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态融合、互利共生”的乡村新型人地关系——以宁夏稻渔空间为例

来源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ayang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农村传统的人地关系正在转变.主要的变化是农民从粘着于土地,土地应用的单一性,变成农民与土地逐渐有了距离,土地应用立体化、多元化.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产业观光园,在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了稻田画空间艺术形态、稻作农耕生态、复合产业业态和城乡文化融合生态等“多态融合、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农业高质高效、保持生态平衡,助力农民市民化,但存在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平衡、企业与农民收益平衡、产业和生态平衡等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其他文献
胡颖峰:尊敬的柯老,您好!您是世界著名过程哲学家,是过程哲学的第三代传人.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过程思想家都有一种中国情结,从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到您的导师、过程哲学的第二代传人哈特霍恩(Charles Hartshorne )都钟情中国文化.您的高足大卫·格里芬(David Griffin )也特别欣赏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他看来,“如果我们这个物种和其他所有物种要想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和繁荣的话,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迫切需要的”.③而您本人更是在西方社会最早提出“生态文明
期刊
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以生态语言学为主题的中英文文献,运用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的研究主题基本一致,均围绕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和话语分析等理论,探索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2)国内外的研究广度有所不同.国内研究应用方向分支较少,多集中在语言学领域研究语言的生态潜势和生态属性,属于微观生态语言学范畴;国外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已出现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尤其是景感生态
将生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检验和阐释话语的工具,可揭示微博舆论中关于动物保护议题存在的态度和观念.文章选取微博上一则典型虐猫事件的新闻报道评论作为语料,生成共现词语义网络,归纳出“反虐待动物立法探讨”“移情交流”“人类中心主义”三种框架,在此基础上完成生态话语分析中的文本描述,并进一步揭示和阐释不同话语框架中透露的动物伦理观及其语言特征.文章对生态话语进行社会文化实践分析认为,反对虐待动物仍是公众最主要的诉求,养宠人群的增加使反虐待动物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公众因动物伦理取向不同而导致舆论中的话语冲突.
文章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指导下,结合前期文献研究成果和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的实践,遵循人民性、社区性、适用性、可获得性、客观性的原则,构建了一个包含11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195个三级指标的美好生活社区测评指标体系.在构建评价社区美好生活的指标体系时,采用了“理论—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循环前进的研究思路,根据美好生活回应性、发展性、社会性和公共性的特性,确定了指标选取方案和权重,尽力确保了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成都市S社区进行了实地测量,证明了该指标体系具
基于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理论研究,文章通过东部W县4个网络舆情事件案例,对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及其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网民感受到地方政府的结果引导程度愈高时,网民的顺从行为愈低,投机行为愈高,同时网民的认同度、满意度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质量愈低,不利于网络舆情引导;而当网民感受到地方政府的行为引导和社会引导程度愈高时,网民的顺从行为愈高,投机行为愈低,同时网民的认同度、满意度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质量愈高,更有利于网络舆情引导,并提出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从结果引导向行为
2020年,银保监会及各分局共出台500部以上的规章制度,强监管不言而喻.近年来金融创新日益推进,部分异化创新业务和模式完全超越监管边界,并不断衍生发展,形成多方参与、结构复杂、业务多样、资金混用的局面,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异化创新的主要形式及其带来的危害,在博弈论的框架下建立理论模型,揭示单次博弈情况下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的成本收益与行为选择,并提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应该拥抱顺应监管趋势、回归金融本源等政策建议.
区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更深层更持重的力量.区域文化具有柔性协调、规范约束、价值引领和组织动员的功能,对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维护保障具有积极作用.进入新发展阶段,可以从增强对区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区域文化自身建设以及创新区域文化介入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三个方面进一步发挥区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协同治理是未来乡村治理的方向与选择,是乡村实现善治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治理主体信任缺失,导致多元主体协力不足;治理主体职责混乱,引起协作失范;治理信息沟通不畅,致使协商陷入困境;治理制度建设薄弱,造成协同失序等多种问题.因此,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需要从思想、主体、信息、制度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协同治理路径,从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乡村协同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借助标语的宣传引导.标语作为宣传工作的一支“轻骑兵”,在乡村治理中具有政治维护、政策宣传、目标解读、社会凝聚和语言传承等功能.但是,在个别宣传标语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缺乏人文关怀、有违法治精神、书写不规范、散滥且不能落实等,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使宣传标语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加强对宣传标语语言、语法与内容的监管,加强对标语发布者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标语内容的落实工作.
县域政府为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在社会治理中更多地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推进互联网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式.信息化在数字政府中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个人信息被盗、信息污染、信息诈骗、网络欺诈等事件频繁发生,信息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因此,在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同时,县域政府应重视和强化对相关安全风险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