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详细地分析了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开发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成因。同时结合佳木斯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起点,给出了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建立的目标、思路、原则和总体框架,建立了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四种主要模式。最后给出了合理开发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建议,为该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 人力资源 模式
中图分类号:[P9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292-02
1 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佳木斯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的平原腹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现辖两个县级市、三县、四区,72个乡镇,973个行政村,农户27.1万户,农业人口129.4萬人。农村劳动力68.14万人,其中16周岁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32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4万人。从目前来看,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但整体质量较低,主要体现在科学文化素质缺乏、身体素质较差、思想道德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偏低。
1.1 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现状
据调查,2011年末,佳木斯农村劳动力共计68.14万人,为农村常住人口的76.3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出5%。而在这些劳动力中,男性所占比例为59.7%;女性为40.3%。根据比较分析,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农村劳动力所从事行业主要为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从事人员较少,而从事第三产业人员比例处于上升趋势。2011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约占总人数的85.4%;第二产业为4.9%;第三产业占9.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比2010年增加了1.93%,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了1.69%、0.24%。相比全国平均水平,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所占比重高出15.7%,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则分别低出11.8%和3.9%。这一事实说明佳木斯市农村第二、三产业目前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有待继续开发。
第二、农村劳动力年龄分布比较均匀。2011年,2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和的12%,21到30岁的占24.2%,31到40岁之间的为25.3%,22.1%为41到50岁之间,其余16.4%为51岁及以上。
第三、外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较少,大多数都为本地人员。据统计,2011年,佳木斯市全部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中,有122万人的户籍在本乡,占全部农业劳动者总量的93.93%;而外乡人只有2.87万人,仅为农业劳动者人数的2.21%;户籍在乡外县内的为1.79万人,其比例为1.38%;户籍在县外(地)市内的为1.2万人,比例为0.92%;而在市外省内的为1.5万人,比例为1.16%;户籍在外省的为0.52万人,比例为0.40%。
第四、农村从业人员在一年中从业时间多数为4至6个月。2011年,全市农村从业人员从业时间在4-6个月的从业人员最多,为84.56万人,占64.8%;其次是从业时间在2-3个月的从业人员,为17.6万人,占13.5%;以下依次是10个月以上、7-9个月和1个月的从业人员,人数分别为15.5万人、11.4万人和1.7万人,所占比重依次为11.9%、8.3%和1.3%,从业人员从业时间分布图见图4.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佳木斯市农村从业人员的从业时间比较短,其中从业10个月以上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比全国低19.9个百分点,从业7-9个月从
业人员所占比重比全国低12个百分点。
1.2 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现状
1.2.1 文化素质现状
目前,佳木斯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明显提升,据统计,截止2000年时,除高中外,各类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都普遍提高,尤其是拥有初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增长迅速。然而从1982到2000年,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反而有所下降,且拥有大学文凭的劳动者比例虽然有所增长,但仍旧很少,在2000年还只有0.6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比例仅为6.3%,2010年所占比例虽有一定幅度上升,但总体变化仍较小,这说明佳木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仍偏低。
1.2.2 健康素质现状
据研究,营养健康与经济发展之间一般存在正相关关系:卡路里拥有量每增加1%,种植业收入将会增加0.57%;而劳动力因病无法工作时间每增加一个月,种植业收入将减少2300元(张车伟,2003)。2011年佳木斯市农村农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3%以上,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99.48%。农村低保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350元。政府投资占筹资总额的2/3,农民投入仅占1/3,并以保大病为主,同时兼顾小额医疗费用补助,新型保险使得部分农民看病问题得以解决。但是,从佳木斯市实际看,农村仍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大多数农民的医疗仍是问题,医疗费用仍需要农民自己承担。仍有很多农民看不起病,这就要求该体系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目前佳木斯市农村的卫生院共110所,达标的乡镇卫生院有11所,达标率10%,村卫生所1200所,达标的有84所,达标率7%。部分村屯饮水困难还没有解决。健康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1.2.3 生产经营素质现状
佳木斯市农民的个人素质尚有待提高,尤其长时间受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熏陶下,缺乏经商意识,农民中几乎没有懂得市场经济的含义,不能及时发现有效的经济信息,不能及时调整、改变生产策略来适应消费者,从而满足国内外市场上的不同的需求。农民的销售策略尚未从小农经济走出来,这种“大地产什么我们就卖什么”的落后思想一直困扰着他们,他们不懂按照顾客的想法和需要,每年农民的耕种选择常落后于市场需求变动,而不是超前于市场需求变动。又由于东北农业生产周期长、转产慢,受气候、季节等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民不能准确地预测来年收成,导致其盲目生产,以至于使农作物与市场的真实需求存在过大的反差,致使市场的价格不稳,反过来又加剧了市场行为的扭曲程度,增加了农业经营风险。 1.3 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指依靠待开发农村的自身状况,分析一定区域的所有农村劳动力的特征,并依此分析比较不同农村人口类群的差别,制定开发策略,通过调节人口数量、提高人口健康状况、发展基础教育和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等方式,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投资开发,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及劳动技能,不断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1.3.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教育比较落后
