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给大家推荐几本书:《长大做个好爷爷》《老人与海》《象老爹》《爷爷总会有办法》,这些书的主角都是老人。
老人有特点、有故事,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变得丰富。有的像一个谜,有的像一本小说,有的像温暖的沙发,有的像秋天里的树……
他们看着孩子们长大,看见的是生命的希望;孩子们看着他们老去,看见的是未来生命的样子。就这样,他们和孩子们相互注视着,相互爱着,于是有了一个词语,叫作隔代亲。
因此,写老人的作文,不缺特点,不缺故事,不缺情感。写老人的文字常常充满了生活的味道,让读它的人想起生活中那些温暖的片段。
那么,写关于老人的作文可以经历怎样的思考过程呢?
首先,进行材料的收集:
1.回想生活中和老人一起生活的片段, 这是依靠观察和记忆获得的;
2.采访老人,采访他们身边的其他人,了解他们曾经的故事。
接着是材料的选择:
1.寻找老人的特点,根据特点进行材料的选择;
2.写某种情感,顺着情感线索进行材料的选择。
具体做起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文学作品中老人的印象
《长大做个好爷爷》:会讲故事的爷爷,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爷爷,用自己的生命告诉孩子,生命是一个珍贵的过程,你一定要珍惜。
《老人与海》:勇敢的老人,他消瘦憔悴,脖颈儿皱纹很深。他孤独,眼睛像海水一样蓝。他的内心是丰富和复杂的,即便是在他连续84天没有任何收获的情况下,在别人的嘲笑之下,他依然坚信会捕到大鱼。
《象老爹》:从容慈爱的象老爹形象深入人心。因为有了小老鼠的陪伴,他的生命中拥有爱,因此,他从容地走向生命的尽头。
《爷爷总会有办法》:拥有生活的智慧,懂得节约的老人。
以上文学作品中对老人形象的分析,有助于建立生活和文字之间的关系,顺着文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丰富收集材料的角度。
二、生活中老人的印象
1.特点:有印象,并且能找出特点,如:外貌特点、性格特点、口头禅、动作特点、特长爱好等。
例如动作特点:
我的爷爷是一位渔民,他很會游泳,划船的动作特别用力,扭动着腰,让我觉得爷爷很灵活。他每天要去河边,闻闻河水的味道,然后去船上一个人坐着。有时候,爷爷也带他的狗一起上船,和狗一起坐着,狗也不叫,爷爷也不说话。
2.生活画面:印象常常是一个画面,来自对小细节的观察。
例如:
我的外婆生活在乡下,每次回家,我都看见外婆站在家门口等着我们。我们离开家的时候,外婆就一直站在家门口的路边,对着我们挥手,我们走远了,她还在那里。
3.我的感受:老人的特点和留在我们记忆中的生活画面,会带给我们什么印象呢?我想,会掺进了我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例如:
我的外公还在拉着板车,他腰背驼了,拉的车在泥地里留下两条深深的辙痕。每次我都跟在他身后,踩着那道辙痕走路,心想:这么深的辙痕,车得多重啊!
4.具体事情:有些事情也会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当生活中的具体事情不在眼前发生的时候,我们有机会对这件事情加以虚构,使得这件事好像正在发生,读着感觉很生动。
例如:
时隔一年,又想你了,爷爷。记得小时候,你总是走在我的前面,耳边风呼呼地响,而眼前唯有朝霞依旧温暖。想起你总是对我伸出满是泥巴、粗糙又宽大有力的手掌拉着我回家;想起你为了我,偷鸟蛋摔断了腿;想起下雨的夜晚,你哄我入睡……想起你在生命尽头对我的微笑,那样苍老无力却又慈爱温暖。
5.材料使用:“采访”老人的故事,需要用心记录、整理和选择,选择之后的内容也可以写进作文中,使作文内容更加丰满,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例如:
公公的这双军靴特别放在一个单独的樟木箱子里,这是“禁地”,谁也不能随便碰。公公是一位老兵,参加过朝鲜战争。在鸭绿江边,公公遭到了攻击。枪声、炮弹声,仿佛过了好几个世纪才停息。公公为了救掉到河里的战友,便跳到了河中,只见一具具战友的尸体漂浮在河面上,几十个人,只剩下不到五人……每每讲到这儿,公公便会忍不住地老泪纵横。
总结:
老人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智慧、休闲、快乐、开朗、节俭、唠叨、沉默、慷慨、固执、和蔼、天真、神秘、孤独、时尚,爱养殖、爱生气、爱旧货、爱清净,有的还有洁癖……这些都是特点,都可以让我们想起和特点相应的画面,或者是具体的事例。我们也会在画面和事例面前产生很多感觉,加之对材料的使用,写出来的文字既有特点,同时也丰富。
三、融入情感
思考:我和老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怎样的情感经历?
