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河南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主要从不同职称、不同学历、不同性别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目前河南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并找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级职称 心理健康 在职
一、前言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教师就是智慧、品德的完美化身,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和楷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科研教学任务的不断加重,高校教师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疾患已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甚至有的高校教师“自杀”和“过劳死”。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中流砥柱的高级职称教师——教授、副教授们,在社会转型以及高校改革的情况下,身心的健康水平更应该受到关注。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河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几所高校如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南阳师范学院等高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高级职称教师共475人。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问卷调查过程中共发放SCL-90症状自评量表475份,回收有效问卷441,回收率92.8%。
三、结果与分析
(一)河南省高校在职高级职称教师与国内常模比较研究
研究表明,我国正常人的SCL-90总均值为1.50。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在职高级职称教师SCL-90总均值1.76,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且各项因子中都有超出国内常模最高范围的人,说明在职高级职称教师与国内常模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从表1来看,在职高级职称教师在躯体化因子得分均值、焦虑因子得分均值高于国内正常人分值,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抑郁因子得分均值、偏执因子得分均值高于国内正常人分值,且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强迫因子得分均值、人际关系因子得分均值、敌意因子得分均值、恐怖因子得分均值、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值与国内正常人分值相对应,或低于或高于国内正常人分值,但是在正常范围之内。
(二)不同学历、不同性别在职高级职称教师比较研究
从表2可以看出,在职高级职称教师中由于各自的学历水平不同,导致了SCL-90因子得分上的差异。不同学历人员在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以及偏执因子上得分都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上达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学历是造成了高职称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职称不仅可以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但由于晋升职称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及指标紧缺,教师晋升职称比较难,而其中学历是不可逾越的一道沟坎,高学历不仅仅意味着高的教学水平、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意味着同等的职称,但是却有着更多的进修学习、考核以及晋升的优越性。这也就使得学历成为了目前高等教育中教师们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自评发现,在校高职称教师中,女教师与男教师在个因子的得分上具有差异性。其中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上女教师比男教师得分低,在强迫、敌意、恐怖、偏执因子上女教师得分比男教师高,并且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偏执等因子上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焦虑和抑郁因子还达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
(三)影响因素分析。综合各方面原因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概况给以下几类:1.高校改革及高教系统评估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随着高校管理改革的深化,在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聘任制、选课制、末位淘汰制等等,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2.缺乏弹性的考核机制。目前高校的许多考核制度、标准和条件存在明显不合理的现象。考核评价指标存在过于细化的现象,增加教师之间的斤斤计较,嫉妒、焦虑、人际关系不和谐现象出现。3.心理疲劳及职业倦怠。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工作时间不分8小时以内或以外,许多人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明显不足,许多教师都感到体力不支,疲劳过度,产生身心疲劳症状。4.不良的人际关系。由于高校环境的特殊性,教师工作独立性较强,常常表现出人际关系较淡薄,由教学评估、职称评定、津贴发放、沟通不畅而带来的关系紧张、猜疑、嫉妒、自我中心主义等现象时有发生。5.自我保健意识薄弱。事实上许多的高校教师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还十分薄弱,还存在着重视生理疾病而忽视心理疾病的意识倾向。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目前河南省高校教师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症状较突出;在职高级职称教师SCL-90总均值1.76,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不同职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一;学历是造成教师心理不健康及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在所有教师中,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
(二)建议
1.教师自身化解心理压力措施。提高高校教师心理认知水平方面:职业角色的认知;开放与敏锐的思维方式;稳定健康的情绪体验;融洽的教育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
提高教师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方面: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善于调控情绪;改变自我,适应环境,获得心理平衡。
2.高校方面化解教师心理压力措施。高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中,为教师开办心理学培训班,请专家开设讲座,解答教师心理问题,可以提高教师的心理认知水平,进而可化解教师心理压力。高校还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所的所产生的暗示、监督、从众等特殊机制对教师可产生工作与生活的动力,可使教师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自觉与学校的价值取向趋同。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2008年度调研课题,课题号SKL-2008-1150。
参考文献
