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可久的散曲中多对景物的描写,并通过景语来表达情语。本文将以张可久的两首代表性散曲为例,分析讨论张可久散曲中的景语和情语的运用特色。
【关键词】张可久;景语;情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张可久,子小山,是元后期散曲家。这一时期的元曲从风格上来看豪放派仍旧存在,但随着社会变迁,清雅之风逐渐盛行。张可久被称为“清雅一格的代表人”。他直抒胸臆的豪放类散曲相对较少,多是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更加含蓄地表情达意,用“景语”表达“情语”。
关于 “景语”和“情语”运用问题的讨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点明景语和情语的关系。“词家多以景寓情”,寓情于景,进而抒发自身的情感。
下面通过张可久的两首词散曲对“景语”和“情语”进行分析。
《人月圆·春晚次韵》是张可久的散曲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首。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这首散曲由多个景语构成:萋萋芳草、缭乱云朵、夕阳、短亭、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啼鸟、夜雨、东风、桃花、佳人。作者首先描写当天的景色,萋萋的芳草,春日的云朵缭乱,此时又正是在夕阳的场景中。点明了故事是在春季的傍晚发生的,同时营造出一种较为雾霭昏暗的色调,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作者寓情于景,显现出那时候些许的阴郁和压抑感。紧接着,回忆往昔,在送行饯别的短亭处饮着象征着离别的酒。又忆起湖上的画舫和垂柳、骄骢。这三句表明作者对往昔故去之事仍然历历在目,仿佛昨天。从这种难以忘怀表明了思念之切。下片,啼叫的鸟仿佛一下点醒梦中人,将作者从绵延不断的追忆中拉回现实。下过的一番夜雨,刮过了一阵东风,桃花尽散满地,客家人却仍然不在。现实的寂寥让人无奈。从门缝中看到的已是那残红一片。结尾三句,化用唐代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意,表明佳人不在身边内心的伤感与无奈。只剩残阳,迫近夜晚,徒增了更多烦恼,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
整首散曲除却对“佳人何在”的感叹,其他都是对景色描写,并无太多表达情感的语句,但作者却能运用景物,将景物串联起来,表现意境,表达情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再来看另外一首。
《折桂令·石塘道中》
雨依微天淡云阴,有客徜徉,缓辔登临。老封危亭,平津短棹,远店疏砧。傲尘世山无古今,避风波鸥自浮沉。霜后园林,万绿枝头,一点黄金。
这首散曲中对景物的描写也很多,细微的雨丝、淡色的天、荫翳的云朵,行走的人,马、高耸的山亭、小船、山峰、海鸥、园林、树木等等这些景色构成了这首诗。曲前六句对于景色的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在去往石塘路上所看到的景色。小雨淅沥天色灰暗云朵遮蔽,远游者们在路上自由自在地行走,慢慢地驱赶着马在游览。高耸的山亭,平坦的渡口停留着的小船,还有远处人家传来的捶衣声,将所见之景進行描绘。下面一句,“傲尘世山无古今,避风波鸥自浮沉”,即是对景物的描写,傲世的山峦并不在意古今,避风的海鸥自由自在地任浮沉,作者并未明说自己的情感,而是以此自比,表达出傲世避世的情怀。散曲的结尾对霜过后的园林进行了描绘,在万绿枝头有一点黄金。这首曲同样是没有对个人情感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景象将作者的所思所想含蓄地描绘出来,以景语来写情语,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从《人月圆·春晚次韵》《折桂令·石塘道中》这两首曲中,我们都看到了张可久娴熟的功底,可以游刃有余地利用各种景语来表达情感。李昌集认为“在元曲家中只有小山才全面地将传统诗词的艺术精神输入散曲,把元曲的‘外旋’意趣,引向传统诗词的‘内旋’风格,把元散曲总体特征上属于‘直陈性和白描化’的语态明显地转向‘描述性和修饰化’”。李昌集先生对张可久的评价也可以看出张可久对于景语和情语的处理特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写景语让人去体悟作者的情感状态,以景语表情语,也给读者带来绵绵不尽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李昌吉.中国古代散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袁行霈.中国古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 潘程环.简评元曲大家张可久的散曲创作[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
[5] 赵德坤.试论张可久散曲的艺术风格[J].宜宾学院学报,2004(5).
