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忠诚的制药企业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e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味夸大财富,人人渴望撞上数字神话的疯狂时期。特别是尼葛洛庞帝的“资本为数字经济燃烧”,几乎征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联邦制药董事长蔡金乐先生,在如此“力拔山兮”的狂躁大势之下,说的却是“爱国主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仅仅一两年的工夫,今天,一些超级大国开始准备为偏执和狂热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代价。红极一时的CEO们必须面对“再就业工程”。整个世界浮躁和尘埃纷纷落定。人们重新反思:企业的责任,财富的偏离,资本的律动。这时候,那些一步一个脚印,无级变速、平衡上升的企业;尤其是那些以国家、社会、民族利益为重的企业,毫不造作的显现出来。
  联邦制药的商业模式在今天更有说服力。
  
  故事一
  
  6月的第一个周末,下午4点,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内医药方面的有关专家,正在认真论证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将与美国UBI公司合作开发生物工程药品的项目。现在的情况是“联邦”人已经跻身于这个领域的前沿,只要抬脚射门就有争得世界第一的可能。
  这不是一般的技术合作,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斥资问题。联邦制药董事长蔡金乐先生透露,“此举厉害”。据说一旦成功,将意味着人类可以获得由氨基酸合成的某种抗原,从而对新一代疾病谱中最为关注的现代病起到免疫及预防作用。
  当然,这是一项极具冒险性的尝试。要把实验室的成果进行市场转化,后果未卜,却耗资巨大。据说,蔡先生将用买断UBI公司股权的方式,获得此项技术的控制权。之后,中美双方将在各自的制药企业之间进行同步的产品试验、开发。这位踌躇满志的中国药界成功人士,不讳言其中的“气魄”和“胆量”。他甚至说到颇沉重的字眼——“拼!”
  “我们民族的制药工业怎么发展?怎么竞争?怎么站起来?出路在哪里?是继续做普通药还是向高科技冲刺?”蔡先生坦言,这样的问题在自己的头脑中想了很久。因此,一旦有机会,他是不会轻易让它跑掉的。
  论规模,“联邦”算不上中国制药企业的“大阿哥”;论时间,不过8年的经历。挑头的事按理轮不到他。
  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企业的运势。蔡先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总是离不开国家、民族——“国力的竞争在于企业,我们不去做,哪有国家的强盛?”于是,他的事业一次又一次从这种激昂情绪中走过来。“激昂”锻造出联邦制药不可抵挡的核心能量。
  
  故事二
  
  1994年,“联邦”在中国珠海一片撂荒地上破土。当年,蔡先生一掷数亿港币。说实话,连第一口淡水井都是自己打的。基础设施几乎是零。对国家,他没有一丝抱怨,这份苦他吃得心甘。
  当年,他回敬给这片撂荒地的是一座国际化的医药公司和一座占地3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药品制剂厂。
  蔡先生性格执拗,“咬定青山”,风来雨去,不为所动。“必须是世界最前卫的设计和最精当的设备。”他说。事实上,从第一块砖头开始,他就把未来的企业设定在GMP标准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多么不谙时务!当时国内的行情是,“要想当县长,首先办药厂”。“低水平、广覆盖”在制药行业尤为突出。在有利可图的驱动下,中国大地,家家点火。更重要的是,国家法规以及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把这种国际通行的GMP标准摆在桌面上。这种“空子”对于中国的制药企业,无疑是“难得的商机”。但是,大势之下,联邦制药为了广大消费者用药的绝对安全,居然自觉地为自己设置了这道相当高的门槛。
  “如果只是建个药厂,赚点钱走人,那不是我要做的事情”。蔡先生把“为自己的国家建一个现代化的、符合GMP标准的、世代相传的制药企业”,称之为“投资建厂的目的”。理由很简单,“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我们应该可以做到”。这种不甘示弱的民族气节,恰恰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
  事随人愿。1997年,联邦制药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全方位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包括粉针、片剂、口服液、胶囊剂、冻干共5大剂型)。自此,中国药业的新生代在混沌中脱颖。
  上个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司司长白慧良先生证实,国家已经开始对7000多家制药企业进行GMP强制认证。达不到标准的,没商量,关门。试想一下,一个没有生产规范和质量标准的制药企业,它的命数能有多久?而它对于患者生命的责任又体现在哪里?
  蔡先生明智。他深谙制药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因此他能把握住崇高之中的缜密和严谨。当然,企业日后与国际对接、走向世界的基础必须是从脚跟铸起。于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他甘愿扮演“先驱”的角色。
  