阅读后面附的改写文《老俞头儿》,分析老人和我之间的关系。
一次不愉快的买菜经历,让我无意中认识了老俞头儿,老人帮助了我,我很感激。突然有一天,我意外遇见了老俞头儿,发现他竟然就是我的老师,我为他解围,他很感激我。

《老俞头儿》一文围绕我和老俞头儿,讲述了两件关联的事,我和老俞头儿之间的情感的变化贯穿在这两件事的叙述中。
总结: 如果能写出有特点的动作、对话以及心理活动等,作文会更加生动;如果能描写烘托人物的景物,作文会显得优美;如果能融入情感,那么作文会吸引读者。
四、写作要求:
1.围绕老人形象,用事例写关于“老人”的人物作文,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写有个性的“老人”。
2.写出“我”和老人之间的情感。
五、美文欣赏
老俞头儿(节选)
文/殷健灵
我一个孩子,怎么才能说得过那么多大人呢?我正手足无措,这时,一旁挤过来一个瘦老头儿,秃顶,脑壳尖尖的,下巴上留着一缕灰色的胡须。“让孩子把葱拿走吧,钱我替他付。”他递给刺猬眼一角钱,然后拿起一根葱塞在我手里,推着我离开了那充满鱼腥味儿的人群。
我松了一口气,眼泪却像开了闸,直往下掉。我从心底感激他,却又觉得吃了亏,丢了理。
吃完午饭回到学校,班主任宣布教语文的金老师借调走了,由新来的俞老师代课……
新老师进来了。哇!我的眼睛一亮,几乎想跳起来,没错,是他,那个秃顶、尖脑壳的瘦老头儿!我抻长脖子,期待他能认出我来。我觉得我们之间挺有缘分。
新老师开始介绍自己:“敝姓俞,从前在图书馆工作,同事们叫我老俞头儿……”
“是老鱼——头吧?”同学中间忽然响起了一个尖细的声音,故意把“鱼”字拖得长长的,接着又是一阵哄堂大笑。我忐忑地盯着老俞头儿,担心他要发火。不料,他竟然像没有听见似的,打开课本,有声有色地念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他念得那样投入,瘦瘦的身体里仿佛一下子就贮满了力量。他是在用全身的力气讲课,脖子上几根筷子粗细的筋蓝生生地跳动着,苍白干枯的手很夸张地比画着。他极动情地描绘着桑葚和覆盆子的形状,又细致地介绍起斑蝥——那种一按背部就放出气体的小虫。
教室里的说笑声越来越响,由一开始嗡嗡叫渐渐变成起伏的浪潮。老俞头儿脖子上的青筋越来越粗,手臂舞动得越来越艰难,嗓音也越来越尖。我竭力坐直身子,两眼紧盯着他苍白的脸,心里替他着急:老俞头儿,你干吗不发火?
他的目光无可奈何地从笑闹的同学身上移开,转向我。啊,他认出我来了!他走到我桌边,面颊上浮起了一丝红晕。他又开始念课文,还是那样动情,那样绘声绘色。他讲述着鲁迅的童年和那间沉闷的三味书屋,声音很平缓,仿佛是讲给我一个人听。我全神贯注地听着,想用我的一片虔诚,来报答老俞头儿对我的帮助。
“咚咚咚……”后排有人敲响了桌子,接着又有人吹起了颤抖的口哨儿。
他终于抬起了一只手,从宽大的袖口里弯弯地伸出食指,颤巍巍地指了指得意忘形的一位同学。我以为他要说出什么石破天惊的话来,但他却什么也没说。
六、学生作文赏析:
爷爷的陶埙
文/夏思远(六年级)
微雨江南。漫步在冗长的雨巷,雨水濡湿了我三秋的情怀。美丽的心情,沿着墨香古道悄悄绽放,慢慢漾开,化为墨色的感怀,与流水一起,绵延了我悠长的思绪。
走进熟悉的饭店,临窗而坐,望着雨线温柔地切过狭窄的雨巷,品一杯杭白菊,打算在这儿坐尽整个黄昏。
突然,门口传来一阵埙聲,我心头一震,疾步向前,见一老人在卖陶埙。我的思绪似乎被隐隐勾起,便向他买了一个。陶埙并无出彩的色泽,只是灰溜溜的,圆圆胖胖的,一副憨厚的样子,谁能想象透过它能吹出如此悠扬的旋律呢?我将陶埙拿在手中,缓缓抚摸,出了神……
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是村子里做陶埙最好的人。他做的陶埙音色纯正,手感细滑,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爷爷是我童年的朋友。他性子急躁,但在做陶埙时便又奇迹般地耐下心来。我最喜欢看他做陶埙了。他把手洗了一遍又一遍,把手里的污垢一遍遍擦洗,那时我还不明白,现在我懂了,爷爷把做陶埙当成生命中最神圣的一件事,他十分享受做陶埙的过程。爷爷用一块毛巾仔细地把手擦干净,找来大板凳坐下,旁边有个小红板凳,往往是我的专属位置。每每看到爷爷那专注的神情和那双手熟练地在陶埙上来回摆弄,最后上白釉,画上精美却不失大气、低调而不失内涵的图案,一个陶埙便做好了。
