续体”(Corder, 1978);第二语言习得始于学习者的母语,随着习得的进展,学习者的母语逐渐被第二语言所替代,从而最终接近或达到操该语言的本族语者的水平。根据Corder这一观点,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早期要比在中、后期明显。
母语迁移还可能会受到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年龄、母语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5. 结语
综上所述,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是个复杂的现象,并不是一种语言习惯简单地被另一种语言习惯所取代,造成迁移的原因也不只是语言的对比差异,涉及多种因素。母语迁移研究对了解外语学习的特点、指导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对待母语影响的问题上,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由于母语与目标语存在差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又要看到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带来的正面影响,以期可以更好地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
[参考文献]
[1]Corder, S. P. A role for the mother tongue [ A] . In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 [C] . Ed. Gass, S. and L. Selinker. Rowley, Mass. : Newbury House, 1983.
[2]Gass, S. M. & Selinger, 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 [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1.
[3]Kellerman, E. Towards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 Interlanguage Studies Bulletin 2 (1977): 58- 145.
[4]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5]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
[6]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7]桂诗春. 认知与外语学习[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 4): 2-9.
[8]寮菲.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2): 58- 64.
[9]刘东虹. 大一学生写作中的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J]. 外语教学, 2002, (4): 62-66.
[10]唐承贤.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报, 2003, (5): 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