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俞樾(1821-1906年)辞去苏州紫阳书院山长(院长)职务,到杭州出任诂经精舍山长,当时杭州已有四大书院,即敷文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与诂经精舍。诂经精舍是阮元在嘉庆六年(1801年)创办,提倡研究经史必须先通训诂。
俞樾执掌诂经书院期间,“中举”率很高,仅在庚午年间的科举考中,诂经精舍就有十九位中举,三个优贡(地方保举的生员,呈送学政会巡抚考试)。由此,作为山长(院长)的俞樾在学界声名鹊起。清末,诸多才俊,诸如章太炎、吴昌硕等人都是出自诂经精舍,在政坛、文坛及社会上发挥了重要影响。
浪迹湖上
诂经精舍处于孤山之阳,正面对西湖,俞樾经常倚栏休憩,观赏湖上的春花秋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不过,俞樾最钟情的景观莫过于月夜泛舟水上,每当皓月当空,微风阵阵,波光粼粼,月色与波光相映成趣,间或湖上渔火闪耀,清绝之景,令人终身难忘。
诗词中,俞樾道尽了湖上的四时风情,写道:“风清月白,如此良宵,算人生有几。扁舟一叶,云水外,摇过湖心亭子。橹声轧轧,把鸥鹭,联翩惊起。隔暮烟回望红窗,认得读书灯是。天边何处琼楼,叹一落红尘,光景弹指。今宵明月,应笑我,换了鬓青眉翠。嫦娥休妒,让我辈,人间游戏。倚绮窗共玩冰轮,约略前生犹记。”
在执掌书院时期,俞樾授课之余,赋诗写读,著述日渐丰富。
1868年10月,他的《春在堂诗编》刊行,浙江布政使杨昌浚为俞樾作序,对其作品推崇备至,说道:“太史之诗,寓新变于法度之中,发神司于意象之表,天才隽迈,绝去畛畦。骤读之,清奇秀拔,若古干之疏峭,而洪波之激荡也。”
同治八年(1869年)春,清廷兵部侍郎彭玉麟(1816-1890年)到杭,在接风宴上,俞樾结识了彭将军。彭玉麟时为湘军水师提督,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称为“同治中兴”的四大名臣。彭将军虽是秀才出身,却以战功卓著而获高位,依旧秉承了书生本色,不仅精于诗文,而且工于丹青,尤其擅长画梅花。
咸丰年间,彭玉麟协助曾国藩创办湘军,以一介书生指挥清军水师,屡建奇功。同治三年(1864年),加封太子少保衔。然而,彭玉麟军旅操劳,以致疾病顿生,获朝廷恩准,择地养病。
他每年都要到杭州小住,很想有一个长久的居所。有一次,便向俞樾打听,哪个地方较为适合筑屋?俞樾抚掌大笑,说道:“我到小瀛洲玩,见到湖上的小岛,三潭印月,风光秀丽,环境幽静,水平似镜,在岛的东北之处还有片空地,正好择地建舍。”
彭玉麟闻讯,大喜,说道:“如此说来,正合我意,我们可以隔湖相望了。”
未久,彭玉麟在小瀛洲上建了几间屋宇,精致雅秀,取名退省庵。由此,彭玉麟每到杭州,就住在那里。退省庵正好与俞樾的诂经精舍隔湖相望,两人时常舟楫往来,相交甚密,友情渐深,或泛舟湖上,或促膝长谈,或诗书唱和,或浪迹山岭,或酒筵应酬。
寄情九溪
俞樾认为,杭州之胜莫过于山水之美,西湖四时的风花雪月,各有情趣,不过,以河山的幽寂冷艳而论,周边的山林比湖上更具风情。他说:“西湖旅游之最,不在于水,而在于周边的山林,尤其是九溪十八涧。人们行走在棋盘岭上,山径曲折,苍翠四合,几乎见不到路,及至攀登到山巅,又眼界顿开。”
有一次,俞樾与彭玉麟相约出游,先到龙井,翻过杨梅岭,然后,下轿步行。此时,人迹稀少,众人穿溪过涧,只听见溪流潺潺作琴鸣之声,群山环抱,苍翠万状,山环路绕,愈转愈深,眼前之景,也愈来愈幽秀。
彭玉麟忍不住大叫小呼,惊得树上的小鸟扑翅而飞,路上的浅滩溪水,他会一脚踩进去,溅起滴滴水珠,看到眼前野兔穿梭,便赶快丢块石头,宛若孩童般戏水玩耍。俞樾见状,笑道:“雪琴(彭玉麟的号)的样子哪像游山玩水,简直便如同山贼了,山神不知,见之应笑呀!”直至傍晚,才尽兴而返。
俞樾写道,杭州最值得去的地方,不是西湖、不是西溪,而是九溪。
他说,我踏足西湖周边的许多地方,最值得留恋的地方,仍然是九溪十八涧。
