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达到699万,是大学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本文结合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趋势,提出并剖析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改革下手,为破解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就业难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 就业能力 课程设置
1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滞后,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如今的普通中国高等全日制本科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多数院校都开设企业管理咨询,质量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原理等专业课,从中可以看到专业课程中,以当今国际或国内实际工商管理事例为基础的管理课程基本没有,有的学校把就业相关的实践知识以零散的形式融入到教学计划当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教学中所用的教学用书是外国很久以前的创业教材,不仅脱离中国实际,也没能与时俱进;有的就是国内的教材,里面的内容陈旧,创新思想少,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指导性低,实用性差。
1.2 理论知识过多,与重实践岗位不符合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工商管理就业方向上的岗位都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岗位,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但在课程安排上并没有安排与岗位实践操作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要么是只讲解课本案例,要么就干脆不安排任何有关的课程与培训,而是完全偏向理论学习,缺乏足够的培养实践环节。这使得在教学模式上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找工作过程当中,出现眼高手低或者所学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1.3 就业指向不明,与课程体系联系不紧密 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工商管理是冲着管理这两个字来的,一毕业就想着能去公司企业担任管理职位,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对就业期望值偏高。这方面也是由于工商管理课程在设置上偏重于管理知识,以及管理身份的灌输与培训,造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眼高手低,创新能力不足。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与学生就业相关联的内容,由此带来的就是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自身定位,使学生们认为从基层开始做起,就是与本专业相脱离,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念,而一些管理岗位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几年的岗位工作经验,可学生在学校里面又学不到实际知识,无法从事管理工作,于是就有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
2 改革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议
2.1 社会实践课程要相对独立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实用性、应用性为特征,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设置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践创新的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合理合情的建立与时代相接轨、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能有对实践中所学到的操作和应用固化、分析、分类。总结和提高的效果。有条件的还应设置校外课堂,提供现场教学,让学生做到亲身经历、亲手操作,提高实际上岗操作经验。
2.2 构建“理论+操作”课程相结合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就业能力与知识结构相接合的模式,将相关学科与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应课程。构建“理论+操作”课程体系模式,不仅有助于减少轻理论重实践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安排计算机、英语、法律等基础性的学科,还要安排像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原理、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性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工商管理学知识结构,为以后发展打好基础。
在操作课程设置上,同时要安排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拟就业、就业教育项目活动课程等与就业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思考习惯,以便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能够顺利脱颖而出。
2.3 以比赛和活动为中心,推广新课程教学模式 新课程模式是指以比赛和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它指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动力,把比赛机制纳入到教学模式或教学计划当中,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提高,实现以赛帮练,以赛促评的目的。比如设立就业规划计划大赛,或创新就业训练计划等新颖的比赛活动。但是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就业竞赛、活动这个层次,还应该建立相关的激励和长效机制,比如给予参加竞赛或活动的学生一定学分奖励,或把在竞赛中优秀的学生推介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就业的综合素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3 结束语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在这急剧变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等院校应根据市场及就业形式的变化,及时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有效地做到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就业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樟林.姚卫华.基于就业能力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J].前沿,2012(15).
[2]陈嘉川.怎样提升就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2-09-24.
[3]周萍.从课程体系假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4]秦远建.房海鹏.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水运,2007(4).
[5]祝笑微.吴思斌.鲁曙明.工商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帅豪(1993-),男,北京大兴人,本科,浙江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关键词:工商管理 就业能力 课程设置
1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滞后,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如今的普通中国高等全日制本科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多数院校都开设企业管理咨询,质量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原理等专业课,从中可以看到专业课程中,以当今国际或国内实际工商管理事例为基础的管理课程基本没有,有的学校把就业相关的实践知识以零散的形式融入到教学计划当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教学中所用的教学用书是外国很久以前的创业教材,不仅脱离中国实际,也没能与时俱进;有的就是国内的教材,里面的内容陈旧,创新思想少,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指导性低,实用性差。
1.2 理论知识过多,与重实践岗位不符合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工商管理就业方向上的岗位都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岗位,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但在课程安排上并没有安排与岗位实践操作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要么是只讲解课本案例,要么就干脆不安排任何有关的课程与培训,而是完全偏向理论学习,缺乏足够的培养实践环节。这使得在教学模式上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找工作过程当中,出现眼高手低或者所学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1.3 就业指向不明,与课程体系联系不紧密 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工商管理是冲着管理这两个字来的,一毕业就想着能去公司企业担任管理职位,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对就业期望值偏高。这方面也是由于工商管理课程在设置上偏重于管理知识,以及管理身份的灌输与培训,造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眼高手低,创新能力不足。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与学生就业相关联的内容,由此带来的就是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自身定位,使学生们认为从基层开始做起,就是与本专业相脱离,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念,而一些管理岗位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几年的岗位工作经验,可学生在学校里面又学不到实际知识,无法从事管理工作,于是就有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
2 改革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议
2.1 社会实践课程要相对独立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实用性、应用性为特征,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设置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践创新的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合理合情的建立与时代相接轨、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能有对实践中所学到的操作和应用固化、分析、分类。总结和提高的效果。有条件的还应设置校外课堂,提供现场教学,让学生做到亲身经历、亲手操作,提高实际上岗操作经验。
2.2 构建“理论+操作”课程相结合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就业能力与知识结构相接合的模式,将相关学科与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应课程。构建“理论+操作”课程体系模式,不仅有助于减少轻理论重实践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安排计算机、英语、法律等基础性的学科,还要安排像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原理、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性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工商管理学知识结构,为以后发展打好基础。
在操作课程设置上,同时要安排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拟就业、就业教育项目活动课程等与就业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思考习惯,以便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能够顺利脱颖而出。
2.3 以比赛和活动为中心,推广新课程教学模式 新课程模式是指以比赛和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它指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动力,把比赛机制纳入到教学模式或教学计划当中,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提高,实现以赛帮练,以赛促评的目的。比如设立就业规划计划大赛,或创新就业训练计划等新颖的比赛活动。但是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就业竞赛、活动这个层次,还应该建立相关的激励和长效机制,比如给予参加竞赛或活动的学生一定学分奖励,或把在竞赛中优秀的学生推介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就业的综合素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3 结束语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在这急剧变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等院校应根据市场及就业形式的变化,及时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有效地做到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就业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樟林.姚卫华.基于就业能力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J].前沿,2012(15).
[2]陈嘉川.怎样提升就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2-09-24.
[3]周萍.从课程体系假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4]秦远建.房海鹏.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水运,2007(4).
[5]祝笑微.吴思斌.鲁曙明.工商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帅豪(1993-),男,北京大兴人,本科,浙江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