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发表的是周扬同志一九三九——四○年间在延安鲁迅文学艺术院授课的讲稿,至今未曾在报刊上发表过。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黑材料”存入周扬专案中,一九八二年才重见天光。此稿是四十五年前的原稿,为了保持当时的原貌,本刊编辑部对讲稿的内容、文字未作改动周扬同志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位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功过得失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这份讲稿,为我们研究周扬同志提供了一个很难得的史料。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批评界所能达到的历史高度和思想水平,也反映了周扬同志本人的作为文学批评家的风格、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但这篇讲稿毕竟是周扬同志年轻时的作品,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准确仍然可以斟酌、讨论。周扬同志这份讲稿,是一篇主要从社会历史角度着眼的批评文章。这种批评方法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流。如何评价这种批评的功过得失,也是我们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周扬同志纯熟地应用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来看待以五四为轴心的前后几十年间的文学发展历史,把这段时期的文学现象放在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系统和动态系统中来加以考察,从而以极简洁的笔墨勾勒出这段文学发展史的基本轮廓,表现了一种文艺社会学研究的宏观气魄这与后来被庸俗化了的社会学批评是很不相同的。这份讲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社会历史批评的特点和优点,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科学的社会学批评与庸俗的、机械的社会学批评的区别我们只是反对庸俗的社会学批评,科学的社会学批评当然是好的。目前我们正在更新文学批评的观念和方法。我们将继续把这种更新深化下去。在变革中,我们将同时探讨现代观念、现代方法与传统观念、传统方法的正确关系,继承和发扬我国革命文学、进步文学的优良的批评传统。我们的探索决不应当割断历史。周扬同志这篇讲稿,作为一种严肃的、有见解的史论结合的论文,其探讨的气魄与作风,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工作仍然是有意义的。发表这份讲稿,将有利于我们认识历史和推动现代、当代文学批评的前进。这份讲稿,已完成的部分有“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只写成一部分。本刊这一期先刊出“引言”和第一章,下一期刊出第二章。