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卖西瓜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aby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有很多时候是和祖父一起度过的。祖父是一个老农场主,种着很多西瓜,西瓜成熟的时候,他就会用他的那辆小货车把西瓜运到镇上去卖。
   有一次,祖父又要去镇上卖瓜了。出发前,他用一支粉笔在牌子上写下这样几个字:“最酸的西瓜。”来到镇上时,这里已经有很多人卖西瓜了,他们不仅牌子上写着“甜西瓜”,而且口中都叫喊著“甜西瓜”。只有祖父,他停下车后就把那块牌子挂了起来,然后大声叫喊:“伙计们,快来尝尝我的酸西瓜吧,世界上最酸最酸的西瓜!”
   “酸西瓜?哈哈,这个人真是好笑,别人都卖甜西瓜,他却卖酸西瓜。”很多人都一边谈论着一边走过来看,他们都对祖父说:“酸西瓜怎么会有人买呢?”祖父就笑着对他们说:“酸不酸,你尝一尝就知道了,先尝后买,保准不会让你们失望。”祖父说着,就切开了一个大西瓜,他把西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分给围观的人们,人们一尝之后,都喜出望外地说:“哈哈,一点也不酸呀,这分明是最甜最甜的西瓜呀!”说着,人们就开始买了,过路的人看见祖父的车子边有这么多人围着,也纷纷跑了过来抢着买,结果祖父的一车西瓜很快就卖光了,而旁边那些大喊着“甜西瓜”的商人,声音一个比一个响,但西瓜却没什么人买。
   回去的路上,我好奇地问祖父:“别人都喊着卖甜西瓜,你却喊着卖酸西瓜,但为什么反而有这么多人买呢?”祖父笑笑说:“甜西瓜是非常正常的呀,能吸引谁的兴趣呢?而我故意说成酸西瓜,他们一尝后才发现我的西瓜原来这么甜,自然就愿意购买了!”
   做生意,商品的好坏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什么办法让人们注意到你的商品。祖父没有运用常规的方法自卖自夸。有时与众不同,才能让你脱颖而出。
其他文献
前不久,一篇题为《一个武汉女生的真实日记》的自媒体文章在朋友圈里热传。文章摘录了一个武汉女孩在豆瓣网上发布的广播日记——疫情突然爆发后,这个不幸的女孩在短时间内相继失去了母亲与父亲,无数读者看后潸然泪下,而这篇自媒体文章,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大量点击。   然而,不少网友很快发现,这个自媒体发布的“日记”虽然感人,却并未经过原作者的同意,而且对原文有一定的断章取义嫌疑,并没有准确、全面地呈现实
期刊
那一天,雪很大……   记得几年前的一天,外面下起了大雪,纷纷扬扬地把大地填成一片雪白。母亲要我去扔塞得满满的垃圾袋,其实在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舒舒服服地待在家里,等天气转好再完成这项“家庭作业”,可是松软的雪对我来说,无疑充满玩耍的诱惑,它会比课本更有趣,我无论如何也坐不安稳了,草草武装一番,拎着垃圾袋一溜烟地冲了出去。   天气坏得出奇,雪还在下,外面的气温比出门时想象的要冷得多。路上一個行人
期刊
【赏析】   这首词大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已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有职无权,真正成了闲人。不过,因这一番波折,使苏轼有余暇反思人生,致力于创作,在艺术的净化中走向超越。这首词正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变化。   词首小标题谓“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朱寿昌是苏轼交情较深的友人。鄂州即今湖北武昌,距黄州较近。朋友之间诗词酬答,无所忌讳,苏轼在词中敞开心扉,坦
期刊
前不久,数百篇“疫情之下的?菖?菖国:店铺关门歇业,华商太难了”的自媒体文章刷屏网络。这些文章情节如出一辙,仅仅换了主角姓名、从事生意和所在国家,对此有网友调侃:一个叫“郭红”的人,炮制了你朋友圈所有的“世界失控”。   有媒体曝光,上述贴文均由福建省福清市3家公司批量炮制,而这些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同一个人。面对公众质疑,相关负责人还用“推文反映的海外疫情情况‘部分属实’,但在具体运营中确实出现批
期刊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禅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禅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为
期刊
【导语】   高中生议论文中举例论证,通常所用事实论据不止一个,多例并举,这就有一个合理组接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细致解读一下。  【技法指津】   方法之一:叠加同类素材   为避免行文拖沓、臃肿的毛病,叠加同类素材时,应注意分类标准: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如何做,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这样一组合,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观点,材料就非常“丰富
期刊
近几年,“鸡娃”成为大城市家长们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给孩子“打鸡血”。这种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以及课外班、兴趣班,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被家长们喊作“鸡娃”。对此,有专家讲道,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有利于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前提是期望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不能因为父母的愿望是“希望孩子好”就可以上不封顶。   有人说,现在这个时代是对孩子最不友好的时代。现代家庭中,独生或两个孩子集万
期刊
我闭上眼就能看见,真的。   就好像我亲眼见到那个小老头在黄州,在他的不惑之年写下了那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那是个少有的冬日午后,阳光和煦,有风,微暖,但万物依旧沉寂,哪怕天空碧蓝而辽远,哪怕白云高悬而明亮,但万物依然寂寥——所以他这天也无聊。   于是无聊的小老头决定再去一次那已去过几百次的赤壁,叫上了朋友,走到江边,一边和舟子寒暄几句,聊聊这难得的好天气,一边登上了破旧的小船,用袖子擦
期刊
第一次看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时似懂非懂,懂的是阿米尔内心那份愧疚,不懂的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而当看完《追风筝的人》这部电影,似乎找到了“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情感。   看起来平淡无奇,实则寓意太多。这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承诺,也是阿米尔多年后回应哈桑的承诺,还是那个孩子对哈桑、对父亲的承诺,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感情的承诺。阿米尔这个人物在生活中太过普遍,胆小、懦弱、总
期刊
石介是北宋初期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青年时代的石介笃志好学,因为囊中羞涩,他在吃穿上都很节省,但他自甘清苦,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学问上。   有人很欣赏石介,便把會客时的美餐送给他,石介却推辞不受,他说:“早食膏粱,暮厌粗粝,这是人之常情。你赠送的美餐,我不敢受。”也有一些友人想要帮助石介,介绍了一些诸如替大户人家写文章的活计,这样能得到一些润笔费,可以让他过得宽裕一些。石介仍然摆摆手,推辞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