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结尾商榷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ji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瑕,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存在明显的失真之处。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砍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对于看客,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地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在《药》中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那些看客的丑态是:三三两两聚集,又围成半圆,脖颈伸得很长,仿佛鸭子,被无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写人们的那种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围观祥林嫂,来一遍一遍地听她阿毛的悲惨故事;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整篇小说来揭示看客内心的阴暗;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是,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这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它不符合艺术的真实。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会有这样的思想的。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说,就是在决定自己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阿Q太可悲、太可怜了。可悲又可怜的阿Q怎么会突然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对看客产生了入木三分的认识呢?阿Q不也曾是一个看客吗?不要说阿Q,即使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一定认识的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能认识到看客内心的丑陋与阴暗呢?这段描写显然不符合阿Q思想的真实,是作者鲁迅写到这里再也忍无可忍,于是将笔锋一转,借阿Q的联想对看客极尽揭露与鞭挞,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这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在艺术上是失败的。二、即便阿Q有这样深刻的思想,即便这种联想的内容对于阿Q来说是合理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走向刑场就要被枪决的人,也决不会再在内心对看客表现出那样的痛彻骨髓的憎恨。他可能会痛恨冤枉自己的所谓革命党;可能依然记恨假洋鬼子不准自己革命以至于落到今天的结局;可能怕让王胡小D辈知道了笑话;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庄谁敢犯杀头的罪,我阿Q就敢了,于是就心满意足地走向死地:当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惧。总之,无论如何,在临死前的最后时刻,他是不会单单联想到看客怎么样的。作者这样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失真的。
  也许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写到这里,作者对看客的憎恶已经难以用理性来控制,也别讲阿Q有没有这么深刻的思想,也别讲在此刻有没有可能去作如此联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艺术的牺牲,也要把自己锋利的匕首投枪掷向看客了。也许在这里作者已没法解决思想和艺术的冲突,只好舍艺术而求思想了。尽管《阿Q正传》存在这样的艺术缺憾,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说,毕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传》仍不失为我国现代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单位:河南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阵阵金风送爽,满园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迷人季节,我们黄石三中迎来了930名新生,迎来了第六任外籍教师。从今以后,三中校园,将因3186名师生的存在而更加生气蓬勃,更加团结友爱,更加奋发向上。在此,让我们正式揭开黄石三中办学历史的第49页,并共同为之书写崭新的篇章!  过去的一年,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我们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实现了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的双丰收。一是今年高考又传佳音,无论是取得高分的人数,
期刊
梁卫星:伍校长,您好。我受《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委托,对您进行专访,希望您能谈一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看法。  伍万里:尽管我是师范出生,但地理才是我的本行,对于作为一门学科的语文,我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不敢说有什么系统成熟的看法。  梁卫星:伍校长,您这句话很有意思,您这里对语文进行了限定,您所谓“作为一门学科的语文”是不是隐含着您对当前语文学界关于语文定位的质疑,如果要您给语文下一个定义,您将如
期刊
张建杰,江苏省丰县中学副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徐州市名教师,徐州市优秀专家;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全国报刊协会语文课堂教学分会理事、学术委员。2000年参加“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001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独立撰写专业用书5部,主参编教辅用书30余种,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论文近百篇。    邢长印:张校长,你是徐州市名教师,徐州
期刊
倘若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个结局:越教,人的创造性思维愈是萎缩,终于沦为不敢说、不敢想的呆子,那么,何以有各种理论的诞生、何以有载人飞船的上天、何以有社会的进步呢?可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看到,有太多的小学生、中学生仍在苦苦背诵语文的课后练习答案,有太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捧着“答案”进行一丝不苟的灌输,甚至容不得学生有一丝一毫的文字出入。这样的语文
期刊
《驮水的日子》是军旅作家温亚军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天涯》2002年第3期,2005年年初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00年至2004年)。温亚军在文坛还算个新人,小说也不长,写的又是难以吸引人们眼球的边塞军营中平平凡凡的人和事,凭什么获得了代表中国文学最高荣誉的“鲁迅文学奖”?探究和体会其中的奥秘,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对短篇小说研究情有独钟的北大教授曹文轩先生曾透辟地分
期刊
王志勇:1959年2月出生,高中语文教师,江苏徐州一中校长,曾先后从事学校各级教学管理工作,先后获得市多种教学类荣誉称号,是徐州市首批名教师。在教学上注重拓宽学生知识文化背景,注重思维能力训练,注重情感熏陶;在学校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道德品质;在管理上注重学校文化建设,追“求让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他以此勉励自己:充满理想搞教育,
期刊
据《庄子·天运》记载,美女西施有心病,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也学她的样子,结果弄得富人闭门不出,穷人望风而逃。这就是“东施效颦”的由来。时下,在模仿范文进行写作中,我们许多同学也颇有东施之嫌。
期刊
在我趋于老年之时,读到了一篇好文章《人是什么》。感谢作者为我提供了歌德、康德等做人的优秀榜样,也感谢作者为我卓越地阐述出了美好的人生意义——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追求。创造、追求,人生就有无限的乐趣。
期刊
八百里清江,婉蜓曲折,在三国古城——陆城,融入了万里长江。就在这两江交汇处,有一所湖北省知名的重点中学——宜都市第一中学。目前,担任这所中学的校长就是周朴华先生。两年前,他是全国重点职业高中——宜都市职业高中的校长。2003年,他接受组织上的任命,到宜都一中走马上任。金秋时节,我们一行采访了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校长。我们的谈话,就从他担任宜都一中校长开始。
期刊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短篇名作。它宛如一个充满喜剧色彩的戏剧小品,勾勒了跪倒在权力脚下的唯权主义者的丑恶嘴脸。  契诃夫(1860—1804)来自俄国社会的中下层,祖父是解放的农奴,父亲是一个经营不善的杂货店老板。他在童年时代过着没有童年的生活,除了繁重的功课,还得在杂货店当小伙计。1876年家庭破产,举家迁往莫斯科。他一人留在故乡,半工半读,直至中学毕业。他1879年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