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会概况
2012年11月21日至24日,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城市”第二届学校体育论坛暨教学研讨会在厦门英才学校和厦门十中隆重举行。本届“十城市”学校体育论坛暨教学研讨会是继2009年长春论坛后的第二次论坛及教学展示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十城市”体研会与厦门市教育学会主办,集美区教育局和厦门英才学校、厦门十中承办。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学校体育的继承与创新》,共有来自体研会13个会员单位的代表团和部分城市的观摩团参加。
二、现场展示课贴近新课标精神
本届大会共展示了中学4节、小学7节现场课。其中本次大会特邀的台湾高雄佛公国小的田径课和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武术课受到与会老师的极大关注,这也是本届大会的亮点之一。纵观本届大会的体育课堂教学,基本体现了2011修订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实效,充分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一定运动负荷的运动量是锻炼身体的基本保证,台湾高雄佛公国小张其洲老师上的“田径”课,利用呼拉圈进行各种跑的练习,整节课的练习密度达到60%左右,学生的练习强度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厦门英才学校的郑琳卿老师上的“耐久跑”课,结合人体的血液循环图,整节课的运动负荷也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2.关注技能,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的根本动力。厦门十中姜超教师上的“行进间运球”篮球课,在各种练习中始终抓住运球的动作要领,反复强调,使学生在各种练习中潜移默化的掌握了技术。成都四川师大附中李丹老师上的“肩肘倒立”课,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率也比较高。沈阳大东区辽沈街第一小学孙礌老师上的“跪跳起”作为一堂示范课已入选人教版的课例。
3.培养意志,突显运动对意志品质的作用
情感意志一直以来就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本次展示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北京新英才学校的牛奔老师和哈乐滨旭东中学的陈明娟老师的“武术”课,强调的武德教育、田径耐久跑项目的毅力培养、篮球项目的团队配合意识、技巧项目的同伴互助等均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4.巧用教具,体现教师的创新精神
简单的教具上出不简单的课是体现教师水平的一个检测点。台湾的田径课巧用呼拉圈,肩肘倒立课的小标志物,趣投课的海棉垫,藤球课的彩带等无不体现一物多用的创新精神。
5.拓展教材,展示地方校本特色
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是体现体育生命力的涌泉。昆明的藤球课选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合肥的空竹项目原来与“蹴鞠”、“荡秋千”同源,最早始于宫廷,是中国古代三大体育娱乐项目之一。这两个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改造之后符合中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体现了教师的继承与创新。
三、对今后体育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自2001年实验稿课标出台至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一年,集美区各中小学、英才学校的全体体育老师与全国中小学教师一道在这十一年当中和课程改革共同成长,经历了欣喜——困惑——反思的过程,在这期间,各种理念、观点碰撞交织。借此大会的召开,我们能够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的理念,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也对体育课堂教学有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1.体育课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太在意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选择的教学方法单调枯燥,重复进行,使学生虽然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学生的生心理特征,没有去研究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不同,使学生不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那么,要如何改变呢?作为教师就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上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十分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
2.体育课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在我国学校里,体育课的教学和评价采用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的方式仍然多见,这样使原来基础好的学生越来越好,基础差的则越来越差。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3.体育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体育课中均能学到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新课程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了解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教学,营造帮教的学习氛围,发挥好带差的作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2012年11月21日至24日,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城市”第二届学校体育论坛暨教学研讨会在厦门英才学校和厦门十中隆重举行。本届“十城市”学校体育论坛暨教学研讨会是继2009年长春论坛后的第二次论坛及教学展示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十城市”体研会与厦门市教育学会主办,集美区教育局和厦门英才学校、厦门十中承办。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学校体育的继承与创新》,共有来自体研会13个会员单位的代表团和部分城市的观摩团参加。
二、现场展示课贴近新课标精神
本届大会共展示了中学4节、小学7节现场课。其中本次大会特邀的台湾高雄佛公国小的田径课和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武术课受到与会老师的极大关注,这也是本届大会的亮点之一。纵观本届大会的体育课堂教学,基本体现了2011修订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实效,充分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一定运动负荷的运动量是锻炼身体的基本保证,台湾高雄佛公国小张其洲老师上的“田径”课,利用呼拉圈进行各种跑的练习,整节课的练习密度达到60%左右,学生的练习强度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厦门英才学校的郑琳卿老师上的“耐久跑”课,结合人体的血液循环图,整节课的运动负荷也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2.关注技能,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的根本动力。厦门十中姜超教师上的“行进间运球”篮球课,在各种练习中始终抓住运球的动作要领,反复强调,使学生在各种练习中潜移默化的掌握了技术。成都四川师大附中李丹老师上的“肩肘倒立”课,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率也比较高。沈阳大东区辽沈街第一小学孙礌老师上的“跪跳起”作为一堂示范课已入选人教版的课例。
3.培养意志,突显运动对意志品质的作用
情感意志一直以来就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本次展示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北京新英才学校的牛奔老师和哈乐滨旭东中学的陈明娟老师的“武术”课,强调的武德教育、田径耐久跑项目的毅力培养、篮球项目的团队配合意识、技巧项目的同伴互助等均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4.巧用教具,体现教师的创新精神
简单的教具上出不简单的课是体现教师水平的一个检测点。台湾的田径课巧用呼拉圈,肩肘倒立课的小标志物,趣投课的海棉垫,藤球课的彩带等无不体现一物多用的创新精神。
5.拓展教材,展示地方校本特色
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是体现体育生命力的涌泉。昆明的藤球课选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合肥的空竹项目原来与“蹴鞠”、“荡秋千”同源,最早始于宫廷,是中国古代三大体育娱乐项目之一。这两个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改造之后符合中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体现了教师的继承与创新。
三、对今后体育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自2001年实验稿课标出台至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一年,集美区各中小学、英才学校的全体体育老师与全国中小学教师一道在这十一年当中和课程改革共同成长,经历了欣喜——困惑——反思的过程,在这期间,各种理念、观点碰撞交织。借此大会的召开,我们能够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的理念,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也对体育课堂教学有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1.体育课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太在意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选择的教学方法单调枯燥,重复进行,使学生虽然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学生的生心理特征,没有去研究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不同,使学生不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那么,要如何改变呢?作为教师就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上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十分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
2.体育课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在我国学校里,体育课的教学和评价采用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的方式仍然多见,这样使原来基础好的学生越来越好,基础差的则越来越差。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3.体育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体育课中均能学到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新课程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了解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教学,营造帮教的学习氛围,发挥好带差的作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