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经济改变了社会发展模式,也使得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府统计工作面临了新的挑战
(1)政府的需求发生变化
在网络经济下,政府需要掌控全面的经济数据,加强宏观调控能力,更需要掌控精细数据,以更加专业、科学的方式应对社会管理中各项具体的问题。这就需要统计部门利用自身专业性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高度专业化的咨询建议和解决方案。而政府统计部门所提供的宏观经济数据只能满足决策者宏观认识形势的需求,无法满足政府社会服务需求,即通过统一高效的服务平台,提供教育、医疗、娱乐和城市安全、交通、能源等各项服务,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投资环境的改善。
(2)官方统计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目前官方统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党政领导,一般以关键大指标为主,而这些指标除了对研究机构、投资者有参考价值外,对实体经济作用很小。官方统计数据与实体经济脱节,生产者、消费者密切关心的细分数据尤其缺乏。目前统计只能提供一些行业的总量和结构指标数据,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市场分析的需求。即使网络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对于网络领域的统计,年鉴上只有“域名数”、“网站数”、“网页数”、“上网人数”等这些对经济参与者意义不大的指标,远远落后于电商企业的实际需要。在经济高度专业细分的时代,官方统计对经济的观察和认知仍然浮于表面。
(3)外部竞争激烈
目前,国家综合统计部门面临来自政府机构部门统计与商业调查、民间统计机构的双重挑战。一方面,统计体制使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在业务上存在交叉与重叠,在一些统计项目里需要运用到其他部门的行政记录等数据信息。比如,海关、财政、金融、教育、卫生等领域是由相关部门直接发布数据,而农业、工业、物价等综合统计传统领域也不断遭到来自其他管理部门的“侵占”。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经济发展完善,实现了数据社会化生产,用户主动将自己的收支情况记入自己的电子账户;为了比价,大量的用户主动将掌握到的商品价格上传到电子平台,形成可靠的价格数据。尽管这些用户自发生产、记录的数据在反映总体水平上可能存在瑕疵,但对用户而言,毫无疑问比官方统计数据更能发挥价值。综合统计部门的一些专业职能将面临被专业统计取代的风险。
加快职能转变,提高服务能力
面对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挑战,政府统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瞄准网络经济的趋势,及时调整职能,整合有效力量,实现统计价值。
(1)职能转变:由数据生产到战略咨询
长期以来,政府统计偏重于数据的搜集、汇总,在提供咨询建议方面力量仍显薄弱。网络经济下,数据生产发布主体多元化和专业化,仅提供数据报告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对数据背后问题的专业分析,能够提供专业的咨询建议。因此,我们提出,未來政府统计的职能应由数据生产者转为战略咨询服务者,为政府和实体提供专业的战略咨询,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官方智库。
按照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实际需求,认真梳理统计指标体系,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指标体系转化为网络经济下的指标体系。尽快对“大数据”、“物联网”下的统计数据采集基础设施实施布局,抢占数据爆炸的先机,掌握数据挖掘技术,积极利用网络经济的数据优势实现价值,真正使使统计能力“脱胎换骨”。
(2)身份转变:统计行业的整合者
统计局应当由数据生产者转向统计行业的整合者,分阶段整合部门统计和社会民间统计的资源。
第一阶段:建设“分散统计,集中服务”的数据平台。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而言,用户希望统计局提供集成数据服务。比如只要进入国家统计数据库就可以查询到包含各级、各专业领域的统计数据,而不需要自己去农业部网站查农业数据,去海关网站查进出口数据,去各级政府网站查各地公报。在集成数据查询功能方面,我们应当率先规划建立“分散统计,集中服务”的模式,主动建设真正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数据服务的数据平台。
第二阶段:建立统计标准整合部门统计。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各级政府机构,开展“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优化电子政务流程。这就需要部门间数据的共享与合作,整合数据资源。政府间数据共享的关键技术在于标准和规范,统计局可以在掌握“拳头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统一的统计技术及数据交换标准(如IMF的通用数据发布标准GDDS),将其他部门重要数据进行整合和利用,形成标准上的领导力。
第三阶段:联合利用行业统计资源。长期以来,中国官方统计与民间统计之间合作和交流很少。在数据生产社会化下,民间调查所获取数据的能力并不比官方统计低,甚至一些商业机构提供的统计资源是官方统计无法获得的。统计局应当着手建立行业的标准,可采取官方认证的方式,对民间调查机构的统计结果进行评估,形成权威发布。
(3)架构转变:由按专业到按流程设置机构
目前按照专业设置部门的架构分散了专业统计能力,难以在统计的各个环节做到专业和集约。一些调查项目仍然存在交叉,增加调查对象的负担,在数据分析、经济研究等后续阶段又显得力量薄弱,影响统计能力的提高。要实现职能和身份的转变来适应网络经济的需求,我们提出按统计流程对核心业务进行架构重组。
制度设计部门:研究数据用户的需求,将原先各部门负责设计报表、抽样等统计方法制度的人员集中起来,综合设计国家统计方法制度,对调查方案进行评估,并研究获取“大数据”等网络数据的方法。
数据采集部门:根据统计方法的设计,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采集获取数据,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分析部门:负责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清洗与质量控制以及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提交数据报告与统计结果。
行业研究部门:将现有的工业、投资、贸易等专业司的研究人员组成研究组,利用统计数据,深入研究细分行业的发展情况,定期提供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为政府或企业提供专业的行业咨询服务。
统计走向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统计模式遭遇网络经济必将遭到社会的淘汰。统计局必须心怀忧患意识,加快改革的进程,利用新技术的机遇,创造性地重组资源,改善统计与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按照统计服务对象的需求,调整统计职能和架构,实现统计服务社会的价值。