目前佳木斯市农村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限仅7.1年,未接受教育的劳动力占据总人数的 3.2%,具有小学教育水平的约为26.5%,初中的为59.9%,而接受过高中及中专以上教育的农村劳动者仅为总人数的9.5%。
1.3.2 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训力度不够
地方政府的不重视使得原本就举步维艰的农业技术推广更加雪上加霜。具体到佳木斯市,这种状况就更加令人担忧。尽管佳木斯市政府每年利用国家政策投入,通过各级组织部门、人社部门和各级党校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理论和技术培训,但仍然还是参训面相对窄,受众面相对少。
农业技术科研开发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效率极其低下。科研人员仅仅是为了学术而学术,没有很好的把科研成果推广给真正需要技术的农村生产一线人员,而且生产人员也没有充分的意识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政府没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农村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导致各培训机构之间责任分工不明确、信息不能够共享。再者就是政府缺少对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的政策、财政支持。
1.3.3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不强
全市乡村人口129.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8.14万人,2011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6.1万人。而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所需的劳动力还会逐渐减少,剩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由于小城镇不仅数量少、人口规模小,而且公共设施不足,乡镇企业集中度低,经济总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小城镇与农村差别小,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劳动力转移输出服务方面,全市绝大多数劳务中介组织隶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所,受人员、资金和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官办”中介机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的作用不够明显。总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对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会产生较强的影响。
1.4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上文中对佳木斯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很多因素制约着佳木斯市人力资源的质量,这些因素可分为三类,即包括劳动者数量、质量、教育投入等在内的人的因素,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以及农村地理环境的因素三方面。
1.4.1 人力资源本身的因素
佳木斯市农村地理位置偏僻,文化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大多数农民接受教育时间短,仅完成义务教育或者未完成就開始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供给量加大,另一方面影响了农业深度开发的人才需求,因此,低素质的农民不仅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农业领域的发展。
1.4.2 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佳木斯市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动较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之前国有企业为劳动力主要的就业渠道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变动,国有企业发展大不如从前,部分城镇集体企业困难重重,自身发展问题严重,难以继续扩大规模,整体上来说,这些集体、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已大不如前。此外,乡镇企业由于受国家经济政策及地域因素的影响,本身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展缓慢,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能力低。
1.4.3 地理环境的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地理位置相关联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无论是对人类生存还是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影响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制约着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佳木斯市地处三江平原,位于富饶的东北黑土区上,由于其土地肥沃,对于从事农业生产来说,投入产出比高,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相应地,该地理位置偏远,易使当地农民与外部接触少,思想封闭,形成内向和自满的心理;同时,也易造成当地农民形成自产自销的生活模式,与外部世界相隔离,进一步妨碍了先进技术和文明的引进。正因为处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佳木斯市农村地区农民易滋生安于现状的封闭落后思想,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深度开发。这种思想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保守。这些思想保守的农民固步自封,对新事物、新观念往往持有怀疑态度,从思想上不愿意接受这些新东西。第二,眼界狭窄。由于地域的偏僻性,使当地农民的观念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市场经济不相适,更习惯于纵向比较,而忽视了横向思考。需要说明的是,地理环境对佳木斯市农民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并不一定是这样,我们要从中看到的是部分农民由于地域原因造成的思想封闭,眼界狭窄,对外部世界了解少,缺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导致与社会发展脱节。
2 开发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的策略
2.1 发展农村教育
通过上文中的研究,我们认识到,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佳木斯市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基础教育质量差、职业教育薄弱的情况,这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重视职业教育。
2.2 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不可少的环节,佳木斯市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使之更加科学,有序地开展。不断健全、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各项法规、制度,努力形成各级政府牵总、相关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市场运作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格局,为提高佳木斯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2.3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2.3.1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首先,应当制定城乡统筹就业的发展规划,取消农民就业时对其职业、工种的约束和屏障,使得农民享有同市民一样的进城务工机会,实现就业对象身份的一律平等,确立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主体地位,逐步统一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机制格局。