  故事三
  
  1996年,联邦制药还是襁褓之中,却已经早熟。或许是印证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蔡先生一直把自己的国家看成“并不富裕的母亲”,而自己俯首甘为孝顺孩子——
  “为什么中国的百姓依然停留在落后的用药状态?”整个世界的基础抗生素已经从青霉素走到半合成青霉素时代(氨苄、羟氨苄、头孢菌素等);“为什么十余亿人,尤其是孩子们,无奈地忍受青霉素试验的疼痛、恐惧,而我们的制药企业竟可以闻而未闻,视而不见?”“为什么直到90年代中,半合成青霉素还只能依赖进口?”而其中昂贵的价格又有多少国人可以受用得起……“我们这么多大型的原料药厂都干什么去了?这种并不高明的制药工艺竟能卡住这么一个泱泱大国的脖子?难道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产品将它们抵制在国门之外?”
  一连串的想不通。这种置疑不知更应该属于哪部分人的职能范畴?反正当时,如此耿耿于怀者在诺大个中国,似乎莫过于蔡先生。“真的很气!”一气之下,“唉,我来试一把。”真要改变依靠进口的被动,不妨先建一座月产量100吨的氨苄、羟氨苄原料药大厂。
  于是蔡先生二掷数亿港币。建原料药厂的气魄更大——200000平方米。按常理,等待“国企”挑大梁是最稳妥的选择。原本这种基础原料应该是国家的职责范围。
  商海历练,蔡先生明白此举将是惊险迭起:一个稚嫩的民营企业要和庞大的“国有”叫劲儿;更重要的是,他还要和老牌的“国际”在价格上抗争。很显然,与单纯生产制剂相比,他可能失去获取最大利润的机会。但是,他懂得放弃“利润第一”的口号。这并非纯属于高尚的动机。因为他不同于常人。在一般人的眼里,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但在他看来,民族的荣誉、人民的利益更重要。
  其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不是踩着地雷,而是占尽先机。但是,这种“冒险”最起码的本钱是激情和热血。联邦制药的“使命感”势如破竹。原料药厂一动手,当年过关。更让蔡先生欣慰的是,紧跟着,大“国有”们也陆续告罄。两年的工夫,到1998年,中国原料药的局面彻底改变。半合成青霉素进口终于画上历史的句号。
  之后,联邦制药引发了一场青霉素剂型的革命。这是建立在新一代原料药基础上的新产品——口服剂型。于是,青霉素最古老的针剂和皮试,在中国这个最广阔的市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即中国百姓用药的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口服的方便和带有丝丝甜味,孩子们不再谈“药”色变。
  “不,不能说我做得最早。”对于做原料药的“一气之下”,蔡先生称之为“只是抛砖引玉”。这么一激将,让大“国有”们一拖数年的改造项目进程大大加快。这似乎更是他的目的。
  
