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宁南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并以彭阳县为例阐述了宁南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提出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措施。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资源优势;对策;宁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250-02
农、林、牧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能够充分发挥资源和市场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实现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奠定基础。理想的结构应当体现出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传统技术、中间技术与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产业、行业、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供给可能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能发挥产业结构系统整体的最佳功能。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必须在保持社会需求和供给基本平衡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使生产资料合理配置,劳动力合理分布,技术投入合理组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为此,宁夏南部山区农、林、牧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以国家退耕还林建设为契机,在第1产业农、林、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加快第2、3产业的发展速度,在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扩大经济作物和饲用牧草的种植面积,以林果为主导产业,建设农、林、牧、副等全面发展的区域经济;要突出以旱作农业为拳头产品和经济林为主的林果业,以羊、牛为主的舍饲养殖业;以林果、林药为主,发展有资源优势的加工业;通过发展乡村企业、家庭工副业,形成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各产业协调发展,增强其多品种、多层次的广泛适应能力,尽快提高人均纯收入,形成一个较为合理、协调发展、具有区域特点的产业结构。
1宁南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宁夏南部半干旱退化山区地处内陆深处,暖湿气流进入该地区较少,形成降雨的物质条件较差。因此,降雨少,特别是有效降雨更少。据当地气象台站近30年的降雨资料表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82.5mm,最大年份降雨量达652.5mm,最小年份降雨量仅为213.5 mm,降雨量年际变化幅度高达60%以上,且降雨多分布在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5%以上,在农作物急需水分的4~6月,降雨量仅为25.5~122.5mm,有的年份在3~5月几乎无有效降水。蒸发强烈,年蒸发量为2 894.5mm,为降水量的5~7倍。宁南山区是一个旱作农业区,无可利用的过境地表水,水库少,且蓄水量较小,多用于人畜饮水和少量瓜果蔬菜的补充灌溉。据当地水文资料记载,该地区综合水资源为7.7亿立方米,扣除大于2g/L的苦咸水和泥沙后,可利用的水资源仅为5.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89m3,为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的1/5;耕地占有水资源量915m3/hm2,是黄河流域平均值的1/7,全国平均水平的4%。且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水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2)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低。宁南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坡耕地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低下。据调查,宁南山区坡耕地每年流失肥沃土壤近2 000kg/hm2,损失氮122kg/hm2、磷33kg/hm2、钾15kg/hm2,大于25°的坡耕地,土壤有机质(1.5%)低于台地(3.8%)、缓坡地(3.1%)、林地(2.5%)和荒坡草地(1.7%)。土壤贫瘠、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特别在干旱年份,产量极低。
(3)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宁南山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地、丘陵、粱、塬、峁、沟、坡、台地、川等地貌类型相间分布,整个土地被切割的支离破碎,下垫面极其复杂,加之长期的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当地水土保持部门统计,该区水土流失面积1.26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5%,占全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千米的2.93%,土壤侵蚀模数高达2 500~8 000t/km2·a,每年冲走表土6 000万吨(占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总量16亿吨的3.75%),因沟头延伸和海岸扩张,蚕食沟台川地1 333.33hm2。流失土壤中氮、磷和有机质120多万吨,致使水库淤泥、农田冲毁、土壤肥力下降、抗灾能力减弱,一些土石山地甚至青沙露面,植物无法生存。加上林草面积减少、植被退化,整个生态环境稳定性差,抗御多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4)农业生产投入少,基础条件落后。宁夏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区,而宁南山区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经济落后,使得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跟不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20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淤地坝、谷坊、小型水库等水土保持工程大多已失去防洪、蓄水、灌溉的功能,20世纪70~80年代建设的水土保持工程的水保效果已大大降低。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宁南山区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平梯田坡地改造工程、小型水库工程和窑窖蓄水工程,但因资金投入有限,仍有60%的耕地为坡耕地,46%的农户和47%的牲畜缺乏饮用水。另外,部分自然村的交通条件和电力设施比较落后,大部分自然村的广播、电视、通讯条件较差,信息闭塞。
