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与企业金融化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cqu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金融为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但资金来源对企业的影响取决于企业投资方向.在实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运用2011-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和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会促进企业金融化,这种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中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的中介作用促进企业金融化;最后,以金融投资收益率和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的差额作为识别变量,证明了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主要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以上结论不仅对引导数字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促使金融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具有借鉴意义,也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完善,监督企业管理者行为,激励企业管理者以企业长期发展利益为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轮机工程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就是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念,奠定后期专业课知识学习的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微视频基础上的混合学习模式.通过结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特点,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借助碎片化教学资源,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达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
针对一类优化问题,建立了完整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整数规划的耦合求解,得到了这类问题的最优解.通过讨论该类问题在目标函数的选取和维度的推广,进一步提升了探究该类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出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升需要数学老师与信息技术老师共同参与的观点,这为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新思路.
为了破解运筹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从互联网的社会环境出发,分析了运筹学课程本质,尝试从激发兴趣、应用支撑、算法主导、知识梳理、计算机辅助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方向.进而倡导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做有思想的运筹生.为运筹学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青年教师的课程实践提供了参考意见.
区块链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块链技术融合发展也成大势所趋.分析了区块链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现状,研究提出加强应用型区块链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加快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两条路径,并分析了进一步融合发展需解决的制约因素,为区块链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是“大思政”工作格局下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梳理了近年来课程思政在我国的政策背景和实施情况,并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探索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方式方法,重点论述了思政元素、课程知识点、课程育人目标三者的有机融合,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数据库课程实践内容体系与组织模式两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两类三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开展“达标冲优”实践训练;应用EduCoder等互联网上平台与工具支撑实践训练,应用自研管理信息系统管控课堂实践;对实践结果与实践中的态度等实施多元化考核.应用表明,内容与组织模式重组重构后,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
为消除随钻测斜仪中的传感器由于受温度、湿度等非目标参量影响,提高随钻测斜仪的测量精度和工作稳定性,采用Elman神申经网络,用LM算法对其进行训练,并将其应用到随钻测斜仪的传感器补偿中.仿真结果表明,精度可达10-7,比原来提高了4个数量级,提高了随钻测斜仪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该方法补偿速度快,补偿尝效果好,可以应用于其它各类传感器的补偿中.
以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开放式股票型和偏股型基金为样本,从基金经理投资行为角度,探讨基金经理持股集中度和持股期限及其交互项对基金业绩的影响.研究表明:基金经理具备较强的信息优势和选股能力,但是却因为非理性短视投资行为引起业绩下滑;基金经理遵循价值投资理念,持股期限越长,基金收益越大;持股期限与个股集中度的交互作用促进了基金业绩增长,但是持股期限与行业集中度的交互作用效果相反.此外,个股集中度与行业集中度二者共同作用有助于基金业绩的提高.
保险科技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为保险行业在保险产品设计、保险营销与服务、保险理赔、保险投资等方面带来颠覆性生的改变.通过分析保险科技的特征和现状,保险科技发展面临的内部和外部挑战,提出保险科技未来将呈现出数字化创新、商业降维、融合创新、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保险公司、科教公司以及监管机构三个角度提出对保险科技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
国际贸易给中国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国实现共同富裕产生了多种影响.基于要素流动阻碍的视角,阐释了国际贸易如何影响中国区域间和区域内的收入差距,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虽然国际贸易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需求,从而提升中国地区收入,但总体外贸关联度的提高加剧了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这是外贸产业具有区域不平衡性造成的,而人口跨区域流动有助于减小区域间收入差距.与之相反,区域外贸关联度的提升缩小了区域内收入差距,技术溢出效应增强是其主要影响机制.同时,交通设施建设有助于增强国际贸易对区域内收入差距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