  故事四
  
  “爱国”不是一句空话。企业家最大的“爱国”是敢于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21世纪社会对于成功人士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以财富论英雄,而是对人的素质提出“整和艺术”的概念。一位明智的企业家,越来越多考虑的不应该是利润,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们会主动地肩负起对消费者、对客户、对员工特殊的责任。
  “平民风格”是联邦制药基于国民经济状况实施的“为人民服务”战略。他们在投资成本很高的前提下,承诺“让并不富裕的人同样享用高质量的药品”。这本身是一道难题。但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竟能在销售手段上创出奇迹——“卖半包,甚至几粒”。如此,云南大山里的农民们,挑担柴火到集市,变卖之后,可以买几粒“联邦”的“阿莫仙”带回家;湖南的乡村教师;新疆的牧民……总之,最基层的消费者都能接受“联邦”。
  蔡先生属于大彻大悟的企业家。他深谙发展与平衡的关系。遵循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道理。比如,他会把目光放到很远,为国家后续的医药人才建立3800万的“联邦奖学金”。又比如,他有感于中国的医学专家们医术高超,辛苦有加。于是,出资请人,为他们树碑立传。当然,抗洪救灾,他觉得责无旁贷;西部大开发,他积极响应。据说与“四川抗生素厂”合作,一投就是3000多万……
  蔡先生的责任感更表现在对精神启迪的贡献。“物质不是中国下一代的最缺”。为此,他已经连续4年,年年亲临设立“联邦奖学金”的38所大学,用亲身经历为年轻人讲述“贫穷无过”、“爱心传递”、鼓动“成功属于每一个人”……他会把父辈用手和用马达轧甘蔗,完全不同的初始体味,讲给孩子们听。美好生活需要动力马达去替代愚昧落后……就这样,他把和年轻人的沟通看得非常重要,哪怕是晚上,甚至疲惫不堪,也不放弃这种沟通。他说:“一见到他们,我觉得自己立刻变得年轻。”
  其实真正成功人士,自己未必清楚并在意个人的成果价值。在公众场合,蔡先生习惯称自己是“一个制药工作者”。而且非常自然,不带有一点沽名钓誉。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制药业本身是为人类带来健康和幸福的事业”,这样的事业是人生最高的荣耀。
  