(5)农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农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宁南山区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由于农业占的比重大,粮食种植比例高,特别是产量不稳、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小麦种植占有绝对多数,造成整个农业经济效益始终上不去,即使在粮食产量丰收的年份,也是增产不增收。农业结构耦合程度低,系统功能效果差,由于缺乏对系统的有效管理,系统内部结构失调,突出表现为:一是种植业产出多,缺乏植物与动物的草畜耦合,能量转换率低,经济效益产出极不明显;二是缺乏对林草系统功能的认识,以林草为主的防护林体系不健全,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生态保障,系统有害因素输出多,制约了系统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整体经济运行效果。农、林、牧、副间的关联度小,结构链条不紧密。由于传统的、自然的农业经营方式,造成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联系不紧,没有形成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紧密的结构链条,没有形成一个农林牧副相互依存、关联度极大、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生态经济,使得整个系统生态经济效益低下。
(6)人口压力大,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技术应用少,市场意识差。宁南山区是一个回族聚集的地区,传统的观念和国家的政策使得该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宁夏和全国水平。据固原市计划生育部门的资料显示,原固原县1949年总人口为47.96万人,到1999年人口增长到191.00万人,50年间人口增长了4倍,人口密度由1949年的28.6人/km2,提高到现在的113.7人/km2。举高不下的人口增长速度,给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压力。文化教育、科技普及在宁南山区十分落后。人口文化素质低,信息不畅,市场意识差,造成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农业种植与经营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在严重干旱情况下,仍然不能稳定解决温饱,贫困依然是宁南山区的主要问题。
以上情况促使相关部门必须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问题,要打破常规,加紧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建立新的生态农业系统和农村经营机制,形成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尽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在21世纪初的重要时期,不失时机地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靠科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引导群众致富奔小康,是宁南山区人民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
2宁南山区的农业资源优势
(1)宁南山区土地资源丰富,以彭阳县为例,总土地面积2 528.65km2,其中耕地面积97 77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8.63%,水浇地3 122hm2,山地94 650hm2。到2002年底,全县人口24 686 8人,农村人口228 647人。林地面积8.77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4.66%,多年生草地面积4.07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6.22%,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11hm2,其中人均占有可利用耕地0.43hm2,丰富的土地资源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土地保证。
(2)劳动力资源充裕是宁南山区的一大优势。彭阳县总人口246 868人,乡村劳动力139 400人,乡村从业人员116 452人,2002年彭阳县出外打工强壮劳动力约22 000人,占彭阳县劳动力的14.46%,还有15.00%的劳动力剩余。因此,在这一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型、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有充足的劳动力保障。
(3)生物种类繁多。发展生态农业要建立在优势的动植物资源上,宁南山区因特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同时,通过引进和培育,在农作物、经济作物(如瓜、菜)、特种经济植物(如药材)、林木、果树、牧草等植物种方面又有了较大数量的增加。据统计,在彭阳县半干旱退化山区近500种植物种中,可利用的有300种,有牧草和饲用价值的植物200种,其中紫花苜蓿、沙达旺、红豆草等优良牧草和饲用植物50多种;油松、华山松、白桦、椴树、小叶杨等用材树木10多种;山荆子、杜梨、文冠果、山樱桃、野葡萄、山桃等果树砧木和野生果树10多种;苹果、核桃、山杏、花椒、桃、梨、李、海红、葡萄等经济树木20多种,素有“果品之乡”的美称。芸芥、紫花苜蓿、黄花苜蓿、百里香等蜜源植物100多种;贝母、山桃仁、杏仁、秦艽、柴胡、甘草、党参等药用植物200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100余种。该地区还有以畜禽为主的动物数十种。
(4)光热资源丰富。宁南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光照资源优势明显。据彭阳县气象台3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彭阳多年平均气温7.4℃,3~10月平均气温16.0℃,最高气温36.0℃,≥10℃有效积温2 200~2 750℃,茹河下游城阳乡可达3 045℃,持续天数(除北部山区)140~170d。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518h,年辐射量450.2kJ/cm2,无霜期120~168d。优越的光热资源为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气候条件。
3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1)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以林草为主,林、草、牧合理配套的水土保持型林草以及粮、果、林、药、杂综合发展的水土保持性生态经济系统,达到以农促牧、以林促牧,发展舍饲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目标。
(2)以发展畜牧业、培肥地力为突破口,实行林、粮、牧并举,同步发展。
(3)大力营造水土保持经济林,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林业和多种经营结合。
(4)林草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坡、治沟相结合,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路子。沟头、沟边营造以沙棘、山杏、紫穗槐、马茹刺为主的灌木林,拦蓄坡面径流;沟道内修建以谷坊为主的小型水保工程,常年有水的沟道还可造柳谷坊,以减轻沟内泥沙向外输移;坡度较陡的道路两边,每隔一定距离修建以水窖、水簸箕为主的简易水保工程,减轻地表径流对路面的冲淘;农地地埂上营造以花椒、黄花菜、柠条为主的生物埂,减轻外营力对农耕地的侵蚀。
(5)增加地面覆盖,改善土壤水、热状况。造林时树盘覆盖塑料薄膜和作物秸秆,既可使栽植穴内的土壤水分形成闭路循环系统,又可提高穴内的土壤温度。
(6)加强现有林分的管护,推行合理有效的综合抚育措施,以免人为侵蚀加剧。