其次,通过劳动合同制度来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劳动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条件、劳动报酬以及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相关内容,确保农村人力资源在城市得到维持和发展。
再次,政府应根据当地农村劳动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在认真加以甄选之后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劳动人才市场等平台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劳动就业信息,为当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机会,减少进城农民流动的盲目性,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和就业的搜寻成本。
2.3.2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包括社会保险,还应包括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根据佳木斯市内农民工的需求和目前的条件,应率先办理急需的社会保险项目,逐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可以按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的顺序依次实施,并按照先后顺序分期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
2.3.3 改革与完善户籍制度
佳木斯市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大干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改革不利于农民工流动的政策,进一步保护農民工的利益,并促进劳动力的迁徙,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度。如农民工想要将户口迁入发达地区城镇,其迁入条件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重新设定,在住房、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做相应的变革,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呼应。不应强调以“户籍准入”制度为前提思考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取向。因为“户籍准入”的本质是与市场决定劳动力需求的规则相背离的。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劳动力资源,需要按照市场要求分别配置城镇最合理最有效的部门和行业。
2.4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健康状况是决定劳动者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加强对卫生保健的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力资本的健康状况,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农村健康投入,积极构建并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5 构建多渠道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佳木斯市已经在农村地区开展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但是开发的成效并不大,这就需要制定一个合适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作为依托。然而各地区经济发展进度、农民受教育程度都不相同,如若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在全市范围内同步执行则会影响开发的成效。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必须分地区分情况的区别对待,且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构建开发模式,即实行以“层级”开发模式为总框架和采取具体战略措施相结合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参考文献
[1] 郭文波.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吉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2010
[关键词]农村 人力资源 模式
中图分类号:[P9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292-02
1 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佳木斯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的平原腹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现辖两个县级市、三县、四区,72个乡镇,973个行政村,农户27.1万户,农业人口129.4萬人。农村劳动力68.14万人,其中16周岁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32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4万人。从目前来看,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但整体质量较低,主要体现在科学文化素质缺乏、身体素质较差、思想道德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偏低。
1.1 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现状
据调查,2011年末,佳木斯农村劳动力共计68.14万人,为农村常住人口的76.3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出5%。而在这些劳动力中,男性所占比例为59.7%;女性为40.3%。根据比较分析,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农村劳动力所从事行业主要为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从事人员较少,而从事第三产业人员比例处于上升趋势。2011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约占总人数的85.4%;第二产业为4.9%;第三产业占9.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比2010年增加了1.93%,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了1.69%、0.24%。相比全国平均水平,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所占比重高出15.7%,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则分别低出11.8%和3.9%。这一事实说明佳木斯市农村第二、三产业目前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有待继续开发。
第二、农村劳动力年龄分布比较均匀。2011年,2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和的12%,21到30岁的占24.2%,31到40岁之间的为25.3%,22.1%为41到50岁之间,其余16.4%为51岁及以上。
第三、外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较少,大多数都为本地人员。据统计,2011年,佳木斯市全部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中,有122万人的户籍在本乡,占全部农业劳动者总量的93.93%;而外乡人只有2.87万人,仅为农业劳动者人数的2.21%;户籍在乡外县内的为1.79万人,其比例为1.38%;户籍在县外(地)市内的为1.2万人,比例为0.92%;而在市外省内的为1.5万人,比例为1.16%;户籍在外省的为0.52万人,比例为0.40%。
第四、农村从业人员在一年中从业时间多数为4至6个月。2011年,全市农村从业人员从业时间在4-6个月的从业人员最多,为84.56万人,占64.8%;其次是从业时间在2-3个月的从业人员,为17.6万人,占13.5%;以下依次是10个月以上、7-9个月和1个月的从业人员,人数分别为15.5万人、11.4万人和1.7万人,所占比重依次为11.9%、8.3%和1.3%,从业人员从业时间分布图见图4.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佳木斯市农村从业人员的从业时间比较短,其中从业10个月以上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比全国低19.9个百分点,从业7-9个月从
