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巧借导入语、加快活动节奏、整合教学环节、变换教学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等方面去创设愉悦情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境创设 课堂效率
情境是人的情绪、思想心理活动状态及所形成的氛围的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情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了思维,又增强了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师生在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互动,接受信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情境”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情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兴起往往来自于情感,老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作为老师,相信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的老师,也会得到学生的热爱与尊敬,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份爱与尊重转移到老师所教的科目上去,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尽可能地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用人文的关怀,母亲般的爱,去关注他们,温暖他们,理解他们,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真情,从而让学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老师的教学课。
二、巧借导入语,创设愉悦情境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语就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老师可以巧借导入语,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那么,如何设计导入语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导入语中,应从 “情”、“趣”、“疑”三方面去展示。
(一)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上课,教师如果能根据课堂的需要,精心创设一定的情景,用深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让学生如临其境,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生动飞扬了。
(二)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需要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有个老师,在上《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声中,把学生们引入了新的教学情境。趣味性的讲述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三)疑。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比如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说,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于漪老师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往下讲述效果自然会好。
三、加快活动节奏,创设愉悦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节奏。和谐的课堂教学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与否,学习的热情能否得到充分的调动,这与课堂的教学节奏息息相关。慢节奏的课堂教学,常常让学生处于一种催眠的状态。上课时,注意力难到位,易游离,自控能力差。而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则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全部精力去解决问题,获取学习上的新进展。实行快节奏的教学,就是要求老师上课时要精选内容,减少重复,加快速度,使学生自控力得到增强。如我在上《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时,围绕“学知识、知技能、赏佳句、悟主旨”这一教学思路,以读促教,进行教学。让学生先用耳听老师范读,理清生字词;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句子的节奏;学生自由朗读,积累文言知识;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通晓文意;精读细品,抓关键词句,分析内容,把握主旨;再读成诵,总结写法;结合写作,进行片断描写训练。一系列的过程下来,整个教学紧凑有序,成串问题的快速接纳、快速加工、快速作答,形成紧张情绪,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全部精力,课堂的效率得以保证。
四、整合教学环节,创设愉悦情境
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教学环节所构成的。环节不可缺少,但如果环节过多,环节设计不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会相应的降低。曾听过一位老师上的“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在这一节课里,她设计了下面几个环节:
(一)由歌曲《小小少年》导入;
(二)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到台前朗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和李煜的《虞美人》;
(三)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名人的烦恼;
(四)两名学生上到台前,以答记者问的形式采访同学的烦恼;
(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小品《我的烦恼》;
(六)学生讨论:如何帮助他人解决烦恼;
(七)多媒体展示关于“烦恼”的名言,学生大声朗读;
(八)请学生仿照名言,写写自己对烦恼的理解;
(九)多媒体再展示另一组烦恼的名言,学生依照名言,用上修辞写自己对烦恼的看法;
(十)多媒体展示应对烦恼的“良方”,学生大声朗读。
可以说,这节课,老师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活动量大,内容也庞大,可在活动的过程中,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环节(一),由于音响设备连接不上,放弃了;环节(二),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老师也不加以点评,环节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不明确;环节(七)(八)(九)有重复之感。在上课的过程中,感觉到,真正参与到活动中的,也就是那么十来个人,学生也少做笔记,课后问学生懂得了什么,学生似乎也很茫然。听了他人的课,再反思我们自己的课,才觉得,整合教学环节,老师教得精要,学生觉得实在,那才是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
五、变换教学方式,创设愉悦情境
很多老师,上课时,习惯了自己上课的风格,沿用着自己熟悉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老师,总担心农村的学生难以接受新的教学方式,不敢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尝试和变换,这在很大程度上消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记得前几年,我上到《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实践课的时候,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运用问答、讨论和探究的方式,去完成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学生有些惊讶,更多的是多了一份好奇。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慢慢地进入了我设计好的教学情境,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记得有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我本以为,农村的孩子羞于表达,是不会有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的表达方式让我感动:有的说,回家时,要多做家务活,为母亲分担;有的说,用老师写得好评语回去让母亲一笑;有的说,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买个耐用的桃木梳子给妈妈;有的说有机会时,就给妈妈捶捶背……就连平时性格较内向的一些男同学,见同学们都争着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也忍不住地在下面说着自己的看法。这节课以后,我改变了对学生的看法,其实,就算在农村学校,农村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许多的见解,作为老师,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相信我们的学生,大胆的尝试,那么,课堂的教学必定会生动飞扬起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方式千姿百态:讨论式,问答式,探究式……只要是能体现新课改理念,落实新课改精神,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都是好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时、因地、因生、因课型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愉悦情境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课堂活动,使许许多多本来美不胜收的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消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就会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像前面所提到那位上《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的老师,她就很注意运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精选活动形式,让活动始终围绕着主题去开展,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