(7)加大机修梯田的力度,改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坚持山坡上部退耕还林、草;中、下部坡地改造成高标准的机修梯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8)认真宣传、执行水土保持法和有关法令、法规,贯彻“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以调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资源优势;对策;宁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250-02
农、林、牧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能够充分发挥资源和市场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实现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奠定基础。理想的结构应当体现出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传统技术、中间技术与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产业、行业、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供给可能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能发挥产业结构系统整体的最佳功能。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必须在保持社会需求和供给基本平衡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使生产资料合理配置,劳动力合理分布,技术投入合理组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为此,宁夏南部山区农、林、牧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以国家退耕还林建设为契机,在第1产业农、林、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加快第2、3产业的发展速度,在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扩大经济作物和饲用牧草的种植面积,以林果为主导产业,建设农、林、牧、副等全面发展的区域经济;要突出以旱作农业为拳头产品和经济林为主的林果业,以羊、牛为主的舍饲养殖业;以林果、林药为主,发展有资源优势的加工业;通过发展乡村企业、家庭工副业,形成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各产业协调发展,增强其多品种、多层次的广泛适应能力,尽快提高人均纯收入,形成一个较为合理、协调发展、具有区域特点的产业结构。
1宁南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宁夏南部半干旱退化山区地处内陆深处,暖湿气流进入该地区较少,形成降雨的物质条件较差。因此,降雨少,特别是有效降雨更少。据当地气象台站近30年的降雨资料表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82.5mm,最大年份降雨量达652.5mm,最小年份降雨量仅为213.5 mm,降雨量年际变化幅度高达60%以上,且降雨多分布在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5%以上,在农作物急需水分的4~6月,降雨量仅为25.5~122.5mm,有的年份在3~5月几乎无有效降水。蒸发强烈,年蒸发量为2 894.5mm,为降水量的5~7倍。宁南山区是一个旱作农业区,无可利用的过境地表水,水库少,且蓄水量较小,多用于人畜饮水和少量瓜果蔬菜的补充灌溉。据当地水文资料记载,该地区综合水资源为7.7亿立方米,扣除大于2g/L的苦咸水和泥沙后,可利用的水资源仅为5.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89m3,为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的1/5;耕地占有水资源量915m3/hm2,是黄河流域平均值的1/7,全国平均水平的4%。且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水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2)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低。宁南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坡耕地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低下。据调查,宁南山区坡耕地每年流失肥沃土壤近2 000kg/hm2,损失氮122kg/hm2、磷33kg/hm2、钾15kg/hm2,大于25°的坡耕地,土壤有机质(1.5%)低于台地(3.8%)、缓坡地(3.1%)、林地(2.5%)和荒坡草地(1.7%)。土壤贫瘠、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特别在干旱年份,产量极低。
(3)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宁南山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地、丘陵、粱、塬、峁、沟、坡、台地、川等地貌类型相间分布,整个土地被切割的支离破碎,下垫面极其复杂,加之长期的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当地水土保持部门统计,该区水土流失面积1.26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5%,占全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千米的2.93%,土壤侵蚀模数高达2 500~8 000t/km2·a,每年冲走表土6 000万吨(占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总量16亿吨的3.75%),因沟头延伸和海岸扩张,蚕食沟台川地1 333.33hm2。流失土壤中氮、磷和有机质120多万吨,致使水库淤泥、农田冲毁、土壤肥力下降、抗灾能力减弱,一些土石山地甚至青沙露面,植物无法生存。加上林草面积减少、植被退化,整个生态环境稳定性差,抗御多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4)农业生产投入少,基础条件落后。宁夏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区,而宁南山区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经济落后,使得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跟不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20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淤地坝、谷坊、小型水库等水土保持工程大多已失去防洪、蓄水、灌溉的功能,20世纪70~80年代建设的水土保持工程的水保效果已大大降低。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宁南山区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平梯田坡地改造工程、小型水库工程和窑窖蓄水工程,但因资金投入有限,仍有60%的耕地为坡耕地,46%的农户和47%的牲畜缺乏饮用水。另外,部分自然村的交通条件和电力设施比较落后,大部分自然村的广播、电视、通讯条件较差,信息闭塞。