[6] 陈双蓉.张可久散曲风格新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5).
(编辑:刘佳琦)
【关键词】张可久;景语;情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张可久,子小山,是元后期散曲家。这一时期的元曲从风格上来看豪放派仍旧存在,但随着社会变迁,清雅之风逐渐盛行。张可久被称为“清雅一格的代表人”。他直抒胸臆的豪放类散曲相对较少,多是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更加含蓄地表情达意,用“景语”表达“情语”。
关于 “景语”和“情语”运用问题的讨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点明景语和情语的关系。“词家多以景寓情”,寓情于景,进而抒发自身的情感。
下面通过张可久的两首词散曲对“景语”和“情语”进行分析。
《人月圆·春晚次韵》是张可久的散曲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首。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这首散曲由多个景语构成:萋萋芳草、缭乱云朵、夕阳、短亭、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啼鸟、夜雨、东风、桃花、佳人。作者首先描写当天的景色,萋萋的芳草,春日的云朵缭乱,此时又正是在夕阳的场景中。点明了故事是在春季的傍晚发生的,同时营造出一种较为雾霭昏暗的色调,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作者寓情于景,显现出那时候些许的阴郁和压抑感。紧接着,回忆往昔,在送行饯别的短亭处饮着象征着离别的酒。又忆起湖上的画舫和垂柳、骄骢。这三句表明作者对往昔故去之事仍然历历在目,仿佛昨天。从这种难以忘怀表明了思念之切。下片,啼叫的鸟仿佛一下点醒梦中人,将作者从绵延不断的追忆中拉回现实。下过的一番夜雨,刮过了一阵东风,桃花尽散满地,客家人却仍然不在。现实的寂寥让人无奈。从门缝中看到的已是那残红一片。结尾三句,化用唐代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意,表明佳人不在身边内心的伤感与无奈。只剩残阳,迫近夜晚,徒增了更多烦恼,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
整首散曲除却对“佳人何在”的感叹,其他都是对景色描写,并无太多表达情感的语句,但作者却能运用景物,将景物串联起来,表现意境,表达情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再来看另外一首。
《折桂令·石塘道中》
雨依微天淡云阴,有客徜徉,缓辔登临。老封危亭,平津短棹,远店疏砧。傲尘世山无古今,避风波鸥自浮沉。霜后园林,万绿枝头,一点黄金。
这首散曲中对景物的描写也很多,细微的雨丝、淡色的天、荫翳的云朵,行走的人,马、高耸的山亭、小船、山峰、海鸥、园林、树木等等这些景色构成了这首诗。曲前六句对于景色的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在去往石塘路上所看到的景色。小雨淅沥天色灰暗云朵遮蔽,远游者们在路上自由自在地行走,慢慢地驱赶着马在游览。高耸的山亭,平坦的渡口停留着的小船,还有远处人家传来的捶衣声,将所见之景進行描绘。下面一句,“傲尘世山无古今,避风波鸥自浮沉”,即是对景物的描写,傲世的山峦并不在意古今,避风的海鸥自由自在地任浮沉,作者并未明说自己的情感,而是以此自比,表达出傲世避世的情怀。散曲的结尾对霜过后的园林进行了描绘,在万绿枝头有一点黄金。这首曲同样是没有对个人情感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景象将作者的所思所想含蓄地描绘出来,以景语来写情语,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从《人月圆·春晚次韵》《折桂令·石塘道中》这两首曲中,我们都看到了张可久娴熟的功底,可以游刃有余地利用各种景语来表达情感。李昌集认为“在元曲家中只有小山才全面地将传统诗词的艺术精神输入散曲,把元曲的‘外旋’意趣,引向传统诗词的‘内旋’风格,把元散曲总体特征上属于‘直陈性和白描化’的语态明显地转向‘描述性和修饰化’”。李昌集先生对张可久的评价也可以看出张可久对于景语和情语的处理特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写景语让人去体悟作者的情感状态,以景语表情语,也给读者带来绵绵不尽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李昌吉.中国古代散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袁行霈.中国古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 潘程环.简评元曲大家张可久的散曲创作[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
[5] 赵德坤.试论张可久散曲的艺术风格[J].宜宾学院学报,2004(5).
[6] 陈双蓉.张可久散曲风格新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5).
(编辑:刘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