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材料、组织与奔放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22ss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风筝制作有三步:材料准备,材料组织,奔放放飞(简称“奔放”)。执教鲁迅先生的《风筝》,也一如制作风筝,可分类似三步:(1)材料:找到与课文相关的必要文本。(2)组织:根据课文与必要文本的相关度、紧密度、显性或隐性,考虑这些文本适当的搭配组合。(3)奔放:课堂上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此过程,以一线牵引,人与“风筝”彼此借力,融为一体。
  关键词:鲁迅 《风筝》 中学语文教学
  风筝制作的第一步,得准备一些材料,竹篾、薄纸(长纤维有韧性为佳)和线是少不了的;第二步是这些材料的组织,绑定竹篾、黏糊薄纸,连接线索;第三步是到户外,趁着风,一边奔跑一边把风筝放起来,可以简称为奔放。
  《风筝》一文的教学,作为教材放在中学课堂里,同样要经过三个步骤:
  材料:找到与课文相关的必要文本。
  组织:根据课文与必要文本的相关度、紧密度、显性或隐性,考虑这些文本适当的搭配组合。
  奔放:在课堂上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此过程,以一线牵引,人与“风筝”彼此借力,融为一体。
  材 料
  除了《风筝》一文,另外有几则重要材料,于本课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如下:
  材料一:鲁迅《自言自语》之《我的兄弟》——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 “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我 “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材料二:鲁迅《自言自语》之“序”——
  水村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是一件极舒服的事。
  男女都谈些闲天,说些故事。孩子是唱歌的唱歌,猜谜的猜谜。
  只有陶老头子,天天独自坐着。因为他一世没有进過城,见识有限,无天可谈。而且眼花耳聋,问七答八,说三话四,很有点讨厌,所以没人理他。
  他却时常闭着眼,自己说些什么。仔细听去,虽然昏话多,偶然之间,却也有几句略有意思的段落的。
  夜深了,乘凉的都散了。我回家点上灯,还不想睡,便将听得的话写了下来,再看一回,却又毫无意思了。
  其实陶老头子这等人,那里真会有好话呢,不过既然写出,姑且留下罢了。
  留下又怎样呢?这是连我也答复不来。
  材料三: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之《鲁迅与弟兄》——
  散文集《野草》里的《风筝》。这篇文章流传得很广,因为我记得曾经选入教科书选本之类,所以知道的人很多,有教师写信来问,这小兄弟是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只能回答说明,这类文章都是歌德所谓“诗与真实”,整篇读去可以当作诗和文学看,但是要寻求事实,那就要花一点查考分别的功夫了。文中说他不爱放风筝,这大抵是事实,因为我的记忆里只有他在百草园里捉蟋蟀,摘覆盆子等事,记不起有什么风筝。但是他说也不许小兄弟去放,一天发现小兄弟松寿 “松寿”,即周建人。在偷偷地糊蝴蝶风筝,便发了怒,将蝴蝶的一支翅骨折断,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事隔多年之后,了解了游戏是儿童的正当的行为,心里觉得很抱歉,想对小兄弟说明这意思,可是后来谈及的时候,小兄弟却像是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什么也不记得了。这里主要的意思是说对于儿童与游戏的不了解,造成幼小者的精神上的虐待(原文云虐杀),自己却也在精神上受到惩罚,心里永远觉得沉重。作者原意重在自己谴责,而这些折毁风筝等事乃属于诗的部分,是创造出来的。事实上他对于儿童与游戏并不是那么不了解,虽然松寿喜爱风筝,而他不爱放风筝也是事实。据我所记忆,松寿不但爱放风筝,而且也的确善于糊制风筝,所糊有蝴蝶形、老鹰形的各种,蝴蝶的两眼不必说,在腿的上下两部分也都装上灵活的风轮(术语称曰风盘),还有装“斗线”。即风筝正面的倒三角形的线,总结起来与线索联接处,也特别巧妙,几乎超过专家,因为自制的风筝大抵可以保险,不会在空中翻筋斗的。我曾经看、也帮助他糊过放过,但是这时期大概在戊戌年(一八九八)以后,那时鲁迅已进南京学堂去了。
  材料四: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之《邬波尼沙陀》——
  大概我那时候很是懒惰,住在伍舍里与鲁迅两个人,白天逼在一间六席的房子里,气闷得很,不想做工作,因此与鲁迅起过冲突,他老催促我译书,我却只是沉默的消极对付,有一天他忽然愤激起来,挥起他的老拳,在我头上打上几下,便由许季茀赶来劝开了。他在《野草》中说曾把小兄弟的风筝折毁,那却是没有的事,这里所说的乃是事实,完全没有经过诗化。但这假如是为了不译吠檀多的关系,那么我的确是完全该打的,因为后来我一直在懊悔,我不该是那么样的拖延的。