(5)农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农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宁南山区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由于农业占的比重大,粮食种植比例高,特别是产量不稳、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小麦种植占有绝对多数,造成整个农业经济效益始终上不去,即使在粮食产量丰收的年份,也是增产不增收。农业结构耦合程度低,系统功能效果差,由于缺乏对系统的有效管理,系统内部结构失调,突出表现为:一是种植业产出多,缺乏植物与动物的草畜耦合,能量转换率低,经济效益产出极不明显;二是缺乏对林草系统功能的认识,以林草为主的防护林体系不健全,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生态保障,系统有害因素输出多,制约了系统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整体经济运行效果。农、林、牧、副间的关联度小,结构链条不紧密。由于传统的、自然的农业经营方式,造成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联系不紧,没有形成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紧密的结构链条,没有形成一个农林牧副相互依存、关联度极大、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生态经济,使得整个系统生态经济效益低下。
(6)人口压力大,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技术应用少,市场意识差。宁南山区是一个回族聚集的地区,传统的观念和国家的政策使得该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宁夏和全国水平。据固原市计划生育部门的资料显示,原固原县1949年总人口为47.96万人,到1999年人口增长到191.00万人,50年间人口增长了4倍,人口密度由1949年的28.6人/km2,提高到现在的113.7人/km2。举高不下的人口增长速度,给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压力。文化教育、科技普及在宁南山区十分落后。人口文化素质低,信息不畅,市场意识差,造成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农业种植与经营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在严重干旱情况下,仍然不能稳定解决温饱,贫困依然是宁南山区的主要问题。
以上情况促使相关部门必须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问题,要打破常规,加紧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建立新的生态农业系统和农村经营机制,形成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尽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在21世纪初的重要时期,不失时机地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靠科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引导群众致富奔小康,是宁南山区人民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
2宁南山区的农业资源优势
(1)宁南山区土地资源丰富,以彭阳县为例,总土地面积2 528.65km2,其中耕地面积97 77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8.63%,水浇地3 122hm2,山地94 650hm2。到2002年底,全县人口24 686 8人,农村人口228 647人。林地面积8.77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4.66%,多年生草地面积4.07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6.22%,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11hm2,其中人均占有可利用耕地0.43hm2,丰富的土地资源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土地保证。
(2)劳动力资源充裕是宁南山区的一大优势。彭阳县总人口246 868人,乡村劳动力139 400人,乡村从业人员116 452人,2002年彭阳县出外打工强壮劳动力约22 000人,占彭阳县劳动力的14.46%,还有15.00%的劳动力剩余。因此,在这一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型、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有充足的劳动力保障。
(3)生物种类繁多。发展生态农业要建立在优势的动植物资源上,宁南山区因特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同时,通过引进和培育,在农作物、经济作物(如瓜、菜)、特种经济植物(如药材)、林木、果树、牧草等植物种方面又有了较大数量的增加。据统计,在彭阳县半干旱退化山区近500种植物种中,可利用的有300种,有牧草和饲用价值的植物200种,其中紫花苜蓿、沙达旺、红豆草等优良牧草和饲用植物50多种;油松、华山松、白桦、椴树、小叶杨等用材树木10多种;山荆子、杜梨、文冠果、山樱桃、野葡萄、山桃等果树砧木和野生果树10多种;苹果、核桃、山杏、花椒、桃、梨、李、海红、葡萄等经济树木20多种,素有“果品之乡”的美称。芸芥、紫花苜蓿、黄花苜蓿、百里香等蜜源植物100多种;贝母、山桃仁、杏仁、秦艽、柴胡、甘草、党参等药用植物200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100余种。该地区还有以畜禽为主的动物数十种。
(4)光热资源丰富。宁南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光照资源优势明显。据彭阳县气象台3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彭阳多年平均气温7.4℃,3~10月平均气温16.0℃,最高气温36.0℃,≥10℃有效积温2 200~2 750℃,茹河下游城阳乡可达3 045℃,持续天数(除北部山区)140~170d。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518h,年辐射量450.2kJ/cm2,无霜期120~168d。优越的光热资源为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气候条件。
3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1)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以林草为主,林、草、牧合理配套的水土保持型林草以及粮、果、林、药、杂综合发展的水土保持性生态经济系统,达到以农促牧、以林促牧,发展舍饲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目标。
(2)以发展畜牧业、培肥地力为突破口,实行林、粮、牧并举,同步发展。
(3)大力营造水土保持经济林,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林业和多种经营结合。
(4)林草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坡、治沟相结合,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路子。沟头、沟边营造以沙棘、山杏、紫穗槐、马茹刺为主的灌木林,拦蓄坡面径流;沟道内修建以谷坊为主的小型水保工程,常年有水的沟道还可造柳谷坊,以减轻沟内泥沙向外输移;坡度较陡的道路两边,每隔一定距离修建以水窖、水簸箕为主的简易水保工程,减轻地表径流对路面的冲淘;农地地埂上营造以花椒、黄花菜、柠条为主的生物埂,减轻外营力对农耕地的侵蚀。
(5)增加地面覆盖,改善土壤水、热状况。造林时树盘覆盖塑料薄膜和作物秸秆,既可使栽植穴内的土壤水分形成闭路循环系统,又可提高穴内的土壤温度。
(6)加强现有林分的管护,推行合理有效的综合抚育措施,以免人为侵蚀加剧。
(7)加大机修梯田的力度,改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坚持山坡上部退耕还林、草;中、下部坡地改造成高标准的机修梯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8)认真宣传、执行水土保持法和有关法令、法规,贯彻“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以调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