我也曾让爷爷教我做陶埙,当爷爷的那双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时,我手背感觉到爷爷手上的粗糙,这与陶埙表面的光滑完全不同,令我有点儿茫然。但他手里传来的温暖却使我十分心安。
我觉得陶埙特别难做,一不小心便成了一个不知名的东西,而且放进火里烧的时候也很讲究火候,一旦掌握不好就会烧裂。我不知浪费了多少陶埙的泥坯,终究也没有做成一个真正的陶埙。每当我失败、自责的时候,爷爷总是笑嘻嘻地安慰我,他的笑容嵌进深深的皱纹里,那么慈祥,让我忘了一切烦恼。
现在,爷爷已经不做陶埙了,他的手艺也没了传人。我和爷爷远隔千里,见一面也变得很难……我又轻轻拿起眼前那个陶埙,努力想寻找爷爷留下的痕迹。
我吹起陶埙,一阵悠扬的埙声飘了出来,随着手指不停地滑动,那埙声仿佛在诉说着我对爷爷的思念之情……
点评:
一个陶埙,外表朴实,却演奏着悠扬的旋律。小作者从一个陶埙忆起童年里爷爷做埙这件事。通过描写性子急躁的爷爷面对陶埙却表现出莫大的耐心,以及做埙前一遍遍洗净双手的神圣,将爷爷的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同时,文中一个小小的陶埙,也将小作者对爷爷浓浓的思念之情传达得很巧妙。
外婆的背
文/崔子琪(五年级)
烟雨朦胧,城市喧嚣的气息仿佛离我远去,若隐若现中,倒映出那微微驼起的,外婆的背。
小时候,因妈妈工作繁忙,我从半岁起便被送到了外婆家。四周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坑坑洼洼的泥地,绿色的一望无际的田野,让我不禁大哭起来。记忆里的外婆,总是笑呵呵地把我背到她的背上,快活地领我到乡下玩耍,田野的气息令人舒畅,哭哭闹闹中,我在外婆的背上,成长。
两岁时,外婆带我去挖地瓜。我趴在她的背上,我爱外婆的背,细细一闻,透着一股淡淡的清香,那是田野里的油菜花香,那是山野里的花蜜芳香,长大后,我知道,这也是爱的味道。
外婆领我来到农田里,她拿着大铲子,我拿着小铲子,她总是低头驼下背来,脚使劲蹬着铲子,踩呀踩,白花花的地瓜就出来了。而我哪里会挖,跟着外婆乱踩一通,经常挖出的都只是半截儿地瓜。
四岁时,我离开了那片伴随我成长的地方,离开了外婆微微驼起的背。那一天的记忆中,外婆最后把我抱起,背到背上,笑着说:“以后常来玩哪!”我哭了,泪簌簌而下,紧紧抱住外婆的背。
后来,外婆的背上有了表妹,表妹总是顽皮地在外婆的背上折腾一番,高兴地欢呼道:“骑大马,马太快,走进城门摔一跤!”却不顾外婆的背是否会疼上一宿。外婆不怨也不怪表妹,轻轻弯下腰,把表妹放在地上,用手轻轻拍打自己的背,那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画面。外婆的背上留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痕迹,红色的,像一条条爬在背上的蚯蚓。
如今,外婆早已离我而去,但我永远也忘不了——外婆那微微驼起的背上留下的那一道道痕迹。
点评:
油菜花、山野、田地……这些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格外陌生。小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还原了儿时成长的农村生活,更借外婆的背,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她对外婆的爱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挖地瓜时的俏皮描写,是她与外婆独有的记忆,外婆的背上成长了一代又一代人,那令人心疼的痕迹,是外婆对“我”的永恒的、无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