  结果
  
  联邦制药,扛着爱国旗帜,一路高歌猛进走过来。
  近年,适逢药品价格调整。制药企业随即出现利润缩水。跌宕之时,更显英雄本色。从企业年度财政报告国内市场显示:1995年完成销售收入2.6亿,1996年5.6亿,1997年8亿,1998年10亿,1999年13亿,2000年15亿,2001年18亿。
  2001年,联邦制药一座现代化的科技大楼崛起。企业的技术储备因此更上一层楼。为什么“信心倍增”?蔡先生欣慰,“8年,证明我们的路子是正确的”。如果说当初他对中国市场百舸争流,胜数难测,那么现在,一览众山小。
  今天,联邦制药已经构筑起向世界科技前沿冲刺的基础平台——自行研制开发生物类制品;向一类药品进发。这些即将成为他们下一轮的主攻方向。显然,他们正欲摆脱芸芸众生,浮上更高层面。
  “这是一条不归路”。蔡先生会有更宏伟的下一步。
其他文献
45岁的闽东某公司经理张某近两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同时还感腹胀,左上腹不适。他以为是工作劳累、应酬过多所致,并未多在意,仅自购些西洋参片吃了。  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张经理带着一身疲惫从公司回到家里,当他冲完澡后钻入被窝准备睡觉时,妻子正用深情的目光瞅着他。面对妻子的浓烈“性”趣,张经理不忍拒绝,只得勉强从“事”。但在完“事”之后,阴茎竟然持续勃起,不能自动软缩,同时还伴有胀痛
期刊
人到中老年,身体容易“发福”。到了老年,身体机能下降,加上不常运动,使人越来越胖。肥胖对健康有害,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诱因。胖人容易气短,这是因为脂肪过多,增加了呼吸系统的负担,稍一运动,便气喘吁吁。胖人多好睡,这是因为肥胖影响呼吸强度,易使大脑缺氧而造成疲劳。胖人脂肪多,肌张力小,悬雍垂粗大,呼吸道变窄,吸气时阻力增大。由于气流的撞击,使悬雍垂、软腭快速振动而发声(即鼾,俗称打
期刊
蚊子叮咬人,不仅影响睡眠,引起皮肤瘙痒,更严重的是它的叮咬可能传播疟疾等疾病,危害人群健康。  这小小的蚊子招惹出的无数麻烦,给人类出了不少难题。世界上许多科学家为此攻关不舍,从而先后产生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19世纪,蚊子传播疟疾,夺走了数以万计的无辜生命,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1878年,法国军医拉弗朗受军方的派遣,抵达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负责研究疟疾工作。拉氏到了阿尔及利亚,深入细致地解
期刊
几年前,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因患前列腺癌溘然长逝,再一次引起人们对前列腺癌的关注。其实,在欧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前列腺癌。仅在美国,1990年就约有10.6万人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其中约有3万人死亡。前列腺癌成为美国男性病人中第三位死亡原因,仅次于肺癌和结肠直肠癌。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亦在逐年上升,但由于常规检查不能查出的潜伏性前列腺癌大量存在,确切的发
期刊
俗话说“十老九聋”。可我年过花甲却耳聪目明,半点不聋。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不聋的老人有不聋的烦恼。譬如,早晨7点多钟了,儿子和媳妇还把房门关得紧紧的。儿子小声说:“起床吧,快到上班时间了!”媳妇说:“半年没发工资,上鬼的班,睡!”尽管声音很小,我还是听得清清楚楚。于是,我在客厅的沙发上自言自语地评论起来:“越有的越奔,越没有的越困。”没想到这话像锥子一样锥到儿媳妇身上了,房内马上就有了动静:踢鞋、
期刊
专家简介:邱秀霞,女,副主任医师。现任天津市第一医院肝病研究所副主任。1985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急慢性肝炎、脂肪肝及肝硬化的治疗经验。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撰写并发表了多篇论文。    我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最近听说糖尿病病人大多有脂肪肝,对此我又困惑又担心,请问专家这是真的么?为什么?  山东济南郭振华: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脂肪肝发病率为21%~78%,平均5
期刊
美国全国预防少女怀孕组织不久前发表了Douglas Kirby教授的题为“没有简单的答案:关于减少少女怀孕项目的研究结果”的报告。Douglas Kirby教授认为,没有一个单一的或简单的方法可以显著地减少少女怀孕。因为一些青少年发生性行为,而另一些则不发生,因此既需要强调推迟性行为,又要强调使用避孕措施。另外,特别在高危群体中,预防活动应该重视这样的因素,比如贫困、缺乏机会、家庭问题和社会混乱。
期刊
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到妇产科作检查无疑是充满了惊惧和迷惑,究其原因,除了作妇科检查要暴露隐私部位以及回答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外,更因为有些女性担心这种检查会伤害自己。那么妇科检查到底查些什么,它是否真的很可怕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关专家是这样回答:“妇科检查是很普通的检查,它的作用是对一些妇产科疾病作早期预防以及早期治疗。许多妇科病是没有早期症状的,例如卵巢肿瘤。它的发病率很高,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一
期刊
在经过了4年的调查研究后,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小组最近初步公布了他们所作的40年来美国人心理健康的对比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在快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社会,大约有5000万美国人会在一生中遭遇到各种心理问题。  调查小组的负责人是来自印第安纳大学的拉尔夫教授。他说,根据专家小组所作的调查,现在26%以上的美国人承认自己有将要“精神失常”的感觉,比40年前的调查结果增加了7个百分点。另外还有7%的美国人承
期刊
胡万林“神医”的面具被揭下之后,他那98岁高龄的老母杨素珍已流干了眼泪,哭瞎了双眼,她讲述了胡万林过去的故事……  胡万林自1984年到新疆服刑后,没有给家里写过一封信。  1994年,杨素珍老人突然从别人口中知道儿子胡万林在新疆是一个红得发紫的大人物。  1994年秋天,已94岁高龄的杨素珍老人,独自一人背着包裹颤颤巍巍地坐火车来到了新疆胡万林服刑的地方。老人亲眼看到自己的儿子还活在世上,她十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