有一次,与书院的几位同事,陈竹川、沈兰芳又一次来到九溪,被那里的山峰、林木、山石、溪水所迷住,触景生情,写了《谷雨日陈竹川、沈兰舫两广文招作龙井虎跑之游,遍历九溪十八涧及烟霞水乐石屋诸洞之胜,得诗五章》:“龙井寺久废,但存土神祠;翁媪相偶坐,不知所祀谁;其旁有山家,楚楚新茅茨;山农颇好客,饮我茶一卮;青琼与绿髓,清入人心脾;是日逢谷雨,正值新茶时;乞取数片归,珍稀如琼芝。九溪十八涧,山中最胜处;昔久闻其名,今始穷其趣;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东东丁丁泉,高高下下树;搴帷看未足,相约下与步;愈进愈幽深,一转一回顾;每当溪折处,履石乃得渡;诗云深则砯,此句为我赋;但取涤尘襟,不嫌湿芒屦俯听琴筑喧,仰见屏障护;九嶷有九溪,兹更倍其数;迤逦到理安,精庐略可住;老僧具伊蒲,欣然为举箸。”
他在诗中将九溪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
醉心杭州
在棋盘山顶,他们远眺钱塘江,宛若天际的一条长带,甚至江上的帆船都历历在目。西湖宛若明镜一样晶莹澄澈。俞樾纵目远望,自己的住所,精舍第一楼,恍若眼前,不觉心旷神怡,即兴写了一首《自天竺逾棋盘岭历九溪十八涧至理安途中得诗二章》:“我登棋盘岭,四周何廓然;其前钱塘江,望见风帆船;西湖在其东,有若明镜圆;视我所居楼,了了在目前。”
三月的一天,杨昌浚再次邀请俞樾、彭玉麟同游九溪、云栖山岭。
三个人沿着山路,跨溪过涧,边走,边赏,边聊。时值初春,宿雨初霁,空气清新,修竹夹道,梅花盛开,明瑟有致,鸟鸣婉转,令人心旷神怡。
杨昌麟已经命人在九溪草堂备下了酒筵。
众人兴致勃勃,彭玉麟意兴豪盛,左手持杯,右手执笔,赋诗一首,曰:“昨宵风雨又天晴,结伴寻春款款行;一幅梅花无恙在,我来恰好证前盟。”
俞樾也即时和了一首:“此来襟带有江湖,自觉樽前诗胆粗;不及老彭豪更甚,右拈吟管左提壶。”三人诗词唱和,对酒当歌,不由拍手称快。
可以说,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俞樾在杭州游历最为尽兴的一年。时任浙江巡抚杨昌浚、兵部侍郎彭玉麟与俞樾的交情不错,经常一起畅游湖山,诗唱酒和,留下了颂扬西湖山水的难忘篇章。
俞樾执掌诂经书院期间,“中举”率很高,仅在庚午年间的科举考中,诂经精舍就有十九位中举,三个优贡(地方保举的生员,呈送学政会巡抚考试)。由此,作为山长(院长)的俞樾在学界声名鹊起。清末,诸多才俊,诸如章太炎、吴昌硕等人都是出自诂经精舍,在政坛、文坛及社会上发挥了重要影响。
浪迹湖上
诂经精舍处于孤山之阳,正面对西湖,俞樾经常倚栏休憩,观赏湖上的春花秋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不过,俞樾最钟情的景观莫过于月夜泛舟水上,每当皓月当空,微风阵阵,波光粼粼,月色与波光相映成趣,间或湖上渔火闪耀,清绝之景,令人终身难忘。
诗词中,俞樾道尽了湖上的四时风情,写道:“风清月白,如此良宵,算人生有几。扁舟一叶,云水外,摇过湖心亭子。橹声轧轧,把鸥鹭,联翩惊起。隔暮烟回望红窗,认得读书灯是。天边何处琼楼,叹一落红尘,光景弹指。今宵明月,应笑我,换了鬓青眉翠。嫦娥休妒,让我辈,人间游戏。倚绮窗共玩冰轮,约略前生犹记。”
在执掌书院时期,俞樾授课之余,赋诗写读,著述日渐丰富。
1868年10月,他的《春在堂诗编》刊行,浙江布政使杨昌浚为俞樾作序,对其作品推崇备至,说道:“太史之诗,寓新变于法度之中,发神司于意象之表,天才隽迈,绝去畛畦。骤读之,清奇秀拔,若古干之疏峭,而洪波之激荡也。”
同治八年(1869年)春,清廷兵部侍郎彭玉麟(1816-1890年)到杭,在接风宴上,俞樾结识了彭将军。彭玉麟时为湘军水师提督,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称为“同治中兴”的四大名臣。彭将军虽是秀才出身,却以战功卓著而获高位,依旧秉承了书生本色,不仅精于诗文,而且工于丹青,尤其擅长画梅花。
咸丰年间,彭玉麟协助曾国藩创办湘军,以一介书生指挥清军水师,屡建奇功。同治三年(1864年),加封太子少保衔。然而,彭玉麟军旅操劳,以致疾病顿生,获朝廷恩准,择地养病。