愉悦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用心地去研究,随时都可以找到课堂教学的契机,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境创设 课堂效率
情境是人的情绪、思想心理活动状态及所形成的氛围的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情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了思维,又增强了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师生在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互动,接受信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愉悦情境”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情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兴起往往来自于情感,老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作为老师,相信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的老师,也会得到学生的热爱与尊敬,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份爱与尊重转移到老师所教的科目上去,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尽可能地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用人文的关怀,母亲般的爱,去关注他们,温暖他们,理解他们,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真情,从而让学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老师的教学课。
二、巧借导入语,创设愉悦情境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语就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老师可以巧借导入语,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那么,如何设计导入语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导入语中,应从 “情”、“趣”、“疑”三方面去展示。
(一)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上课,教师如果能根据课堂的需要,精心创设一定的情景,用深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让学生如临其境,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生动飞扬了。
(二)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需要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有个老师,在上《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声中,把学生们引入了新的教学情境。趣味性的讲述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三)疑。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比如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说,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于漪老师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往下讲述效果自然会好。
三、加快活动节奏,创设愉悦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节奏。和谐的课堂教学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与否,学习的热情能否得到充分的调动,这与课堂的教学节奏息息相关。慢节奏的课堂教学,常常让学生处于一种催眠的状态。上课时,注意力难到位,易游离,自控能力差。而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则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全部精力去解决问题,获取学习上的新进展。实行快节奏的教学,就是要求老师上课时要精选内容,减少重复,加快速度,使学生自控力得到增强。如我在上《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时,围绕“学知识、知技能、赏佳句、悟主旨”这一教学思路,以读促教,进行教学。让学生先用耳听老师范读,理清生字词;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句子的节奏;学生自由朗读,积累文言知识;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通晓文意;精读细品,抓关键词句,分析内容,把握主旨;再读成诵,总结写法;结合写作,进行片断描写训练。一系列的过程下来,整个教学紧凑有序,成串问题的快速接纳、快速加工、快速作答,形成紧张情绪,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全部精力,课堂的效率得以保证。
四、整合教学环节,创设愉悦情境
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教学环节所构成的。环节不可缺少,但如果环节过多,环节设计不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会相应的降低。曾听过一位老师上的“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在这一节课里,她设计了下面几个环节:
(一)由歌曲《小小少年》导入;
(二)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到台前朗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和李煜的《虞美人》;
(三)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名人的烦恼;
(四)两名学生上到台前,以答记者问的形式采访同学的烦恼;
(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小品《我的烦恼》;
(六)学生讨论:如何帮助他人解决烦恼;
(七)多媒体展示关于“烦恼”的名言,学生大声朗读;
(八)请学生仿照名言,写写自己对烦恼的理解;
(九)多媒体再展示另一组烦恼的名言,学生依照名言,用上修辞写自己对烦恼的看法;
(十)多媒体展示应对烦恼的“良方”,学生大声朗读。
可以说,这节课,老师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活动量大,内容也庞大,可在活动的过程中,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环节(一),由于音响设备连接不上,放弃了;环节(二),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老师也不加以点评,环节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不明确;环节(七)(八)(九)有重复之感。在上课的过程中,感觉到,真正参与到活动中的,也就是那么十来个人,学生也少做笔记,课后问学生懂得了什么,学生似乎也很茫然。听了他人的课,再反思我们自己的课,才觉得,整合教学环节,老师教得精要,学生觉得实在,那才是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
五、变换教学方式,创设愉悦情境
很多老师,上课时,习惯了自己上课的风格,沿用着自己熟悉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老师,总担心农村的学生难以接受新的教学方式,不敢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尝试和变换,这在很大程度上消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记得前几年,我上到《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实践课的时候,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运用问答、讨论和探究的方式,去完成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学生有些惊讶,更多的是多了一份好奇。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慢慢地进入了我设计好的教学情境,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记得有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我本以为,农村的孩子羞于表达,是不会有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的表达方式让我感动:有的说,回家时,要多做家务活,为母亲分担;有的说,用老师写得好评语回去让母亲一笑;有的说,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买个耐用的桃木梳子给妈妈;有的说有机会时,就给妈妈捶捶背……就连平时性格较内向的一些男同学,见同学们都争着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也忍不住地在下面说着自己的看法。这节课以后,我改变了对学生的看法,其实,就算在农村学校,农村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许多的见解,作为老师,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相信我们的学生,大胆的尝试,那么,课堂的教学必定会生动飞扬起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方式千姿百态:讨论式,问答式,探究式……只要是能体现新课改理念,落实新课改精神,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都是好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时、因地、因生、因课型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愉悦情境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课堂活动,使许许多多本来美不胜收的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消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就会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像前面所提到那位上《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的老师,她就很注意运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精选活动形式,让活动始终围绕着主题去开展,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
愉悦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用心地去研究,随时都可以找到课堂教学的契机,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