  材料五:周建人《回忆大哥鲁迅》之《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
  鲁迅有时候,会把一件事特别强调起来,或者故意说着玩,例如他所写的关于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和放风筝的文章就是这样。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反对得厉害,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可是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这是写关于鲁迅的事情的作者应当知道的。
  组 织
  以上五则材料中,《我的兄弟》与《风筝》的相似度很高,都围绕着“风筝事件”而展开,然而将二者视作毛坯与成品(或初稿与定稿),似乎不妥,因为《我的兄弟》虽不足三百字,也是一个自足的成品——外在的叙事完整而明快,内心的隐情也流露无遗——所以称《我的兄弟》为第一稿,称《风筝》为第二稿,也许较为妥当。《自言自语》里的《火与冰》,与《野草》里《死火》,也是如此。   两篇文章的内在结构是一致的,都含有四个部分,“风筝事件”的起承转合如一首律诗,截取《我的兄弟》里的词语,可以简要概括为:
  ①我不喜欢;
  ②我踏碎;
  ③我抱歉;
  ④他记不起。
  仿佛经过了再一次的发育,《风筝》中的四个部分都舒展开了,枝叶匀停,对照一下《我的兄弟》,《风筝》里增长的部分是很明显的:
  ①我不喜欢——交代了“不喜欢”的缘故,是出于一个传统观念,“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也让读者看到了小兄弟的模样与对风筝投入的爱。
  ②我踏碎——详细呈现了小屋中的一幕,先破获,再破坏,由第一稿的128字扩充到了266字,字数翻了一倍多。
  ③我抱歉——强调自己已经人到中年,也明白了新的观念(儿童需要游戏与玩具),于是试图补过。
  ④他记不起——增补了小兄弟的表情与回应的句子,我的下坠的心。
  倘若以手艺人之眼来看《风筝》的文本,其精巧的编制与细心的穿插,就像一个出自潍坊的精巧风筝,由一位在此道中浸淫多年的巧手扎成。若把《风筝》比作风筝,则“风筝事件”里的四个部分,就是四条竹篾牢牢结成的骨架;而开头(第①②节)与结尾(第节)新添置的部分,就像细心贴上去的纸张,从头到尾严丝合缝,将事件之骨架完全地糊裹于其中,使之筋骨联络浑然一体。那么,用以糊裹的是什么呢?是“风筝时节”。首呼尾应的“风筝时节”,将此地此时的三个要素(北京、冬季、肃杀),对照彼地彼时的三个要素(故乡、春天、温和),值得注意的是,“风筝事件”与“风筝时节”的交叠与贴切之处,就是童年与故乡童年与故乡:对于“童年与故乡”的书写,《朝花夕拾》是显著的,几乎每篇都是;《野草》是隐微的,潜藏在《希望》《雪》《好的故事》《过客》《死火》几篇里。吉尔布兰生把自己的书命名为《童年与故乡》,显然是洞察了这二者的合一性。——童年是时间之外的乌托邦,故乡是空间之外的飞地。说得更明确一些,童年是时间上的故乡,故乡是空间里的童年——二者是合一的,以个人化的、非日常的、追加虚构的光色碎影,把人吸引,让人依恋。
  行文至此,回头来看后四则材料,有一点就可以看得分明:
  《自言自语》序中写得很清楚,这里记录的是一位“陶老头子”的纳凉闲话,“夜深了,乘凉的都散了。我回家点上灯,还不想睡,便将听得的话写了下来”;周作人说《野草》整篇读去可以当作诗和文学看;周建人说鲁迅是故意说着玩,“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可是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
  鲁迅的两位兄弟都在生活事实层面将风筝事件予以否定,鲁迅自己也说这是陶老头子所讲的昏话,在这些材料中,读者可以看明白的一点,就是涉及文学創作的核心秘密:虚构。
  关于这一点,杨绛先生曾以火与光的妙喻来解释:“真人真事的价值,全凭作者怎样取用。小说家没有经验,无从创造。但经验好比点上个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想象的光不仅四面放射,还有反照,还有折光。作者头脑里的经验,有如万花筒里的几片玻璃屑,能幻出无限图案。《红楼梦》里那么许多女孩子,何必个个都真有其人呢?可以一人而分为二人、三人;可以一身而兼具二美、三美。”杨绛.事实——故事——真实[C]//杨绛作品集(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46~147。
  纳博科夫说得更明确:“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说某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这简直是侮辱了艺术,也侮辱了真实。其实,大作家无不具有高超的骗术,不过骗术最高的应首推大自然。大自然总是蒙骗人们。从简单的因物借力进行撒种繁殖的伎俩,到蝴蝶、鸟儿的各种巧妙复杂的保护色,都可以窥见大自然无穷的神机妙算。小说家只是效法大自然罢了。”【美】纳博科夫.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C]//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范伟丽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4~5。