(1)政府的需求发生变化
在网络经济下,政府需要掌控全面的经济数据,加强宏观调控能力,更需要掌控精细数据,以更加专业、科学的方式应对社会管理中各项具体的问题。这就需要统计部门利用自身专业性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高度专业化的咨询建议和解决方案。而政府统计部门所提供的宏观经济数据只能满足决策者宏观认识形势的需求,无法满足政府社会服务需求,即通过统一高效的服务平台,提供教育、医疗、娱乐和城市安全、交通、能源等各项服务,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投资环境的改善。
(2)官方统计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目前官方统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党政领导,一般以关键大指标为主,而这些指标除了对研究机构、投资者有参考价值外,对实体经济作用很小。官方统计数据与实体经济脱节,生产者、消费者密切关心的细分数据尤其缺乏。目前统计只能提供一些行业的总量和结构指标数据,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市场分析的需求。即使网络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对于网络领域的统计,年鉴上只有“域名数”、“网站数”、“网页数”、“上网人数”等这些对经济参与者意义不大的指标,远远落后于电商企业的实际需要。在经济高度专业细分的时代,官方统计对经济的观察和认知仍然浮于表面。
(3)外部竞争激烈
目前,国家综合统计部门面临来自政府机构部门统计与商业调查、民间统计机构的双重挑战。一方面,统计体制使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在业务上存在交叉与重叠,在一些统计项目里需要运用到其他部门的行政记录等数据信息。比如,海关、财政、金融、教育、卫生等领域是由相关部门直接发布数据,而农业、工业、物价等综合统计传统领域也不断遭到来自其他管理部门的“侵占”。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经济发展完善,实现了数据社会化生产,用户主动将自己的收支情况记入自己的电子账户;为了比价,大量的用户主动将掌握到的商品价格上传到电子平台,形成可靠的价格数据。尽管这些用户自发生产、记录的数据在反映总体水平上可能存在瑕疵,但对用户而言,毫无疑问比官方统计数据更能发挥价值。综合统计部门的一些专业职能将面临被专业统计取代的风险。
加快职能转变,提高服务能力
面对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挑战,政府统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瞄准网络经济的趋势,及时调整职能,整合有效力量,实现统计价值。
(1)职能转变:由数据生产到战略咨询
长期以来,政府统计偏重于数据的搜集、汇总,在提供咨询建议方面力量仍显薄弱。网络经济下,数据生产发布主体多元化和专业化,仅提供数据报告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对数据背后问题的专业分析,能够提供专业的咨询建议。因此,我们提出,未來政府统计的职能应由数据生产者转为战略咨询服务者,为政府和实体提供专业的战略咨询,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官方智库。
按照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实际需求,认真梳理统计指标体系,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指标体系转化为网络经济下的指标体系。尽快对“大数据”、“物联网”下的统计数据采集基础设施实施布局,抢占数据爆炸的先机,掌握数据挖掘技术,积极利用网络经济的数据优势实现价值,真正使使统计能力“脱胎换骨”。
(2)身份转变:统计行业的整合者
统计局应当由数据生产者转向统计行业的整合者,分阶段整合部门统计和社会民间统计的资源。
第一阶段:建设“分散统计,集中服务”的数据平台。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而言,用户希望统计局提供集成数据服务。比如只要进入国家统计数据库就可以查询到包含各级、各专业领域的统计数据,而不需要自己去农业部网站查农业数据,去海关网站查进出口数据,去各级政府网站查各地公报。在集成数据查询功能方面,我们应当率先规划建立“分散统计,集中服务”的模式,主动建设真正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数据服务的数据平台。
第二阶段:建立统计标准整合部门统计。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各级政府机构,开展“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优化电子政务流程。这就需要部门间数据的共享与合作,整合数据资源。政府间数据共享的关键技术在于标准和规范,统计局可以在掌握“拳头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统一的统计技术及数据交换标准(如IMF的通用数据发布标准GDDS),将其他部门重要数据进行整合和利用,形成标准上的领导力。
第三阶段:联合利用行业统计资源。长期以来,中国官方统计与民间统计之间合作和交流很少。在数据生产社会化下,民间调查所获取数据的能力并不比官方统计低,甚至一些商业机构提供的统计资源是官方统计无法获得的。统计局应当着手建立行业的标准,可采取官方认证的方式,对民间调查机构的统计结果进行评估,形成权威发布。
(3)架构转变:由按专业到按流程设置机构
目前按照专业设置部门的架构分散了专业统计能力,难以在统计的各个环节做到专业和集约。一些调查项目仍然存在交叉,增加调查对象的负担,在数据分析、经济研究等后续阶段又显得力量薄弱,影响统计能力的提高。要实现职能和身份的转变来适应网络经济的需求,我们提出按统计流程对核心业务进行架构重组。
制度设计部门:研究数据用户的需求,将原先各部门负责设计报表、抽样等统计方法制度的人员集中起来,综合设计国家统计方法制度,对调查方案进行评估,并研究获取“大数据”等网络数据的方法。
数据采集部门:根据统计方法的设计,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采集获取数据,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分析部门:负责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清洗与质量控制以及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提交数据报告与统计结果。
行业研究部门:将现有的工业、投资、贸易等专业司的研究人员组成研究组,利用统计数据,深入研究细分行业的发展情况,定期提供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为政府或企业提供专业的行业咨询服务。
统计走向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统计模式遭遇网络经济必将遭到社会的淘汰。统计局必须心怀忧患意识,加快改革的进程,利用新技术的机遇,创造性地重组资源,改善统计与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按照统计服务对象的需求,调整统计职能和架构,实现统计服务社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