他每年都要到杭州小住,很想有一个长久的居所。有一次,便向俞樾打听,哪个地方较为适合筑屋?俞樾抚掌大笑,说道:“我到小瀛洲玩,见到湖上的小岛,三潭印月,风光秀丽,环境幽静,水平似镜,在岛的东北之处还有片空地,正好择地建舍。”
彭玉麟闻讯,大喜,说道:“如此说来,正合我意,我们可以隔湖相望了。”
未久,彭玉麟在小瀛洲上建了几间屋宇,精致雅秀,取名退省庵。由此,彭玉麟每到杭州,就住在那里。退省庵正好与俞樾的诂经精舍隔湖相望,两人时常舟楫往来,相交甚密,友情渐深,或泛舟湖上,或促膝长谈,或诗书唱和,或浪迹山岭,或酒筵应酬。
寄情九溪
俞樾认为,杭州之胜莫过于山水之美,西湖四时的风花雪月,各有情趣,不过,以河山的幽寂冷艳而论,周边的山林比湖上更具风情。他说:“西湖旅游之最,不在于水,而在于周边的山林,尤其是九溪十八涧。人们行走在棋盘岭上,山径曲折,苍翠四合,几乎见不到路,及至攀登到山巅,又眼界顿开。”
有一次,俞樾与彭玉麟相约出游,先到龙井,翻过杨梅岭,然后,下轿步行。此时,人迹稀少,众人穿溪过涧,只听见溪流潺潺作琴鸣之声,群山环抱,苍翠万状,山环路绕,愈转愈深,眼前之景,也愈来愈幽秀。
彭玉麟忍不住大叫小呼,惊得树上的小鸟扑翅而飞,路上的浅滩溪水,他会一脚踩进去,溅起滴滴水珠,看到眼前野兔穿梭,便赶快丢块石头,宛若孩童般戏水玩耍。俞樾见状,笑道:“雪琴(彭玉麟的号)的样子哪像游山玩水,简直便如同山贼了,山神不知,见之应笑呀!”直至傍晚,才尽兴而返。
俞樾写道,杭州最值得去的地方,不是西湖、不是西溪,而是九溪。
他说,我踏足西湖周边的许多地方,最值得留恋的地方,仍然是九溪十八涧。
有一次,与书院的几位同事,陈竹川、沈兰芳又一次来到九溪,被那里的山峰、林木、山石、溪水所迷住,触景生情,写了《谷雨日陈竹川、沈兰舫两广文招作龙井虎跑之游,遍历九溪十八涧及烟霞水乐石屋诸洞之胜,得诗五章》:“龙井寺久废,但存土神祠;翁媪相偶坐,不知所祀谁;其旁有山家,楚楚新茅茨;山农颇好客,饮我茶一卮;青琼与绿髓,清入人心脾;是日逢谷雨,正值新茶时;乞取数片归,珍稀如琼芝。九溪十八涧,山中最胜处;昔久闻其名,今始穷其趣;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东东丁丁泉,高高下下树;搴帷看未足,相约下与步;愈进愈幽深,一转一回顾;每当溪折处,履石乃得渡;诗云深则砯,此句为我赋;但取涤尘襟,不嫌湿芒屦俯听琴筑喧,仰见屏障护;九嶷有九溪,兹更倍其数;迤逦到理安,精庐略可住;老僧具伊蒲,欣然为举箸。”
他在诗中将九溪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
醉心杭州
在棋盘山顶,他们远眺钱塘江,宛若天际的一条长带,甚至江上的帆船都历历在目。西湖宛若明镜一样晶莹澄澈。俞樾纵目远望,自己的住所,精舍第一楼,恍若眼前,不觉心旷神怡,即兴写了一首《自天竺逾棋盘岭历九溪十八涧至理安途中得诗二章》:“我登棋盘岭,四周何廓然;其前钱塘江,望见风帆船;西湖在其东,有若明镜圆;视我所居楼,了了在目前。”
三月的一天,杨昌浚再次邀请俞樾、彭玉麟同游九溪、云栖山岭。
三个人沿着山路,跨溪过涧,边走,边赏,边聊。时值初春,宿雨初霁,空气清新,修竹夹道,梅花盛开,明瑟有致,鸟鸣婉转,令人心旷神怡。
杨昌麟已经命人在九溪草堂备下了酒筵。
众人兴致勃勃,彭玉麟意兴豪盛,左手持杯,右手执笔,赋诗一首,曰:“昨宵风雨又天晴,结伴寻春款款行;一幅梅花无恙在,我来恰好证前盟。”
俞樾也即时和了一首:“此来襟带有江湖,自觉樽前诗胆粗;不及老彭豪更甚,右拈吟管左提壶。”三人诗词唱和,对酒当歌,不由拍手称快。
可以说,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俞樾在杭州游历最为尽兴的一年。时任浙江巡抚杨昌浚、兵部侍郎彭玉麟与俞樾的交情不错,经常一起畅游湖山,诗唱酒和,留下了颂扬西湖山水的难忘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