[1]邢少颖,王福兰.新世纪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2]卢元镇.中国知识分子健康与体育参与状况评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
[关键词]高级职称 心理健康 在职
一、前言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教师就是智慧、品德的完美化身,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和楷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科研教学任务的不断加重,高校教师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疾患已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甚至有的高校教师“自杀”和“过劳死”。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中流砥柱的高级职称教师——教授、副教授们,在社会转型以及高校改革的情况下,身心的健康水平更应该受到关注。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河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几所高校如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南阳师范学院等高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高级职称教师共475人。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问卷调查过程中共发放SCL-90症状自评量表475份,回收有效问卷441,回收率92.8%。
三、结果与分析
(一)河南省高校在职高级职称教师与国内常模比较研究
研究表明,我国正常人的SCL-90总均值为1.50。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在职高级职称教师SCL-90总均值1.76,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且各项因子中都有超出国内常模最高范围的人,说明在职高级职称教师与国内常模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从表1来看,在职高级职称教师在躯体化因子得分均值、焦虑因子得分均值高于国内正常人分值,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抑郁因子得分均值、偏执因子得分均值高于国内正常人分值,且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强迫因子得分均值、人际关系因子得分均值、敌意因子得分均值、恐怖因子得分均值、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值与国内正常人分值相对应,或低于或高于国内正常人分值,但是在正常范围之内。
(二)不同学历、不同性别在职高级职称教师比较研究
从表2可以看出,在职高级职称教师中由于各自的学历水平不同,导致了SCL-90因子得分上的差异。不同学历人员在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以及偏执因子上得分都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上达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学历是造成了高职称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职称不仅可以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但由于晋升职称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及指标紧缺,教师晋升职称比较难,而其中学历是不可逾越的一道沟坎,高学历不仅仅意味着高的教学水平、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意味着同等的职称,但是却有着更多的进修学习、考核以及晋升的优越性。这也就使得学历成为了目前高等教育中教师们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自评发现,在校高职称教师中,女教师与男教师在个因子的得分上具有差异性。其中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上女教师比男教师得分低,在强迫、敌意、恐怖、偏执因子上女教师得分比男教师高,并且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偏执等因子上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焦虑和抑郁因子还达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
(三)影响因素分析。综合各方面原因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概况给以下几类:1.高校改革及高教系统评估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随着高校管理改革的深化,在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聘任制、选课制、末位淘汰制等等,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2.缺乏弹性的考核机制。目前高校的许多考核制度、标准和条件存在明显不合理的现象。考核评价指标存在过于细化的现象,增加教师之间的斤斤计较,嫉妒、焦虑、人际关系不和谐现象出现。3.心理疲劳及职业倦怠。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工作时间不分8小时以内或以外,许多人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明显不足,许多教师都感到体力不支,疲劳过度,产生身心疲劳症状。4.不良的人际关系。由于高校环境的特殊性,教师工作独立性较强,常常表现出人际关系较淡薄,由教学评估、职称评定、津贴发放、沟通不畅而带来的关系紧张、猜疑、嫉妒、自我中心主义等现象时有发生。5.自我保健意识薄弱。事实上许多的高校教师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还十分薄弱,还存在着重视生理疾病而忽视心理疾病的意识倾向。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目前河南省高校教师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症状较突出;在职高级职称教师SCL-90总均值1.76,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不同职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一;学历是造成教师心理不健康及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在所有教师中,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
(二)建议
1.教师自身化解心理压力措施。提高高校教师心理认知水平方面:职业角色的认知;开放与敏锐的思维方式;稳定健康的情绪体验;融洽的教育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
提高教师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方面: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善于调控情绪;改变自我,适应环境,获得心理平衡。
2.高校方面化解教师心理压力措施。高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中,为教师开办心理学培训班,请专家开设讲座,解答教师心理问题,可以提高教师的心理认知水平,进而可化解教师心理压力。高校还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所的所产生的暗示、监督、从众等特殊机制对教师可产生工作与生活的动力,可使教师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自觉与学校的价值取向趋同。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2008年度调研课题,课题号SKL-2008-1150。
参考文献
[1]邢少颖,王福兰.新世纪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2]卢元镇.中国知识分子健康与体育参与状况评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