业人员所占比重比全国低12个百分点。
1.2 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现状
1.2.1 文化素质现状
目前,佳木斯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明显提升,据统计,截止2000年时,除高中外,各类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都普遍提高,尤其是拥有初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增长迅速。然而从1982到2000年,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反而有所下降,且拥有大学文凭的劳动者比例虽然有所增长,但仍旧很少,在2000年还只有0.6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比例仅为6.3%,2010年所占比例虽有一定幅度上升,但总体变化仍较小,这说明佳木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仍偏低。
1.2.2 健康素质现状
据研究,营养健康与经济发展之间一般存在正相关关系:卡路里拥有量每增加1%,种植业收入将会增加0.57%;而劳动力因病无法工作时间每增加一个月,种植业收入将减少2300元(张车伟,2003)。2011年佳木斯市农村农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3%以上,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99.48%。农村低保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350元。政府投资占筹资总额的2/3,农民投入仅占1/3,并以保大病为主,同时兼顾小额医疗费用补助,新型保险使得部分农民看病问题得以解决。但是,从佳木斯市实际看,农村仍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大多数农民的医疗仍是问题,医疗费用仍需要农民自己承担。仍有很多农民看不起病,这就要求该体系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目前佳木斯市农村的卫生院共110所,达标的乡镇卫生院有11所,达标率10%,村卫生所1200所,达标的有84所,达标率7%。部分村屯饮水困难还没有解决。健康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1.2.3 生产经营素质现状
佳木斯市农民的个人素质尚有待提高,尤其长时间受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熏陶下,缺乏经商意识,农民中几乎没有懂得市场经济的含义,不能及时发现有效的经济信息,不能及时调整、改变生产策略来适应消费者,从而满足国内外市场上的不同的需求。农民的销售策略尚未从小农经济走出来,这种“大地产什么我们就卖什么”的落后思想一直困扰着他们,他们不懂按照顾客的想法和需要,每年农民的耕种选择常落后于市场需求变动,而不是超前于市场需求变动。又由于东北农业生产周期长、转产慢,受气候、季节等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民不能准确地预测来年收成,导致其盲目生产,以至于使农作物与市场的真实需求存在过大的反差,致使市场的价格不稳,反过来又加剧了市场行为的扭曲程度,增加了农业经营风险。 1.3 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指依靠待开发农村的自身状况,分析一定区域的所有农村劳动力的特征,并依此分析比较不同农村人口类群的差别,制定开发策略,通过调节人口数量、提高人口健康状况、发展基础教育和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等方式,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投资开发,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及劳动技能,不断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1.3.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教育比较落后
目前佳木斯市农村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限仅7.1年,未接受教育的劳动力占据总人数的 3.2%,具有小学教育水平的约为26.5%,初中的为59.9%,而接受过高中及中专以上教育的农村劳动者仅为总人数的9.5%。
1.3.2 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训力度不够
地方政府的不重视使得原本就举步维艰的农业技术推广更加雪上加霜。具体到佳木斯市,这种状况就更加令人担忧。尽管佳木斯市政府每年利用国家政策投入,通过各级组织部门、人社部门和各级党校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理论和技术培训,但仍然还是参训面相对窄,受众面相对少。
农业技术科研开发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效率极其低下。科研人员仅仅是为了学术而学术,没有很好的把科研成果推广给真正需要技术的农村生产一线人员,而且生产人员也没有充分的意识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政府没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农村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导致各培训机构之间责任分工不明确、信息不能够共享。再者就是政府缺少对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的政策、财政支持。
1.3.3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不强
全市乡村人口129.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8.14万人,2011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6.1万人。而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所需的劳动力还会逐渐减少,剩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由于小城镇不仅数量少、人口规模小,而且公共设施不足,乡镇企业集中度低,经济总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小城镇与农村差别小,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劳动力转移输出服务方面,全市绝大多数劳务中介组织隶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所,受人员、资金和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官办”中介机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的作用不够明显。总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对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会产生较强的影响。
1.4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上文中对佳木斯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很多因素制约着佳木斯市人力资源的质量,这些因素可分为三类,即包括劳动者数量、质量、教育投入等在内的人的因素,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以及农村地理环境的因素三方面。
1.4.1 人力资源本身的因素
佳木斯市农村地理位置偏僻,文化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大多数农民接受教育时间短,仅完成义务教育或者未完成就開始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供给量加大,另一方面影响了农业深度开发的人才需求,因此,低素质的农民不仅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农业领域的发展。
1.4.2 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佳木斯市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动较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之前国有企业为劳动力主要的就业渠道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变动,国有企业发展大不如从前,部分城镇集体企业困难重重,自身发展问题严重,难以继续扩大规模,整体上来说,这些集体、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已大不如前。此外,乡镇企业由于受国家经济政策及地域因素的影响,本身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展缓慢,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能力低。