  总结一下,《风筝》一文,是以一桩虚构的童年事件,来呈现中年的乡愁,对儿童的重新认识,对手足情谊的怀念,以及对以往过犯的忏悔。
  奔 放
  以上的材料与构想,如何实施于课堂,才能获得理想的功效呢?
  有一半的功效取决于上课之前,需要提前布置,请学生熟读《风筝》与《我的兄弟》两个文本。如果有条件,学生在课前通读《野草》全书,以及《自言自语》全文七则,那就再好不过了。教师可以布置几个预习思考题:
  1.《我的兄弟》的情节含有一些要素,请从文中找出几个动词加以概括。
  2.《风筝》中是否含有以上要素?若有,对应的分别是哪几节?
  3.《风筝》的开头和结尾,是否有一些共同点?
  这节课,既是文学鉴赏,也是写作研讨,以鲁迅为师来学习写作,可以分为三个板块:作品的陶造,作品的真实,作品的准确。
  课堂伊始(作品的陶造),观察、比较《我的兄弟》与《风筝》,从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入手,先确定前文情节的四要素,再在后文里确定对应的段落。预留半节课的时间,探讨第一板块的核心问题:“与第一稿相比,第二稿增加了哪些内容?”因为学生对两个文本都比较熟悉,预习题也提供了稳固的支架,所以比较阅读的效果可以预期,核心问题的探讨当能收获一些成果。
  课堂过半(作品的真实),新鲜出示鲁迅两位兄弟的文章,此事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当场激起学生的一片惊奇,思维流自然地引向了第二板块的核心问题:你如何看待本文的真与假?这个板块所需的时间不多,然而很有意义,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很少有机会从教材与教师那里获得清晰的文体意识,对于真实与虚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未经审慎的思考与辨析,《风筝》一文,正是一个绝佳的范本,帮助学生认识到“最真的诗是最假的话”。(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第三幕第三场)
  课堂尾声(作品的准确),不妨请学生化身为编辑,就《风筝》结尾处的“但是”一词的使用,与作者鲁迅有一次平等的商榷。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只是浅尝辄止,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有待思考,比如:鲁迅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风筝线的?为什么鲁迅要在大年初一写这篇文章?写《风筝》之时,鲁迅与兄弟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罪感与悔改意识的源头出自哪里?赦罪的权柄掌握在谁的手里……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
  (郭初阳,浙江省杭州越读馆创建人、负责人,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当今语文教育界的新锐。曾就职于杭州外国语学校,与蔡朝阳、吕栋合称“浙江三教师”。著有《言说抵抗沉默》《颠狂与谨守》《大人为什么要开会》《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等。)
其他文献
摘要:《黑猫》一向被视为惊悚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如何给孩子讲,是个问题。看似“恐怖”的《黑猫》,其实是对人之“恶”失控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悔恨的极端展现。“极端展现”之目的,自然是为了让读者看得更清楚,但“清楚”也可能导致阅读的舍本逐末,被“恐怖”吓住,而黄晓丹老师给学生上的这一课,让我们回到了“本”。如此的课堂效果,大概属于亚里士多德讲的悲剧对人灵魂的“净化”作用。  关键词:《黑猫》惊悚净化  据
期刊
2019年1月3日,小寒。自此,我们将迎来一年之中北半球最冷的一段时光。但是,蜡梅、水仙和雁、鹊、雉们已经早早地奔赴它们新的旅程。  我有幸参与“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前前后后,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这也像是一段旅程——从上课前到上课中再到上课后,有许多斑斓不断闪现在我的记忆之翼上。  课前三思  一思自己。  思考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对自己发问。于是,两个月前,我开始认真问自己:你对节气真正了
期刊
