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肠管联合鼻胃管的肠内营养方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n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鼻肠管联合鼻胃管的肠内营养方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4例sTBI患者,行肠内营养治疗。根据肠内营养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鼻胃管组(50例)和鼻肠管+鼻胃管组(54例),评价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的时间、平均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及入住ICU平均体温、机械通气时间。

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颅脑创伤的原因、创伤类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和开始肠内营养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鼻肠管+鼻胃管组患者的食管反流误吸率[5.6%(3/54)]、肠外营养率[7.4%(4/54)]和血糖紊乱率[9.3%(5/54)]均显著低于鼻胃管组患者[分别为22.0%(11/50)、28.0%(14/50)、26.0%(13/50),均P<0.05],而两组患者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腹胀、腹泻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鼻胃管组患者比较,鼻肠管+鼻胃管组患者达到营养目标量的时间[分别为(84.5±19.0)h、(42.0±8.0)h]、平均入住ICU时间[分别为(18.2±4.4)d、(14.1±3.8)d]及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77.2±24.5)h、(34.3±21.8)h]均显著缩短(均P<0.05),但两组入住ICU平均体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

结论

对sTBI患者采用鼻肠管联合鼻胃管的肠内营养治疗方式,可明显降低食管反流误吸、肠外营养和血糖紊乱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达到营养目标量所需时间、入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改善了sTBI患者肠内营养治疗流程。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双侧额部积气与择期开颅术后急性躁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65例脑肿瘤择期开颅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收治后24 h内均行镇静-躁动量表(SAS)评估,将SAS≥5分定义为急性躁动。收集人口学资料,术前、术中以及术后资料。根据术后12 h内是否存在双侧额部积气将患者分为双侧额部积气组(83例)和非双侧额部积气组(28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初步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除肿瘤。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根据患者的术后MRI及其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手术的有效性,并根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手术的安全性。结果34例患者中,Simpson Ⅰ
目的评估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膜瘤中的初步应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脑膜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MRI和SWI检查,将SWI图像经软件处理后获得最小强度投影图(mIP);结合MRI或CT,对SWI的mIP、校正后的相位图进行对比分析,观察脑膜瘤的瘤内微出血灶、瘤内钙化灶和肿瘤引流静脉。对所有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术
期刊
目的探讨核糖体结合糖蛋白2(RPN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模式,以及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来自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CGGA)的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mRNA测序数据,分析RPN2基因的表达模式。对2016—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30例脑胶质瘤患者肿瘤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RPN2基因的表达情况。根据RPN2基因的表达水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