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在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性也大。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稻株受害后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如果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则损失更大。
1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至抽穗前后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
叶鞘受害,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斑点。后渐渐扩大成椭圆形,边缘淡褐色,中央灰绿色,外围稍呈湿润状。湿度低时,边缘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多时,通常多个相互接合成不规则云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面的叶片发黄枯死。叶片上病斑与叶鞘上基本相似,常在中脉的一侧或两侧产生不规则的大型病斑。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扩展时,病斑呈污绿色,似开水烫伤,边缘不清楚,严重时的叶片很快青枯或腐烂。病情扩展缓慢时,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外围组织褪黄。茎秆受害,初生灰绿色斑块,然后绕茎扩展,可使茎秆一小段组织呈黄褐色坏死,严重的引起稻株折倒。
2侵染循环
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大量菌核落入田中,成为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春天灌水耕耙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在稻丛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稻株叶鞘上延伸并从葉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丝,也可侵染稻株水下部分及水面上的叶鞘。菌丝侵入后,少则1~2天,多则3~5天便出现病斑。发病后形成的病斑还可产生气生菌丝和菌核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
3发病因素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源数量、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和稻株生育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1栽培管理
肥料:凡偏施、迟施氮肥的,稻株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过早封行、封顶,湿度增大,并且稻体内碳氮比下降,纤维素、本质素减少,茎秆软弱,抗病力明显下降,因而很有利于病菌滋生,侵入和蔓延,特别是倒伏的稻株,更会促使病情加重。
灌溉:灌溉状况对纹枯病的发生发展影响较大。凡长期积水或深灌的田块,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湿润灌溉和适时适度烤田,使田间保持干于湿湿状态,稻丛间湿度较低,病菌气生菌丝的生长和蔓延便受到抑制。
密植程度:密植程度与纹枯病的发生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当密植到一定程度以后,每公顷栽插穴数和每穴插秧苗数越多,穴间和株间湿度越大,便越适于病菌的气生菌丝生长和蔓延。这是由于光照差,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造成抗病力下降。
3.2气候。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病害,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受该年份温、湿度的综合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X℃又有雨潮湿时,开始零星发病,在23~35℃并伴有高湿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特别是在28~32℃和97%以上的相对湿度时,最有利于该病蔓延危害。
3.3菌源基数。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上年轻病田,打捞菌核彻底的田或新垦田,一般发病较轻;反之,越冬菌核残留量大,初期发病就较重。但病情的发展则受田间管理、稻苗长势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更大。
4防治方法
防治纹枯病必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
4.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多数菌核浮于水面,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到田边或田角,可用打捞工具打捞、“浪渣”内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或晒干后烧毁。还应注意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拔除田中稗草,防止病稻草归田。
4.2湿润灌溉,适时烤田。必须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条件,在比较多肥密植的情况下,分蘖末期以前应以浅水勤灌,结合适当排水露田为宜;分蘖期及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使水稻青秀老健。
4.3合理施肥,增强抗病力。总的要掌握基肥足、追肥早,基、追肥比例恰当的原则。在施肥种类上,要以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切忌过施、偏施氮月巴。
4.4适期喷药保护。一般应在病害水平扩展阶段及时用药。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每公顷750克加水1125千克喷雾;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25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25~1500克加水1125千克喷雾。抗菌素主要是5%井岗霉素水剂防治效果比较理想,每次每公顷1500毫升,喷洒于禾苗下部。
(作者单位:150600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1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至抽穗前后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
叶鞘受害,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斑点。后渐渐扩大成椭圆形,边缘淡褐色,中央灰绿色,外围稍呈湿润状。湿度低时,边缘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多时,通常多个相互接合成不规则云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面的叶片发黄枯死。叶片上病斑与叶鞘上基本相似,常在中脉的一侧或两侧产生不规则的大型病斑。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扩展时,病斑呈污绿色,似开水烫伤,边缘不清楚,严重时的叶片很快青枯或腐烂。病情扩展缓慢时,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外围组织褪黄。茎秆受害,初生灰绿色斑块,然后绕茎扩展,可使茎秆一小段组织呈黄褐色坏死,严重的引起稻株折倒。
2侵染循环
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大量菌核落入田中,成为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春天灌水耕耙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在稻丛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稻株叶鞘上延伸并从葉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丝,也可侵染稻株水下部分及水面上的叶鞘。菌丝侵入后,少则1~2天,多则3~5天便出现病斑。发病后形成的病斑还可产生气生菌丝和菌核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
3发病因素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源数量、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和稻株生育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1栽培管理
肥料:凡偏施、迟施氮肥的,稻株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过早封行、封顶,湿度增大,并且稻体内碳氮比下降,纤维素、本质素减少,茎秆软弱,抗病力明显下降,因而很有利于病菌滋生,侵入和蔓延,特别是倒伏的稻株,更会促使病情加重。
灌溉:灌溉状况对纹枯病的发生发展影响较大。凡长期积水或深灌的田块,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湿润灌溉和适时适度烤田,使田间保持干于湿湿状态,稻丛间湿度较低,病菌气生菌丝的生长和蔓延便受到抑制。
密植程度:密植程度与纹枯病的发生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当密植到一定程度以后,每公顷栽插穴数和每穴插秧苗数越多,穴间和株间湿度越大,便越适于病菌的气生菌丝生长和蔓延。这是由于光照差,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造成抗病力下降。
3.2气候。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病害,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受该年份温、湿度的综合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X℃又有雨潮湿时,开始零星发病,在23~35℃并伴有高湿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特别是在28~32℃和97%以上的相对湿度时,最有利于该病蔓延危害。
3.3菌源基数。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上年轻病田,打捞菌核彻底的田或新垦田,一般发病较轻;反之,越冬菌核残留量大,初期发病就较重。但病情的发展则受田间管理、稻苗长势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更大。
4防治方法
防治纹枯病必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
4.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多数菌核浮于水面,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到田边或田角,可用打捞工具打捞、“浪渣”内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或晒干后烧毁。还应注意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拔除田中稗草,防止病稻草归田。
4.2湿润灌溉,适时烤田。必须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条件,在比较多肥密植的情况下,分蘖末期以前应以浅水勤灌,结合适当排水露田为宜;分蘖期及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使水稻青秀老健。
4.3合理施肥,增强抗病力。总的要掌握基肥足、追肥早,基、追肥比例恰当的原则。在施肥种类上,要以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切忌过施、偏施氮月巴。
4.4适期喷药保护。一般应在病害水平扩展阶段及时用药。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每公顷750克加水1125千克喷雾;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25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25~1500克加水1125千克喷雾。抗菌素主要是5%井岗霉素水剂防治效果比较理想,每次每公顷1500毫升,喷洒于禾苗下部。
(作者单位:150600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