“二十四节气课程”,是我们开发的立足于传统二十四节气、指向传统文化(包括物候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传承的一门地方课程,其直接创意灵感有二:一是溧水籍作家诸荣会散文集《节气24帖》出版,影响很大;二是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二十四节气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逐渐为世界所知晓、认可。其实,我们一直在思考:让传统文化,特别是溧水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民俗文化进课程、进校园
期刊
摘要:施教之功在于启发学生“自主学”。教学《小小的船》,提炼启发学生“自主学”的路径:强化预习,让学生在“想方设法”中历练“自主学”的能力;关注质疑,让学生在“自问自答”中提升“自主学”的能力;观照互评,让学生在“相观而摩”中夯实“自主学”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预习质疑互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施教之功在于启发学生“自主学”。本文以部编小学
期刊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石河子市S中学初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课外阅读持积极态度;阅读材料多为趣味性读物,材料主要来源于教师发放与网络;课外阅读时间少,主要集中在周末与寒暑假;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词汇量匮乏、语法差与投入时间不足,同时肯定了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指导作用。根据现存问题,剖析其原因并提出优化策略,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 英语课外
期刊
摘 要:文化语文是文化视野中的语文,是用文化来观照的语文,是对文化特性、文化灵魂、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强调,是真正把语文当作文化的载体来开发的课程。“文化语文”教学实践,赋予文本更深刻更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予学生更丰满的精神世界,引领学生置身于作品所描述的境界,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领悟其意蕴,吸收其精华,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  关键词:文化语文 教学实践 对话  我毕业于大学中文系,后来也曾从事
期刊
摘要:《造梦课堂:创意语文13节》是周益民老师的新著。造梦课堂,周益民老师造的是一个个妙不可言的语文梦。这梦并不虚幻,而是真实的存在。然后,他用心、用情地带着学生一起去追梦,悠闲地漫游美妙的阅读书境:于史书典籍中,领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触摸语言,与情感相遇;于字里行间,体会文本的丰富内涵,邂逅文字,与精神同游。  关键词:周益民造梦课堂创意语文  秋千节前初相见  于秋千节前,加入点灯人读书会领
期刊
摘 要: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鲜明地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重要论断。用生长定义教育,可以催生许多联想。若把儿童比喻为生长的种子,则必然有一些重要的教育观念:自由与天性是“种子”生长扎根的广袤土壤;交流与对话是“种子”生长需要的雨露阳光;濡染和熏陶是“种子”生长必需的滋养护理;批判与理性是“种子”生长期盼的丰硕果实。  关键词:杜威 教育即生长 儿童 种子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
期刊
摘要:谈祥柏教授和他的趣味数学,堪称数学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独放异彩,熠熠生辉。从“大同十年,受益终身”“敏于数学,乐于研求”“文理兼修,百科贯通”“中外大师,高空对接”等方面可以看出,谈柏教授的教育经历、个人禀赋、学术渊源、文化底蕴在他身上和合作用,成就了一代数学科普大师。谈祥柏教授的科普作品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融会贯通,奇趣横生,雅俗共赏,自出机杼。  关键词:谈祥柏趣味数学科普创作  江苏
期刊
摘 要:核心素养作为时代发展转动、社会变革推动与教育实践与探索合力作用下的产物,自提出之日便成了教育革新的风向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教学变革、评价转向是当前研究的三大主题。梅岭小学《“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集“教育导向、评程可视、过程馈结、成长展析、元评完善”于一体,构建了全面立体的成长轨迹和开展多元互动的评价过程,明晰了基于核心素养评价的应然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评价变革 路径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