1.4.3 地理环境的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地理位置相关联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无论是对人类生存还是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影响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制约着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佳木斯市地处三江平原,位于富饶的东北黑土区上,由于其土地肥沃,对于从事农业生产来说,投入产出比高,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相应地,该地理位置偏远,易使当地农民与外部接触少,思想封闭,形成内向和自满的心理;同时,也易造成当地农民形成自产自销的生活模式,与外部世界相隔离,进一步妨碍了先进技术和文明的引进。正因为处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佳木斯市农村地区农民易滋生安于现状的封闭落后思想,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深度开发。这种思想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保守。这些思想保守的农民固步自封,对新事物、新观念往往持有怀疑态度,从思想上不愿意接受这些新东西。第二,眼界狭窄。由于地域的偏僻性,使当地农民的观念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市场经济不相适,更习惯于纵向比较,而忽视了横向思考。需要说明的是,地理环境对佳木斯市农民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并不一定是这样,我们要从中看到的是部分农民由于地域原因造成的思想封闭,眼界狭窄,对外部世界了解少,缺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导致与社会发展脱节。
2 开发佳木斯市农村人力资源的策略
2.1 发展农村教育
通过上文中的研究,我们认识到,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佳木斯市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基础教育质量差、职业教育薄弱的情况,这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重视职业教育。
2.2 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不可少的环节,佳木斯市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使之更加科学,有序地开展。不断健全、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各项法规、制度,努力形成各级政府牵总、相关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市场运作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格局,为提高佳木斯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2.3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2.3.1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首先,应当制定城乡统筹就业的发展规划,取消农民就业时对其职业、工种的约束和屏障,使得农民享有同市民一样的进城务工机会,实现就业对象身份的一律平等,确立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主体地位,逐步统一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机制格局。
其次,通过劳动合同制度来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劳动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条件、劳动报酬以及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相关内容,确保农村人力资源在城市得到维持和发展。
再次,政府应根据当地农村劳动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在认真加以甄选之后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劳动人才市场等平台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劳动就业信息,为当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机会,减少进城农民流动的盲目性,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和就业的搜寻成本。
2.3.2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包括社会保险,还应包括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根据佳木斯市内农民工的需求和目前的条件,应率先办理急需的社会保险项目,逐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可以按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的顺序依次实施,并按照先后顺序分期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
2.3.3 改革与完善户籍制度
佳木斯市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大干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改革不利于农民工流动的政策,进一步保护農民工的利益,并促进劳动力的迁徙,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度。如农民工想要将户口迁入发达地区城镇,其迁入条件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重新设定,在住房、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做相应的变革,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呼应。不应强调以“户籍准入”制度为前提思考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取向。因为“户籍准入”的本质是与市场决定劳动力需求的规则相背离的。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劳动力资源,需要按照市场要求分别配置城镇最合理最有效的部门和行业。
2.4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健康状况是决定劳动者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加强对卫生保健的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力资本的健康状况,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农村健康投入,积极构建并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5 构建多渠道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佳木斯市已经在农村地区开展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但是开发的成效并不大,这就需要制定一个合适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作为依托。然而各地区经济发展进度、农民受教育程度都不相同,如若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在全市范围内同步执行则会影响开发的成效。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必须分地区分情况的区别对待,且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构建开发模式,即实行以“层级”开发模式为总框架和采取具体战略措施相结合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参考文献
[1] 郭文波.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吉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